仪器设备
试剂耗材
技术服务
电子目录推送
  • 《植物学报》电子双月刊逢单月通过邮件进行发行
    Email:

微信号:zwxb_2025

淘宝店二维码

微店二维码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基于高密度Bin图谱的水稻苗期耐热性QTL定位
赵凌, 管菊, 梁文化, 张勇, 路凯, 赵春芳, 李余生, 张亚东
植物学报    2025, 60 (3): 1-0.   DOI: 10.11983/CBB24047
发布日期: 2024-05-30
摘要110)      PDF (975KB)(243)    收藏
鉴定控制水稻(Oryza sativa)高温耐性的新位点和候选基因, 为耐热遗传育种提供支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利用粳稻(O. sativa subsp. japonica)品种TD70和籼稻(O. sativa subsp. indica)品种Kasalath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ILs)为研究材料, 构建了基于深度重测序的高密度Bin遗传图谱, 以幼苗存活率为指标, 使用QTL IciMappingv软件完备复合区间作图法对控制水稻苗期高温胁迫下的幼苗存活率进行QTLs分析。共检测到26个控制苗期耐热性QTLs, 分布在除第3号染色体外的11条染色体上, LOD值为2.59–16.15, 其中4个QTLs的LOD值大于10, 7个QTLs和已知高温耐性QTLs的位置存在重叠或者部分重叠, 其中主效QTL位点qHTSR5.1位于第5号染色体20.41–20.48 Mb区间, LOD值为12.07, 解释4.86%的表型贡献率。对4个主效QTLs区间进行基因功能注释和亲本间序列分析, 共发现27个注释有功能、在2个亲本间编码区存在非同义突变的基因。根据候选基因SNP的类型对RILs群体家系进行基因等位型分类和效应分析, 发现5个基因其不同等位型的RILs家系在高温处理后的幼苗存活率上存在显著差异, 推测可能为候选基因, 可用于后续水稻高温耐性的分子机理研究。
2. 甘蓝中催化NMN降解生成NR的5′-核苷酸酶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刘茹, 李阳, 唐兆成, 郝婷婷, 张保龙
植物学报    2025, 60 (3): 1-0.   DOI: 10.11983/CBB24139
发布日期: 2024-12-17
摘要82)      PDF (1891KB)(100)    收藏
烟酰胺单核苷酸(NMN)具有抗癌和抗衰老等重要生物活性。植物中NMN含量低, 通过阻断降解途径是提高NMN含量的有效方式。植物中NMN降解途径尚不清晰。从羽衣甘蓝(Brassica oleracea var. acephala)中克隆获得8个5′-核苷酸酶候选基因, 对编码产物进行生物学信息分析, 利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纯化蛋白。系统发育分析表明, 5′-核苷酸酶在植物中保守存在, 暗示其在调控核苷酸代谢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通过体外酶促反应研究了这些5′-核苷酸酶的催化性能, 结果表明, 羽衣甘蓝中5′-核苷酸酶BolN2、BolN5-X1和BolN6能够催化NMN降解生成烟酰胺核糖(NR)。此外, BolN2、BolN5和BolN6还能够催化烟酸单核苷酸、嘌呤和嘧啶核苷酸的水解, 具有广泛的底物适应性。研究揭示了羽衣甘蓝5′-核苷酸酶的催化特性, 为明确甘蓝中NMN的降解途径、创制高NMN含量甘蓝新种质奠定了基础。
3. 紫薇GolS家族基因理化特性与表达特征分析
徐田甜, 杨培建, 周晓茜, 曹怡, 陈艳红, 刘国元, 张健, 魏辉
植物学报    2025, 60 (3): 1-0.   DOI: 10.11983/CBB24118
发布日期: 2024-11-26
摘要96)      PDF (2252KB)(113)    收藏
植物肌醇半乳糖苷合成酶(galactinol synthase, GolS) 是棉子糖家族寡糖(raffinose family oligosaccharides, RFOs) 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 为棉子糖系列寡糖提供活化的半乳糖基, 调控植物体内棉子糖系列寡糖的生物合成与积累, 在植物对非生物胁迫的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 关于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 GolS (LiGolS)基因成员的分子结构特征还未见研究报道。该研究在全基因组水平上鉴定了13个紫薇LiGolS基因成员, 并对其理化性质、染色体定位、进化关系、基因结构、保守基序以及盐胁迫下的表达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13个LiGolS基因不均匀地分布在10条染色体上, 13个LiGolS蛋白的等电点为4.75−9.45, 分子量变化范围为37.69−46.12 kDa, 氨基酸数量为327−404 aa; 亚细胞定位预测结果发现6个蛋白定位在叶绿体上, 1个蛋白定位在线粒体, 5个蛋白定位在细胞质, 1个定位在液泡。13个基因成员含有的外显子数目为0−4。基于盐胁迫LiGolS的表达分析表明, 盐处理后所有LiGolS基因成员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上调表达, 表明这些基因可能参与了紫薇的盐胁迫响应。本研究结果为后续开展紫薇GolS基因的功能解析奠定了基础。
4. 短穗竹居群遗传结构及气候适应性分析
张如礼, 李德铢, 张玉霄
植物学报    2025, 60 (3): 1-0.   DOI: 10.11983/CBB24094
发布日期: 2024-11-26
摘要162)      PDF (2172KB)(386)    收藏

短穗竹(Brachystachyum densiflorum)是中国特有种。近年来,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 短穗竹栖息地不断遭到破坏, 破碎化加剧, 居群数量呈减少趋势。该研究对短穗竹6个居群36个个体开展简化基因组测序(RAD-seq), 获得16 58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位点, 据此评估了短穗竹居群遗传结构, 并整合了景观遗传学和物种分布模型, 进而探讨短穗竹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机制。结果表明, 短穗竹具有中等水平的遗传多样性(PIC=0.722 5, Ho=0.087, He=0.284 3, π=0.317 5), 不同居群可划分为2组, 各居群间存在中度分化(FST=0.102)和较高的基因流(Nm=2.442)。基因型-环境关联分析表明, 短穗竹对气候的局部适应推动2组的分化, 温差、低温和降水共同驱动遗传变异, 并筛选出544个与温差、低温(Bio2、Bio6、Bio11和Bio7)和降水量(Bio19)显著相关的适应性位点。物种分布模型显示, 短穗竹从末次盛冰期到当前明显向北迁移, 且其分布面积增加了89.5%。预计在2021–2040年和2041–2060年2个时段适生区波动较小, 2061–2080年适生区范围缩小, 安徽境内高适生区部分衰退和破碎化。研究结果为短穗竹的保护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5. 喷施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小麦盐碱地生长发育的影响
许庭旸, 刘雨辰, 王万鹏, 苏航, 苏昆龙, 吴振映, 吕明, 李福利, 王小山, 付春祥
植物学报    2025, 60 (3): 1-0.   DOI: 10.11983/CBB24182
发布日期: 2025-02-10
摘要123)      PDF (1259KB)(485)    收藏
植物生长调节剂是天然或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 它们不仅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调节作用, 还能提高植物的抗逆性。为研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在盐碱胁迫下生长发育的影响、探索提高盐碱地作物产量的方法, 本研究在2023-2024年间, 于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盐碱地开展小麦喷施试验。试验分为四组, 包括蒸馏水对照组、0.5%褐藻寡糖组、植物黄金组以及0.5%褐藻寡糖与植物黄金的混合喷施组, 分别于2024年3月28日、4月12日、4月28日和5月12日对小麦进行喷施。研究结果表明, 喷施褐藻寡糖及其与植物黄金的混合物后, 小麦的穗粒数和百粒重显著增加。特别是混合喷施组, 其盐碱地小麦的产量达到每亩234.9 kg, 较单独喷施褐藻寡糖组和植物黄金组分别提高了14.4%和46.9%。因此, 褐藻寡糖及其与植物黄金的联合应用能够显著提高小麦在盐碱地的适应性, 显示出其在盐碱地小麦生产中的重要应用潜力。
6. 菠菜AT-hook基因家族鉴定与水杨酸响应表达谱分析
杨莉, 曲茜彤, 陈子航, 邹婷婷, 王全华, 王小丽
植物学报    2025, 60 (3): 1-0.   DOI: 10.11983/CBB24117
发布日期: 2024-12-27
摘要107)      PDF (2713KB)(125)    收藏
AT-hook (AHL)蛋白家族在植物生长发育、器官构建、逆境胁迫及植物激素信号应答中发挥关键作用。为揭示菠菜AHL基因家族生物功能, 本研究在菠菜基因组范围内对菠菜SoAHL家族成员进行鉴定和分析, 并研究外源水杨酸对其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 菠菜SoAHL家族包含19个成员, 在6条染色体间不均匀分布, 系统发育树将其分为2个亚族, I、II亚族分别包含10、9个SoAHL成员; 不同亚族间PPC和AT-hook保守基序序列组成有差异; SoAHL主要定位在细胞核、细胞质、线粒体; SoAHL I亚族成员无内含子, II亚族成员含4-5个内含子;  SoAHL启动子上游分布有不同数量的植物激素和非生物胁迫响应相关顺式作用元件。SoAHL成员在根、叶、柄中均有表达, 大多数在根中表达水平较高; 水杨酸处理条件下, SOV6g041850.1SOV2g038950.1显著受水杨酸诱导; SOV2g031340.1SOV4g018880.1主要在地上部分表达, 与叶酸含量的组织分布特征相似。瞬时过表达SOV4g018880.1能提高菠菜叶酸含量1.27倍。本文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解析菠菜SoAHL的功能奠定基础。
7. 牡丹TCP基因家族鉴定及TCP15a功能分析
韩新蕊, 袁欣, 高杰, 王亮生, 王晓晖, 贾文庆, 符真珠, 张和臣
植物学报    DOI: 10.11983/CBB25005
发布日期: 2025-03-18
摘要 ( 115 ) PDF (2824KB) ( 95 )       收藏
8. 影响中国东北和日本粳稻食味品质差异的质构因素及其遗传基础解析
崔娟, 于晓玉, 于跃娇, 梁铖玮, 孙健, 陈温福
植物学报    DOI: 10.11983/CBB24196
发布日期: 2025-03-18
摘要 ( 88 ) PDF (2686KB) ( 70 )       收藏
9. 不同钾水平下烟草根内皮层木栓化的适应性发育差异研究
许耘祥, 张莉汶, 王朋, 顾迎晨, Madan Lal Kolhi, 张标, 朱莹莹, 刘海伟
植物学报    DOI: 10.11983/CBB24191
发布日期: 2025-03-18
摘要 ( 68 ) PDF (2887KB) ( 33 )       收藏
10. 小麦14-3-3蛋白TaGRF3-D基因克隆和功能分析
孙月, 郭树娟, 赵惠贤, 马猛, 刘香利
植物学报    DOI: 10.11983/CBB24156
发布日期: 2025-03-18
摘要 ( 76 ) PDF (2046KB) ( 61 )       收藏
11. 大豆TPS基因家族在盐胁迫下的表达变化及单倍型选择规律分析(长英文摘要)
曹婕, 卢秋连, 翟健平, 刘宝辉, 方超, 李世晨, 苏彤
植物学报    2025, 60 (2): 172-185.   DOI: 10.11983/CBB24110
发布日期: 2024-12-27
摘要280)   HTML21)    PDF (3945KB)(722)    附录附件   收藏

海藻糖-6-磷酸合酶(trehalose-6-phosphate synthase, TPS)是合成海藻糖的关键酶, 已在多个物种中被报道参与调节光合作用、糖代谢、生长发育和逆境响应等生理过程。目前, TPS在大豆(Glycine max)中的报道极少。该文在大豆全基因组中鉴定了20个TPS基因及其包含的10种重要蛋白保守基序。启动子元件分析显示, 大豆TPS基因的启动子区富含大量胁迫响应元件; 盐胁迫处理后, 17个TPS基因的表达发生变化, 其中12个基因上调表达, 5个基因下调表达。对TPS进行单倍型和选择趋势分析, 发现TPS8TPS13TPS15TPS17TPS18存在2种主要的等位变异, 其中携带TPS15H2TPS13H2TPS17H2TPS18H2的品种在栽培品种中大量富集, 受到强烈的人工选择。该研究揭示了大豆TPS基因家族的分子特征以及在盐胁迫下的表达模式和进化历史, 旨在为进一步解析大豆TPS基因的功能以及培育耐盐大豆品种提供理论依据和遗传材料。

12. 番茄SlWRKY45转录因子在响应低温和干旱胁迫中的功能(长英文摘要)
樊蓓, 任敏, 王延峰, 党峰峰, 陈国梁, 程国亭, 杨金雨, 孙会茹
植物学报    2025, 60 (2): 186-203.   DOI: 10.11983/CBB24101
发布日期: 2024-10-16
摘要301)   HTML27)    PDF (18225KB)(687)    附录附件   收藏

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常受到低温和干旱等多种非生物胁迫的影响。WRKY转录因子参与调控植物多种非生物胁迫响应过程, 而SlWRKY45在番茄非生物胁迫中的功能尚不清楚。基因表达分析发现, 低温、干旱和ABA处理均可显著诱导SlWRKY45的表达; 过表达SlWRKY45可提高番茄对干旱和低温的耐受性; 在干旱和低温处理下, 过表达株系的光合指标、抗氧化酶活性和脯氨酸(Pro)含量显著高于野生型(WT), 活性氧(ROS)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WT。转录组数据分析显示, SlWRKY45主要通过调控抗氧化酶活性和胁迫响应途径介导番茄对低温胁迫的响应。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发现, SlWRKY45可直接激活SlPOD1的表达。酵母双杂交(Y2H)和双分子荧光互补(BiFC)试验结果表明, SlWRKY45与SlWRKY46存在相互作用。综上表明, SlWRKY45可能通过直接调控抗氧化酶途径增强转基因番茄的抗逆性, 为番茄的遗传改良提供了重要的候选基因资源。

13. 基于根系表型性状的蚕豆耐盐碱性鉴定与综合评价(长英文摘要)
范惠玲, 路妍, 金文海, 王慧, 彭小星, 武学霞, 刘玉皎
植物学报    2025, 60 (2): 204-217.   DOI: 10.11983/CBB24093
发布日期: 2024-10-16
摘要202)   HTML2)    PDF (7341KB)(285)    附录附件   收藏
蚕豆(Vicia faba)耐盐碱性种质鉴定为挖掘耐盐碱基因和选育耐盐碱品种奠定基础, 对盐碱地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利用8 g∙L-1混合盐碱溶液(NaCl、Na2CO3和Na2SO4, 质量比为9:1:1, pH9.25)对399份国内外蚕豆种质在萌发期进行胁迫处理, 并测定了3个发芽指标和13个根系指标, 采用相关性、主成分、隶属函数和系统聚类分析, 对各种质的耐盐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 (1) 在盐碱胁迫下, 根系交叠数受到的影响最大, 关节点次之, 而根平均直径较稳定; (2) 交叠数与总连接点数之间, 分叉数与交叠数、总连接点数之间等大部分指标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而根平均直径与根总数量、根尖数量、根总长、端点数、关节点数、连接数、分叉数、交叠数和总连接点数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 (3) 根总表面积、根总投影面积、根总长和根总体积可作为蚕豆萌发期耐盐碱性鉴定的适宜指标; (4) 筛选出2份耐碱盐种质H0000809和H0000653, 2份盐碱敏感种质H0001714和H0002622; (5) 399份蚕豆种质可分为4类, 第I类为耐盐碱种质, 占0.75%; 第II类为中耐盐碱种质, 占8%; 第III类为弱耐盐碱种质, 占52.88%; 第IV类为不耐盐碱种质, 占38.35%。综上, 该研究明确了各指标的变异程度和相关性, 确定了耐盐碱性鉴定的关键指标, 筛选出的极端材料可用于蚕豆耐盐碱机理研究和耐盐碱基因挖掘。
14. 维管植物质体DNA数据在物种和区域上的空缺研究(长英文摘要
邓言, 鲁丽敏, 张强, 陈之端, 胡海花
植物学报    2025, 60 (1): 1-16.   DOI: 10.11983/CBB24034
发布日期: 2024-05-27
摘要441)   HTML40)    PDF (2110KB)(387)    附录附件   收藏

在植物大数据时代, 测序数据成为众多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基础, 了解测序数据的现状有利于更好地利用这些数据。质体DNA数据因易获取、单亲遗传及变异速率适中而被广泛应用。基于GenBank公共数据库全面评估和分析了全世界维管植物质体DNA数据取样情况, 结果表明, 仅有33.75%的维管植物种类已测序。已测序物种在不同类群间取样不均衡, 缺失率大致与类群多样性呈显著正相关, 其中缺失最严重的目和科分别是盔被花目(Paracryphiales)、胡椒目(Piperales)和五桠果目(Dilleniales), 以及霉草科(Triuridaceae)、五膜草科(Pentaphragmataceae)和黄眼草科(Xyridaceae)。在地理空间上, 维管植物数据缺失程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且生物多样性高的地区缺失更严重, 包括多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此外, 各地区特有种的数据普遍缺失严重。基于上述结果, 建议针对分子数据缺失程度较高的类群和生物多样性高的地区进行重点采集和测序, 尤其注重对特有种补充取样, 以增加这些类群遗传数据的代表性。

15. 水稻OsWAK16通过调节抗氧化酶活性调控种子抗老化能力(长英文摘要
田建红, 刘燕, 尹梦琪, 王静, 陈婷, 汪燕, 姜孝成
植物学报    2025, 60 (1): 17-32.   DOI: 10.11983/CBB24038
发布日期: 2024-07-23
摘要378)   HTML45)    PDF (4930KB)(693)    收藏

细胞壁相关蛋白激酶(WAK)家族成员在水稻(Oryza sativa)基因组中已注释了大约130个WAK基因, 它们在水稻生长发育和应激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该文探讨了水稻WAK16-RLK的编码基因OsWAK16对水稻种子活力和抗老化能力的调控作用及其生理机制。结果表明, OsWAK16敲除突变体的种子活力在种子未老化和人工老化12天时均显著低于野生型种子, 过表达种子的活力则显著高于野生型种子, 说明OsWAK16正调控种子活力和抗老化能力。同时, 相比野生型种子, 未老化和人工老化12天的OsWAK16敲除突变体种子中丙二醛含量以及种子浸泡液电导率显著增加, 抗氧化酶活性则显著下降; 过表达种子中的变化则相反。此外, 野生型、OsWAK16突变和过表达种子在人工老化处理后, OsWAK16的差异表达也引起OsPER1AOsbZIP23OsPIMT1OsSdr4OsMSRB5OsHSP18.2等种子活力相关基因表达的协同变化。因此, 推测OsWAK16可能与其它种子活力相关基因协同作用, 行使清除细胞中活性氧的功能, 从而调控种子活力和抗老化能力。

16. 油莎豆块茎特异性表达基因鉴定及分析
张向歌, 陈晨, 程珊, 李春鑫, 朱雅婧, 许欣然, 王会伟
植物学报    2025, 60 (1): 33-48.   DOI: 10.11983/CBB24097
发布日期: 2024-08-27
摘要226)   HTML37)    PDF (1821KB)(156)    收藏

块茎是油莎豆(Cyperus esculentus)独特且极其重要的器官, 富含油脂且具有与种子类似的繁殖能力, 研究油莎豆块茎特异性表达基因对于解析其块茎特异性生长发育(尤其是油脂积累)的调控机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油莎豆主要器官(根、叶、分蘖节、匍匐茎和块茎)进行转录组测序, 全面筛选块茎特异性表达基因, 并分析相关基因的功能。结果表明, 分别以根、叶、分蘖节和匍匐茎为对照, 经过多组比对分析后共鉴定出155个块茎特异性表达基因; GO富集分析显示, 与种子发育、种子油体合成、油脂储存、脱落酸响应、非生物刺激响应和蛋白折叠相关的7个GO条目显著富集, 这些GO条目涉及的基因恰好反映出油莎豆块茎独特的类似种子的发育特性。其中, CESC_00080CESC_16572编码油体钙蛋白, CESC_08636CESC_12549CESC_17828编码油体蛋白, 均参与植物油体的形成, 而油体形成是植物完成油脂储存的关键步骤, 表明这些油体形成相关基因在块茎中的特异性表达可能是油莎豆在块茎中储存大量油脂的关键所在。此外, 还筛选出8个块茎特异性表达转录因子编码基因, 如CESC_00448 (编码abscisic acid insensitive 5-like protein ABI5)和CESC_03736 (编码heat stress transcription factor C), 而在鉴定到的块茎特异性表达基因中发现一些潜在的靶基因, 表明这些转录因子可能调控各自靶基因的特异性表达。综上, 研究结果可为油莎豆块茎发育相关基因调控网络的构建以及块茎特异性基因表达的分子机制解析提供重要参考。

17. 棉花抗黄萎病相关基因GhDIR1的初步功能分析
黄雨欣, 谢涛, 王省芬, 郭惠明, 程红梅, 马伯军, 陈析丰, 苏晓峰
植物学报    DOI: 10.11983/CBB24135
发布日期: 2024-11-15
摘要 ( 123 ) PDF (1873KB) ( 117 )       收藏
18. 不同熟期玉米叶片衰老特性及其对叶际细菌的影响
杨文丽, 李钊, 刘志铭, 张志华, 杨今胜, 吕艳杰, 王永军
植物学报    2024, 59 (6): 1024-1040.   DOI: 10.11983/CBB24037
发布日期: 2024-06-11
摘要292)   HTML9)    PDF (4720KB)(542)    附录附件   收藏

叶片作为植物的光合器官, 其衰老进程对于产量形成有重要影响, 但关于叶片衰老与叶际微生物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少。为探讨玉米(Zea mays)叶片衰老过程对叶际细菌群落的影响, 以东北春玉米区3个不同熟期玉米品种(早熟品种黑科玉17 (H17)、中熟品种中单111 (Z111)和晚熟品种沈玉21 (S21))为试验材料, 从早熟品种开花期开始对3个玉米品种穗位叶进行5次取样, 测定衰老生理指标, 同时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叶际内源和外源细菌的群落组成。结果表明,在生育后期, 中熟和晚熟品种的叶片含水量及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早熟品种。在门水平, 蓝菌门(Cyanobacteria)是中熟和晚熟的特有菌门; 在属水平, 玉米叶片内外源共有细菌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甲基杆菌属(Methylobacterium)和异常球菌属(Deinococcus)相对丰度在IV和V时期显著降低, 而内源细菌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和外源细菌P3OB-42属则在衰老后期显著富集, 且3个品种变化趋势相似, 相对丰度差异显著。内外源细菌相对丰度存在显著差异, 前5位的外源细菌占60%以上, 而对内源细菌而言, 前5位仅占30%以上。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光合色素含量和SOD活性与叶际细菌群落结构和丰富度显著相关。综上, 中熟和晚熟品种能有效延长叶片持绿期, 维持生育后期叶片生理活性, 延缓衰老。衰老对内源细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显著大于外源细菌, 不同熟期品种间存在显著分异的菌属, 且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光合色素含量和SOD活性是影响叶际细菌群落以及优势物种的关键因子。

19. 玉米自然群体自交系农艺性状的多环境全基因组预测初探
李园, 范开建, 安泰, 李聪, 蒋俊霞, 牛皓, 曾伟伟, 衡燕芳, 李虎, 付俊杰, 李慧慧, 黎亮
植物学报    2024, 59 (6): 1041-1053.   DOI: 10.11983/CBB24087
发布日期: 2024-10-16
摘要181)   HTML6)    PDF (7459KB)(193)    收藏

多环境田间测试是选育高产稳产品种的重要途径, 但因其成本高逐渐成为植物育种的瓶颈问题。将稀疏测试与全基因组预测方法相结合可实现对未测表型的预测, 进而减少田间测试的工作量和成本。利用244份玉米(Zea mays)自然群体自交系在两年(2022年和2023年)两点(北京顺义和黑龙江密山) 4个环境下, 针对散粉期、株高、穗位高、穗长、穗行数和行粒数6个代表性农艺性状开展研究, 比较了4种模型(Single、Across、M×E和R-norm)、2种训练群体组成方案(CV1和CV2)以及3种训练集抽样比例(0.5、0.7和0.9)对预测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上述6个农艺性状的平均预测精度分别为0.67、0.58、0.50、0.33、0.33和0.48; Single模型、Across模型、M×E模型和R-norm模型的平均预测精度分别为0.36、0.52、0.53和0.53; 其中CV1各模型在不同性状中的预测精度范围在0.19-0.65之间, CV2预测精度范围在0.47-0.89之间; 不同抽样比例比较显示, 不同模型中训练集比例的提升对6个性状的预测精度提升有限, 最大提升幅度仅为0.05。综上表明, 在进行多环境预测时, 利用CV2训练群体组成方案并在预测模型中纳入多个环境下的表型数据可提升预测精度。

20. 盐肤木APETALA3/DEFICIENS同源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顾磊, 张棋, 张霞, 杨冰冰, 王芳岚, 刘文, 陈发菊
植物学报    2024, 59 (4): 533-543.   DOI: 10.11983/CBB24015
发布日期: 2024-04-17
摘要353)   HTML40)    PDF (11681KB)(357)    PDF(mobile) (11681KB)(23)    收藏

AP3/DEF (APETALA3/DEFICIENS)基因为MADS-box基因家族的B类基因, 在花发育过程中主要参与调控花瓣和雄蕊发育。对盐肤木(Rhus chinensis) AP3/DEF同源基因进行克隆及功能分析, 有助于探究其在盐肤木雄蕊发育过程中的作用。采用RT-PCR技术获得盐肤木AP3/DEF同源基因CDS; 利用NCBI CD Search对其序列和结构域进行比较分析; 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 对AP3/DEF同源蛋白与盐肤木中其它MADS-box转录因子进行蛋白互作验证; 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盐肤木AP3/DEF同源基因的时空表达模式; 用过表达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验证盐肤木AP3/DEF同源基因在花器官发育中的功能。结果表明, 克隆得到2个盐肤木AP3/DEF同源基因分别命名为RcAP3 (GenBank: OR962160)和RcTM6 (GenBank: OR962159), 根据其氨基酸保守结构域比对及系统进化分析, 发现这2个蛋白序列与漆树科的芒果(Mangifera indica)和阿月浑子(Pistacia vera) AP3/DEF同源蛋白亲缘关系最近。酵母双杂交结果表明, RcAP3和RcTM6与盐肤木B类蛋白RcPI、C类蛋白RcAG和Rcag存在互作关系, 但与A类和E类蛋白不存在互作关系。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显示, RcAP3RcTM6基因在不同性别盐肤木花芽快速发育期高表达, 在花芽发育早期和开花后表达水平较低; RcAP3在雌花、雄花和两性花的花芽分化过程中均维持较高的表达水平, 而RcTM6在两性花中显著表达, 在雄花和雌花中表达量很低。两性花快速生长期, RcAP3在花瓣和雄蕊中高表达且差异很小, 而RcTM6在雄蕊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它花器官。RcAP3基因能恢复拟南芥ap3-3突变体花瓣和雄蕊的缺陷表型, RcTM6过表达则导致拟南芥花瓣、雄蕊和子房缩短, 花药败育, 表明盐肤木中同属AP3/DEF亚家族的同源基因RcAP3RcTM6存在功能分化。RcAP3促进花瓣和雄蕊发育, 而RcTM6抑制雄蕊发育。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盐肤木性别分化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21. 西藏野生拟南芥开花时间变异的遗传基础
杨继轩, 王雪霏, 顾红雅
植物学报    2024, 59 (3): 373-382.   DOI: 10.11983/CBB23140
发布日期: 2024-01-12
摘要436)   HTML15)    PDF (1232KB)(747)    收藏

开花时间是被子植物生活史中的关键节点。十字花科植物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广布于世界各地, 在海拔4 000 m以上的青藏高原也发现了该物种的自然居群, 高原独特的环境塑造了其生活史的独特表型, 在开花时间上表现为中等程度早花。该研究构建了西藏拟南芥Lhasa居群的F2代作图群体, 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的QTL-seq定位分析, 在该居群中定位到主效基因FLC, 并且鉴定到其第1个内含子中存在2 307 bp的缺失, 这种单倍型只存在于西藏拟南芥居群。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了Lhasa背景的flc-/-突变体, 表现为开花时间显著提前。研究结果表明, 西藏拟南芥开花时间改变的主要原因是FLC第1个内含子缺失, 该变异并未使其丧失全部功能, 这可能有利于西藏拟南芥适应青藏高原独特的气候环境。

22. 蒙古冰草咖啡酸氧甲基转移酶基因AmCOMT1的鉴定及功能分析
杜锦瑜, 孙震, 苏彦龙, 王贺萍, 刘亚玲, 吴振映, 何峰, 赵彦, 付春祥
植物学报    2024, 59 (3): 383-396.   DOI: 10.11983/CBB24013
发布日期: 2024-04-17
摘要320)   HTML17)    PDF (8711KB)(261)    收藏

蒙古冰草(即沙芦草(Agropyron mongolicum))是我国北方代表性的多年生牧草之一, 具有较强的耐寒和耐旱能力。在植物中, 咖啡酸氧甲基转移酶基因(COMT)是参与木质素和褪黑素生物合成的关键基因, 在调节植物生长、品质和抗逆性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分析蒙古冰草全长转录组数据, 从蒙古冰草中克隆了COMT候选基因AmCOMT1。该基因在茎秆和根等木质素含量高的组织中高表达, 且其表达受多种非生物胁迫诱导。在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野生型(Col-0)和突变体(omt1-2)中过表达AmCOMT1, 显著促进了转基因拟南芥的木质素合成, 使突变体的木质素单体和组分恢复至野生型水平, 同时Col-0/35S:AmCOMT1中木质素总量提高11%。此外, AmCOMT1过表达显著提高了Col-0/35S:AmCOMT1转基因拟南芥的褪黑素含量。在盐胁迫条件下, 该株系平均根长相比野生型拟南芥提高20.3%, 表现出更强的抗逆性。综上,蒙古冰草AmCOMT1基因在木质素和褪黑素合成中发挥关键作用, 可提高转基因拟南芥的抗逆性, 在蒙古冰草等单子叶牧草遗传改良方面具有重要应用潜力。

23. NO3-缓解小麦根部NH4+毒性机理(长英文摘要
刘笑, 杜琬莹, 张云秀, 唐成名, 李华伟, 夏海勇, 樊守金, 孔令安
植物学报    2024, 59 (3): 397-413.   DOI: 10.11983/CBB23130
发布日期: 2024-05-06
摘要251)   HTML11)    PDF (3412KB)(773)    附录附件   收藏

该研究探讨了小麦(Triticum aestivum)根系NH4+毒性以及NO3-缓解其毒性机理。与7.5 mmol·L-1 NO3-处理(CK)相比, 7.5 mmol·L-1 NH4+处理(SA)抑制小麦根系生长, 添加1 mmol·L-1 NO3- (AN)后缓解了对根系生长的抑制。转录组分析表明, 与CK相比, SA处理下, 编码糖酵解途径酶、发酵关键酶、呼吸爆发性氧化酶同源物(Rbohs)、交替氧化酶(AOX)和双加氧酶相关基因显著上调表达; 编码TCA循环酶、ATP合酶和水通道蛋白(AQPs)相关基因显著下调表达。与SA相比, AN处理下, 糖酵解、发酵途径、Rbohs、AOX和双加氧酶相关基因的表达下调, 编码TCA循环酶、ATP合酶和AQPs的基因表达上调。蛋白质组分析表明, SA处理下, 糖酵解与发酵相关酶以及AOX相关基因表达上调, 而AQPs相关基因表达下调。AN处理下, 糖酵解与发酵相关酶以及AOX相关基因表达下调, AQPs相关基因表达上调。综上所述, 单独NH4+处理促进糖酵解和发酵途径, 抑制TCA循环, 能量生成减少, 最终抑制小麦根系生长, 这可能与NH4+处理引起根系缺O2胁迫有关。添加NO3-后抑制了糖酵解和发酵途径, 促进TCA循环和能量产生, 显著缓解了根系缺O2胁迫以及NH4+对根系生长的抑制。

24. 苦杨×小叶杨杂交F1代苗期抗旱性比较研究
张蕾, 姜鹏飞, 王一鸣, 兰婷, 刘妍婧, 曾庆银
植物学报    2023, 58 (4): 519-534.   DOI: 10.11983/CBB22086
发布日期: 2022-07-17
摘要584)   HTML33)    PDF (4604KB)(930)    收藏
创制抗旱林木新品种对维持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森林生产力, 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具有重要意义。苦杨(Populus laurifolia)是分布在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的我国乡土树种, 具有速生和耐寒等优良特性, 而小叶杨(P. simonii)具有抗旱和耐瘠薄特性。我们对苦杨×小叶杨杂交F1代幼苗的抗旱性进行全面分析和综合评价。测定了正常生长与干旱胁迫下亲本和杂交F1代的株高生长量和叶片相对含水量等7个生长指标, 净光合速率和胞间CO2浓度等6个光合参数, 以及SOD活性和MDA含量等5个抗旱生化指标。对18个性状指标进行抗旱系数和隶属函数分析, 将亲本及23个F1代幼苗划分为高、中和低3个抗旱类型。高度抗旱型幼苗的叶片、上表皮、下表皮和栅栏组织厚度较大, 叶片组织结构紧密度高, 且在干旱胁迫下抗旱关键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它抗旱类型幼苗。该研究为杨树抗旱育种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基础材料。

25. 水稻雄性不育突变体ms102的鉴定和基因定位
王霞, 严维, 周志勤, 常振仪, 郑敏婷, 唐晓艳, 吴建新
植物学报    2022, 57 (1): 42-55.   DOI: 10.11983/CBB21158
发布日期: 2021-11-17
摘要898)   HTML56)    PDF (16037KB)(1198)    收藏

水稻(Oryza sativa)隐性核雄性不育突变体是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的核心。为了挖掘优质雄性不育突变体, 该研究通过筛选优质籼稻黄华占(HHZ)的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突变体库, 获得1个雄性不育突变体ms102 (male sterility mutant 102)。该突变体营养生长正常, 但花药不开裂, 花粉败育。细胞学分析表明, 突变体花药绒毡层不能正常降解, 导致小孢子发育异常; 遗传分析表明, 该突变体的不育表型由1个已报道编码酰基转移酶的DPW2基因突变造成。研究获得了1个隐性核雄性不育突变体, 进一步证实了DPW2基因在水稻花药发育中的功能。

26. 被子植物小热激蛋白家族的比较基因组学分析
范凯, 叶方婷, 毛志君, 潘鑫峰, 李兆伟, 林文雄
植物学报    2021, 56 (3): 245-261.   DOI: 10.11983/CBB20209
发布日期: 2021-03-24
摘要1187)   HTML41)    PDF (1709KB)(1695)    收藏

小热激蛋白(sHSP)是一类重要的响应外界环境变化以及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蛋白家族。基于在睡莲(Nymphaea colorata)、水稻(Oryza sativa)、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和葡萄(Vitis vinifera)中分别鉴定到的33个NcsHSPs、24个OssHSPs、17个AtsHSPs和47个VvsHSPs, 表明sHSP家族可分为12个亚家族, 不同亚家族包含不同的sHSP成员数目、保守基序、基因结构以及复制基因数目。在4种模式被子植物的sHSP成员中共鉴定到12个基因复制事件, 片段复制事件和串联复制事件均与sHSP成员的扩增有关, 且片段复制事件发生的时间早于串联复制事件。在所有sHSP成员中, 拟南芥和葡萄的sHSP成员的同源性最高, 其次为睡莲和葡萄的sHSP成员。sHSP家族在被子植物中可能向更短的氨基酸长度、更小的分子量、更简单的基因结构以及更集中的染色体分布进化。此外, 在睡莲、水稻、拟南芥和葡萄中鉴定了一些可能与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相关的候选基因。研究结果为4种模式被子植物sHSP家族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并为其它被子植物sHSP家族的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被引次数: CSCD(1)
27. 蛋白质N-糖基化在拟南芥生长周期中的变化规律及去糖基化对根发育的影响
王婷, 羊欢欢, 赵弘巍, JosefVoglmeir, 刘丽
植物学报    2021, 56 (3): 262-274.   DOI: 10.11983/CBB20163
发布日期: 2020-12-29
摘要1904)   HTML17)    PDF (2123KB)(1828)    收藏

蛋白质N-糖基化修饰在植物生长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探究蛋白质N-糖基化在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整个生长周期中的变化规律以及去N-糖基化对拟南芥生根发育的影响, 通过N-糖链酶解和HPLC与MALDI-TOF-MS分析解析了不同生长时期的拟南芥Col-0植株的N-糖链组成(结构和含量)变化。以BSA溶液为阴性对照, 无菌去离子水为空白对照, 用N-糖酰胺酶(PNGase Rz)溶液处理拟南芥幼苗8小时; 然后继续在MS培养基中培养5天、10天, 测量主根长度并检测N-糖链组成的变化。结果显示, 从拟南芥中解析出12种N-糖链结构, 其中包括4个高甘露糖型和8个复杂型。在拟南芥整个生长周期中, 复杂型N-糖链含量始终高于高甘露糖型, 其中含木糖和岩藻糖的复杂型结构是N-糖链的主要组成, 而Man3XylFucGlcNAc2含量最高。高甘露糖型N-糖链含量由幼苗期的13.87%缓慢上升至抽薹期的19.02%, 盛花期回落至17.98%, 而在长角果成熟期快速下降至最低点2.36%, 衰老期再度小幅回升至5.23%。用高浓度糖酰胺酶液PNGase Rz处理后, 可观察到幼苗主根生长受到显著抑制, 且培养10天后仍然无法恢复正常; 而低浓度酶液处理组与阴性对照组差异不显著, 根长和生长状态基本正常。糖链分析结果显示, 与对照组相比, 高、低浓度酶液处理组的N-糖链组成均发生显著变化, 主要表现为高甘露糖型含量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 同时随生长时间的延长该差异逐渐减小, 最终消失。研究表明, 拟南芥N-糖基化组成随着生长发育发生周期性变化, 且去糖基化酶处理能够瞬时影响拟南芥蛋白质N-糖基化修饰, 进而抑制根的发育。

28. 再生水补给河道内芦苇的光谱特征及其对水体氮和磷含量的响应
赵睿, 卜红梅, 宋献方, 高融瑾
植物学报    2020, 55 (6): 666-676.   DOI: 10.11983/CBB20085
发布日期: 2020-07-29
摘要998)   HTML29)    PDF (1630KB)(1642)    收藏

再生水是城市景观河湖的重要补给水源, 然而再生水中含量较高的氮和磷营养盐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 破坏水生态平衡。以再生水补给的潮白河为研究区, 运用高光谱技术分析了挺水植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叶片的光谱特征, 并结合水质数据, 通过拟合模型, 探究了芦苇对再生水中氮和磷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 各采样点水体的总氮(TN)和总磷(TP)含量分别介于1.85-18.16 mg·L-1及0.01-0.36 mg·L-1之间, 叶绿素a (Chl a)和溶解氧(DO)含量的范围分别为0.60-47.45 μg·L-1与4.24-11.4 mg·L-1。水体富营养化较为严重, 但仍处于富氧环境。多重方差分析表明, 不同采样点之间水体的TN、TP和Chl a含量差异显著(P<0.05)。由光谱反射率及反射率一阶导数曲线可知, 水体TN含量越高, 叶片光谱在可见光区的反射率越小, 红边位置也越向波长长的方向移动(即红移)。相关分析表明, 水体TN和TP含量与吸光度值log(1/R)在可见光区的相关性较强, 且TN与log(1/R)的相关系数高于TP。芦苇叶片光谱可在一定程度上区分水体TN含量差异, 但TP对光谱特征的影响模式不明显。光谱指数与水体TN含量之间的拟合模型中, 基于光化学指数(PRI)、修正叶绿素吸收指数(MCARI)和导数叶绿素指数(DCI)的模型能够解释水体TN含量变化的62.4%-70.9% (P<0.05), 可用于再生水氮含量的定量监测。该研究证明了植物光谱技术在水体富营养化监测上的可行性, 为保障再生水修复河道水质和生态安全提供了科学依据。

被引次数: CSCD(2)
29. 木犀科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结构特征和系统发育关系
赵月梅,杨振艳,赵永平,李筱玲,赵志新,赵桂仿
植物学报    2019, 54 (4): 441-454.   DOI: 10.11983/CBB18191
发布日期: 2019-04-29
摘要5127)   HTML51)    PDF (15099KB)(1225)    附录附件   收藏

木犀科11属19个种叶绿体基因组的一般特征和变异特征的比较分析显示, 结果表明, 该科叶绿体基因组大小为154-165 kb, 其差异主要是大单拷贝(LSC)长度的差异所致。Jasminum属3个物种的叶绿体基因组长度与其余物种有较大差异, 该属clpP基因内含子和accD基因丢失。共线性分析表明, Jasminum属3个物种多个基因出现基因重排现象, 倒位可能是重排的主要原因。Jasminum属在IRb/SSC和SSC/IRa边界的基因均与其它物种不同; 重复序列与SSR数量检测结果表明, Jasminum属与其余物种在数量及重复长度上差异较大。基于CDS数据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表明, Abeliophyllum distichumForsythia suspensa为木犀科中较早分化的类群。

被引次数: CSCD(4)
30. 大豆蛋白编码基因起源与进化
唐康,杨若林
植物学报    2019, 54 (3): 316-327.   DOI: 10.11983/CBB18176
发布日期: 2018-12-10
摘要3170)   HTML22)    PDF (2715KB)(2161)    收藏

物种基因组成是一个高度动态的进化过程, 其中相对较近起源的种系和物种特异性基因会持续整合到包含古老基因的原始基因网络中。新基因在塑造基因组结构中发挥重要作用, 能提高物种适应性。基因复制和新基因的从头起源是产生新基因及改变基因家族大小的2种方式。目前, 大豆(Glycine max)基因起源时间与进化模式的相互联系很大程度上还未被探索。该研究选择19种具有代表性的被子植物基因组, 分析基因含量动态性与大豆基因起源之间的潜在联系。采用基因出现法, 研究显示约58.7%的大豆基因能追溯到大约1.5亿年前, 同时有21.7%的基因为最近起源的orphan基因。研究结果表明, 与新基因相比, 古老基因受到更强的负选择压并且更加保守。此外, 古老基因的表达水平更高且更可能发生选择性剪切。此外, 具有不同拷贝数的基因在上述特征中也具有明显差异。研究结果有助于认识不同年龄基因的进化模式。

被引次数: CSCD(2)
31. 氮素添加对内蒙古草甸草原生态系统CO2交换的影响
哈斯木其尔, 张学耀, 牛国祥, 王银柳, 黄建辉
植物学报    2018, 53 (1): 27-41.   DOI: 10.11983/CBB17041
发布日期: 2017-05-08
摘要880)   HTML7)    PDF (2333KB)(1179)    收藏

氮沉降增加将影响草原生态系统固碳, 但如何影响草原生态系统CO2交换目前为止还没有定论。同时, 不同类型和剂量氮素对生态系统CO2交换影响的差异也不明确。选取内蒙古额尔古纳草甸草原, 开展了不同类型氮肥和不同剂量氮素添加条件下生态系统CO2交换的野外测定。实验设置尿素和缓释尿素2种类型氮肥各5个剂量水平(0、5.0、10.0、20.0和50.0 g N·m-2·a-1)。结果显示, 生长季初期及中期降雨量低时, 氮素添加抑制生态系统CO2交换; 而生长季末期降雨量较高时促进生态系统CO2交换。随着氮素添加水平的提高, NEE和GEP均显著增加, 当氮素添加量达到10 g N·m-2·a-1时, NEE和GEP的响应趋于饱和。2种氮肥(尿素和缓释尿素)仅在施氮量为5 g N·m-2·a-1时, 缓释尿素对生态系统CO2交换的促进作用显著大于尿素, 在其它添加剂量时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 氮素是该草甸草原生态系统的重要限制因子, 但氮沉降增加对生态系统CO2交换的影响强烈地受降雨量与降雨季节分配的限制, 不同氮肥(尿素和缓释尿素)对生态系统CO2交换作用存在差异。

被引次数: CSCD(5)
32. 拟南芥金属蛋白酶FtSH4通过生长素与活性氧调控叶片衰老
张盛春, 李清明, 阳成伟
植物学报    2017, 52 (4): 453-464.   DOI: 10.11983/CBB17044
摘要1619)   HTML39)    PDF (519KB)(4402)    收藏

植物金属蛋白酶FtSH基因家族在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中有12个成员, 目前各基因的功能还不清楚。该文利用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方法初步分析了拟南芥FtSH4在叶片衰老中的功能。ftsh4-4突变体叶片中H2O2含量及细胞死亡率增加, 叶绿素含量降低; 此外, 突变体中过氧化物酶基因表达上调, 过氧化物酶活性增加, 出现早衰表型。外源抗氧化剂AsA、内源和外源生长素能够通过降低ftsh4-4体内H2O2含量、过氧化物酶基因的表达及过氧化物酶活性, 恢复ftsh4-4叶片的衰老表型。ftsh4-4突变体中生长素响应因子基因ARF2ARF7上调表达, 外源生长素和抗氧化剂能够降低ARF2ARF7的表达, 并且ARF2突变能够降低ftsh4-4的H2O2含量并恢复其早衰表型。以上结果表明, FtSH4基因通过生长素与活性氧在调控植物叶片衰老中起重要作用。

被引次数: CSCD(4)
33. 水稻主栽品种空育131抗稻瘟病位点的扫描及其基因组重构建
张晓慧, 冯晓敏, 林少扬
植物学报    2017, 52 (1): 30-42.   DOI: 10.11983/CBB16107
摘要1331)   HTML11)    PDF (768KB)(2392)    收藏

空育131粳稻(Oryza sativa ssp. japonica)品种因具有早熟质优、丰产稳产及耐低温冷害等优点成为黑龙江省的第一大主栽品种。为了挽救其近年来由于感染稻瘟病而从生产上退出的局面, 通过对主栽品种空育131基因组的重测序和扫描, 明确其遗缺多个优良抗稻瘟病Pi基因(Pi2Pi9Pi36Pi5-1Pb1Pid3Pi25PikhPi1Pik-mPik-pPi56t等), 并通过回交育种的方法, 将MP水稻材料中的Pb1广谱抗瘟基因片段导入空育131染色体组中。该基因组的再构建过程尽可能不改变原品种的其它优良性状, 并利用控制目标导入片段长短的策略来缩短Pb1位点附近的连锁累赘。在目前得到的导入系中, 目标导入片段长约700 kb, 背景回复率为99.38%。表型鉴定结果显示, 该导入系可能和亲本MP水稻材料发挥同等的抗瘟能力。

被引次数: CSCD(4)
34. 利用低拷贝核基因重建菊科紫菀亚科族间系统发育关系
刘勉, 张彩飞, 黄建勋, 马红
植物学报    2015, 50 (5): 549-564.   DOI: 10.11983/CBB15164
摘要1510)   HTML38)    PDF (631KB)(3883)    收藏

紫菀亚科(Asteroideae)是菊科最大的一个亚科, 包含的种数多于被子植物的绝大多数科。目前, 紫菀亚科族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主要依赖于叶绿体基因信息, 但是叶绿体基因为单亲遗传, 并不能完整反映进化历史。鉴于杂交现象在菊科普遍存在, 故利用核基因可以反映更完整的紫菀亚科进化历史。该研究首次使用从转录组数据(20个新测+11个从NCBI数据库下载)中筛选出的47个直系同源低拷贝核基因来研究紫菀亚科的系统发育关系, 共选取了29个物种, 代表了紫菀亚科20个族中的13个族。用超矩阵分析方法和溯祖推测分析方法各获得了1个稳定的紫菀亚科系统树, 每个树上绝大多数分支都得到了高度支持, 且2个树之间没有明显的冲突。新的紫菀亚科族间系统发育关系揭示了千里光超族应并入紫菀超族, 春黄菊族可能是千里光族与紫菀族杂交起源的, 金鸡菊族很可能也是杂交起源的。该研究结果显示低拷贝核基因可以更好地解决科以下分类阶元的系统发育关系, 对菊科乃至被子植物其它科的系统发育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被引次数: CSCD(3)
35. 桦木科植物花柱适应风媒传粉的特征
朱俊义, 张力凡, 沈鹏, 任保青, 梁宇, 陈之端
植物学报    2014, 49 (5): 524-538.   DOI: 10.3724/SP.J.1259.2014.00524
摘要961)      PDF (35003KB)(1702)    收藏
植物体为适应自己的传粉系统, 表现出高度的适应特征。风媒花植物为适应风传播花粉, 要形成特殊的结构, 以扩大接受花粉粒的面积。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桦木科(Betulaceae)6属18种植物花柱的形态及花粉粒在花柱上的萌发过程, 探讨了桦木科植物花柱适应风媒传粉的特征。结果表明, 桦木科植物的二心皮(铁木、云南鹅耳枥稀为三心皮)雌蕊具柱状花柱, 柱头不发达, 花柱表皮细胞长条状, 纵向排列紧密。传粉时, 花柱表皮细胞能执行柱头的功能, 接受花粉粒, 为花粉粒萌发提供场所和萌发条件。桦木科植物花柱有2种类型: 一种是花柱表皮细胞能形成乳突, 花粉管经乳突细胞进入花柱; 另一种是花柱表皮细胞不形成乳突, 花粉管经过花柱表皮细胞或胞间隙进入花柱。无论花柱表皮细胞是否形成乳突, 乳突的形态、大小以及花粉管和乳突的结合方式等在族间、属间、属内种间存在差异。与基部被子植物相比, 桦木科植物的花柱呈现适应风媒传粉的进化特征。桦木科植物花柱表皮细胞形成的乳突与基部被子植物柱头乳突功能相同, 是桦木科植物风媒传粉的适应策略。
被引次数: CSCD(6)
36. 四合木抗逆相关的转录因子TmAP2-1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王玉静, 李敏春, 武旺, 吴韩英, 许亦农
植物学报    2013, 48 (1): 23-33.   DOI: 10.3724/SP.J.1259.2013.00023
摘要1258)      PDF (600KB)(2730)    收藏
AP2/EREBP家族的转录因子在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和应答环境胁迫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利用同源克隆结合RACE(rapid-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技术, 从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中克隆了AP2/EREBP家族的基因, 将其命名为TmAP2-1(GenBank登录号: JQ676996)。序列分析结果表明, 该基因的开放阅读框长度为1 452 bp, 编码483个氨基酸; 比对结果显示TmAP2-1有2个AP2/ERF结构域, 属于AP2/EREBP转录因子家族的AP2亚家族。亚细胞定位实验结果表明, TmAP2-1定位在细胞核中。该基因编码的蛋白在酵母中没有转录激活活性。利用Real-time PCR检测发现该基因在根、茎、叶等器官中均表达, 且在叶中表达量最高。此外, TmAP2-1还受到NaCl、低温、PEG和ABA的强烈诱导, 推测TmAP2-1可能参与四合木的逆境胁迫响应。在四合木愈伤组织中过表达该基因能够降低四合木愈伤组织中油脂的含量, 同时提高可溶性糖的含量, 暗示该基因可能通过影响糖代谢过程参与逆境胁迫响应。
37. 耐寒睡莲花瓣中花青素苷组成及其与花色的关系
朱满兰, 王亮生, 张会金, 徐彦军, 郑绪辰, 王丽金
植物学报    2012, 47 (5): 437-453.   DOI: 10.3724/SP.J.1259.2012.00437
摘要1830)      PDF (1161KB)(3559)    收藏
睡莲(Nymphaea spp.)为多年生水生观赏花卉。以耐寒睡莲不同花色的119个栽培品种为材料,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DAD)和液质联用技术(HPLC-ESI-MSn)测定了其花瓣中的花青素苷成分。采用英国皇家园艺学会比色卡(RHSCC)和国际照明委员会(CIE)制定的CIEL*a*b*表色系统测量了57个品种的花色, 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花色与花青素苷组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耐寒睡莲花瓣中含有14种花青素苷, 其中飞燕草素-3-半乳糖-5-乙酰-半乳糖苷(Dp3Ga5acetylGa)、飞燕草素-3-鼠李糖-(1→2)-半乳糖苷(Dp3Rh(1→2)Ga)、矢车菊素-3-半乳糖-(1→2)-半乳糖苷(Cy3Ga(1→2)Ga)、矢车菊素-3-乙酰-半乳糖-(1→2)-半乳糖苷(Cy3acetylGa(1→2)Ga)、矢车菊素-3-没食子酰-半乳糖苷(Cy3galloylGa)、飞燕草素-3-乙酰-葡萄糖苷(Dp3acetylG)、飞燕草素-3-葡萄糖苷(Dp3G)和矢车菊素-3-半乳糖-半乳糖-半乳糖苷(Cy3GaGaGa)8个组分在耐寒睡莲中为首次报道。Dp3Ga、Dp3galloylGa、Cy3Ga(1→2)Ga和Cy3galloylGa是决定耐寒睡莲呈色的关键花青素苷。
被引次数: CSCD(25)
38. 拟南芥漆酶基因AtLAC4参与生长及非生物胁迫响应
张盛春, 鞠常亮, 王小菁
植物学报    2012, 47 (4): 357-365.   DOI: 10.3724/SP.J.1259.2012.00357
摘要1470)      PDF (600KB)(3709)    收藏
植物漆酶基因家族在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中共有17个成员, 目前各基因的具体功能尚不十分清楚。该研究利用过量表达的方法初步分析了拟南芥AtLAC4的功能。GUS染色显示AtLAC4在拟南芥的维管组织中有较强的表达, 并在叶片排水器中特异表达。AtLAC4过量表达导致植株木质素含量增多、次生壁加厚、植株变小和莲座叶叶柄变短。ABA对AtLAC4的表达具有明显的诱导作用, AtLAC4过量表达植株对外源ABA敏感; 干旱处理后, AtLAC4过量表达植株的耐旱能力比野生型明显增强。以上结果表明, AtLAC4基因在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及非生物胁迫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
39. 水稻含有B-box锌指结构域的OsBBX25蛋白参与植物对非生物胁迫的响应
刘焱, 邢立静, 李俊华, 戴绍军
植物学报    2012, 47 (4): 366-378.   DOI: 10.3724/SP.J.1259.2012.00366
摘要1634)      PDF (1198KB)(3284)    收藏
锌指蛋白在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和应对逆境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进一步研究锌指类蛋白参与植物非生物胁迫响应的分子机制, 对水稻(Oryza sativa)中一个编码含有B-box锌指结构域蛋白的OsBBX25基因进行了功能分析。OsBBX25受盐、干旱和ABA诱导表达。异源表达OsBBX25的转基因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与野生型相比对盐和干旱的耐受性增强, 且盐胁迫条件下转基因植物中KIN1RD29A和COR15的表达上调, 干旱胁迫下KIN1、RD29A和RD22的表达上调。外源施加ABA时, 转基因植物的萌发率与野生型之间没有明显差异。OsBBX25可能作为转录调控的辅助因子调节胁迫应答相关基因的表达, 进而参与植物对非生物胁迫的响应。
被引次数: CSCD(10)
40. 基部藓类分子系统学研究
李姝婧, 贾渝, 王庆华
植物学报    2012, 47 (4): 379-394.   DOI: 10.3724/SP.J.1259.2012.00379
摘要1286)      PDF (1116KB)(3909)    收藏
基部藓类是稳定地处于藓类系统发育树基部的类群。它包括7纲, 2亚纲, 10目, 10科, 34属, 637种。基部藓类虽然只占藓类种类的5%, 但由于其内部各类群孢子体形态极为丰富, 因此对于理解整个藓类植物的系统发育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48个种(36个藓类、4个维管植物、2个角苔、4个苔类和2个藻类)的9个DNA片段(NU: 26S, 18S; MT: nad5, cox1; CP: rbcL, rps4, cp-LSU, cp-SSU, atpB)进行分子系统学分析, 综合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最大简约法(most parsimony)和贝叶斯分析(Bayesian inference)方法的建树结果, 理清了前人研究中存在冲突的类群之间的关系并为已确定的关系提供了更高的支持率。 研究结果如下: (1) 藻苔纲和泥炭藓纲互为姐妹类群, 处于整个藓类的最基部; (2) 黑藓纲与黑真藓纲互为姐妹类群; (3) 长台藓纲和具齿藓类组成单系; (4) 四齿藓纲是所有具齿藓类的基部类群; (5) 烟杆藓亚纲处于真藓纲的最基部, 其次是短颈藓亚纲。以上结论在分子系统树上得到了很高的支持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