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图/表 详细信息
基于CRISPR/Cas9的基因编辑技术研究进展及其在植物中的应用
何晓玲, 刘鹏程, 马伯军, 陈析丰
植物学报    2022, 57 (4): 508-531.   DOI: 10.11983/CBB22020
摘要   (1993 HTML124 PDF(pc) (3888KB)(2419)  

CRISPR/Cas9技术是利用RNA靶向引导Cas9核酸酶对基因组中的目标基因进行编辑的生物技术。近年来, 该技术的多种新型基因编辑器更新迅猛, 编辑效果愈加精细和高效, 在作物定向分子设计育种中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该文对CRISPR/Cas9及其相关编辑器的技术原理、编辑效果和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并探讨了该技术在应用中面临的问题、应对措施和发展前景, 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



View image in article
图4 多核苷酸靶向删除系统(AFID)的工作原理
Cas9切割双链产生双链断裂(DSB), 尿嘧啶-DNA-糖基化酶(UDG)将C脱氨生成的U水解为AP位点, 并借助AP裂合酶(橙红色)和核酸外切酶(棕色), 实现靶点C到DSB切口之间的多核苷酸删除。PAM: 原间隔序列邻近基序
正文中引用本图/表的段落
虽然PE能实现几十bp片段的精确删除, 但其删除的片段范围较小, 且编辑效率有待提高。同样, 在目标DNA序列的两侧设计2个靶点, 借助NHEJ介导的修复实现CRISPR/Cas9片段删除的效率也很低, 但是有报道表明以微同源介导的末端连接(microhomology-mediated end joining, MMEJ)修复方式可增加大片段DNA缺失的发生率(谢先荣等, 2021)。Wang等(2020)基于胞嘧啶脱氨与碱基切除修复原理, 成功研发出新型片段删除编辑器AFID, 其主要由胞嘧啶脱氨酶hAPOBEC3A、尿嘧啶-DNA-糖基化酶(UDG)、AP裂合酶与Cas9组成。AFID系统工作时, 一条sgRNA引导Cas9在靶位点PAM附近产生DSB, 同时hAPOBEC3A酶催化sgRNA非互补ssDNA上活性窗口内的C脱氨成U, UDG识别该处U:G的错配并将U切除产生AP位点, 进而AP裂合酶会去除AP位点, 使sgRNA非互补ssDNA从5′端AP位点到3′端DSB位点之间产生>3 bp的多核苷酸删除。在sgRNA与互补ssDNA解离后, 随之暴露出的游离5′端在细胞DNA修复过程中被切除成为平末端, 再通过连接酶连接DSB双链, 最终导致靶位点的双链DNA片段删除(图4)。目前, AFID已有4个版本(AFID-1、2、3和eAFID-3), 在水稻和小麦基因组中均可实现精准、可预测的片段删除, 其中AFID-3介导的删除效率高达33.1%。在此基础上, Wang等(2020)又通过截短hAPOBEC3A获得新的A3Bctd脱氨酶变体, 其编辑窗口更窄且脱氨活性更高, 由A3Bctd与AFID-3组合成的eAFID-3编辑器, 其效率是AFID-3的1.5倍。此外, Jiang等(2022)基于PE开发了一种精确删除大片段DNA的技术PEDAR (PE-Cas9-based deletion and repair), 用Cas9替换nCas9H840A蛋白, 并增加一条额外的pegRNA, 其携带与另一条pegRNA模板互补的核苷酸序列, 2条pegRNA在DNA序列两侧的2个位点进行DSB切割, 2处切割位点之间的片段被删除, 而逆转录酶沿切口3′末端合成黏性延伸序列, 诱导细胞通过黏性末端互补进行DNA修复, 从而完成精确可操控的大片段删除(1 000-10 000 bp范围内)。
本文的其它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