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设备
试剂耗材
技术服务
电子目录推送
  • 《植物学报》电子双月刊逢单月通过邮件进行发行
    Email:

微信号:zwxb_2009

淘宝店二维码

微店二维码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基于分子数据的系统发生树构建
彭焕文, 王伟
植物学报    2023, 58 (2): 261-273.   DOI: 10.11983/CBB22224
发布日期: 2022-11-15
摘要802)   HTML32)    PDF (2708KB)(2094)    收藏

系统发生学是研究生物类群间进化关系的学科。随着测序技术、分析方法和计算能力的改进, 分子数据被广泛应用,促进了系统发生学的快速发展。系统发生树已成为生态学和比较生物学等研究领域的有力工具。然而, 许多研究在进行系统发生树构建时更侧重各种软件的使用, 一些基本原则或注意事项有时会被弱化甚至忽视。该文详细介绍了基于分子数据进行系统发生树构建的工作流程和基本方法, 包括类群取样、分子标记选择、序列比对、分区及模型选择、序列联合分析以及拓扑结构检验等关键步骤。此外, 该文还为系统发生树构建常用的3种方法(最大简约法、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提供了相应的软件操作流程和运行命令, 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2. 植物寡核苷酸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方法
张凡凡, 邢新滢, 石文清, 沈懿, 程祝宽
植物学报    2023, 58 (2): 274-284.   DOI: 10.11983/CBB22265
发布日期: 2023-01-10
摘要397)   HTML17)    PDF (933KB)(345)    收藏

寡核苷酸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是一种整合了生物信息学分析、DNA高通量合成以及荧光原位杂交实验的新兴技术。该技术适用于任何具有参考基因组的植物物种, 并可根据研究需求设计靶向某个染色体区域、整条染色体或一组染色体的寡核苷酸探针, 目前已成功应用于数种植物的核型分析、染色体变异、种群演化、同源染色体配对、单倍型分析和异源多倍体识别等研究。该文详述了植物寡核苷酸探针的设计、扩增和标记、染色体制备以及荧光原位杂交的具体操作流程, 以期促进寡核苷酸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细胞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

3. 植物蛋白质SUMO化修饰体外高效检测系统
黄俊文, 冯琦伊, 郑凯勇, 黄俊杰, 王林博, 赖瑞强, 赖建彬, 阳成伟
植物学报    2022, 57 (4): 490-499.   DOI: 10.11983/CBB22080
发布日期: 2022-06-28
摘要643)   HTML29)    PDF (1064KB)(579)    收藏

蛋白质SUMO化修饰是一种调控蛋白命运的关键修饰方式, 广泛参与植物生长发育及逆境胁迫响应。SUMO化修饰过程主要由激活酶(E1)-结合酶(E2)-连接酶(E3)组成的级联酶促反应催化, 其关键酶组分将SUMO分子缀合至底物蛋白的赖氨酸残基, 形成共价异肽键以完成SUMO化修饰过程。该文报道了1种植物蛋白质SUMO化修饰体外高效检测系统, 通过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中构建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 SUMO化修饰的关键通路实现对底物蛋白的SUMO化修饰, 结果可通过免疫印迹进行检测。该系统可以简化植物蛋白质SUMO化修饰的检测流程, 为植物细胞SUMO化修饰的功能研究提供了有力工具。

4. 基于TurboID的植物蛋白邻近标记实验方法
邝嘉怡, 李洪清, 沈文锦, 高彩吉
植物学报    2021, 56 (5): 584-593.   DOI: 10.11983/CBB21104
发布日期: 2021-08-11
摘要3043)   HTML114)    PDF (3110KB)(3216)    收藏

邻近标记作为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检测活细胞内蛋白互作关系和亚细胞结构蛋白组的新型技术, 已成功应用于多种动植物体系的研究。该技术通过给诱饵蛋白融合一个具有特定催化连接活性的酶, 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将小分子底物(如生物素)共价连接到酶邻近的内源蛋白, 通过富集和分析被标记的蛋白可获得与诱饵互作的蛋白组。经定向进化产生的生物素连接酶TurboID具有无蛋白毒性及催化效率高的优势。利用TurboID介导的邻近标记技术分析感兴趣蛋白的邻近蛋白组, 可研究细胞内瞬时发生或微弱的蛋白互作网络, 进而解析复杂的生物学过程。该文详细描述了在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中基于TurboID的邻近标记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 旨在为利用这一新技术研究植物蛋白互作关系提供参考。

被引次数: CSCD(1)
5. 植物小RNA荧光原位杂交实验方法
胡滨滨, 薛治慧, 张翠
植物学报    2021, 56 (3): 330-338.   DOI: 10.11983/CBB21057
发布日期: 2021-05-07
摘要1373)   HTML69)    PDF (1549KB)(731)    收藏

小RNA是对植物生长发育十分重要的一类小分子核苷酸, 在多种生命过程以及胁迫响应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对小RNA的定位研究有助于揭示它们的功能, 而小RNA荧光原位杂交(sRNA-FISH)是一种通过荧光检测技术对生物体内小 RNA进行定性或半定量分析的技术, 目前该技术已经在动物体内被广泛应用, 而在植物体内的应用还比较少。该文详细介绍了基于超高分辨率显微镜的sRNA-FISH的具体操作流程以及注意事项, 该技术可用于探究植物组织内小RNA的表达与定位。

6. 基于CRISPR编辑系统的DNA片段删除技术
谢先荣, 曾栋昌, 谭健韬, 祝钦泷, 刘耀光
植物学报    2021, 56 (1): 44-49.   DOI: 10.11983/CBB20203
发布日期: 2021-02-25
摘要1383)   HTML64)    PDF (794KB)(1058)    收藏

基于CRISPR/Cas9系统的基因组编辑技术已成为基因功能研究和遗传修饰的重要工具。在引导RNA的引导下, Cas9蛋白对基因组靶位点进行精准切割产生DNA双链断裂(DSB), 借助细胞内的DSB修复机制, 可实现基因组靶位点碱基的缺失、插入或者替换, 甚至发生片段删除。该文介绍了基于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系统的DSB微同源末端连接修复方式(MMEJ)提高基因组DNA片段删除效率的方法, 主要从靶点设计和突变检测方面展开详细描述。

被引次数: CSCD(5)
7. 基于双碱基编辑系统的植物基因靶向随机突变技术
张瑞, 高彩霞
植物学报    2021, 56 (1): 50-55.   DOI: 10.11983/CBB21009
发布日期: 2021-02-25
摘要1145)   HTML51)    PDF (703KB)(875)    收藏

遗传性变异是表型多样性的基础, 靶向饱和突变作物基因可以促进产生具有优异农艺性状的突变体。相较于传统诱变育种和异源物种中的定向进化方法, 基于双碱基编辑系统的植物基因靶向随机突变技术可对植物内源基因产生高效突变, 从而实现原位定向进化, 加快植物育种及功能基因研究进程。该文介绍了使用饱和靶向内源基因突变编辑器(STEME)对植物功能基因进行靶向随机突变的具体操作方法, 从靶点设计和突变体检测方面进行了详细描述。

被引次数: CSCD(1)
8. 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I: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概述
赵宇慧, 李秀秀, 陈倬, 鲁宏伟, 刘羽诚, 张志方, 梁承志
植物学报    2020, 55 (6): 715-732.   DOI: 10.11983/CBB20091
发布日期: 2020-08-26
摘要4974)   HTML276)    PDF (1798KB)(4130)    收藏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是动植物复杂性状相关基因定位的常用手段。高通量基因分型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GWAS的发展。在植物中, 利用GWAS不仅能够以较高的分辨率在全基因组水平鉴定出各种自然群体特定性状相关的基因或区间, 而且可揭示表型变异的遗传架构全景图。目前, 人们利用GWAS分析方法已在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水稻(Oryza sativa)、小麦(Triticum aestivum)、玉米(Zea mays)和大豆(Glycine max)等模式植物和重要农作物品系中发掘出与各种性状显著相关的数量性状座位(QTL)及其候选基因位点, 阐明了这些性状的遗传基础, 并为揭示这些性状背后的分子机理提供候选基因, 也为作物高产优质品种的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该文对GWAS的方法、影响因素及数据分析流程进行了详细描述, 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被引次数: CSCD(6)
9. 大麦抗叶锈病慢锈性鉴定技术及抗性评价方法
车明哲, 王亚军, 马创新, 漆小泉
植物学报    2020, 55 (5): 573-576.   DOI: 10.11983/CBB20074
发布日期: 2020-07-21
摘要811)   HTML15)    PDF (3075KB)(12291)    收藏

成功的病原菌接种和准确的病情调查是大麦(Hordeum vulgare)抗病研究的基础。该文总结了大麦抗叶锈病慢锈性鉴定实验中几种常用的喷雾和涂抹接种方法, 以及主要的抗性评价指标, 并对操作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进行了说明。

10. 水稻稻瘟病和纹枯病抗性鉴定方法
贺闽, 尹俊杰, 冯志明, 朱孝波, 赵剑华, 左示敏, 陈学伟
植物学报    2020, 55 (5): 577-587.   DOI: 10.11983/CBB20100
发布日期: 2020-07-21
摘要2223)   HTML75)    PDF (10846KB)(13246)    收藏

水稻(Oryza sativa)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但稻瘟病和纹枯病等病害严重危害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给我国乃至全球粮食安全带来巨大威胁。鉴定水稻抗病资源、克隆抗病基因、揭示抗性机理并在育种中加以利用, 对抵御水稻病害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准确评价水稻资源的抗病性, 是开展抗病机理研究和育种生产应用的关键环节。该文详述了水稻幼苗期人工喷雾接种、分蘖期和孕穗期田间注射接种与离体叶片戳伤接种的稻瘟病抗性鉴定方法, 以及水稻分蘖期田间接种、孕穗期温室接种和离体茎秆接种的纹枯病抗性鉴定方法, 以期为同行鉴定水稻资源、开展抗病理论和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被引次数: CSCD(7)
11. 植物转录因子与DNA互作研究技术
杨立文,刘双荣,李玉红,林荣呈
植物学报    2020, 55 (4): 468-474.   DOI: 10.11983/CBB20057
发布日期: 2020-06-29
摘要3069)   HTML171)    PDF (804KB)(2642)    收藏

转录通过调控下游基因的时空特异性表达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在转录调控机制的解析过程中, 转录因子与DNA的相互作用是关键的一环。近年来, 研究者利用酵母单杂交(Y1H)和凝胶阻滞迁移率实验(EMSA)检测转录因子能否直接结合DNA; 而瞬时表达技术则是一种检测转录因子对下游基因调控作用的便捷方式。该文对Y1H、EMSA和瞬时表达技术的原理、实验方法和相关注意事项进行详细阐述, 以期为转录因子与DNA的互作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被引次数: CSCD(1)
12.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实验方法
王泓力,焦雨铃
植物学报    2020, 55 (4): 475-480.   DOI: 10.11983/CBB20076
发布日期: 2020-08-26
摘要1702)   HTML77)    PDF (851KB)(1250)    收藏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技术是一种检测蛋白质与DNA结合的实验技术。该方法可以先进行样品交联, 然后将蛋白质与DNA复合物进行随机DNA切断, 再借助免疫学方法特异性富集与目的蛋白相结合的DNA片段, 从而检测转录因子等目的蛋白质与DNA的结合情况, 鉴定基因启动子或其它DNA结合位点。该方法同时也可应用于研究基因组特定位点的组蛋白修饰情况。该文介绍了依赖交联固定的常规免疫共沉淀(X-ChIP), 以及适用于103细胞级别微量实验材料的基于微球菌核酸酶非交联免疫共沉淀(ULI-NChIP)具体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

被引次数: CSCD(3)
13. 生物发光成像无损伤研究植物生物钟的方法
于英俊,徐航,王雷
植物学报    2020, 55 (2): 177-181.   DOI: 10.11983/CBB19238
发布日期: 2020-01-23
摘要975)   HTML45)    PDF (824KB)(1155)    收藏

植物生物钟系统是植物为了适应地球自转进化出的以约24小时为周期的分子系统, 通过感知并整合外界周期性变化的环境信号进而协调细胞内相应基因的表达和能量状态, 赋予植物对生存环境的适应性并参与调控多个植物生长发育过程。目前, 越来越多的研究聚焦于解析植物生物钟的分子机制, 基于此也衍生出很多研究生物钟表型的方法。该文在总结已有生物钟检测方法的基础上, 重点介绍生物钟表型实验中最常用且比较稳定可靠的实验方法, 以期为生物钟的表型研究尤其是生物钟机制研究提供技术支持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