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号:zwxb_2025

淘宝店二维码

微店二维码

-
72. 蓝光受体CRY2化身“暗黑舞者” (2024年59卷6期)
71. 水稻独脚金内酯信号感知的激活和终止 (2024年59卷6期)
70. 微肽大用: 种子脱水调控新机制 (2024年59卷6期)
69. 水稻“混血杂交”群体揭示遗传互作奥秘 (2024年59卷4期)
68. 长寿与短命: 十字花科植物中MADS-box基因的长袖善舞 (2024年59卷3期)
67. 从损伤到重生——REF1小肽如何激发植物的内在再生潜能 (2024年59卷3期)
65. 柳暗花明: 胞外生长素信号感受的新突破 (2023年58卷6期)
64. 现代玉米起源新见解--两类大刍草的混血 (2023年58卷6期)
63. 烽火狼烟: 水杨酸甲酯介导的植物间通讯和气传性免疫的机制解析 (2023年58卷5期)
62. 百年假说终获解析: 穿梭的LAZY蛋白"唤醒”植物对重力的感应 (2023年58卷5期)
61. 别开生面: 被子植物受精机制研究的新发现 (2023年58卷4期)
60. "卫青不败由天幸”--WeiTsing的广谱抗根肿病机理被揭示 (2023年58卷3期)
59. 寄主监控昆虫唾液蛋白平衡植物抗性与生长发育 (2023年58卷3期)
58. 赤霉素和油菜素内酯信号通路双重调控助力小麦新一轮“绿色革命” (2023年58卷2期)
57. 调控作物耐碱性关键基因及其机制解析 (2023年58卷2期)
56. 多组学整合网络: 一把精准解码玉米功能基因组的钥匙 (2023年58卷1期)
55. 鱼和熊掌的选择: 反向重复序列变异介导的玉米环境适应与产量平衡 (2022年57卷5期)
54. 植物细胞质外体pH感受机制的解析 (2022年57卷4期)
53. 另辟蹊径破解小麦条锈病的基因密码 (2022年57卷4期)
52. 是金子无论在何处都发光: 玉米和水稻驯化中的趋同选择 (2022年57卷2期)
51. 既主内政, 又辖外交——以PHR为中心的基因网络调控植物-菌根真菌的共生 (2021年56卷6期)
50. 而今迈步从头越: 马铃薯育种跨入“有种”时代 (2021年56卷5期)
49. 免疫信号轴揭示水稻与病原菌斗争的秘密 (2021年56卷5期)
48. 花粉外被蛋白B类小肽, 花粉打开柱头大门的一把钥匙 (2021年56卷2期)
47. 两类免疫受体强强联手筑牢植物免疫防线 (2021年56卷2期)
46. 甜蜜的相遇—营养与激素信号协同调节植物生长的新机制 (2021年56卷2期)
45. 四倍体野生稻快速驯化: 启动人类新农业文明 (2021年56卷2期)
44. 生长素通过MAPK介导的超长链脂肪酸合成调控侧根发育(2021年56卷1期)
43. 植物适应土壤氮素环境的基因选择: 以水稻为例 (2021年56卷1期)
42. 豆科植物SHR-SCR模块——根瘤“奠基细胞”的命运推手 (2020年55卷6期)
41. WUSCHEL介导的固有免疫: 植物干细胞抵御病毒侵害的新机制 (2020年55卷5期)
40. 踏破铁鞋无觅处——一类新型抗真菌剂的发现 (2020年55卷5期)
39. 360度群体遗传变异扫描——大豆泛基因组研究 (2020年55卷4期)
38. 独脚金内酯信号途径的新发现——抑制子也是转录因子 (2020年55卷4期)
37. 小RNA, 大本领 – 22 nt siRNAs在介导植物适应逆境中的重要作用 (2020年55卷3期)
36. 小麦抗赤霉病利器-他山之石 (2020年55卷2期)
35. “绿色革命”新进展: 赤霉素与氮营养双重调控的表观修饰助力水稻高产高效育种 (2020年55卷1期)
34. 基因组学技术大发展助力园艺植物研究取得新进展 (2020年55卷1期)
33. 大刍草稀有等位基因促进玉米密植高产 (2019年54卷5期)
32. 长链非编码RNA基因Ef-cd调控水稻早熟与稳产 (2019年54卷5期)
31. ZmFBL41Chang7-2: 玉米抗纹枯病的关键利器 (2019年54卷5期)
30. 中国科学家发现胞嘧啶单碱基编辑工具存在基因组范围的脱靶 (2019年54卷3期)
29. 非TIR1受体依赖型激活生长素信号的新机制 (2019年54卷3期)
28. 开启防御之门:植物抗病小体 (2019年54卷3期)
26. 虾青素功能米: 生物强化新思路, 优质米培育新资源 (2019年54卷1期)
25. 中国科学家在F1杂种克隆繁殖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2019年54卷1期)
24. 中国科学家在植物细胞骨架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2018年53卷6期)
23. 利用多组学手段解析番茄育种过程中代谢物变化的机制 (2018年53卷5期)
22. 植物防御素调控水稻镉积累的新机制 (2018年53卷4期)
21. 中国科学家在植物程序性细胞死亡领域取得重要成果 (2018年53卷4期)
20. 我国科学家在程序性细胞死亡机制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2018年53卷4期)
19. 死亡信号传递: 叶绿体与线粒体间信号交流调控植物程序性细胞死亡 (2018年53卷4期)
18. 中国科学家完成博落回全基因组测序并解析苄基异奎宁类生物碱途径(2018年53卷3期)
17. 解析植物冷信号转导途径: 植物如何感知低温 (2018年53卷2期)
16. “先驱”转录因子LEC1在早期胚胎重置春化状态的机制 (2018年53卷1期)
15. 一氧化氮介导蛋白质亚硝基化与甲基化协调植物非生物胁迫的分子机制(2017年52卷6期)
14. 突破复杂性状多基因转化技术壁垒, 首创胚乳花青素高积累的水稻新种质 (2017年52卷5期)
13. 大豆向热带地区发展的遗传基础 (2017年52卷4期)
12. 独脚金内酯信号感知揭示配体-受体作用新机制 (2017年52卷2期)
11. 组学技术揭示水稻杂种优势遗传机制 (2017年52卷1期)
10. 中国科学家绘制籼稻高质量参考基因组序列图谱 (2017年52卷1期)
9.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促进水稻粒型自然变异的分子解析 (2016年51卷4期)
8. 中国科学家在乙烯信号转导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2016年51卷3期)
7. RNA解旋酶调控rRNA内稳态:水稻耐热新机制、分子育种新资源 (2016年51卷3期)
6. miR396-GRF模块:水稻分子育种的新资源 (2016年51卷2期)
5. 中国科学家在植物受精过程中雌雄配子体信号识别机制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2016年51卷2期)
4. 中国科学家在生长素信号转导领域取得突破性研究进展 (2015年50卷5期)
3. 中国科学家在解析独脚金内酯调控水稻株型的分子机制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2015年50卷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