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片作为植物的光合器官, 其衰老进程对于产量形成有重要影响, 但关于叶片衰老与叶际微生物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少。为探讨玉米(Zea mays)叶片衰老过程对叶际细菌群落的影响, 以东北春玉米区3个不同熟期玉米品种(早熟品种黑科玉17 (H17)、中熟品种中单111 (Z111)和晚熟品种沈玉21 (S21))为试验材料, 从早熟品种开花期开始对3个玉米品种穗位叶进行5次取样, 测定衰老生理指标, 同时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叶际内源和外源细菌的群落组成。结果表明,在生育后期, 中熟和晚熟品种的叶片含水量及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早熟品种。在门水平, 蓝菌门(Cyanobacteria)是中熟和晚熟的特有菌门; 在属水平, 玉米叶片内外源共有细菌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甲基杆菌属(Methylobacterium)和异常球菌属(Deinococcus)相对丰度在IV和V时期显著降低, 而内源细菌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和外源细菌P3OB-42属则在衰老后期显著富集, 且3个品种变化趋势相似, 相对丰度差异显著。内外源细菌相对丰度存在显著差异, 前5位的外源细菌占60%以上, 而对内源细菌而言, 前5位仅占30%以上。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光合色素含量和SOD活性与叶际细菌群落结构和丰富度显著相关。综上, 中熟和晚熟品种能有效延长叶片持绿期, 维持生育后期叶片生理活性, 延缓衰老。衰老对内源细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显著大于外源细菌, 不同熟期品种间存在显著分异的菌属, 且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光合色素含量和SOD活性是影响叶际细菌群落以及优势物种的关键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