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设备
试剂耗材
技术服务
电子目录推送
  • 《植物学报》电子双月刊逢单月通过邮件进行发行
    Email:

微信号:zwxb_2009

淘宝店二维码

微店二维码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基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筛选山桐子性别分子标记
王雷
植物学报    2024, 59 (3): 0-0.   DOI: 10.11983/CBB24029
发布日期: 2024-05-07
摘要0)      PDF (887KB)(8)    收藏
山桐子是我国特有的本土油料树种,其油品可与橄榄油媲美。自身雌雄异株的生物学特性,是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扫清产业发展障碍,从基因层面上确定山桐子性别,实验室前期组装了染色体级别高质量山桐子基因组,并积累了丰富的山桐子雌雄种质资源。本研究进一步对山桐子雌雄群体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根据雌雄株系的特异性片段,确定了山桐子属于ZZ/ZW性别决定类型;并根据3365万个SNPs,联合性别表型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找到控制性别的19号染色体以及性别决定区段35M附近;针对显著性位点,开发了性别的共显性CAPS分子标记,该方法简便快捷,可快速高效鉴定幼苗期的山桐子性别,本研究将为优化山桐子实生苗种植格局,种质鉴定以及辅助育种,切实保障山桐子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2. 矮牵牛花朵大小遗传规律及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孙苗苗, 张蔚, 张林霞, 霍竣涛, 李志能, 刘国锋
植物学报    2024, 59 (3): 0-0.   DOI: 10.11983/CBB23141
发布日期: 2024-04-17
摘要28)      PDF (1777KB)(57)    收藏
花朵大小是植物进化及物种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因子, 也是决定植物观赏价值的重要性状, 研究其遗传规律与调控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本试验以不同花朵大小的矮牵牛(Petunia hybrida)自交系和原生种为材料, 配制大花×中花和大花×小花杂交组合, 构建遗传群体, 研究其花朵大小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 大花自交系W与腋花矮牵牛S26 (中花)杂交F1群体均为大花, F2群体中大花和中花的分离比接近3:1, BC1回交群体中大花与中花的分离比接近1:1; 大花自交系W与中花自交系S杂交F1群体均为大花, F2群体出现花径大小分离, 大花与中花的比例接近2:1; 大花自交系W与膨大矮牵牛S6 (小花)杂交F1群体均为中花, F2群体则出现花径从大到小的连续分布。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模型分析, 通过AIC值最小的标准选出W×S26组合的最优模型为1MG-AD, W×S的最优模型为2MG-EAD, 由此判定W大花对S26中花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 W大花对S中花则由2对基因的半显性控制。另外, 根据前期大小花转录组分析结果, 选取9个可能与花朵大小调控相关的基因, 通过qPCR检测了它们在不同花朵大小的矮牵牛株系花瓣中的表达水平, 结果发现细胞分裂素受体基因PhHK以及响应细胞分裂素信号的type-A RRs基因在大花中的表达水平普遍高于中花和小花, 表明细胞分裂素信号途径可能是参与调控矮牵牛大花性状形成的关键因素。
3. 金鱼草 XTH 家族基因鉴定及抗核盘菌和雄蕊瓣化相关基因筛选
赵晗茜, 宋佳怡, 杨洁, 赵永晶, 夏文念, 顾伟卓, 汪仲毅, 杨楠, 胡慧贞
植物学报    2024, 59 (2): 188-203.   DOI: 10.11983/CBB23107
发布日期: 2024-01-30
摘要101)      PDF (8457KB)(120)    收藏
木葡聚糖内转糖苷酶/水解酶(XTH)属于糖苷水解酶 16 家族(GH16), 是一类介导木葡聚糖(XyG)-纤维素骨架构建和重组的酶。为探究 XTH 家族基因在金鱼草(Antirrhinum majus)中的潜在生物学功能, 本文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 并结合转录组测序(RNA-seq)分析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探究了该家族基因分别在金鱼草瓣化和非瓣化雄蕊以及抗感材料中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 鉴定出的 33 个 AmXTH 基因主要保守基序为 ExDxE, 共分为 3 个亚组。AmXTH 基因启动子的顺式作用元件多为生长发育、抗病及抗逆类。RNA-seq 和 qRT-PCR 重验证最终挖掘出 4 个正向介导抗病的关键候选基因(AmXTH31418 33), 1 个负向介导抗病的关键候选基因(AmXTH23), 12 个正向介导雄蕊瓣化的关键候选基因(AmXTH1791121222324262829 33)以及 2 个负向介导雄蕊瓣化的关键候选基因(AmXTH1531); 其中 AmXTH23 33 可能同时在金鱼草对核盘菌的抗性和雄蕊瓣化中发挥作用。该研究初步挖掘出参与金鱼草抗核盘菌及雄蕊瓣化的 AmXTH 候选基因, 为进一步揭示其基因功能奠定了基础。
4. 蒙古冰草肉桂醇脱氢酶基因序列鉴定和功能分析
王贺萍, 孙震, 刘雨辰, 苏彦龙, 杜锦瑜, 赵彦, 赵竑博, 王召明, 苑峰, 刘亚玲, 吴振映, 何峰, 付春祥
植物学报    2024, 59 (2): 204-216.   DOI: 10.11983/CBB23109
发布日期: 2024-01-24
摘要81)      PDF (4216KB)(75)    收藏
肉桂醇脱氢酶(cinnamyl alcohol dehydrogenase, CAD)作为植物次生代谢尤其是木质素生物合成过程的关键酶, 在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和抵御生物/非生物胁迫等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蒙古冰草(Agropyron mongolicum)耐旱耐寒, 广泛分布在我国北方荒漠草原区域。为探讨CAD基因在蒙古冰草木质素合成和抗非生物胁迫等方面发挥的作用, 本研究从蒙古冰草全长转录组数据中筛选并克隆得到1个CAD基因, 长度为1 083 bp, 命名为AmCAD。该基因编码361个氨基酸, 经同源比对发现, 蛋白质序列保守区域含有2个Zn2+结合基序和NADP(H)辅因子结合基序, 属于典型的CAD蛋白, 且三维结构和AtCAD5相似。AmCAD在茎秆中高表达, 对AmCAD重组蛋白的酶学性质分析表明, 该蛋白对不同的肉桂醛类底物都具有很强的催化能力, 其中对松柏醛和芥子醛的底物亲和力更高。在不同浓度甘露醇模拟干旱胁迫条件下, 蒙古冰草AmCAD基因表达受到显著诱导。实验结果表明, AmCAD在蒙古冰草的木质素合成和干旱胁迫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本研究为提高蒙古冰草牧草品质和抗逆性的分子育种工作提供了具有潜在价值的基因资源。
5. 水稻穗部性状QTL定位及候选基因分析
朱超宇, 胡程翔, 朱哲楠, 张芷宁, 汪理海, 陈钧, 李三峰, 连锦瑾, 唐璐瑶, 钟芊芊, 殷文晶, 王跃星, 饶玉春
植物学报    2024, 59 (2): 217-230.   DOI: 10.11983/CBB23161
发布日期: 2024-01-30
摘要117)      PDF (1915KB)(98)    收藏
水稻穗部性状与产量直接相关, 其相关基因的挖掘与功能解析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着重要作用。以籼稻华占(HZ)和粳稻热研2号(Nekken2)及其构建的120个重组自交系(RILs)为实验材料, 测定了穗长、每穗粒数、结实率、柱头外露率及一次枝梗等穗部性状。结合高密度分子遗传图谱进行QTL定位, 结果共检测到31个QTLs, 分别位于第1、2、3、4、5、6、10和11号染色体上, 其中2个位点的LOD值分别高达5.45与5.28。通过分析并筛选QTLs区间内可能影响穗部性状的相关基因, 并利用qRT-PCR进行基因表达量分析, 结合亲本穗部性状的数据, 发现LOC_Os05g05490LOC_Os05g06150LOC_Os03g11700LOC_Os03g12430LOC_Os05g28720LOC_Os05g30890LOC_Os05g31740LOC_Os02g17880在双亲间的表达量差异显著。其中,前5个基因编码三角状五肽重复蛋白,而后3个基因编码的是糖基转移酶。研究挖掘到31个与穗部性状相关的QTLs, 为进一步定位并克隆相关基因, 并为选育高产水稻新品种奠定理论基础。
6. 糜子SBP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及表达分析
段政勇, 丁敏, 王宇卓, 丁艺冰, 陈凌, 王瑞云, 乔治军
植物学报    2024, 59 (2): 231-244.   DOI: 10.11983/CBB23065
发布日期: 2024-01-12
摘要142)      PDF (4111KB)(179)    收藏
SBP (squamosa promoter binding protein)家族广泛参与植物生长发育、信号转导及多种生理生化过程。为探究糜子(Panicum miliaceum)中SBP转录因子基因家族的组成与功能, 以双粒糜子和单粒糜子为材料, 基于糜子全基因组Pm_0390_v2,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中筛选并鉴定到25个SBP基因(PmSBP1PmSBP25), 并对其理化性质、染色体分布、基因结构特征、系统进化关系、组织特异性以及不同时期基因表达模式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 25个PmSBPs基因不均匀分布在13条染色体上, 其编码蛋白的氨基酸残基介于105–  1 109 aa之间, 等电点为5.60–11.92, 分子量介于9.0320–1 215.1362 kDa之间。基因结构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 PmSBP家族成员可分为6个亚家族。共线性分析表明, PmSBP与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 AtSBP和水稻(Oryza sativa) OsSBP分别形成7对和31对直系同源基因。顺式作用元件分析表明, PmSBP启动子区富含逆境胁迫、光反应及激素信号响应相关元件。基因表达模式分析表明, PmSBP基因具有明显的组织表达特异性, 双粒糜子和单粒糜子中PmSBP表达模式不同, 抽穗期和开花期的表达趋势存在差异。研究结果为揭示SBP基因在糜子生长发育中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也为其它作物SBP基因研究和遗传转化提供借鉴参考。
7. 水稻抗细菌性条斑病基因挖掘与初定位
方妍力, 田传玉, 苏如意, 刘亚培, 王春连, 陈析丰, 郭威, 纪志远
植物学报    2024, 59 (1): 1-9.   DOI: 10.11983/CBB23071
发布日期: 2024-01-12
摘要189)   HTML21)    PDF (5636KB)(204)    收藏

由稻黄单胞菌稻生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icola, Xoc)引起的细菌性条斑病(BLS)是水稻(Oryza sativa)生产上的重要病害, 近年来其发病呈快速上升趋势, 特别是在我国南方(包括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稻区危害严重。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BLS最理想的措施, 但目前生产上严重缺乏可用于育种的优异抗病基因资源。通过人工接种鉴定筛选水稻种质资源, 挖掘到2份高抗BLS材料(M1和D1)。多菌株系接种结果表明, M1具有非小种特异性广谱抗病(RNS BSR)特征。经遗传群体分析表明, 栽培稻M1携带单个显性抗BLS新基因Xo-3。通过混池测序和关联分析, 将Xo-3基因初步定位在2号染色体上的一段候选区域内。抗BLS种质资源的挖掘及其抗性遗传基础的解析, 将有助于理解水稻-Xoc互作机理, 从而培育抗BLS水稻新品种和制定科学的防治BLS策略。

8. 水稻细胞分裂素氧化酶9参与调控水稻叶夹角发育
朱宝, 赵江哲, 张可伟, 黄鹏
植物学报    2024, 59 (1): 10-21.   DOI: 10.11983/CBB22226
发布日期: 2023-01-16
摘要452)   HTML16)    PDF (12273KB)(865)    收藏

叶片直立是决定作物株型、光合效率和产量的重要农艺性状之一。细胞分裂素(CTK)是调控农作物株型、抗逆和产量的重要激素, 但其在水稻(Oryza sativa)叶片直立生长中的作用仍不清晰。该文报道了水稻细胞分裂素氧化酶/脱氢酶9 (OsCKX9)影响叶枕发育并正调控叶夹角。组织学切片显示, osckx9突变体叶夹角的变化是由于叶枕近轴端和远轴端细胞的不对称分裂所致。qRT-PCR检测表明, OsCKX9在叶枕中的表达量较高。激素处理表明, OsCKX9能被tZ、iP、cZ、6-BA和eBL等诱导表达。激素测定显示, osckx9突变体的叶枕处积累了大量的CTK, 且其对eBL的敏感度显著低于野生型。综上, OsCKX9正调控水稻叶夹角, 该研究为解析水稻叶夹角的遗传基础和培育理想株型提供了基因资源。

9. 香鳞毛蕨dfr-miR160a和靶基因DfARF10的生物信息学及表达模式分析
仲昭暄, 张冬瑞, 李璐, 苏颖, 王黛宁, 王泽冉, 刘洋, 常缨
植物学报    2024, 59 (1): 22-33.   DOI: 10.11983/CBB23025
发布日期: 2023-09-07
摘要165)   HTML6)    PDF (9992KB)(282)    收藏

为深入探究miRNA参与调控香鳞毛蕨(Dryopteris fragrans)生长发育的分子机理, 依据实验室前期建立的miRNA数据库, 筛选出与非生物胁迫相关的差异表达dfr-miR160a前体(dfr-pri-mir160a), 预测其靶基因为DfARF10, 并通过本氏烟草(Nicotiana benthamiana)瞬时共转化GUS以及双荧光素酶(LUC)系统验证dfr-miR160a和DfARF10的靶向关系。结果显示, 共注射dfr-pri-mir160aDfARF10的本氏烟草叶片中GUS活性和LUC活性明显降低; qRT-PCR分析显示, dfr-miR160a及其靶基因DfARF10在香鳞毛蕨的根、配子体、叶柄、叶片和孢子囊中均有表达, 在叶片中表达量最高, 在根中表达量最低; 通过qRT-PCR分析干旱、盐(NaCl)、高温和低温胁迫对dfr-miR160a及其靶基因DfARF10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干旱和高温处理下, dfr-miR160a的表达均上调, 但在NaCl处理下, dfr-miR160a的表达下调; 低温处理下, dfr-miR160a的表达在0-1小时下调, 在3-48小时上调。在NaCl、高温以及低温处理下DfARF10表达均上调; 但在干旱处理下, DfARF10表达下调, 与dfr-miR160a呈现相反的表达趋势。综上, dfr-miR160a靶向DfARF10基因且二者均能响应非生物胁迫。研究结果为从分子层面揭示香鳞毛蕨非生物胁迫抗性机制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10. 棉属光敏色素PHY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与驯化选择分析
顾家琦, 朱福慧, 谢沛豪, 孟庆营, 郑颖, 张献龙, 袁道军
植物学报    2024, 59 (1): 34-53.   DOI: 10.11983/CBB23004
发布日期: 2023-07-21
摘要332)   HTML4)    PDF (2035KB)(257)    附录附件   收藏

光敏色素(PHY)作为植物体内重要的红光(R)和远红光(FR)受体, 在调节植物花期、提高作物产量以及调控植物抗逆性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鉴定棉花PHY基因, 探究其驯化和改良的遗传调控网络, 发掘棉花光敏色素关键基因, 为早熟棉花品种的从头驯化和育种提供新见解。以5个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光敏色素基因作为种子序列,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 对不同棉种中的PHY基因进行全基因组系统鉴定。系统发育分析表明, 锦葵科植物中的PHY基因包括PHYAPHYBPHYCPHYE四个亚家族。PHY基因在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不同群体间的驯化选择分析结果表明, PHY基因的驯化过程可分为早期驯化和后期遗传改良2个阶段。对陆地棉野生种和栽培品种在长、短日照下的转录组分析显示, GhPHYA1DtGhPHYB1Dt在长、短日照下的表达差异显著; 在长日照处理14小时后, 栽培品种GhPHYC1AtGHPHYE1At的表达量显著低于野生种。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棉花PHY基因的驯化选择和功能机制奠定了基础, 为棉花早熟新品种选育和从头驯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11. 钾营养状况介导的油菜叶片生长及其对叶际微生物的影响
宋毅, 陈航航, 崔鑫, 陆志峰, 廖世鹏, 张洋洋, 李小坤, 丛日环, 任涛, 鲁剑巍
植物学报    2024, 59 (1): 54-65.   DOI: 10.11983/CBB23076
发布日期: 2023-11-13
摘要167)   HTML7)    PDF (2830KB)(147)    收藏

为探究钾营养介导下的油菜(Brassica napus)叶片生长对叶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利用田间试验, 设置0、30和180 kg K2O∙hm-2 3个钾肥用量, 分别定义为K0 (钾缺乏)、K30 (钾不足)和K180 (钾充足) 3个钾营养水平。在苗期, 分别选取典型叶片测定其表型参数, 并利用16S-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测定油菜叶际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果表明, 不同钾肥用量显著影响油菜叶片的钾含量, 与K0相比, K30和K180处理钾含量分别提高66.7%和158.3%。不同钾营养状况下, 油菜叶片结构和组分存在明显差异, 叶片钾含量与叶面积及叶片可溶性糖、蔗糖、果糖和淀粉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而与叶片气孔密度呈显著负相关。钾肥施用显著影响油菜叶际微生物的多样性, 与K0处理相比, 施钾处理叶际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显著升高, 而K30和K180处理间无明显差异, 但在群落的β多样性中, K30处理表现出更大的离散性。缺钾增加了油菜叶际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 使得黄单胞菌科(Xanthomonadaceae)细菌显著富集。施用钾肥后细菌共现网络变简单, 但促进了高丰度物种与其它物种的相互作用。通过联合分析油菜叶表型性状与叶际细菌群落, 发现叶片糖组分(可溶性糖、蔗糖、果糖和淀粉)、干物质重以及叶面积是影响叶际细菌群落以及优势物种的关键因素。综上表明, 施钾影响油菜叶片的物质组成, 调控油菜叶际微生物群落结构, 充足的钾营造的叶片微生物组“稳态”可能是钾营养增强作物生物胁迫抗性的潜在途径。

12. 基于广泛靶向代谢组学揭示不同时期漆树生漆中代谢物变化规律
商慧颖, 翟云雁, 鬲晓敏, 刘帅, 王尚林, 周涛, 柏国清
植物学报    2024, 59 (1): 66-74.   DOI: 10.11983/CBB23024
发布日期: 2023-10-10
摘要152)   HTML5)    PDF (8860KB)(135)    附录附件   收藏

生漆是一种重要的天然涂料, 具有耐热、耐腐蚀和抗酸等优良特性, 已广泛应用于各领域。揭示漆树(Toxicodendron vernicifluum)生长过程中生漆代谢物的变化规律是充分挖掘其应用潜力的关键。利用广泛靶向代谢组学技术, 通过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和聚类热图分析等方法, 对不同发育阶段(基于割漆时间)漆树的韧皮部汁液进行分析, 探讨不同时期漆树生漆中代谢物的差异和变化规律。结果显示, 在不同时期生漆中共鉴定出529种代谢物, 包括黄酮类、酚酸类、生物碱、鞣质、糖和醇类及脂质等13类。多元统计分析表明, 第II、III、IV和V期生漆的代谢特征相似, 且与第I期存在较大差异。对不同发育时期生漆代谢物进行比较分析, 鉴定出92种共同差异代谢物, 其中黄酮类化合物主要积累于第I期生漆中, 而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糖和醇类在后期生漆中含量较高。研究结果为全面了解不同时期漆树生漆的代谢特征提供了依据, 对漆树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13. 耐低钾马铃薯品种的筛选与评价
刘寅笃, 脱军康, 李成举, 张锋, 张春利, 张莹, 王云姣, 范又方, 姚攀锋, 孙超, 刘玉汇, 刘震, 毕真真, 白江平
植物学报    2024, 59 (1): 75-88.   DOI: 10.11983/CBB23016
发布日期: 2023-05-31
摘要195)   HTML7)    PDF (5210KB)(148)    收藏

土壤缺钾严重降低了我国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的产量。而不同品种马铃薯对低钾的响应差异较大。因此, 采用耐低钾马铃薯品种可通过提高钾素利用效率减少钾肥施用量, 成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该研究对30个马铃薯品种在正常钾处理(202.5 kg∙hm-2 K2O)和低钾处理(0 kg∙hm-2 K2O)下的17个指标进行测定, 并对9个代表性指标, 包括叶面积指数、根冠比、茎叶干质量、根干质量、单株产量、单株大薯产量、单株小薯产量、块茎干质量和块茎钾积累量进行后续分析。结果表明, 在低钾条件下, 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主成分分析表明, 这9个指标可转换为4个独立的综合指标, 累计贡献率达87.1%。根据综合评价值(D值)和聚类分析, 将30个品种分为6类, 其中第1类为高度耐低钾品种, 包括Lucinda、Favorita、Kexin1、Xisen6、Xingjia2、Helan15和Chuanyin2, 第2类为中度耐低钾品种, 包括Longshu20、Dingshu3、Jizhang12(W)、Jiuen1、Longshu19和Jizhang12(Y)。此外还建立了耐低钾性评价回归模型Y= -0.595+0.247X5+0.155X4+0.138X3+0.167X8+0.088X1+0.081X6+0.097X9+0.053X2 (R2=0.999, P=0.000), 利用回归方程对30个品种的估计精度均在90%以上。在低钾条件下, 可利用单株产量、根干质量、茎叶干质量、块茎干质量、叶面积指数、单株大薯产量、块茎钾积累量和根冠比快速鉴定耐低钾马铃薯品种。

14. 玉米ZmICE2基因调控气孔发育
周文期, 周玉乾, 李永生, 何海军, 杨彦忠, 王晓娟, 连晓荣, 刘忠祥, 胡筑兵
植物学报    2023, 58 (6): 866-881.   DOI: 10.11983/CBB22261
发布日期: 2023-05-23
摘要438)   HTML29)    PDF (4656KB)(567)    收藏

植物表皮在调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热量散失和水分利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等双子叶植物中, 气孔发育机理研究取得显著进展, 报道了3个非常重要的bHLH正调控转录因子(SPCH、MUTE和FAMA), 它们在气孔系细胞分裂与分化的不同阶段特异表达, 分别与转录因子SCRM/ICE1和SCRM2/ICE2形成异二聚体, 共同调控气孔细胞系在3个分裂阶段的细胞形态转换和变化, 最终发育形成气孔复合体。然而, 在单子叶植物尤其是禾本科植物玉米(Zea mays)中, 调控表皮形态建成的基因研究较少。该文利用反向遗传学手段分离到2个单基因隐性遗传突变体Zmice1-1 (inducer of cbf expression1-1)和Zmice2-1, 与对照B73相比, Zmice2-1植株矮小, 叶片黄化, 育性降低, 叶片气孔密度和气孔指数极显著降低, 打破了1个气孔间隔1个表皮长细胞的排列模式; Zmice1-1从五叶一心期开始叶片逐渐发黄, 后期全部黄化, 生长停滞, 纯合不育, 其叶片气孔密度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获得不同位点的等位突变体, 表型鉴定发现Zmice2-2具有气孔异常表型, 并且与Zmice2-1的气孔表型类似, 表明ZmICE2参与调控气孔发育。B73和Zmice2-1的转录组分析表明, ZmICE2主要通过影响细胞分裂和分化来调控气孔发育, 参与玉米表皮形态建成。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完善玉米表皮形态建成机制, 并为提高农作物的抗逆性和产量性状的遗传改良提供了有益的基因资源。

15. 水稻茎秆细胞壁相关组分含量QTL定位及候选基因分析
贾绮玮, 钟芊芊, 顾育嘉, 陆天麒, 李玮, 杨帅, 朱超宇, 胡程翔, 李三峰, 王跃星, 饶玉春
植物学报    2023, 58 (6): 882-892.   DOI: 10.11983/CBB23100
发布日期: 2023-11-02
摘要254)   HTML13)    PDF (2769KB)(193)    收藏

水稻(Oryza sativa)倒伏是制约其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 而茎秆的机械强度影响水稻抗倒伏能力, 且与茎秆细胞壁相关组分含量密切相关。通过调控水稻茎秆细胞壁相关组分含量提高水稻抗倒伏能力, 是提高水稻产量与品质的有效途径。该研究用籼稻品种华占(O. sativa subsp. indica cv. ‘HZ’)和粳稻品种热研2号(O. sativa subsp. japonica cv. ‘Nekken2’)杂交获得F1代, 经连续多代自交得到120个重组自交系(RILs)群体, 并以此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基于构建的高密度遗传图谱, 对水稻茎秆细胞壁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相关QTLs进行定位, 结果共检测到4个与纤维素含量相关的QTLs、12个与半纤维素含量相关的QTLs和8个与木质素含量相关的QTLs。对检测到的QTLs区间进行候选基因分析, 共筛选到13个候选基因。利用qRT-PCR检测候选基因的表达水平, 结果表明除LOC_Os02g58590LOC_Os12g41720外, 其余候选基因的表达量在双亲间均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为挖掘调控水稻茎秆机械强度的基因, 进而筛选和培育抗倒伏能力强的水稻品种奠定了重要基础。

16. 万寿菊舌状花花冠裂片突变体的形态鉴定及连锁标记开发
王文静, 朱钰, 张洪铭, 韦陆丹, 易庆平, 余晓敏, 刘雨菡, 张莉雪, 程文翰, 何燕红
植物学报    2023, 58 (6): 893-904.   DOI: 10.11983/CBB22231
发布日期: 2023-03-10
摘要257)   HTML13)    PDF (23559KB)(268)    收藏

万寿菊(Tagetes erecta)是菊科万寿菊属重要的观赏花卉, 其舌状花花冠边缘的类型有平滑(smooth)、波浪(undulate)及不同程度的缺刻(incision)等。以第1轮小花花冠筒边缘五裂且雄蕊发育正常的万寿菊突变体JH和舌状花花冠边缘平滑且雄蕊败育的万寿菊自交系S5为亲本构建F2代分离群体。遗传分析表明, JH突变性状由显性单基因控制, 将其命名为Telf。组织学和细胞学观察发现JH第1轮小花为舌状花管瓣化, 其花冠筒顶部具有5个裂片, 中下部融合呈管状, 且花药和花粉粒发育恢复正常。利用BSR-seq和比较基因组学方法, 将控制舌状花花冠裂片形成的基因Telf定位于37003-SCAR标记和34032-CAPS标记之间, 2个标记距Telf的遗传距离分别为3.684 cM和3.517 cM。该研究为后续精细定位目的基因Telf奠定了基础, 也为万寿菊分子标记开发提供了新方法。

17. 2种生态型芦苇RCA基因特征及表达特异性
裘天航, 王安安, 李利, 王迎春, 崔继鹏, 王紫瑶, 王蕊, 崔素霞
植物学报    2023, 58 (5): 687-700.   DOI: 10.11983/CBB22204
发布日期: 2022-10-25
摘要345)   HTML33)    PDF (8795KB)(375)    附录附件   收藏
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分布范围广, 生物量巨大, 环境适应性强。受芦苇多倍体基因组的限制, 在基因水平上解释其独特的物种特质非常困难。利用三代测序及多种方法研究2种生态型芦苇(2n=8x)中RCA基因(编码Rubisco活化酶)的类型、结构、表达和定位模式。结果表明, 芦苇基因组中有4类RCA基因, 均属于RCA2β。转录水平和蛋白质水平检测以及免疫胶体金定位结果表明, 芦苇RCA的基因表达模式和蛋白质定位具有明显的生态型特异性。与沼泽芦苇(SR)相比, 沙丘芦苇(DR)中RCA的表达水平较低, 且更倾向于产生RCA2-β2产物。通过分相的蛋白双向电泳和质谱方法, 鉴定到6个高表达的RCA同型物。在DR中这些同型物高比例地分布于膜相。研究表明当芦苇处于极度恶劣的沙漠环境中, RCA转移到膜相并参与叶绿体的膜保护机制。

18. Bna-miR43介导甘蓝型油菜响应干旱胁迫
张盈川, 吴晓明玉, 陶保龙, 陈丽, 鲁海琴, 赵伦, 文静, 易斌, 涂金星, 傅廷栋, 沈金雄
植物学报    2023, 58 (5): 701-711.   DOI: 10.11983/CBB22223
发布日期: 2023-03-06
摘要326)   HTML29)    PDF (2380KB)(301)    收藏
miRNA通过调控靶基因的表达参与植物生长发育和响应逆境胁迫等多个方面。对前期鉴定到的1个miRNA——Bna-miR43进行功能研究, 通过构建过表达载体探讨了Bna-miR43在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响应干旱胁迫中的功能。降解组测序预测到Bna-miR43的4个靶基因均属于F-box蛋白家族。在模拟干旱条件下, 甘蓝型油菜J572根系Bna-miR43的表达量逐渐下降; 靶基因则呈现与Bna-miR43相反的表达模式, 且随着干旱处理时间的增加, 靶基因的表达量逐渐上升。转基因实验表明, 在干旱胁迫下, 油菜Bna-miR43过表达株系表现为对干旱极度敏感, 转基因株系种子在干旱条件下发芽率显著下降, 植株脱水严重, 体内积累了更多的丙二醛(MDA)和过氧化氢(H2O2)。干旱处理后, Bna-miR43过表达株系中编码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乙醇酸氧化酶(GOX)的3个基因下调表达。上述结果表明, Bna-miR43通过调控靶基因的表达调节甘蓝型油菜渗透物质积累和细胞活性氧(ROS)稳态, 在调控植物耐旱性中发挥重要作用。

19. 拟南芥HSP1调节CERK1蛋白水平影响几丁质激发的防御反应
史君星, 闫一嘉, 董汝, 陶轩, 孙晓龙, 黄聪聪
植物学报    2023, 58 (5): 712-719.   DOI: 10.11983/CBB22117
发布日期: 2022-11-29
摘要348)   HTML18)    PDF (7174KB)(1301)    收藏
几丁质是真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同时也是微生物相关分子模式(MAMP), 通过定位于细胞膜上的模式识别受体CERK1和LYK5识别, 激发植物的先天防御反应。该研究克隆了CERK1的胞内激酶域, 在酵母文库中筛选到1个分子伴侣HSP1与CERK1胞内域互作。通过CRISPR-Cas介导的基因编辑技术, 我们在野生型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 Col-0中敲除HSP1基因, 获得hsp1 v63删除突变体。使用几丁质处理Col-0和hsp1 v63删除突变体后发现, 下游防御相关基因的表达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磷酸化通路受到抑制。此外, 我们还发现CERK1蛋白水平在hsp1 v63删除突变体中低于野生型, 并且该突变体中CERK1含量降低与内质网降解系统有关。以上结果表明, HSP1是几丁质激发防御反应通路中的1个关键基因。该研究揭示了分子伴侣调控膜受体蛋白含量对植物防御反应的重要意义, 为农作物广谱抗性遗传改良奠定了理论基础。

20. 褪黑素促进镉胁迫下番茄种子萌发的调控机理
蔡淑钰, 刘建新, 王国夫, 吴丽元, 宋江平
植物学报    2023, 58 (5): 720-732.   DOI: 10.11983/CBB22202
发布日期: 2022-12-23
摘要508)   HTML23)    PDF (2927KB)(308)    收藏
土壤镉(Cd2+)污染严重制约设施蔬菜的产量和品质。褪黑素(MT)可以增强植株对多种逆境的抗性, 然而Cd2+胁迫下MT调控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种子萌发的下游信号尚不清楚。该研究以番茄野生型Alisa Craig种子为材料, 探究不同浓度Cd2+处理及外源MT对番茄种子萌发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 0.5 mmol·L-1以上的Cd2+处理显著抑制番茄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用0.15 mmol·L-1 MT浸种可降低种子萌发后地下部和地上部的Cd2+含量, 有效缓解Cd2+胁迫对番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MT上调了番茄胚根中植物螯合肽和转运蛋白基因(PCSNRAMP1ABCC3HMA3ABCG5)的表达, 促进Cd2+的跨膜转运以及液泡隔离。此外, MT减轻了Cd2+诱导的氧化损伤, 除褪黑素自身的抗氧化作用外, 也与抗氧化酶(CAT、APX与ALDH)活性的增强相关。进一步分析表明, MT显著下调了Cd2+胁迫下脱落酸(ABA)合成基因(NCED1NCED2)的表达, 并上调了ABA分解基因ABA8ox1的表达, 降低ABA含量, 从而有效调节赤霉素/脱落酸(GA/ABA)的比值, 促进Cd2+胁迫下番茄种子的萌发。

21. 新疆5个驼舌草二型花柱居群交互式雌雄异位的变异
任登芙, 翟雅芯, 张爱勤
植物学报    2023, 58 (5): 733-742.   DOI: 10.11983/CBB22225
发布日期: 2023-03-10
摘要253)   HTML20)    PDF (7369KB)(259)    收藏
异型花柱是被子植物的一种花柱多态现象, 表现为具有交互式雌雄异位的花型间传粉的亲和性, 以及花型内和自交的不亲和性。而同型花柱(homostyly)是在异型花柱形成与演化中出现的一种雌雄蕊同长且自交亲和的花型。驼舌草属为白花丹科中较早出现二型花柱的属, 野外调查发现分布于新疆的驼舌草(Goniolimon speciosum)自然居群出现大量雌雄蕊同长(H)的花型, 类似于同型花柱。该花型的产生背景是否已转变为型内和自交亲和, 它与典型的长(L)/短(S)花柱型花之间的亲和性关系等问题尚不清楚。该研究对驼舌草5个自然居群的花型构成与频率、花部特征参数和柱头花粉负荷进行统计, 并检测附属多态性和异型不亲和系统。结果表明, 所有居群均由L、S和H三种花型构成, 但在花粉纹饰和柱头表皮细胞形态上仍具二型性和严格的非选型交配, 表现为花粉纹饰和柱头乳突细胞形态不同的花型间亲和, 反之则不亲和。研究表明, H型花可能是由L型和S型花的雌雄蕊间距缩短所致, 是花型间交互式雌雄异位变异的结果, 但该花型并未转变为同型花柱。对于该物种而言, 这种交互式雌雄异位的变异与生理不亲和性的转变可能相对独立。

22. 2019-2021年我国南方稻区白叶枯病菌的毒力与遗传多样性调查研究
田传玉, 方妍力, 沈晴, 王宏杰, 陈析丰, 郭威, 赵开军, 王春连, 纪志远
植物学报    2023, 58 (5): 743-749.   DOI: 10.11983/CBB22183
发布日期: 2023-03-06
摘要273)   HTML11)    PDF (2789KB)(328)    收藏
种植抗病品种一直是防控水稻白叶枯病(bacterial blight, BB)最有效的措施。近年来, 白叶枯病在我国多地呈现“老病新发”态势。为查明近期白叶枯病成灾的原因, 2019-2021年间, 在南方8省(海南、云南、广西、广东、福建、湖南、浙江和江苏)病害重发生田块采集叶片, 分离获得野生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Xoo)。通过对主效毒性因子基因型tale (transcription activator-like effectors)进行Southern杂交检测, 将新分离的97株Xoo菌株划分为10个基因型, 其中基因型V是优势种群代表。选取各基因型的代表菌株, 剪叶接种携带主要抗病基因(R gene)的水稻(Oryza sativa)品种, 毒力测试结果显示, Xa3Xa4等传统抗病基因对田间大部分菌株已经丧失抗性, Xa7Xa23等优异抗病基因对白叶枯病仍具有广谱抗性。研究结果表明, 近期“老病新发”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水稻新品种选育过程中忽视了优异抗白叶枯病基因资源的引入, 挖掘与利用优异抗病基因资源仍是防控白叶枯病最理想的途径。

23. 山西小麦籽粒叶黄素含量变异及遗传特性分析
武棒棒, 郝宇琼, 杨淑斌, 黄雨茜, 关攀锋, 郑兴卫, 赵佳佳, 乔玲, 李晓华, 刘维仲, 郑军
植物学报    2023, 58 (4): 535-547.   DOI: 10.11983/CBB22081
发布日期: 2022-11-11
摘要399)   HTML22)    PDF (3184KB)(945)    附录附件   收藏
叶黄素在保护视力、预防糖尿病、心血管硬化和癌症等方面具有良好功效。利用小麦(Triticum aestivum)进行叶黄素的生物强化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以3种环境下种植的194份山西小麦为材料, 采用有机溶剂浸提法提取叶黄素,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种质的叶黄素含量, 分析小麦叶黄素含量的广义遗传力, 及其与籽粒颜色、冬春性、地域分布、品种类型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关系, 并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挖掘叶黄素含量相关的遗传位点。结果表明, 山西小麦品种间叶黄素含量变异范围较广, 变异系数为33.12%-48.57%, 基因型是影响叶黄素含量的主要因素, 3种环境下小麦叶黄素含量范围分别为0.67-4.03、0.16-5.05和0.16-3.63 μg·g-1; 冬性小麦品种的平均含量高于春性品种, 水地品种平均含量高于旱地品种, 籽粒颜色与育种年代对叶黄素含量无显著影响; 抽穗期、株高和千粒重与叶黄素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其它农艺性状对叶黄素均无明显影响;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1B、3A和7A染色体上发现4个与叶黄素含量相关的主效位点, 其中QLuc.3AQLuc.7A.1是影响叶黄素含量的新位点。研究结果可为小麦叶黄素生物强化品种的选育和栽培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24. 谷子PLATZ转录因子基因家族的鉴定和分析
孙蓉, 杨宇琭, 李亚军, 张会, 李旭凯
植物学报    2023, 58 (4): 548-559.   DOI: 10.11983/CBB22147
发布日期: 2022-11-02
摘要643)   HTML28)    PDF (6538KB)(1016)    收藏

PLATZ转录因子家族是一类植物特异性锌依赖DNA结合蛋白, 在植物生长发育和抗逆过程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 对于谷子(Setaria italica) PLATZ家族基因尚未进行系统研究。在谷子基因组中鉴定出17个PLATZ基因并对其进行系统命名。通过系统发育分析将SiPLATZ基因划分为5个亚家族, 同一亚家族成员具有相似的基因结构和保守基序。顺式作用元件分析表明, SiPLATZ基因可能在籽粒胚乳发育和多种抗逆反应中发挥作用。Ka/Ks分析表明, 重复基因受到纯化选择。SiPLATZ基因在不同组织和发育阶段的表达存在显著差异, 主要包括在根、叶和茎中高表达, 以及在穗和籽粒中高表达两类, 这体现出SiPLATZ基因生理功能的复杂性, 其可能参与调节籽粒生长和多种抗逆反应。此外, 结合WGCNA分析构建的共表达网络, 发现SiPLATZ6SiPLATZ8SiPLATZ9SiPLATZ11可能是谷子产量遗传改良和功能基因研究的候选基因。研究结果为深入揭示PLATZ转录因子在谷子生长发育中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25. 艾龙脑脱氢酶基因AArBDH1的克隆及功能鉴定
陈昌婕, 苗玉焕, 罗丹丹, 王梓欣, 郭璐娟, 赵婷婷, 刘大会
植物学报    2023, 58 (4): 560-572.   DOI: 10.11983/CBB22123
发布日期: 2022-11-15
摘要338)   HTML24)    PDF (8236KB)(280)    附录附件   收藏

龙脑是艾(Artemisia argyi)叶中最重要的药效成分之一, 具有抗菌、消炎及镇痛等药理活性。其生物合成和代谢受多种酶的影响, 其中龙脑脱氢酶是将龙脑氧化为樟脑的关键酶之一。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测定了35份艾种质叶片中龙脑和樟脑的含量。结果表明, 不同品种艾叶片中龙脑和樟脑含量差异较大, 在部分种质中樟脑含量甚至超过了龙脑, 说明大量的龙脑被氧化为樟脑后严重降低了艾叶中龙脑的含量。基于全长转录组和同源性比较分析, 在艾叶中克隆到1个艾龙脑脱氢酶编码基因AArBDH1AArBDH1基因含有2个外显子和1个内含子, 编码包含289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qRT-PCR分析表明, 在艾不同组织和不同发育时期的叶片中AArBDH1呈差异表达, 在茎和30天叶龄的叶片中高表达。以龙脑为底物、NAD+为辅酶的酶促反应表明, AArBDH1能催化龙脑脱氢生成樟脑。该研究为进一步揭示艾叶片中龙脑积累的调控和改进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基因资源。

26. 外源有机酸对铝胁迫下菊芋生理响应系统的调控效应
毛轩雯, 王志超, 阮心依, 孙靖菲, 张雅婷, 陆锦灏, 邵甜甜, 王娴, 肖佳敏, 肖莉, 叶梦瑶, 吴玉环, 刘鹏
植物学报    2023, 58 (4): 573-589.   DOI: 10.11983/CBB23006
发布日期: 2023-03-10
摘要566)   HTML18)    PDF (2722KB)(301)    收藏

铝(Al)是酸性土壤常见的金属污染物之一。为探明外源有机酸对铝胁迫下菊芋(Helianthus tuberosus)生理特征及根系DNA损伤的影响, 以耐铝品种徐州菊芋和铝敏感品种资阳菊芋为材料, 设置0、350和700 µmol∙L-1铝处理, 同时分别施加0、30、60和90 µmol∙L-1复合有机酸, 探究外源有机酸对铝胁迫下各时期(7、14和21天)菊芋生理响应和DNA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 铝胁迫抑制菊芋根伸长与根系活力, 严重损害菊芋的光合机构与抗氧化系统, 随着铝浓度的增加, DNA拖尾程度升高, DNA受损加剧。而施加复合有机酸能有效缓解铝胁迫造成的损伤。施加60 µmol∙L-1有机酸可增强抗氧化酶活性, 提高最大光化学效率并促进根尖有机酸分泌, 其中柠檬酸分泌量分别比对照高2倍(徐州菊芋)及0.75倍(资阳菊芋), 根尖铝含量降低, 根系活力增强, 徐州菊芋和资阳菊芋DNA尾距较单独铝处理组下降51.53%和35.10%, 显著缓解DNA拖尾现象, 较大程度修复了DNA断裂。综上, 铝胁迫对菊芋造成的损害严重且较难缓解, 60 µmol∙L-1有机酸能增强低铝胁迫下菊芋生理响应, 降低DNA受损程度, 提高菊芋的抗逆性, 且在铝敏感品种资阳菊芋中缓解效果更好。该研究揭示了外源复合有机酸对铝胁迫下菊芋生理响应系统的调控作用, 可为菊芋等经济作物在南方酸铝地区的种植与生产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