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报 ›› 2025, Vol. 60 ›› Issue (4): 1-0.DOI: 10.11983/CBB24196
• 研究论文 • 下一篇
崔娟†, 于晓玉†, 于跃娇, 梁铖玮, 孙健*, 陈温福*
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 沈阳 110866
收稿日期:
2024-12-20
修回日期:
2025-02-25
出版日期:
2025-07-10
发布日期:
2025-03-18
通讯作者:
孙健, 陈温福
基金资助:
Analysis of Texture Factors and Genetic Basis Influencing the Differences in Eating Quality between Northeast China and Japanese Japonica Rice
Juan Cui†, Xiaoyu YU†, Yuejiao Yu, Chengwei
Liang, Jian Sun*, Wenfu Chen*
Received:
2024-12-20
Revised:
2025-02-25
Online:
2025-07-10
Published:
2025-03-18
Contact:
Jian Sun, Wenfu Chen
摘要: 由于育种目标的差异, 使得东北粳稻(Oryza sativa subsp. geng or japonica)在单产水平上比日本粳稻更具优势, 而日本粳米食味品质则明显优于中国粳米。明确中日粳米间食味品质差异的遗传基础, 对于培育高产优质兼顾的粳稻具有重要价值。以274份中日粳稻为研究材料, 应用质构参数量化食味品质, 并将诸多参数降维后结合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剖析影响中日粳米食味差异的遗传基础。结果表明, 中日粳稻食味值的显著差异体现在粘力(Adhesion Force, ADF)、第一可恢复形变循环(First Recoverable Deformation Cycle, FRDC)和弹性指数(Elasticity Index, EI)三个质构特征参数上。同时, 食味值与30个质构特性指标相关性分析表明, 24个指标与米饭食味之间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将30个质构特性指标降维为4个可解释群体80%表型变异的主成分。其特征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挖掘到2个影响中日粳米质构特性的主效位点, qFPC4.3与qFPC9.2。本研究从质构角度量化了食味品质的参数, 由此解析了中日稻米食味品质特性差异的遗传基础, 为我国粳稻食味品质遗传改良提供了有价值的遗传信息和理论依据。
崔娟, 于晓玉, 于跃娇, 梁铖玮, 孙健, 陈温福. 影响中国东北和日本粳稻食味品质差异的质构因素及其遗传基础解析. 植物学报, 2025, 60(4): 1-0.
Juan Cui, Xiaoyu Yu, Yuejiao Yu, Chengwei Liang, Jian Sun, Wenfu Chen.
Analysis of Texture Factors and Genetic Basis Influencing the Differences in Eating Quality between Northeast China and Japanese Japonica Rice. Chinese Bulletin of Botany, 2025, 60(4): 1-0.
[1] | 张锋, Richard Dormatey, 刘寅笃, 李成举, 王云姣, 张春利, 张莹, 范又方, 姚攀锋, 毕真真, 刘玉汇, 白江平, 孙超. 耐亚磷酸盐马铃薯的筛选与评价[J]. 植物学报, 2024, 59(4): 544-557. |
[2] | 武棒棒, 郝宇琼, 杨淑斌, 黄雨茜, 关攀锋, 郑兴卫, 赵佳佳, 乔玲, 李晓华, 刘维仲, 郑军. 山西小麦籽粒叶黄素含量变异及遗传特性分析[J]. 植物学报, 2023, 58(4): 535-547. |
[3] | 李晓明, 王兰芬, 唐永生, 常玉洁, 张菊香, 王述民, 武晶. 普通菜豆抗菜豆象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J]. 植物学报, 2023, 58(1): 77-89. |
[4] | 李园, 常玉洁, 王兰芬, 王述民, 武晶. 普通菜豆镰孢菌枯萎病抗性种质资源筛选及全基因组关联分析[J]. 植物学报, 2023, 58(1): 51-61. |
[5] | 金京波, 梁承志. 饲草基因组学研究进展[J]. 植物学报, 2022, 57(6): 732-741. |
[6] | 宣伟, 徐国华. 植物适应土壤氮素环境的基因选择: 以水稻为例[J]. 植物学报, 2021, 56(1): 1-5. |
[7] | 赵宇慧, 李秀秀, 陈倬, 鲁宏伟, 刘羽诚, 张志方, 梁承志. 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I: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概述[J]. 植物学报, 2020, 55(6): 715-732. |
[8] | 何杰丽,石甜甜,陈凌,王海岗,高志军,杨美红,王瑞云,乔治军. 糜子EST-SSR分子标记的开发及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J]. 植物学报, 2019, 54(6): 723-732. |
[9] | 刘勋,张娇,沈昱辰,谢德斌,李宏利,李春明,易小平,赵勇,唐道彬,吕长文,王季春. 基于光合系统参数建立马铃薯耐荫性综合评价体系[J]. 植物学报, 2019, 54(3): 360-370. |
[10] | 周亚峰, 许彦宾, 王艳玲, 李琼, 胡建斌. 基于主成分-聚类分析构建甜瓜幼苗耐冷性综合评价体系[J]. 植物学报, 2017, 52(4): 520-529. |
[11] | 汪鸿儒, 储成才. 组学技术揭示水稻杂种优势遗传机制[J]. 植物学报, 2017, 52(1): 4-9. |
[12] | 杨行海, 农保选, 夏秀忠, 张宗琼, 曾宇, 刘开强, 邓国富, 李丹婷. 水稻糯性相关基因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J]. 植物学报, 2016, 51(6): 737-742. |
[13] | 厉新民, 林鸿宣.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实现水稻粒型自然变异的分子解析[J]. 植物学报, 2016, 51(4): 411-415. |
[14] | 严玫, 张新友, 韩锁义, 黄冰艳, 董文召, 刘华, 孙子淇, 张忠信, 汤丰收. 花生重要农艺及产量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J]. 植物学报, 2015, 50(4): 460-472. |
[15] | 王鹏飞, 王倩倩, 李先恩, 秦民坚. GC-MS技术在延胡索块茎代谢产物研究中的应用[J]. 植物学报, 2012, 47(2): 149-154.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