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设备
试剂耗材
技术服务
电子目录推送
  • 《植物学报》电子双月刊逢单月通过邮件进行发行
    Email:

微信号:zwxb_2009

淘宝店二维码

微店二维码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水稻稻瘟病和纹枯病抗性鉴定方法
贺闽, 尹俊杰, 冯志明, 朱孝波, 赵剑华, 左示敏, 陈学伟
植物学报    2020, 55 (5): 577-587.   DOI: 10.11983/CBB20100
发布日期: 2020-07-21
摘要2211)   HTML75)    PDF (10846KB)(13227)    收藏

水稻(Oryza sativa)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但稻瘟病和纹枯病等病害严重危害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给我国乃至全球粮食安全带来巨大威胁。鉴定水稻抗病资源、克隆抗病基因、揭示抗性机理并在育种中加以利用, 对抵御水稻病害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准确评价水稻资源的抗病性, 是开展抗病机理研究和育种生产应用的关键环节。该文详述了水稻幼苗期人工喷雾接种、分蘖期和孕穗期田间注射接种与离体叶片戳伤接种的稻瘟病抗性鉴定方法, 以及水稻分蘖期田间接种、孕穗期温室接种和离体茎秆接种的纹枯病抗性鉴定方法, 以期为同行鉴定水稻资源、开展抗病理论和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被引次数: CSCD(7)
2. 根尖整体透明技术改良
马龙, 李桂林, 李师鹏, 蒋苏
植物学报    2020, 55 (5): 596-604.   DOI: 10.11983/CBB20016
发布日期: 2020-06-05
摘要1387)   HTML51)    PDF (9273KB)(13126)    收藏

整体透明观察技术是植物形态发育研究的基础手段之一, 是无需制作切片直接观察植物体内部形态结构的有效方法。该技术采用高折射率介质降低光在样品中的散射, 提高光通量, 增加视野深度, 从而实现组织样品透明观察。然而透明剂能改变透明液的渗透势和pH值, 从而对细胞形态保持产生负面影响。目前, 针对植物叶片和胚珠已建立了相对成熟的整体透明观察体系, 但根尖由于细胞壁较薄, 现有的整体透明方法常导致细胞形态改变, 不确定性增加(如根尖整体形态改变和细胞发生严重的质壁分离)。该研究以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幼苗为实验材料, 通过检测根尖形态、细胞质壁分离情况和细胞清晰度, 对常用的透明液组分、pH值和透明时间进行优化, 旨在建立一种适用于根尖等较脆弱组织材料的整体透明方法。

3. WUSCHEL介导的固有免疫: 植物干细胞抵御病毒侵害的新机制
杜斐, 焦雨铃
植物学报    2020, 55 (5): 537-540.   DOI: 10.11983/CBB20149
发布日期: 2020-10-09
摘要1375)   HTML51)    PDF (763KB)(13119)    收藏

植物茎顶端分生组织干细胞是具有持续分化潜能的细胞团, 是植物体地上部所有组织和器官的来源。由于植物行固着生长模式, 其无法通过移动来趋利避害, 因此保护植物干细胞免受病毒和其它病原体侵害对于植物正常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尽管人们很早就观察到植物茎顶端干细胞区域与其它部位相比具有极强的抗病毒特性, 但很长时间以来对于植物干细胞如何抵御病毒侵染却知之甚少。近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赵忠团队阐明了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茎顶端干细胞通过WUS蛋白介导的固有免疫反应抵御病毒侵害的机制。WUS能被黄瓜花叶病毒诱导表达, 并抑制病毒在茎尖中央区和周边区积累。WUS通过直接抑制S-腺苷-L-甲硫氨酸依赖的甲基转移酶(SAM MTase)基因的转录, 影响rRNA的加工和核糖体的稳定性, 使病毒蛋白质合成受阻, 从而阻止病毒的复制与传播。该研究揭示了植物体的一种保守且广谱抗病毒策略,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被引次数: CSCD(1)
4. 踏破铁鞋无觅处——一类新型抗真菌剂的发现
周俭民, 曹立冬
植物学报    2020, 55 (5): 533-536.   DOI: 10.11983/CBB20158
发布日期: 2020-09-21
摘要1095)   HTML58)    PDF (686KB)(12556)    收藏

病原微生物通过其特有的机制破坏植物的防御屏障, 引发病害, 给农业生产造成损失。研究病菌致病机制, 能够启发人们探索病害防控的新思路。四川农业大学陈学伟团队阐明了稻瘟病菌的一种特殊结构——侵染钉的发生机制, 发现超长碳链脂肪酸合成酶在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以超长碳链脂肪酸合成酶为靶点, 该团队寻找到了抑制超长碳链脂肪酸生物合成, 进而抑制侵染结构发生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可广谱抑制多种病原真菌在动物和植物宿主上的致病力, 为创制新型农药开拓了新思路。

5. 航天搭载对武夷名丛相关生理及生长特性的影响
刘建福, 陈育才, 王文建, 王河川, 蔡金福, 王明元, 李丹丹, 张斌, 黄昆
植物学报    2020, 55 (5): 564-572.   DOI: 10.11983/CBB20035
发布日期: 2020-05-12
摘要715)   HTML58)    PDF (7714KB)(12512)    收藏

以神舟八号飞船搭载的6种武夷名丛种子SP1代株系为材料, 探讨航天搭载对武夷名丛SP1代株系叶片形态、光合色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以及茶叶品质成分含量的影响, 分析航天搭载后武夷名丛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变化, 从中筛选优良突变株。结果表明, 航天搭载后6个武夷名丛SP1代植株的叶长、叶宽、节间长度和叶面积均发生变化, 其中, 雀舌、肉桂和奇丹的叶面积显著增加; 航天搭载显著提高雀舌、奇丹、肉桂和金毛猴的叶绿素及类胡萝卜素含量, 瞬时叶绿素荧光(Ft)和光量子效率(Qy)也有所增加, 这有利于提高光合效率; 武夷名丛航天搭载后表现出可溶性糖含量增加而蛋白质含量减少, 氨基酸和茶多酚含量下降, 儿茶素和咖啡碱含量上升。综合各项指标, 航天搭载后6个武夷名丛中雀舌可以作为有益变异株系加以选育。

6. 长白落叶松体胚发生再生体系优化
刘建飞, 刘炎, 刘克俭, 池阳, 霍志发, 霍永洪, 由香玲
植物学报    2020, 55 (5): 605-612.   DOI: 10.11983/CBB20030
发布日期: 2020-06-05
摘要898)   HTML23)    PDF (1755KB)(12409)    收藏

以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未成熟合子胚为外植体诱导胚性愈伤组织, 通过调节影响体胚发生的营养物质和植物生长调节剂配比, 进行愈伤组织的胚性恢复与保持以及体胚发生再生体系的优化。结果表明: 不同无性系之间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差异显著, 胚性愈伤组织在S+0.2 mg·L -1NAA+0.5 mg·L -1BA+0.5 mg·L -1KT+0.5 g·L -1谷氨酰胺+0.5 g·L -1水解酪蛋白+30 g·L -1蔗糖及3.0 g·L -1植物凝胶培养条件下, 可以恢复胚性并长久保持。在S+20 mg·L -1ABA+60 g·L -1PEG4000+60 g·L -1蔗糖及3.0 g·L -1植物凝胶条件下分化培养6周, 体胚发生率可达100%。将正常发育的体胚先在WPM+ 6 mg·L -1间苯三酚+1.0 g·L -1活性炭+3.0 mg·L -1VB1+20 g·L -1蔗糖及3.0 g·L -1植物凝胶条件下培养2周, 再转接至B5+ 0.4 mg·L -1NAA+1.0 mg·L -1IBA+0.5 mg·L -1GA3+2.0 mg·L -1VB1+1.0 g·L -1活性炭+20 g·L -1蔗糖及3.0 g·L -1植物凝胶条件下培养2周, 可见子叶舒展、下胚轴伸长且根系正常的体胚苗。该研究建立了长白落叶松胚性愈伤组织胚性恢复与保持方法, 并进一步优化了体胚发生的植株再生体系, 为林木资源快速繁育和遗传改良奠定了基础。

7. 大麦抗叶锈病慢锈性鉴定技术及抗性评价方法
车明哲, 王亚军, 马创新, 漆小泉
植物学报    2020, 55 (5): 573-576.   DOI: 10.11983/CBB20074
发布日期: 2020-07-21
摘要806)   HTML15)    PDF (3075KB)(12285)    收藏

成功的病原菌接种和准确的病情调查是大麦(Hordeum vulgare)抗病研究的基础。该文总结了大麦抗叶锈病慢锈性鉴定实验中几种常用的喷雾和涂抹接种方法, 以及主要的抗性评价指标, 并对操作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进行了说明。

8. 茶树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中内参基因的选择
孙美莲, 王云生, 杨冬青, 韦朝领, 高丽萍, 夏涛, 单育, 骆洋
植物学报    2010, 45 (05): 579-587.   DOI: 10.3969/j.issn.1674-3466.2010.05.007
摘要2165)      PDF (517KB)(9513)    收藏
选择合适的内参基因是提高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qRT-PCR)准确性的先决条件。该文以茶树(Camellia sinensis) 芽、叶、幼根、嫩茎、花瓣、种子和愈伤组织为材料,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 分析了18S rRNA、GAPDHβ-actinα-tubulin 4个常用内参基因在茶树不同器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经GeNorm和NormFinder软件分析发现, 当利用荧光定量PCR分析比较茶树不同器官组织中的基因表达差异时, 可选择β-actin作为校正内参基因; 而比较不同成熟度的叶片和愈伤组织时, 可以选择GAPDH作为校正内参基因。
被引次数: CSCD(76)
9. 植物中验证蛋白相互作用的Pull-down和Co-IP技术
徐重益
植物学报    2020, 55 (1): 62-68.   DOI: 10.11983/CBB19143
发布日期: 2019-09-24
摘要8969)   HTML420)    PDF (3878KB)(8698)    收藏

蛋白互作在细胞生命活动中发挥关键作用, 在不同时空层面上参与多种细胞学过程, 因此研究蛋白互作对理解分子调控网络至关重要。通常情况下, 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植物蛋白互作必须通过体外和体内系统进行验证。Pull-down和Co-IP是验证植物蛋白互作的常用技术。Pull-down被广泛用于体外验证蛋白间的直接互作; 而在植物活体内, 利用本氏烟草(Nicotiana benthamiana)叶片瞬时表达蛋白, 继而通过Co-IP进行鉴定是目前验证蛋白互作最简单且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该文对GST Pull-down和烟草瞬时表达系统中Co-IP技术原理及实验方案进行详细描述, 以期为验证植物蛋白互作提供参考。

被引次数: CSCD(3)
10. 植物春化特性及春化作用机理
胡巍 侯喜林 史公军
植物学报    2004, 21 (01): 26-36.  
摘要2445)      PDF (285KB)(8159)    收藏
春化作用是某些高等植物成花转变的重要环节,被认为是植物在低温诱导下促使其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导致生理状态转变的一种受遗传控制的生理过程。本文对植物春化反应特性、春化作用的生理生化特性及春化作用的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并对春化研究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被引次数: CSCD(14)
11. 一种改良的植物DNA提取方法
李金璐, 王硕, 于婧, 王玲, 周世良
植物学报    2013, 48 (1): 72-78.   DOI: 10.3724/SP.J.1259.2013.00072
摘要6704)      PDF (712KB)(8031)    收藏
植物组织中含有大量多糖、多酚、酯类等次生代谢产物, 要从中提取高质量的DNA比较困难。针对这一情况, 该文提出一种改良CTAB植物DNA提取方法(mCTAB), 并以10种常见植物为实验材料, 与4种常用的植物DNA提取试剂盒作对比。结果表明, mCTAB法提取的DNA产率高且质量好, PCR扩增成功率也较高, 而提取成本显著低于DNA提取试剂盒, 可有效用于植物DNA条形码等研究的植物DNA提取。
被引次数: CSCD(76)
12. 拟南芥GLP13基因在植物抗氧化胁迫响应中的作用
唐源江, 闵伶俐, 高桂兰, 杜金菊, 杨浪, 阳成伟
植物学报    2011, 46 (2): 147-154.   DOI: 10.3724/SP.J.1259.2011.00147
摘要2043)      PDF (1216KB)(7467)    收藏
类萌发素蛋白(germin-like protein, GLPs)是一类与小麦萌发素序列相似性较高、位于胞外基质的可溶性糖蛋白, 在植物的生长发育阶段以及对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应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研究GLP13基因的生理功能, 我们分离并鉴定了GLP13的敲减突变体glp13, 同时构建了其超表达植株35S::GLP13。用甲基紫精(methyl viologen, MV)处理2种不同基因型和野生型(WT)植株, 结果发现, 与野生型相比, 突变体glp13子叶变绿率较低, 主根生长受抑制较明显; 而超表达植株35S::GLP13子叶变绿率较高, 主根生长的受抑制程度较WT轻。用MV处理2周的35S::GLP13植株, 其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 的下降较野生型对照缓慢。半定量RT-PCR分析结果表明, 与野生型相比, 经MV处理4小时后的35S::GLP13中抗氧化酶系基因FSD1的表达上调, 而CAT1CSD1UGT71C1的表达水平在35S::GLP13glp13和野生型植株三者之间没有明显差异。以上结果表明GLP13基因在拟南芥抗氧化胁迫响应中起重要作用。
13. 叶绿素的快速提取与精密测定
邱念伟, 王修顺, 杨发斌, 杨晓刚, 杨文, 刁润洁, 王秀, 崔静, 周峰
植物学报    2016, 51 (5): 667-678.   DOI: 10.11983/CBB15190
摘要3543)   HTML46)    PDF (430KB)(7462)    收藏

Arnon法是叶绿素提取和测定最经典、最常用的方法, 此法虽经多次改进, 但仍存在着检测波长误差大、计算公式有误、提取速度慢、测定结果不够准确以及操作步骤繁琐等缺陷。该文提出了二甲基亚砜(DMSO)高温提取、80%丙酮稀释的两步快速浸提法, 使叶绿素提取和测定过程缩短至3小时以内。通过对提取温度、提取时间、稀释比例及吸收光谱等进行系统分析, 筛选出了叶绿素的最佳提取条件和叶绿素含量的准确计算公式, 并用多种类型的植物材料验证了改进后的提取方法, 证明该方法具优越性和可靠性。具体测定方法是将植物材料切成1 mm宽的细丝或细段, 取50-100 mg材料于10 mL具塞试管中; 加入2 mL DMSO, 使植物材料浸没其中, 65°C高温避光提取至植物材料变白或透明; 冷却后加入8 mL 80%丙酮, 混匀, 测定663.6和646.6 nm处的吸光度。用公式计算叶绿素浓度: Ca (mg∙L-1)=12.27A663.6-2.52A646.6; Cb (mg∙L-1)=20.10A646.6-4.92A663.6; CT (mg∙L-1)=Ca+Cb=7.35A663.6+17.58A646.6

被引次数: CSCD(21)
14. 植物类LORELEI糖基磷脂酰肌醇锚定蛋白研究进展
李思佳, 张咏雪, 贾明生, 李莹, 戴绍军
植物学报    2020, 55 (5): 541-550.   DOI: 10.11983/CBB20058
发布日期: 2020-05-20
摘要952)   HTML38)    PDF (2373KB)(7450)    收藏

类LORELEI糖基磷脂酰肌醇锚定蛋白(LLG)定位于细胞质膜外表面, 作为CrRLK1L家族类受体激酶的分子伴侣, 参与其转运和胞外信号转导, 从而调控植物生殖发育以及免疫与逆境应答等过程。LLG2/3与ANX和BUPS互作, 调控花粉管顶端生长与爆裂。LLG1与FER (FERONIA)互作, 调控下游的NADPH氧化酶产生活性氧(ROS), 促进根部细胞伸长和根毛生长。此外, LLG1作为FER的共受体, 与快速碱化因子(RALFs)互作, 调节G蛋白β亚基(AGB1)和质膜H +-ATPase功能、胞内ROS稳态以及Ca 2+瞬变, 引起根部和气孔的盐应答反应。LLG1与FLS2和EFR互作激活下游RbohD, 调节ROS产生, 调控植物免疫应答。该文综述了植物LLG的相关研究进展, 可为深入理解LLG的生物学功能提供重要信息。

被引次数: CSCD(1)
15. 早花百子莲叶片器官发生和胚胎发生再生体系的建立
岳建华, 董艳, 王小画, 孙佩霞, 王思颖, 张新年, 张琰
植物学报    2020, 55 (5): 588-595.   DOI: 10.11983/CBB20019
发布日期: 2020-05-12
摘要931)   HTML33)    PDF (2062KB)(7006)    收藏

以早花百子莲(Agapanthus praecox)叶片为外植体, 建立了器官发生和胚胎发生离体再生体系, 并对移栽驯化基质进行了初步筛选。结果表明, 毒莠定(PIC)对叶片愈伤组织诱导效果良好, 最适培养基为MS+2.0 mg·L -1 PIC; 叶片组织分生能力决定愈伤组织诱导效果, 1-2片新叶基部愈伤组织诱导率可达85.71%, 叶片分生区0-0.5 cm愈伤组织诱导率为66.48%, 叶片横切面中部诱导效果优于边缘。不定芽诱导最适培养基为MS+1.5 mg·L -1 PIC+0.3 mg·L -1 6-BA, 诱导率达80.27%。体细胞胚诱导培养基为MS, 0.05 mg·L -1多效唑或1.0 mg·L -1 ABA均对体胚诱导具有显著促进作用。1.0 mg·L -1 6-BA对幼苗增殖有利, 器官发生和胚胎发生途径幼苗增殖系数分别为2.23和2.93。草炭:珍珠岩:蛭石=1:1:1 (v/v/v)为早花百子莲移栽驯化的最佳基质, 成活率达100%。该研究建立了早花百子莲叶片外植体再生体系, 丰富了百子莲快繁技术体系, 可为其它单子叶植物离体再生体系建立提供参考。

被引次数: CSCD(3)
16. 林木基因克隆研究进展
李少锋 苏晓华 张冰玉
植物学报    2011, 46 (1): 79-107.   DOI: 10.3724/SP.J.1259.2011.00079
摘要1796)      PDF (435KB)(6895)    收藏
林木种质资源丰富, 种质间遗传差异大, 控制林木重要性状的基因克隆及转化对培育优良林木新品种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但许多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林木基因未得到充分发掘和有效分离。近年来, 随着各种不同林木cDNA文库的建立, 大规模随机EST测序技术的运用以及克隆技术的不断完善, 特别是毛果杨(Populus trichocarpa)基因组测序计划的完成, 大量与林木重要性状相关的基因被分离和鉴定。这些重要基因的获得为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抗病虫害的林木新品种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该文综述了20多年来国内外林木基因克隆的研究进展, 对基因克隆及其应用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被引次数: CSCD(9)
17. 芒果胶孢炭疽病菌应答菌丝机械损伤产生无性孢子的分子机制
王丽妍, 卢梦瑶, 童悦, 徐祥斌, 张正科, 孟兰环, 史学群, 宋海超
植物学报    2020, 55 (5): 551-563.   DOI: 10.11983/CBB20026
发布日期: 2020-05-12
摘要823)   HTML38)    PDF (2141KB)(6826)    收藏

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是引发芒果(Mangifera indica)炭疽病的主要病原体。室内平板培养胶孢炭疽菌不产生或产生很少分生孢子的情况时有发生, 但菌丝在机械损伤后24-48小时会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胶孢炭疽菌应答机械损伤诱导产孢的核心基因及关键代谢通路尚未见报道。基于转录组测序(RNA-seq)技术检测了芒果胶孢炭疽菌菌丝在机械损伤处理后2小时内5个时间点的基因表达变化, 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富集和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 并对菌丝响应胁迫的基因动态表达数据进行分析。基于常微分方程ODE模型结合变量选择技术, 构建了动态基因调控网络。结果表明, 有417个差异表达基因参与应答胶孢炭疽菌菌丝机械损伤, 分属12个聚类模块, 有4条通路存在显著富集, 分别是丙酮酸代谢、硫代谢、黄曲霉素合成途径和二萜合成途径。结合功能注释筛选出12个应答菌丝损伤胁迫的核心基因。研究结果为后续深入开展芒果胶孢炭疽菌产孢和致病机理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18. 环境因子调控植物花青素苷合成及呈色的机理
胡可;韩科厅;戴思兰*
植物学报    2010, 45 (03): 307-318.   DOI: 10.3969/j.issn.1674-3466.2010.03.002
摘要2337)      PDF (644KB)(6457)    收藏
花青素苷(anthocyanin)是决定被子植物花、果实和种皮等颜色的重要色素之一。花青素苷的合成与积累过程往往与植物发育过程密切相关, 由内外因子共同控制。环境因子通过诱导植物体内花青素苷合成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来调控花青素苷的呈色反应。该文追踪了国内外相关研究, 认为光是影响花青素苷呈色的主要环境因子之一, 光质和光强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花青素苷的合成, 其中光质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 低温能诱导花青素苷的积累, 高温则会加速花青素苷的降解;不同的糖类物质均能影响花青素苷的合成, 大部分结构基因和调节基因的表达均受糖调控。关于花发育与花青素苷呈色的关系、观赏植物花色对环境因子的响应以及花青素苷抵御逆境的机理尚待深入研究。因此, 综合考察花发育与植物花青素苷合成及其呈色之间的关系, 特别是光周期对花发育的影响导致花青素苷合成及呈色的机理是花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利用环境因子调控花色将会极大地提高花卉的观赏价值。
被引次数: CSCD(78)
19. 植物内源茉莉酸类物质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其生物学意义
蒋科技;皮妍;侯嵘;唐克轩;*
植物学报    2010, 45 (02): 137-148.   DOI: 10.3969/j.issn.1674-3466.2010.02.001
摘要1909)      PDF (422KB)(6440)    收藏
茉莉酸类物质(JAs)是新确认的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的内源激素, 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应激反应和次生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该文主要概述了植物中茉莉酸类物质的生物合成途径、各关键酶的生理作用及其在植物次生代谢工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并探讨了茉莉酸类物质的潜在应用价值。
被引次数: CSCD(60)
20. H2O2-NOX系统: 一种植物体内重要的发育调控与胁迫响应机制
周丛义, 吴国利, 段壮芹, 吴丽丽, 高永生, 陈坤明
植物学报    2010, 45 (05): 615-631.   DOI: 10.3969/j.issn.1674-3466.2010.05.012
摘要1562)      PDF (467KB)(6429)    收藏
以H2O2为中心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的产生是动植物发育与响应外界生物与非生物胁迫的普遍 特征, 其在生理和分子2个水平上调控植物的发育和对外界胁迫的响应, 并与一系列信号转导过程相关联。作为关键的ROS产生酶, 质膜NADPH氧化酶(plasma membrane NADPH oxidase, PM-NOX)在植物应对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中具有重要作用, 被广泛认为是胁迫条件下植物细胞ROS产生并积累的主要来源。该文简要综述了近年来人们在植物细胞ROS产生、清除、生理功能以及PM-NOX酶的结构特征与功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并认为H2O2-NOX系统是一种植物体内普遍存在的重要发育调控与胁迫响应机制。
21. 植物NAC转录因子家族研究概况
彭辉;于兴旺;成慧颖;张桦;石庆华;李建贵;麻浩*
植物学报    2010, 45 (02): 236-248.   DOI: 10.3969/j.issn.1674-3466.2010.02.014
摘要2502)      PDF (2596KB)(6396)    收藏
植物特有的NAC家族转录因子数量众多, 广泛分布于陆生植物中。NAC转录因子涉及多个生长发育和胁迫应答过程,功能多样而重要, 从发现至今一直是研究的热点。ANAC019蛋白三维结构的解析和一系列NAC基因功能的揭示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NAC家族, 包括它们的起源与分类、生物学功能、表达调控规律以及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该文较为详尽地阐述了NAC家族转录因子的研究现状, 并展望其未来的研究方向。
被引次数: CSCD(22)
22. 质膜Na+/H+逆向转运蛋白与植物耐盐性
马清, 包爱科, 伍国强, 王锁民
植物学报    2011, 46 (2): 206-215.   DOI: 10.3724/SP.J.1259.2011.00206
摘要1651)      PDF (393KB)(6239)    收藏
土壤盐碱化是造成农作物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质膜Na+/H+逆向转运蛋白能够介导植物根部Na+的外排和体内Na+ 的长距离运输, 并能够调控细胞K+的稳态平衡及细胞内pH值和Ca2+的转运, 因此其在植物耐盐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该文概述了植物质膜Na+/H+逆向转运蛋白的分子结构、功能、表达调控及其与植物耐盐性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并对今后有关该蛋白的主要研究方向作了分析和展望。
23. 拟南芥表皮毛发育的分子机制
高英 郭建强 赵金凤
植物学报    2011, 46 (1): 119-127.   DOI: 10.3724/SP.J.1259.2011.00119
摘要1971)      PDF (4807KB)(5764)    收藏
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表皮毛是存在于地上部分表皮组织的一种特化的、典型的单细胞结构。近几年, 对其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 已克隆出大量的控制表皮毛不同发育阶段的基因, 通过对这些基因的功能解析揭示出表皮毛发育及生长调节的内在分子机制。该文对拟南芥表皮毛发育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并展望了关于表皮毛的研究方向及潜在的应用价值。
被引次数: CSCD(11)
24. 植物实时荧光定量PCR内参基因的特点及选择
袁伟, 万红建, 杨悦俭
植物学报    2012, 47 (4): 427-436.   DOI: 10.3724/SP.J.1259.2012.00427
摘要1686)      PDF (378KB)(5757)    收藏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重复的动态定量范围和高通量等优点, 是进行植物基因表达和转录分析最常用的技术手段之一。选择合适的内参基因是正确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目标基因表达变化的前提。近年来, 大量研究表明, 内参基因的选择应取决于研究者的实验条件; 随着实验条件的变化, 内参基因的选择也随之变化。因此, 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分析的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所选择的内参基因是否适合。该文从内参基因的选择、常用内参基因的特点、新内参基因的挖掘、应用内参基因组合的优点和内参基因的稳定性评价等几方面进行综述, 以期为研究者在实验中选择合适的内参基因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被引次数: CSCD(78)
25. 拟南芥与大豆疫霉菌的非寄主互作及一个感病突变体的遗传分析
刘秋萍, 曹华, 姚茂金, 马英, 邓斌生, 权军利, 单卫星
植物学报    2010, 45 (05): 548-555.   DOI: 10.3969/j.issn.1674-3466.2010.05.004
摘要1516)      PDF (384KB)(5738)    收藏
非寄主抗病性是一种普遍的自然现象, 该文通过建立拟南芥-大豆疫霉菌(Arabidopsis thaliana-Phytophthora sojae)非寄主互作系统, 筛选对大豆疫霉菌感病的拟南芥突变体, 为研究植物对卵菌的非寄主抗病性遗传机制奠定基础。以大豆疫霉菌游动孢子接种拟南芥T-DNA插入突变体离体叶片, 从代表12 000个独立转化株系的40 000株T3代T-DNA插入拟南芥突变体中获得一系列对大豆疫霉菌感病的突变体。其中突变体581-51感病性状表现稳定, 离体叶片接菌后3天内出现明显的水渍状病斑, 4–5天后产生大量卵孢子和/或孢子囊。细胞学观察发现有典型的吸器形成。Southern杂交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 581-51突变体含有4个T-DNA插入事件, 其感病性状可能由隐性单基因控制。
被引次数: CSCD(1)
26. 转基因生物技术育种: 机遇还是挑战?
储成才
植物学报    2013, 48 (1): 10-22.   DOI: 10.3724/SP.J.1259.2013.00010
摘要1441)      PDF (380KB)(5650)    收藏
转基因生物技术是一项全新的育种技术, 也是当前国际上进展最快、竞争最激烈的研究领域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生物技术育种诞生以来, 转基因作物的商品化应用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就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该文就世界上转基因生物技术育种及产业化现状、几个主要转基因作物安全性案例及最终结果, 以及如何科学推进我国转基因作物的产业化等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以期帮助公众科学地理解和面对转基因生物技术所带来的育种技术上的革命。
被引次数: CSCD(11)
27. 龙牙花不同花器官的表皮形态
黄博, 姜兆玉, 屈红霞, 马三梅
植物学报    2010, 45 (05): 594-603.   DOI: 10.3969/j.issn.1674-3466.2010.05.009
摘要1769)      PDF (339KB)(5622)    收藏
花的光合作用与气孔密度密切相关, 但关于在花生长过程中气孔密度如何改变尚未见报道。以龙牙花(Erythrina corallodendron)花为实验材料, 将花的生长期分为6个阶段, 采用光学显微镜对不同阶段的花萼、旗瓣、翼瓣、龙骨瓣、雌蕊托、子房、花柱、花丝和花药表皮的形态特征、表皮细胞密度、气孔密度、保卫细胞长度及宽度进行研究, 并 对其光合作用的能力进行测定。结果发现: 除了翼瓣和花丝表皮以外, 气孔均分布在花朵的其它器官表皮上, 如花萼、旗瓣、龙骨瓣、雌蕊托、子房、花柱和花药。气孔复合体主要有无规则型、平列型以及辐射型, 但不同花器官存在的气孔类型具有差异。在花萼、旗瓣、龙骨瓣、翼瓣以及花丝生长过程中表皮细胞密度逐步下降, 表明其生长主要由表皮细胞扩大引起;大部分花器官如花萼、旗瓣、龙骨瓣、雌蕊托和子房表皮的气孔密度在其生长中后期趋于稳定, 然而其保卫细胞长度和宽度的变化规律具有多样性。旗瓣不进行光合作用。
被引次数: CSCD(3)
28. 植物细胞过氧化氢的测定方法
张小莉;王鹏程;宋纯鹏
植物学报    2009, 44 (01): 103-106.  
摘要2338)      PDF (124KB)(5577)    收藏
过氧化氢是重要的活性氧之一, 激素等发育信号和胁迫刺激可以诱导细胞内H2O2的产生和积累, 继而调控植物的气孔运动、生长发育、衰老和逆境应答等诸多生理过程。准确测定植物细胞内H2O2的含量及变化模式是系统研究H2O2信号转导及其生物学功能的一个关键技术。该文以拟南芥为实验材料, 介绍了目前植物细胞H2O2的主要测定方法, 包括激光共聚焦显微检测、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和DAB组织染色, 在此基础上比较分析了上述方法在灵敏度、检测范围、定量、成本以及耗时等方面的差异, 为相关研究选择合适的H2O2检测技术提供参考。
被引次数: CSCD(27)
29. 生长素合成途径的研究进展
王家利, 刘冬成, 郭小丽, 张爱民
植物学报    DOI: 10.3724/SP.J.1259.2012.00292
摘要 ( 3257 ) PDF (407KB) ( 5481 )       收藏
30. 赤霉素作用机理的分子基础与调控模式研究进展
黄先忠 蒋才富 廖立力 傅向东
植物学报    2006, 23 (5): 499-510.  
摘要2353)      PDF (159KB)(5357)    收藏
赤霉素(gibberellins或gibberellic acid, GA)作为植物生长的必需激素之一, 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各个方面, 如: 种子萌发, 下胚轴的伸长, 叶片的生长和植物开花时间等。近年来随着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的进一步发展, 有关赤霉素生物合成及其调控, 赤霉素信号转导途径, 以及赤霉素与其他激素和环境因子的互作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综述了赤霉素生物合成的生物学途径及其调控研究; GA信号转导通道的研究进展, 特别是DELLA蛋白阻遏植物生长发育的分子机理和GA解除阻遏作用(derepress)的分子模型; GA受体研究的新进展; 探讨GA与其它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以及植物在应答环境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次数: CSCD(46)
31. 脂质组学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王涛;梅旭荣;钟秀丽*;李玉中
植物学报    2010, 45 (02): 249-257.   DOI: 10.3969/j.issn.1674-3466.2010.02.015
摘要1946)      PDF (368KB)(5310)    收藏
脂质不仅是生物膜的骨架成分和能量贮存物质,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脂质也参与细胞的许多重要功能。脂质组学是代谢组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主要研究生物体内所有的脂质分子的特性以及它们在蛋白质表达和基因调控过程中的作用。脂质组学是依赖技术驱动的科学。近年来, 随着人们对脂质研究的重视, 脂质组学研究方法和策略有了突破性进展, 在动物上开发出的脂质组学分析方法已经扩展应用到植物上。该文重点介绍脂质组学的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以期推动脂质组学,
特别是植物脂质组学的进一步发展。
被引次数: CSCD(10)
32. 花器官决定的ABC 模型和四因子模型
刘建武 孙成华 刘宁
植物学报    2004, 21 (03): 346-351.  
摘要3786)      PDF (209KB)(5274)    收藏
简要介绍了花器官决定的同源异型基因作用模型——ABC模型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从早期ABC模型发展到经典ABC模型,然后到ABCD模型,最后到A-E模型。花器官发育遗传学的创立和发展是ABC模型产生的基础,ABC模型的建立促进了花器官发育遗传学的发展,而后者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又促使前者更加完善,从而进一步发展为四因子模型。
被引次数: CSCD(9)
33. 植物体内糖分子的长距离运输及其分子机制
张懿, 张大兵, 刘曼
植物学报    2015, 50 (1): 107-121.   DOI: 10.3724/SP.J.1259.2015.00107
摘要2867)   HTML36)    PDF (428KB)(5135)    收藏

植物器官(如叶、叶鞘、绿色的茎等)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将CO2合成为碳水化合物, 并经过长距离运输到达库组织(如新生组织、花粉、果实等)中进行贮存或利用。蔗糖是高等植物长距离运输碳水化合物的主要形式。蔗糖分子从源到库的运输包括源组织韧皮部的装载、维管束的运输和库组织韧皮部的卸载3个步骤。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证明, 蔗糖转运蛋白、转化酶和单糖转运蛋白在糖分子的装载和卸载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该文综述了目前对光合产物运输过程及其调控分子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

被引次数: CSCD(18)
34. 2011年中国植物科学若干领域重要研究进展
瞿礼嘉, 钱前, 袁明, 王小菁, 杨维才, 王台, 孔宏智, 蒋高明, 种康
植物学报    2012, 47 (4): 309-356.   DOI: 10.3724/SP.J.1259.2012.00309
摘要1509)      PDF (701KB)(5076)    收藏
2011年中国植物科学得到结构生物学等领域科学家的加盟, 在分子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快速发展。中国科学家在植物科学各领域中取得了大量的原创性研究成果, 尤其是在植物激素受体结构解析和信号转导方面获得了一系列突破, 基于高通量基因测序和计算生物学平台的水稻功能基因组与进化以及系统植物学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受到国内外的高度评价。该文对2011年中国本土植物生命科学若干领域取得的重要研究进展进行概括性评述, 旨在全面追踪当前中国植物科学领域发展的最新前沿和热点事件, 并展现我国科学家所取得的杰出成就。
被引次数: CSCD(8)
35. 2017年中国植物科学若干领域重要研究进展
陈凡, 钱前, 王台, 董爱武, 漆小泉, 左建儒, 杨淑华, 林荣呈, 萧浪涛, 顾红雅, 陈之端, 姜里文, 白永飞, 孔宏智, 种康
植物学报    2018, 53 (4): 391-440.   DOI: 10.11983/CBB18177
摘要4353)   HTML116)    PDF (1295KB)(4986)    收藏

2017年中国植物科学继续保持高速发展态势, 重大成果频出, 具体表现在中国植物学家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的文章数量平稳上升。中国植物科学领域的研究工作者成果精彩纷呈, 如新型广谱抗病机制的发现、水稻广谱抗病遗传基础及机制和疫霉菌诱发病害成灾机制研究等。2017年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十大进展评选中, 有两项植物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入选。水稻生物学、进化与基因组学和激素生物学等领域学科发展突出。另外, 值得一提的是, 长期从事高等植物与代谢途径调控分子网络研究和水稻品种设计育种的李家洋院士的研究成果“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荣获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这一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开创性贡献标志着中国植物科学在该领域的国际科学前沿居于引领和卓越地位。该文对2017年中国本土科学家在植物科学若干领域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 旨在全面追踪和报道当前中国植物科学领域发展的最新前沿动态, 与广大读者共同分享我国科学家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被引次数: CSCD(4)
36. 萤火素酶互补实验检测蛋白互作
赵燕,周俭民
植物学报    2020, 55 (1): 69-75.   DOI: 10.11983/CBB19229
发布日期: 2019-12-04
摘要7540)   HTML361)    PDF (1554KB)(4912)    收藏

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在真核生物的各项生命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与其它蛋白质互作研究技术相比, 借助于烟草(Nicotiana benthamiana)瞬时表达系统的萤火素酶互补实验(LCA)具有简单、灵敏、可靠、高效和低背景等优点, 并可轻松扩展为大规模蛋白质互作的筛选和验证研究。该文介绍了萤火素酶互补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 通过2种数据收集方法来定性并定量分析生物发光或发光强度, 从而检测植物目标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

被引次数: CSCD(1)
37. 植物蛋白磷酸化的检测方法
朱丹,曹汉威,李媛,任东涛
植物学报    2020, 55 (1): 76-82.   DOI: 10.11983/CBB19208
发布日期: 2020-01-03
摘要4169)   HTML254)    PDF (4000KB)(4883)    收藏

蛋白磷酸化是一种重要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方式, 几乎参与植物所有生命过程的调节。蛋白磷酸化过程主要指在蛋白激酶的催化作用下, 将三磷酸腺苷(ATP)上的γ位磷酸基团转移到底物蛋白特定氨基酸残基上的过程。底物蛋白上被磷酸化的常见氨基酸有丝氨酸、苏氨酸及酪氨酸, 磷酸基团与氨基酸中的羟基通过酯键连接。该文详细描述了几种常用的蛋白质体外及体内磷酸化的检测方法及注意事项。

被引次数: CSCD(1)
38. 植物抗病蛋白研究进展
闫佳, 刘雅琼, 侯岁稳
植物学报    2018, 53 (2): 250-263.   DOI: 10.11983/CBB17148
摘要1883)   HTML48)    PDF (5960KB)(4875)    收藏

为了应对外界复杂的环境变化, 植物进化出一套复杂而精细的免疫应答调控机制。植物抗病蛋白能够特异地识别病原微生物分泌的效应蛋白, 触发免疫响应以对抗病原微生物的侵扰。该文综述了植物抗病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及对病原菌的识别方式、在免疫响应过程中抗病蛋白的动态平衡机制及其介导的防御反应信号转导。开展植物抗病蛋白研究可为定向培育抗病作物奠定理论基础。

被引次数: CSCD(8)
39. 活性氧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研究进展
林植芳, 刘楠
植物学报    2012, 47 (1): 74-86.   DOI: 10.3724/SP.J.1259.2012.00074
摘要2318)      PDF (449KB)(4789)    收藏
活性氧(ROS)是植物有氧代谢过程中的副产物, 它在植物的许多生命过程中均具有有害和有利的双重功能。ROS对细胞的氧化损伤作用和信号转导诱导植物防卫反应已有详尽的研究。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关于ROS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证据开始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细胞的生长是植物发育的重要部分, ROS通过直接或间接调节细胞的生长来控制植物的发育, 成为植物发育的重要调节剂。该文综述了羟自由基(.OH)及其前体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 )和过氧化氢(H2O2)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研究进展, 包括ROS调控植物不同器官生长的证据和机理、ROS产生的途径及其检测方法, 同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被引次数: CSCD(25)
40. 植物钙吸收、转运及代谢的生理和分子机制
周卫 汪洪
植物学报    2007, 24 (06): 762-778.  
摘要2222)      PDF (1435KB)(4703)    收藏
钙是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酸性砂质土壤中含钙较少, 导致在其土壤上生长的作物容易缺钙。另外由于果树果实、果菜类和包心叶菜类的蒸腾作用弱, 导致果树和蔬菜普遍生理缺钙。根系维管束组织可能通过共质体和质外体两种途径进行钙素吸收, 而果实则可通过非维管束组织直接吸收钙素。Ca2+通过Ca2+通道内流进入胞质, 并通过Ca2+-ATPase 和Ca2+/H+反向转运蛋白外流以保持胞质内低Ca2+浓度。为了应对植物发育和环境胁迫信号, Ca2+由质膜、液泡膜和内质网膜的Ca2+通道内流进入胞质, 导致胞质Ca2+浓度迅速增加, 产生钙瞬变和钙振荡, 传递到钙信号靶蛋白, 如钙调素、钙依赖型蛋白激酶及钙调磷酸酶B类蛋白, 引起特异的生理生化反应。本文综述了植物钙素吸收、转运以及代谢研究的最新进展, 包括植物对钙的需求和作物缺钙的原因, 根系维管束组织及果实钙素吸收机理, Ca2+跨膜运输特性, 钙的信使作用以及钙信号靶蛋白等方面内容。
被引次数: CSCD(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