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鸿梅, 袁蔚, 薛芳, 张召聪, 刘坤, 陈四龙*
收稿日期:
2024-10-18
修回日期:
2024-12-30
出版日期:
2025-01-21
发布日期:
2025-01-21
通讯作者:
陈四龙
基金资助:
Hongmei Wang, Wei Yuan, Fang Xue, Zhaocong Zhang, Kun Liu, Silong Chen*
Received:
2024-10-18
Revised:
2024-12-30
Online:
2025-01-21
Published:
2025-01-21
Contact:
Silong Chen
摘要: SWEETs是一类新发现的双向糖转运蛋白家族, 其成员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体中并高度保守。在植物中, 不同进化分支的SWEETs成员对转运已糖(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和蔗糖具有特异性, 通过特定的糖信号转导对生长发育和生理过程产生影响。该文重点综述了SWEETs转运蛋白响应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功能, 深入分析了SWEETs在转录水平、蛋白翻译后水平响应环境胁迫以及参与激素信号转导过程的调控机制, 旨在为系统揭示SWEET转运蛋白的复杂生物学功能及其作用机制提供新的视角, 为未来植物抗逆研究和高产抗病作物分子育种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王鸿梅, 袁蔚, 薛芳, 张召聪, 刘坤, 陈四龙. 植物SWEET基因参与逆境胁迫响应及其调控机制. 植物学报, DOI: 10.11983/CBB24158.
Hongmei Wang, Wei Yuan, Fang Xue, Zhaocong Zhang, Kun Liu, Silong Che. The functions of plant SWEETs and its regulatory mechanisms involved in stress responses. Chinese Bulletin of Botany, DOI: 10.11983/CBB24158.
[1] | 夏婧, 饶玉春, 曹丹芸, 王逸, 柳林昕, 徐雅婷, 牟望舒, 薛大伟. 水稻中乙烯生物合成关键酶OsACS和OsACO调控机制研究进展[J]. 植物学报, 2024, 59(2): 291-301. |
[2] | 杜志烨, 李明玉, 陈稷, 黄进. 植物胁迫相关蛋白功能研究进展[J]. 植物学报, 2024, 59(1): 110-121. |
[3] | 园园, 恩和巴雅尔, 齐艳华. 植物GH3基因家族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J]. 植物学报, 2023, 58(5): 770-782. |
[4] | 戴若惠, 钱心妤, 孙静蕾, 芦涛, 贾绮玮, 陆天麒, 路梅, 饶玉春. 水稻叶色调控机制及相关基因研究进展[J]. 植物学报, 2023, 58(5): 799-812. |
[5] | 李聪, 齐立娟, 谷晓峰, 李继刚. 植物光信号途径重要新调控因子TZP的研究进展[J]. 植物学报, 2022, 57(5): 579-587. |
[6] | 张璐,何新华. C3和C4植物的氮素利用机制[J]. 植物学报, 2020, 55(2): 228-239. |
[7] | 刘洋, 张静, 王秋玲, 侯岁稳. 植物细胞自噬研究进展[J]. 植物学报, 2018, 53(1): 5-16. |
[8] | 孙万梅, 王晓珠, 韩二琴, 韩丽, 孙丽萍, 彭再慧, 王邦俊. 亲免素在植物体内的功能研究进展[J]. 植物学报, 2017, 52(6): 808-819. |
[9] | 徐晓鹏, 傅向东, 廖红. 植物铵态氮同化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J]. 植物学报, 2016, 51(2): 152-166. |
[10] | 伍自力, 余孟瑶, 陈露, 魏静, 王晓琴, 胡勇, 闫妍, 万平. 小立碗藓对重金属镉胁迫的应答特征[J]. 植物学报, 2015, 50(2): 171-179. |
[11] | 翟开恩, 潘伟槐, 叶晓帆, 潘建伟. 高等植物局部生长素合成的生物学功能及其调控机制[J]. 植物学报, 2015, 50(2): 149-158. |
[12] | 张懿, 张大兵, 刘曼. 植物体内糖分子的长距离运输及其分子机制[J]. 植物学报, 2015, 50(1): 107-121. |
[13] | 贺新强, 吴鸿. 植物发育性细胞程序死亡的发生机制[J]. 植物学报, 2013, 48(4): 357-370. |
[14] | 周丛义, 吴国利, 段壮芹, 吴丽丽, 高永生, 陈坤明. H2O2-NOX系统: 一种植物体内重要的发育调控与胁迫响应机制[J]. 植物学报, 2010, 45(05): 615-631. |
[15] | 戚继艳 阳江华 唐朝荣. 植物蔗糖转运蛋白的基因与功能[J]. 植物学报, 2007, 24(04): 532-543.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