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设备
试剂耗材
技术服务
电子目录推送
  • 《植物学报》电子双月刊逢单月通过邮件进行发行
    Email:

微信号:zwxb_2025

淘宝店二维码

微店二维码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植物春化特性及春化作用机理
胡巍 侯喜林 史公军
植物学报    2004, 21 (01): 26-36.  
摘要3735)      PDF (285KB)(19980)    收藏
春化作用是某些高等植物成花转变的重要环节,被认为是植物在低温诱导下促使其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导致生理状态转变的一种受遗传控制的生理过程。本文对植物春化反应特性、春化作用的生理生化特性及春化作用的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并对春化研究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被引次数: CSCD(14)
2. 茶树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中内参基因的选择
孙美莲, 王云生, 杨冬青, 韦朝领, 高丽萍, 夏涛, 单育, 骆洋
植物学报    2010, 45 (05): 579-587.   DOI: 10.3969/j.issn.1674-3466.2010.05.007
摘要3677)      PDF (517KB)(19629)    收藏
选择合适的内参基因是提高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qRT-PCR)准确性的先决条件。该文以茶树(Camellia sinensis) 芽、叶、幼根、嫩茎、花瓣、种子和愈伤组织为材料,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 分析了18S rRNA、GAPDHβ-actinα-tubulin 4个常用内参基因在茶树不同器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经GeNorm和NormFinder软件分析发现, 当利用荧光定量PCR分析比较茶树不同器官组织中的基因表达差异时, 可选择β-actin作为校正内参基因; 而比较不同成熟度的叶片和愈伤组织时, 可以选择GAPDH作为校正内参基因。
被引次数: CSCD(76)
3. 林木基因克隆研究进展
李少锋 苏晓华 张冰玉
植物学报    2011, 46 (1): 79-107.   DOI: 10.3724/SP.J.1259.2011.00079
摘要2931)      PDF (435KB)(17535)    收藏
林木种质资源丰富, 种质间遗传差异大, 控制林木重要性状的基因克隆及转化对培育优良林木新品种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但许多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林木基因未得到充分发掘和有效分离。近年来, 随着各种不同林木cDNA文库的建立, 大规模随机EST测序技术的运用以及克隆技术的不断完善, 特别是毛果杨(Populus trichocarpa)基因组测序计划的完成, 大量与林木重要性状相关的基因被分离和鉴定。这些重要基因的获得为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抗病虫害的林木新品种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该文综述了20多年来国内外林木基因克隆的研究进展, 对基因克隆及其应用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被引次数: CSCD(9)
4. 拟南芥GLP13基因在植物抗氧化胁迫响应中的作用
唐源江, 闵伶俐, 高桂兰, 杜金菊, 杨浪, 阳成伟
植物学报    2011, 46 (2): 147-154.   DOI: 10.3724/SP.J.1259.2011.00147
摘要3371)      PDF (1216KB)(15381)    收藏
类萌发素蛋白(germin-like protein, GLPs)是一类与小麦萌发素序列相似性较高、位于胞外基质的可溶性糖蛋白, 在植物的生长发育阶段以及对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应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研究GLP13基因的生理功能, 我们分离并鉴定了GLP13的敲减突变体glp13, 同时构建了其超表达植株35S::GLP13。用甲基紫精(methyl viologen, MV)处理2种不同基因型和野生型(WT)植株, 结果发现, 与野生型相比, 突变体glp13子叶变绿率较低, 主根生长受抑制较明显; 而超表达植株35S::GLP13子叶变绿率较高, 主根生长的受抑制程度较WT轻。用MV处理2周的35S::GLP13植株, 其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 的下降较野生型对照缓慢。半定量RT-PCR分析结果表明, 与野生型相比, 经MV处理4小时后的35S::GLP13中抗氧化酶系基因FSD1的表达上调, 而CAT1CSD1UGT71C1的表达水平在35S::GLP13glp13和野生型植株三者之间没有明显差异。以上结果表明GLP13基因在拟南芥抗氧化胁迫响应中起重要作用。
5. 植物内源茉莉酸类物质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其生物学意义
蒋科技;皮妍;侯嵘;唐克轩;*
植物学报    2010, 45 (02): 137-148.   DOI: 10.3969/j.issn.1674-3466.2010.02.001
摘要3028)      PDF (422KB)(14808)    收藏
茉莉酸类物质(JAs)是新确认的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的内源激素, 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应激反应和次生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该文主要概述了植物中茉莉酸类物质的生物合成途径、各关键酶的生理作用及其在植物次生代谢工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并探讨了茉莉酸类物质的潜在应用价值。
被引次数: CSCD(60)
6. 植物NAC转录因子家族研究概况
彭辉;于兴旺;成慧颖;张桦;石庆华;李建贵;麻浩*
植物学报    2010, 45 (02): 236-248.   DOI: 10.3969/j.issn.1674-3466.2010.02.014
摘要3890)      PDF (2596KB)(14216)    收藏
植物特有的NAC家族转录因子数量众多, 广泛分布于陆生植物中。NAC转录因子涉及多个生长发育和胁迫应答过程,功能多样而重要, 从发现至今一直是研究的热点。ANAC019蛋白三维结构的解析和一系列NAC基因功能的揭示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NAC家族, 包括它们的起源与分类、生物学功能、表达调控规律以及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该文较为详尽地阐述了NAC家族转录因子的研究现状, 并展望其未来的研究方向。
被引次数: CSCD(22)
7. 环境因子调控植物花青素苷合成及呈色的机理
胡可;韩科厅;戴思兰*
植物学报    2010, 45 (03): 307-318.   DOI: 10.3969/j.issn.1674-3466.2010.03.002
摘要3909)      PDF (644KB)(14127)    收藏
花青素苷(anthocyanin)是决定被子植物花、果实和种皮等颜色的重要色素之一。花青素苷的合成与积累过程往往与植物发育过程密切相关, 由内外因子共同控制。环境因子通过诱导植物体内花青素苷合成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来调控花青素苷的呈色反应。该文追踪了国内外相关研究, 认为光是影响花青素苷呈色的主要环境因子之一, 光质和光强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花青素苷的合成, 其中光质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 低温能诱导花青素苷的积累, 高温则会加速花青素苷的降解;不同的糖类物质均能影响花青素苷的合成, 大部分结构基因和调节基因的表达均受糖调控。关于花发育与花青素苷呈色的关系、观赏植物花色对环境因子的响应以及花青素苷抵御逆境的机理尚待深入研究。因此, 综合考察花发育与植物花青素苷合成及其呈色之间的关系, 特别是光周期对花发育的影响导致花青素苷合成及呈色的机理是花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利用环境因子调控花色将会极大地提高花卉的观赏价值。
被引次数: CSCD(78)
8. 水稻稻瘟病和纹枯病抗性鉴定方法
贺闽, 尹俊杰, 冯志明, 朱孝波, 赵剑华, 左示敏, 陈学伟
植物学报    2020, 55 (5): 577-587.   DOI: 10.11983/CBB20100
发布日期: 2020-07-21
摘要2541)   HTML103)    PDF (10846KB)(13672)    收藏

水稻(Oryza sativa)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但稻瘟病和纹枯病等病害严重危害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给我国乃至全球粮食安全带来巨大威胁。鉴定水稻抗病资源、克隆抗病基因、揭示抗性机理并在育种中加以利用, 对抵御水稻病害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准确评价水稻资源的抗病性, 是开展抗病机理研究和育种生产应用的关键环节。该文详述了水稻幼苗期人工喷雾接种、分蘖期和孕穗期田间注射接种与离体叶片戳伤接种的稻瘟病抗性鉴定方法, 以及水稻分蘖期田间接种、孕穗期温室接种和离体茎秆接种的纹枯病抗性鉴定方法, 以期为同行鉴定水稻资源、开展抗病理论和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被引次数: CSCD(7)
9. 根尖整体透明技术改良
马龙, 李桂林, 李师鹏, 蒋苏
植物学报    2020, 55 (5): 596-604.   DOI: 10.11983/CBB20016
发布日期: 2020-06-05
摘要1714)   HTML72)    PDF (9273KB)(13581)    收藏

整体透明观察技术是植物形态发育研究的基础手段之一, 是无需制作切片直接观察植物体内部形态结构的有效方法。该技术采用高折射率介质降低光在样品中的散射, 提高光通量, 增加视野深度, 从而实现组织样品透明观察。然而透明剂能改变透明液的渗透势和pH值, 从而对细胞形态保持产生负面影响。目前, 针对植物叶片和胚珠已建立了相对成熟的整体透明观察体系, 但根尖由于细胞壁较薄, 现有的整体透明方法常导致细胞形态改变, 不确定性增加(如根尖整体形态改变和细胞发生严重的质壁分离)。该研究以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幼苗为实验材料, 通过检测根尖形态、细胞质壁分离情况和细胞清晰度, 对常用的透明液组分、pH值和透明时间进行优化, 旨在建立一种适用于根尖等较脆弱组织材料的整体透明方法。

10. H2O2-NOX系统: 一种植物体内重要的发育调控与胁迫响应机制
周丛义, 吴国利, 段壮芹, 吴丽丽, 高永生, 陈坤明
植物学报    2010, 45 (05): 615-631.   DOI: 10.3969/j.issn.1674-3466.2010.05.012
摘要2715)      PDF (467KB)(13539)    收藏
以H2O2为中心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的产生是动植物发育与响应外界生物与非生物胁迫的普遍 特征, 其在生理和分子2个水平上调控植物的发育和对外界胁迫的响应, 并与一系列信号转导过程相关联。作为关键的ROS产生酶, 质膜NADPH氧化酶(plasma membrane NADPH oxidase, PM-NOX)在植物应对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中具有重要作用, 被广泛认为是胁迫条件下植物细胞ROS产生并积累的主要来源。该文简要综述了近年来人们在植物细胞ROS产生、清除、生理功能以及PM-NOX酶的结构特征与功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并认为H2O2-NOX系统是一种植物体内普遍存在的重要发育调控与胁迫响应机制。
11. WUSCHEL介导的固有免疫: 植物干细胞抵御病毒侵害的新机制
杜斐, 焦雨铃
植物学报    2020, 55 (5): 537-540.   DOI: 10.11983/CBB20149
发布日期: 2020-10-09
摘要1535)   HTML56)    PDF (763KB)(13314)    收藏

植物茎顶端分生组织干细胞是具有持续分化潜能的细胞团, 是植物体地上部所有组织和器官的来源。由于植物行固着生长模式, 其无法通过移动来趋利避害, 因此保护植物干细胞免受病毒和其它病原体侵害对于植物正常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尽管人们很早就观察到植物茎顶端干细胞区域与其它部位相比具有极强的抗病毒特性, 但很长时间以来对于植物干细胞如何抵御病毒侵染却知之甚少。近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赵忠团队阐明了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茎顶端干细胞通过WUS蛋白介导的固有免疫反应抵御病毒侵害的机制。WUS能被黄瓜花叶病毒诱导表达, 并抑制病毒在茎尖中央区和周边区积累。WUS通过直接抑制S-腺苷-L-甲硫氨酸依赖的甲基转移酶(SAM MTase)基因的转录, 影响rRNA的加工和核糖体的稳定性, 使病毒蛋白质合成受阻, 从而阻止病毒的复制与传播。该研究揭示了植物体的一种保守且广谱抗病毒策略,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被引次数: CSCD(1)
12. 质膜Na+/H+逆向转运蛋白与植物耐盐性
马清, 包爱科, 伍国强, 王锁民
植物学报    2011, 46 (2): 206-215.   DOI: 10.3724/SP.J.1259.2011.00206
摘要2746)      PDF (393KB)(12830)    收藏
土壤盐碱化是造成农作物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质膜Na+/H+逆向转运蛋白能够介导植物根部Na+的外排和体内Na+ 的长距离运输, 并能够调控细胞K+的稳态平衡及细胞内pH值和Ca2+的转运, 因此其在植物耐盐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该文概述了植物质膜Na+/H+逆向转运蛋白的分子结构、功能、表达调控及其与植物耐盐性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并对今后有关该蛋白的主要研究方向作了分析和展望。
13. 航天搭载对武夷名丛相关生理及生长特性的影响
刘建福, 陈育才, 王文建, 王河川, 蔡金福, 王明元, 李丹丹, 张斌, 黄昆
植物学报    2020, 55 (5): 564-572.   DOI: 10.11983/CBB20035
发布日期: 2020-05-12
摘要823)   HTML62)    PDF (7714KB)(12777)    收藏

以神舟八号飞船搭载的6种武夷名丛种子SP1代株系为材料, 探讨航天搭载对武夷名丛SP1代株系叶片形态、光合色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以及茶叶品质成分含量的影响, 分析航天搭载后武夷名丛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变化, 从中筛选优良突变株。结果表明, 航天搭载后6个武夷名丛SP1代植株的叶长、叶宽、节间长度和叶面积均发生变化, 其中, 雀舌、肉桂和奇丹的叶面积显著增加; 航天搭载显著提高雀舌、奇丹、肉桂和金毛猴的叶绿素及类胡萝卜素含量, 瞬时叶绿素荧光(Ft)和光量子效率(Qy)也有所增加, 这有利于提高光合效率; 武夷名丛航天搭载后表现出可溶性糖含量增加而蛋白质含量减少, 氨基酸和茶多酚含量下降, 儿茶素和咖啡碱含量上升。综合各项指标, 航天搭载后6个武夷名丛中雀舌可以作为有益变异株系加以选育。

14. 长白落叶松体胚发生再生体系优化
刘建飞, 刘炎, 刘克俭, 池阳, 霍志发, 霍永洪, 由香玲
植物学报    2020, 55 (5): 605-612.   DOI: 10.11983/CBB20030
发布日期: 2020-06-05
摘要1036)   HTML28)    PDF (1755KB)(12716)    收藏

以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未成熟合子胚为外植体诱导胚性愈伤组织, 通过调节影响体胚发生的营养物质和植物生长调节剂配比, 进行愈伤组织的胚性恢复与保持以及体胚发生再生体系的优化。结果表明: 不同无性系之间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差异显著, 胚性愈伤组织在S+0.2 mg·L -1NAA+0.5 mg·L -1BA+0.5 mg·L -1KT+0.5 g·L -1谷氨酰胺+0.5 g·L -1水解酪蛋白+30 g·L -1蔗糖及3.0 g·L -1植物凝胶培养条件下, 可以恢复胚性并长久保持。在S+20 mg·L -1ABA+60 g·L -1PEG4000+60 g·L -1蔗糖及3.0 g·L -1植物凝胶条件下分化培养6周, 体胚发生率可达100%。将正常发育的体胚先在WPM+ 6 mg·L -1间苯三酚+1.0 g·L -1活性炭+3.0 mg·L -1VB1+20 g·L -1蔗糖及3.0 g·L -1植物凝胶条件下培养2周, 再转接至B5+ 0.4 mg·L -1NAA+1.0 mg·L -1IBA+0.5 mg·L -1GA3+2.0 mg·L -1VB1+1.0 g·L -1活性炭+20 g·L -1蔗糖及3.0 g·L -1植物凝胶条件下培养2周, 可见子叶舒展、下胚轴伸长且根系正常的体胚苗。该研究建立了长白落叶松胚性愈伤组织胚性恢复与保持方法, 并进一步优化了体胚发生的植株再生体系, 为林木资源快速繁育和遗传改良奠定了基础。

15. 踏破铁鞋无觅处——一类新型抗真菌剂的发现
周俭民, 曹立冬
植物学报    2020, 55 (5): 533-536.   DOI: 10.11983/CBB20158
发布日期: 2020-09-21
摘要1200)   HTML64)    PDF (686KB)(12685)    收藏

病原微生物通过其特有的机制破坏植物的防御屏障, 引发病害, 给农业生产造成损失。研究病菌致病机制, 能够启发人们探索病害防控的新思路。四川农业大学陈学伟团队阐明了稻瘟病菌的一种特殊结构——侵染钉的发生机制, 发现超长碳链脂肪酸合成酶在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以超长碳链脂肪酸合成酶为靶点, 该团队寻找到了抑制超长碳链脂肪酸生物合成, 进而抑制侵染结构发生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可广谱抑制多种病原真菌在动物和植物宿主上的致病力, 为创制新型农药开拓了新思路。

16. 大麦抗叶锈病慢锈性鉴定技术及抗性评价方法
车明哲, 王亚军, 马创新, 漆小泉
植物学报    2020, 55 (5): 573-576.   DOI: 10.11983/CBB20074
发布日期: 2020-07-21
摘要903)   HTML18)    PDF (3075KB)(12427)    收藏

成功的病原菌接种和准确的病情调查是大麦(Hordeum vulgare)抗病研究的基础。该文总结了大麦抗叶锈病慢锈性鉴定实验中几种常用的喷雾和涂抹接种方法, 以及主要的抗性评价指标, 并对操作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进行了说明。

17. 植物细胞过氧化氢的测定方法
张小莉;王鹏程;宋纯鹏
植物学报    2009, 44 (01): 103-106.  
摘要3622)      PDF (124KB)(11827)    收藏
过氧化氢是重要的活性氧之一, 激素等发育信号和胁迫刺激可以诱导细胞内H2O2的产生和积累, 继而调控植物的气孔运动、生长发育、衰老和逆境应答等诸多生理过程。准确测定植物细胞内H2O2的含量及变化模式是系统研究H2O2信号转导及其生物学功能的一个关键技术。该文以拟南芥为实验材料, 介绍了目前植物细胞H2O2的主要测定方法, 包括激光共聚焦显微检测、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和DAB组织染色, 在此基础上比较分析了上述方法在灵敏度、检测范围、定量、成本以及耗时等方面的差异, 为相关研究选择合适的H2O2检测技术提供参考。
被引次数: CSCD(27)
18. 赤霉素作用机理的分子基础与调控模式研究进展
黄先忠 蒋才富 廖立力 傅向东
植物学报    2006, 23 (5): 499-510.  
摘要4139)      PDF (159KB)(11816)    收藏
赤霉素(gibberellins或gibberellic acid, GA)作为植物生长的必需激素之一, 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各个方面, 如: 种子萌发, 下胚轴的伸长, 叶片的生长和植物开花时间等。近年来随着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的进一步发展, 有关赤霉素生物合成及其调控, 赤霉素信号转导途径, 以及赤霉素与其他激素和环境因子的互作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综述了赤霉素生物合成的生物学途径及其调控研究; GA信号转导通道的研究进展, 特别是DELLA蛋白阻遏植物生长发育的分子机理和GA解除阻遏作用(derepress)的分子模型; GA受体研究的新进展; 探讨GA与其它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以及植物在应答环境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次数: CSCD(46)
19. 拟南芥与大豆疫霉菌的非寄主互作及一个感病突变体的遗传分析
刘秋萍, 曹华, 姚茂金, 马英, 邓斌生, 权军利, 单卫星
植物学报    2010, 45 (05): 548-555.   DOI: 10.3969/j.issn.1674-3466.2010.05.004
摘要2643)      PDF (384KB)(11605)    收藏
非寄主抗病性是一种普遍的自然现象, 该文通过建立拟南芥-大豆疫霉菌(Arabidopsis thaliana-Phytophthora sojae)非寄主互作系统, 筛选对大豆疫霉菌感病的拟南芥突变体, 为研究植物对卵菌的非寄主抗病性遗传机制奠定基础。以大豆疫霉菌游动孢子接种拟南芥T-DNA插入突变体离体叶片, 从代表12 000个独立转化株系的40 000株T3代T-DNA插入拟南芥突变体中获得一系列对大豆疫霉菌感病的突变体。其中突变体581-51感病性状表现稳定, 离体叶片接菌后3天内出现明显的水渍状病斑, 4–5天后产生大量卵孢子和/或孢子囊。细胞学观察发现有典型的吸器形成。Southern杂交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 581-51突变体含有4个T-DNA插入事件, 其感病性状可能由隐性单基因控制。
被引次数: CSCD(1)
20. 龙牙花不同花器官的表皮形态
黄博, 姜兆玉, 屈红霞, 马三梅
植物学报    2010, 45 (05): 594-603.   DOI: 10.3969/j.issn.1674-3466.2010.05.009
摘要2893)      PDF (339KB)(11519)    收藏
花的光合作用与气孔密度密切相关, 但关于在花生长过程中气孔密度如何改变尚未见报道。以龙牙花(Erythrina corallodendron)花为实验材料, 将花的生长期分为6个阶段, 采用光学显微镜对不同阶段的花萼、旗瓣、翼瓣、龙骨瓣、雌蕊托、子房、花柱、花丝和花药表皮的形态特征、表皮细胞密度、气孔密度、保卫细胞长度及宽度进行研究, 并 对其光合作用的能力进行测定。结果发现: 除了翼瓣和花丝表皮以外, 气孔均分布在花朵的其它器官表皮上, 如花萼、旗瓣、龙骨瓣、雌蕊托、子房、花柱和花药。气孔复合体主要有无规则型、平列型以及辐射型, 但不同花器官存在的气孔类型具有差异。在花萼、旗瓣、龙骨瓣、翼瓣以及花丝生长过程中表皮细胞密度逐步下降, 表明其生长主要由表皮细胞扩大引起;大部分花器官如花萼、旗瓣、龙骨瓣、雌蕊托和子房表皮的气孔密度在其生长中后期趋于稳定, 然而其保卫细胞长度和宽度的变化规律具有多样性。旗瓣不进行光合作用。
被引次数: CSCD(3)
21. 一种改良的植物DNA提取方法
李金璐, 王硕, 于婧, 王玲, 周世良
植物学报    2013, 48 (1): 72-78.   DOI: 10.3724/SP.J.1259.2013.00072
摘要9054)      PDF (712KB)(11222)    收藏
植物组织中含有大量多糖、多酚、酯类等次生代谢产物, 要从中提取高质量的DNA比较困难。针对这一情况, 该文提出一种改良CTAB植物DNA提取方法(mCTAB), 并以10种常见植物为实验材料, 与4种常用的植物DNA提取试剂盒作对比。结果表明, mCTAB法提取的DNA产率高且质量好, PCR扩增成功率也较高, 而提取成本显著低于DNA提取试剂盒, 可有效用于植物DNA条形码等研究的植物DNA提取。
被引次数: CSCD(76)
22. 叶绿素的快速提取与精密测定
邱念伟, 王修顺, 杨发斌, 杨晓刚, 杨文, 刁润洁, 王秀, 崔静, 周峰
植物学报    2016, 51 (5): 667-678.   DOI: 10.11983/CBB15190
摘要4304)   HTML110)    PDF (430KB)(11207)    收藏

Arnon法是叶绿素提取和测定最经典、最常用的方法, 此法虽经多次改进, 但仍存在着检测波长误差大、计算公式有误、提取速度慢、测定结果不够准确以及操作步骤繁琐等缺陷。该文提出了二甲基亚砜(DMSO)高温提取、80%丙酮稀释的两步快速浸提法, 使叶绿素提取和测定过程缩短至3小时以内。通过对提取温度、提取时间、稀释比例及吸收光谱等进行系统分析, 筛选出了叶绿素的最佳提取条件和叶绿素含量的准确计算公式, 并用多种类型的植物材料验证了改进后的提取方法, 证明该方法具优越性和可靠性。具体测定方法是将植物材料切成1 mm宽的细丝或细段, 取50-100 mg材料于10 mL具塞试管中; 加入2 mL DMSO, 使植物材料浸没其中, 65°C高温避光提取至植物材料变白或透明; 冷却后加入8 mL 80%丙酮, 混匀, 测定663.6和646.6 nm处的吸光度。用公式计算叶绿素浓度: Ca (mg∙L-1)=12.27A663.6-2.52A646.6; Cb (mg∙L-1)=20.10A646.6-4.92A663.6; CT (mg∙L-1)=Ca+Cb=7.35A663.6+17.58A646.6

被引次数: CSCD(21)
23. 花器官决定的ABC 模型和四因子模型
刘建武 孙成华 刘宁
植物学报    2004, 21 (03): 346-351.  
摘要6282)      PDF (209KB)(11137)    收藏
简要介绍了花器官决定的同源异型基因作用模型——ABC模型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从早期ABC模型发展到经典ABC模型,然后到ABCD模型,最后到A-E模型。花器官发育遗传学的创立和发展是ABC模型产生的基础,ABC模型的建立促进了花器官发育遗传学的发展,而后者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又促使前者更加完善,从而进一步发展为四因子模型。
被引次数: CSCD(9)
24. 植物叶片形态解剖结构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
李芳兰 包维楷
植物学报    2005, 22 (增刊): 118-127.  
摘要5418)      PDF (62KB)(11040)    收藏
叶片是植物进化过程中对环境变化比较敏感且可塑性较大的器官, 环境变化常导致叶的长、宽及厚度, 叶表面气孔、表皮细胞及附属物, 叶肉栅栏组织、海绵组织、胞间隙、厚角组织和叶脉等形态解剖结构的响应与适应。本文综述了陆生植物叶片上述形态解剖结构对水分、温度、光照、CO2浓度和UV-B辐射等环境因子变化以及多因子复合作用的响应与适应, 分析了该领域的研究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 指出了未来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25. 大麻植物中大麻素成分研究进展
陈璇, 杨明, 郭鸿彦
植物学报    2011, 46 (2): 197-205.   DOI: 10.3724/SP.J.1259.2011.00197
摘要3354)      PDF (496KB)(10978)    收藏
大麻(Cannabis sativa)是一种古老的栽培植物, 它既是一种毒品原植物, 又是一种极具开发利用价值的经济作物。大麻素是大麻植物中特有的含有烷基和单萜分子结构的一类次生代谢产物, 目前已分离出70多种, 其中包含使人致幻成瘾的四氢大麻酚(THC)。该文就大麻植物中几种主要的大麻素成分: 四氢大麻酚、大麻二酚(CBD)和大麻环萜酚(CBC)的存在特征、含量变化、生物合成途径、各关键酶及其基因、遗传方式等方面的研究进行概括和归纳, 并展望了当前大麻素的主要研究方向, 对加快我国大麻素的相关研究及大麻育种具有参考意义。
被引次数: CSCD(24)
26. 植物钙吸收、转运及代谢的生理和分子机制
周卫 汪洪
植物学报    2007, 24 (06): 762-778.  
摘要3476)      PDF (1435KB)(10706)    收藏
钙是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酸性砂质土壤中含钙较少, 导致在其土壤上生长的作物容易缺钙。另外由于果树果实、果菜类和包心叶菜类的蒸腾作用弱, 导致果树和蔬菜普遍生理缺钙。根系维管束组织可能通过共质体和质外体两种途径进行钙素吸收, 而果实则可通过非维管束组织直接吸收钙素。Ca2+通过Ca2+通道内流进入胞质, 并通过Ca2+-ATPase 和Ca2+/H+反向转运蛋白外流以保持胞质内低Ca2+浓度。为了应对植物发育和环境胁迫信号, Ca2+由质膜、液泡膜和内质网膜的Ca2+通道内流进入胞质, 导致胞质Ca2+浓度迅速增加, 产生钙瞬变和钙振荡, 传递到钙信号靶蛋白, 如钙调素、钙依赖型蛋白激酶及钙调磷酸酶B类蛋白, 引起特异的生理生化反应。本文综述了植物钙素吸收、转运以及代谢研究的最新进展, 包括植物对钙的需求和作物缺钙的原因, 根系维管束组织及果实钙素吸收机理, Ca2+跨膜运输特性, 钙的信使作用以及钙信号靶蛋白等方面内容。
被引次数: CSCD(41)
27. 植物中验证蛋白相互作用的Pull-down和Co-IP技术
徐重益
植物学报    2020, 55 (1): 62-68.   DOI: 10.11983/CBB19143
发布日期: 2019-09-24
摘要9730)   HTML462)    PDF (3878KB)(10587)    收藏

蛋白互作在细胞生命活动中发挥关键作用, 在不同时空层面上参与多种细胞学过程, 因此研究蛋白互作对理解分子调控网络至关重要。通常情况下, 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植物蛋白互作必须通过体外和体内系统进行验证。Pull-down和Co-IP是验证植物蛋白互作的常用技术。Pull-down被广泛用于体外验证蛋白间的直接互作; 而在植物活体内, 利用本氏烟草(Nicotiana benthamiana)叶片瞬时表达蛋白, 继而通过Co-IP进行鉴定是目前验证蛋白互作最简单且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该文对GST Pull-down和烟草瞬时表达系统中Co-IP技术原理及实验方案进行详细描述, 以期为验证植物蛋白互作提供参考。

被引次数: CSCD(3)
28. 2011年中国植物科学若干领域重要研究进展
瞿礼嘉, 钱前, 袁明, 王小菁, 杨维才, 王台, 孔宏智, 蒋高明, 种康
植物学报    2012, 47 (4): 309-356.   DOI: 10.3724/SP.J.1259.2012.00309
摘要1618)      PDF (701KB)(10253)    收藏
2011年中国植物科学得到结构生物学等领域科学家的加盟, 在分子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快速发展。中国科学家在植物科学各领域中取得了大量的原创性研究成果, 尤其是在植物激素受体结构解析和信号转导方面获得了一系列突破, 基于高通量基因测序和计算生物学平台的水稻功能基因组与进化以及系统植物学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受到国内外的高度评价。该文对2011年中国本土植物生命科学若干领域取得的重要研究进展进行概括性评述, 旨在全面追踪当前中国植物科学领域发展的最新前沿和热点事件, 并展现我国科学家所取得的杰出成就。
被引次数: CSCD(8)
29. 中国植物激素研究: 过去、现在和未来
许智宏 李家洋
植物学报    2006, 23 (5): 433-442.  
摘要3615)      PDF (65KB)(9449)    收藏
为了迎接2006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植物激素与绿色革命”香山会议, 使其更具影响力, 本刊组织了一期“植物激素专辑”。本文作为此专辑的序言, 对我国在该领域研究作了概述和评论, 以帮助读者全面地了解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本文回顾了中国植物激素研究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的工作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成果, 主要集中在生理学研究方面的成果。随着植物分子遗传学技术与原理的不断成熟以及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特别是研究队伍的迅速成长, 我国科学家近年来在植物激素代谢调控、转运及激素信号转导等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特别是激素受体基因分离鉴定、激素控制株型以及激素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基于国际植物激素总体研究前沿和我国优势领域, 我们展望提出了我国在植物激素研究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与趋势。
被引次数: CSCD(40)
30. 植物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尹恒 李曙光 白雪芳 杜昱光
植物学报    2005, 22 (05): 532-540.  
摘要4847)      PDF (54KB)(9442)    收藏
代谢组是指某一生物或细胞在一特定生理时期内所有的低分子量代谢产物。植物代谢组学是指对植物抽提物中代谢组进行高通量、无偏差全面分析的技术。近年来, 植物代谢组学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介绍了其含义、历史沿革及研究方法, 并用典型实例阐释了它的应用方向。
被引次数: CSCD(15)
31. 生长素调控植物株型形成的研究进展
王冰 李家洋 王永红
植物学报    2006, 23 (5): 443-458.  
摘要3906)      PDF (169KB)(9356)    收藏
高等植物通过调节顶端分生组织和侧生分生组织的活性建立地上株型系统, 分生组织的活性受环境信号、发育阶段和遗传因素的综合调控, 植物激素参与这些信号的整合。顶端优势是植物分枝调控的核心问题, 而生长素对顶端优势的形成和维持发挥关键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几年与植物地上部分株型形成相关的生长素合成代谢、极性运输及信号转导领域的研究进展, 并提出了展望。
被引次数: CSCD(27)
32. 植物发育性细胞程序死亡的发生机制
贺新强, 吴鸿
植物学报    2013, 48 (4): 357-370.   DOI: 10.3724/SP.J.1259.2013.00357
摘要929)      PDF (510KB)(9325)    收藏
细胞程序死亡是多细胞生物体在内源发育信号或外源环境信号作用下在特定时间和空间发生的细胞死亡过程, 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该文介绍了植物细胞程序死亡类型的几种划分方法、植物发育性细胞程序死亡研究常用的实验体系, 并着重概述有关植物发育性细胞程序死亡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次数: CSCD(5)
33. 植物多酚氧化酶的研究进展
王曼玲 胡中立 周明全 宋运淳
植物学报    2005, 22 (02): 215-222.  
摘要3596)      PDF (53KB)(9164)    收藏
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 PPO)是一类普遍存在于植物、真菌和昆虫质体中,由核基因编码, 能与铜相结合的金属蛋白酶。它能分别催化单酚羟基和二羟基酚氧化为O-二酚和O-醌。植物多酚氧化酶是许多果蔬等农产品酶促褐变的主要原因, 同时它在植物的光合作用、抗病虫害、生长发育以及花色的形成中起一定作用。本文综述了植物多酚氧化酶在细胞学、分子遗传学及其生产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被引次数: CSCD(99)
34. 植物DNA条形码技术
任保青, 陈之端
植物学报    2010, 45 (01): 1-12.   DOI: 10.3969/j.issn.1674-3466.2010.01.001
摘要2549)      PDF (1358KB)(9033)    收藏
DNA条形码技术是利用标准的、具有足够变异的、易扩增且相对较短的DNA片段在物种内的特异性和种间的多样性而创建的一种新的生物身份识别系统, 从而实现对物种的快速自动鉴定。尽管这一技术在理论上和具体应用上仍存在很多争论, 但DNA条形码概念自2003年由加拿大分类学家Paul Hebert首次提出后就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广泛关注。在植物类群中条形码的研究和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 稍落后于对动物类群的研究, 这主要表现在: (1) DNA条形码的选择及其评价仍没有统一的标准; (2) 对类群较全面的形态分类学修订和植物DNA条形码研究的结合十分缺乏; (3) 以往研究在取样上尺度较大, 而对具体类群的研究较少, 一个科或一个属只用有限的种类作为代表, 同一种内的取样个体数量也不足, 这样虽然表面上看来利用选定的DNA条形码可以较容易地把代表物种区分开, 但实际上目前建议的植物DNA条形码(例如由生命条形码咨询委员会植物工作组最近提出的rbcLmatK)由于其分子进化速率较慢, 在种级水平上, 特别是对于那些经历了适应辐射或快速进化的属来说, 分辨率较低。而DNA条形码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属内物种水平的鉴别, 因此只有针对具体类群进行探索研究, 发现进化速率较快、分辨率高且通用性好的条形码, 才可能为建立完整的条形码数据库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被引次数: CSCD(19)
35. 植物硫营养代谢、调控与生物学功能
吴宇 高蕾 曹民杰 向成斌
植物学报    2007, 24 (06): 735-761.  
摘要2706)      PDF (1302KB)(8937)    收藏
植物作为无机硫的主要还原者, 在全球的硫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植物对土壤中硫酸盐的吸收运输和同化代谢, 以及一系列具有重要生物学功能的含硫代谢产物的合成, 不但与植物生长发育、耐逆和抗病虫害等密切相关, 而且影响农作物产量与品质。硫营养的代谢和调控非常复杂, 且生物学功能众多。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植物硫营养代谢及调控及其在逆境胁迫中的生物学功能等方面的新进展, 同时讨论了该领域悬而未决的重要生物学问题和研究动向, 进而提出硫营养在农业生产上的重要性和所面临的新问题。
被引次数: CSCD(28)
36. 高等植物中的多肽激素
李琛 宋秀芬 刘春明
植物学报    2006, 23 (5): 584-594.  
摘要3389)      PDF (391KB)(8827)    收藏
高等植物的第一个多肽激素(系统素)发现已经有10多年的历史。到目前为止, 被普遍认可的植物多肽激素有4种: 系统素、PSK、CLV3和SCR, 分别参与了植物的防御反应、细胞的分裂、茎端生长点干细胞数目维持和花粉-柱头的识别过程。这些小分子多肽化合物以配基的形式与细胞膜表面的受体激酶相互作用, 从而实现细胞之间的信号交流。本文对这4种多肽激素及其相应受体的研究进展做了简要评述, 并着重介绍当前研究比较热门的CLV3多肽, 最后对相关领域的发展前景进行探讨。
被引次数: CSCD(5)
37. 褪黑素参与植物抗逆功能研究进展
刘德帅, 姚磊, 徐伟荣, 冯美, 姚文孔
植物学报    2022, 57 (1): 111-126.   DOI: 10.11983/CBB21146
发布日期: 2021-12-17
摘要2086)   HTML106)    PDF (438KB)(8766)    收藏

褪黑素(N-乙酰基-5-甲氧基色胺)是一种生命必需的小分子吲哚胺类物质, 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体内, 对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起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植物褪黑素研究的逐渐深入, 褪黑素在植物体内的合成途径及作用也更加明确。研究表明, 褪黑素在提高植物抵抗非生物和生物胁迫能力等方面具有调控作用。该文对近年来有关植物褪黑素参与非生物和生物胁迫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旨在为阐明褪黑素影响植物抵御逆境胁迫的调控机理提供参考。

被引次数: CSCD(13)
38. 2009年中国植物科学若干领域重要研究进展
王台;钱前;袁明;王小菁;杨维才;瞿礼嘉;孔宏智;许亦农;蒋高明;种康
植物学报    2010, 45 (03): 265-306.   DOI: 10.3969/j.issn.1674-3466.2010.03.001
摘要1593)      PDF (753KB)(8594)    收藏
2009年中国植物科学在水稻和拟南芥研究等方面取得“爆发性”的快速发展。中国科学家在植物科学各领域中取得了大量的原创性研究成果, 尤其是在基于新一代测序技术和计算生物学理论的基因组学、水稻功能基因挖掘、激素受体和信号转导以及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和生态安全性研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 受到了国内外广泛关注。该文对2009年中国本土植物生命科学若干领域取得的重要研究进展进行概括性评述, 旨在全面追踪当前中国植物科学领域发展的最新前沿和热点事件, 并展现我国科学家们所取得的杰出成就。
被引次数: CSCD(4)
39. 2012年中国植物科学若干领域重要研究进展
钱前, 瞿礼嘉, 袁明, 王小菁, 杨维才, 王台, 孔宏智, 蒋高明, 种康
植物学报    2013, 48 (3): 231-287.   DOI: 10.3724/SP.J.1259.2013.00231
摘要1489)      PDF (819KB)(8394)    收藏
2012年中国植物科学研究继续快速发展。中国科学家在植物科学多个领域中取得了大量的原创性、高水平研究成果, 包括植物基因组研究、植物天然免疫抗性及其应答环境的信号转导机制以及植物去甲基化作用和DNA双链断裂修复机制研究等, 受到国内外的高度评价。该文对2012年中国本土植物生命科学若干领域取得的重要研究进展进行概括性评述, 旨在全面追踪当前中国植物科学领域发展的最新前沿和热点事件, 并展现我国科学家所取得的杰出成就。
被引次数: CSCD(10)
40. 转基因生物技术育种: 机遇还是挑战?
储成才
植物学报    2013, 48 (1): 10-22.   DOI: 10.3724/SP.J.1259.2013.00010
摘要1567)      PDF (380KB)(8275)    收藏
转基因生物技术是一项全新的育种技术, 也是当前国际上进展最快、竞争最激烈的研究领域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生物技术育种诞生以来, 转基因作物的商品化应用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就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该文就世界上转基因生物技术育种及产业化现状、几个主要转基因作物安全性案例及最终结果, 以及如何科学推进我国转基因作物的产业化等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以期帮助公众科学地理解和面对转基因生物技术所带来的育种技术上的革命。
被引次数: CSCD(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