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作者指南
出版伦理
刊物订阅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植物学报》简介
检索系统收录
综合评价指标
获奖情况
历史沿革
《植物学报》征稿简则
投稿指南
论文模板
论文写作基本格式规范
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论文基金项目著录格式
论文出版与版权转让协议
图片展示
更多...
仪器设备
更多...
试剂耗材
更多...
技术服务
更多...
电子目录推送
《植物学报》电子双月刊逢单月通过邮件进行发行
Email:
我要订阅
友情链接
微信号:zwxb_2009
淘宝店二维码
微店二维码
目录列表
2001年, 第06期
刊出日期:2001-11-20
综述与专论
植物分子生态学进展(Ⅰ)——遗传结构和杂交(英)
王峥峰 张军丽 李鸣光 王伯荪 何兴金 彭少麟
植物学报. 2001, 18(06): 635-642.
摘要
(
1246
)
PDF
(335KB) (
745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从物种遗传结构和杂交的角度介绍了当前植物分子生态学研究的新进展。对于物种遗传结构,文章分析了物种生物学特性、生态因子对它的影响,强调了种群不同世代遗传结构研究的重要性。而在杂交研究领域,文章揭示了分子生物学手段有着比传统形态分析方法更多的优越性。
荒漠沙生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与展望
周海燕
植物学报. 2001, 18(06): 643-648.
摘要
(
1339
)
PDF
(187KB) (
2004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荒漠沙生植物是在极端干旱、贫瘠、强风沙流等条件下生长发育的一些植物种类,它们不仅具有较强的抗逆能力,而且在其脆弱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和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关荒漠沙生植物生理生态特性的研究早在上世纪初即已开始,随着测试手段和测定方法的不断改进,近年来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是随着植物逆境生理生态在宏观和微观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需求,迫切需要加强沙生植物生理生态研究的深度和研究的系统性。本文就沙生植物生理生态的研究历史、现状及国内外有关植物抗逆生理生态研究进展作了简要综述,并对今后沙生植物生理生态学的研究方向提出了一些 初步建议。
环境因子对植物释放挥发性化合物的影响
李继泉 金幼菊 沈应柏 洪蓉
植物学报. 2001, 18(06): 649-656.
摘要
(
1279
)
PDF
(285KB) (
906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对近年来有关环境因子与植物释放挥发性化合物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合和概括。本文主要包括3类挥发性化合物。(1)异戊二烯是由叶绿体产生并且直接释放到大气中的C5化合物。(2)单萜类化合物是一类环状或非环状的C10化合物,它在植物体内合成后首先贮存于体内的特殊结构中(如树脂道、油腺),然后由此通过气孔向大气中释放。(3)含氧挥发性化合物以各种形式释放到大气中。它包括醇、醛、酮、酯和有机酸。本文的重点是前两者, 主要阐述了二方面内容:(1)植物挥发性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和释放机理。(2)环境因子(如温度、光照、水分胁迫、营养、CO2浓度、空气湿度)及植物的发育阶段、机械损伤和昆虫取食等对植物挥发性化合物合成与释放的影响机制。
水果采后生物防治拮抗机理的研究进展
刘海波 田世平
植物学报. 2001, 18(06): 657-664.
摘要
(
1204
)
PDF
(305KB) (
1260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近20年来,人们在水果采后生物防治领域里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目前已经分离获得了数百种对水果采后主要病害有明显拮抗效果的生物拮抗菌。很多拮抗菌经过了生产中试,有的已制成了生物药剂用于水果采后的商业化处理。有关拮抗菌的抑病机理研究也一直贯穿于采后生物防治的整个发展历程。本文在探讨了水果采后拮抗菌抑病机理的基础上,回顾了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并从拮抗菌与病原菌发生拮抗作用的4条主要途径入手,对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及研究方法作一简要总结。
利用生物反应器培养植物细胞的研究进展(Ⅱ)
黄艳 赵德修 李佐虎
植物学报. 2001, 18(06): 665-671.
摘要
(
1341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介绍了当前用于植物细胞培养的生物反应器类型(搅拌式、气升式、转鼓式和鼓泡式生物反应器)及其特点,对各种类型的反应器进行了比较与选择;并进一步介绍了植物细胞固定化培养,提出今后利用反应器大规模培养植物细胞的发展研究方向。
甘薯块根特异蛋白——Sporamin的研究进展
程龙军 郭得平 葛红娟
植物学报. 2001, 18(06): 672-677.
摘要
(
1361
)
PDF
(207KB) (
1156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Sporamin是在甘薯块根中特异表达的一类特殊贮藏蛋白,它不仅具有一般贮藏蛋白的特性,而且还具有胰蛋白酶抑制剂的活性,并与甘薯块根的形成过程密切相关。本文就近年来对该块根特异蛋白的特性和功能,以及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上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激素信号调节果树花芽发端假说的概述
李兴军 李三玉 林金星
植物学报. 2001, 18(06): 678-683.
摘要
(
1427
)
PDF
(225KB) (
1074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概述了Lavee和Bangerth两个激素信号调节花芽发端假说的内容和证据,并分析了这两个假说的优缺点。认为旺盛营养生长的梢尖或正在发育果实的种子产生的极性运输的生长素(IAA)可能是抑制果树花芽发端的信号。尚不能确定来自正在发育果实种子的赤霉素(GA)自身是抑制花芽发端的信号,还是参与调节花芽发端信号的产生。营养芽中高水平的细胞分裂素(CTK)促进花芽发端,可能与较弱的IAA信号有关。同时指出,激素信号调节花芽发端的机理还有待完善。
分形及其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李火根 黄敏仁
植物学报. 2001, 18(06): 684-690.
摘要
(
1197
)
PDF
(228KB) (
1388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本文着重介绍了非线性科学热点之一的分形理论,并综述了分形理论在植物结构模拟、植物群落研究、景观格局研究、树木冠层特征研究、木材学研究、作物根系研究等方面的应用进展以及分维数求算方法研究进展,最后,对非线性理论在植物研究领域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中国石炭纪和二叠纪植物群
孙克勤
植物学报. 2001, 18(06): 691-706.
摘要
(
1363
)
PDF
(587KB) (
1339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本文总结和讨论了中国石炭纪和二叠纪植物群分布特征,在对植物群成分分析的基础上,认为中国早石炭世(杜内期、维宪期和纳缪尔A期)分布一个全球一致性的植物群,即拟鳞木植物群Lepidodendropsis flora。中国的晚石炭世(纳缪尔B_C期、维斯发期和斯蒂芬期)和二叠纪植物群为华夏植物群。本文还对北方华夏植物群亚区和南方华夏植物群亚区植物群进行了对比,并论述了这两个植物群在组成成分上的差异。
研究论文
水稻bicoid反义基因转基因植株胚胎发育的形态变化
郑娥香 杨志行 朱治平 傅中滇
植物学报. 2001, 18(06): 707-713.
摘要
(
1171
)
PDF
(277KB) (
767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Bicoid 是调控果蝇胚胎极性及以后分节发生过程的重要基因,这一基因编码的蛋白是一种转录调控因子,对一组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多齿基因的表达具有调控作用,并被称为形态发生剂。在以前的工作中,从水稻cDNA文库中分离了一个同果蝇bicoid 有相当同源性的克隆—Rb24 基因(EMBL登录号:AJ2771380) 。为进一步了解它在水稻中功能,将Rb 的反义基因片段通过农杆菌的介导转入水稻中。通过Gus活性检测和PCR鉴定所获的抗性植株为转基因植株,转基因植株一个很明显的变化就是大约有50%的种子是败育的。通过石蜡切片观察了转基因水稻幼胚的发育情况,结果表明细胞和组织的分化在胚的发育过程中被阻断了。因此Rb基因同控制水稻胚的发育有关。
红豆杉科及相关类群rbc L基因PCR-RFLP分析
王艇 苏应娟 朱建明 黄超 李雪雁
植物学报. 2001, 18(06): 714-721.
摘要
(
1239
)
PDF
(299KB) (
940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运用RFLP方法对红豆杉科及相关类群14种植物叶绿体rbcL基因PCR产物进行限制酶酶切分析,共获29个酶切变异位点。采用PHYLIP 软件包对限制位点变异数据进行极大简约法分析得到18个步长为6的最简约树并求得一致树,结果显示:(1)红豆杉科和三尖杉科属单系群;(2) 穗花杉属Amentotaxus以置于红豆杉科内为宜,不支持将穗花杉属独立成科的处理方式;(3)白豆杉应为红豆杉科内一个属Pseudotaxus;(4) 三尖杉属内篦子三尖杉地位特殊,可设篦子三尖杉组;(5) 不赞同将竹柏类从罗汉松属中分离出去成立新科;(6) 红豆杉科、三尖杉科和罗汉松科三者间,前两者的关系更为接近。
非洲菊花瓣总RNA提取方法的改进
张玉进 孟祥春 潘瑞炽 王小菁
植物学报. 2001, 18(06): 722-726.
摘要
(
1219
)
PDF
(174KB) (
1225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利用异硫氰酸胍一步法和植物总RNA提取试剂盒(RNeasy Plant Mini Kit)提取非洲菊(Gerbera hybrida)花瓣中总RNA时存在多糖的干扰。实验中利用异硫氰酸胍一步法提取总RNA,在RNA沉淀后,再次加入适量变性液,冻融2次,再加热至45 ℃使RNA完全溶解;试剂盒提取时,适当延长各提取步骤的离心时间,并增加DEPC H2O溶解RNA的时间。通过以上操作方法的改进可排除多糖的干扰,得到高质量的总RNA。为进一步利用Northern杂交技术研究非洲菊中花色素苷基因的表达,进行花色改良提供了方便、有效的实验手段。
节节麦细胞不同分裂时期和阶段的G-带核型及其变动性分析
佘朝文 宋运淳 刘立华
植物学报. 2001, 18(06): 727-734.
摘要
(
1115
)
PDF
(360KB) (
657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采用改良的ASG法获得了中期和3个染色体凝缩程度不同的早中期阶段(分别称为早中期Ⅰ、Ⅱ、Ⅲ)染色体的G_带,并进行了G_带核型和变动性分析。所分析的分裂时期和阶段,每条染色体的全长显示出了密切邻近的多重的带纹,带纹细窄、大小较相近,带间区小,带纹分布较密集而均匀。随着有丝分裂进程推进,染色体的带纹数目减少,早中期Ⅰ、Ⅱ、Ⅲ至中期单倍染色体组的G_带带纹总数分别减少41%、36%、28%,而染色体组的绝对长度分别缩短43%、37%、27%,带数减少幅度与染色体长度缩短的幅度几乎相等。早中期Ⅰ至早中期Ⅱ、Ⅲ和早中期Ⅱ至早中期Ⅲ的带纹减少幅度与染色体长度缩短幅度也基本一致。染色体组中各染色体之间带纹减少和染色体缩短的比例不尽相同,有一定的变幅。早中期Ⅰ、Ⅱ、Ⅲ和中期染色体组中每单位绝对长度的带数(带/μm)分别为2.19、2.22、2.32和2.29,差异不大。对节节麦G_带的特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浸提条件对小麦秸秆中化感物质检测结果的影响
王璞 赵秀琴
植物学报. 2001, 18(06): 735-738.
摘要
(
1300
)
PDF
(164KB) (
788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通过对比不同浸提条件下小麦秸秆中化感物质的检测结果, 发现浸提温度和时间对化感物质的最终鉴定结果有很大的影响:在室温条件下,化感物质的量随着浸提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但在50 ℃时,随着浸提时间的延长,化感物质的量反而降低。化感物质最大量在50 ℃,24 h浸提条件下得到。在高温高压条件下提取到的化感物质的量多于多数条件下得到的量(除少于50 ℃,24 h浸提条件下得到的量)。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浸提温度升高,植物材料中的化感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加快,但是性质不稳定,容易分解变性。
泡桐叶片蛋白质多态性及其聚类分析
范国强 彭海风 翟晓巧 马新业 蒋建平
植物学报. 2001, 18(06): 739-743.
摘要
(
1318
)
PDF
(172KB) (
963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研究了9种泡桐叶片蛋白质的多态性,并根据其叶片蛋白质聚丙烯酰胺凝胶单向和双向电泳结果,将它们聚类为白花泡桐组[白花泡桐(Paulownia fortunei)和白花兰考泡桐(P. elongata f. alba)]、南方泡桐组[南方泡桐(P. australis)和成都泡桐(P. albiphloea var. chengtuensis)]和毛泡桐组[毛泡桐(P. tomentosa)、川泡桐(P. fargesii)、鄂川泡桐(P. albiphloea)、山明泡桐(P. lamprophylla)和兰考泡桐(P. elongata )]。该结果可为了解泡桐属植物的亲缘关系和种的鉴定提供参考依据。
研究简报
刺梨低海拔引种栽培研究初报
彭友林 万海清 王文龙 田宗成
植物学报. 2001, 18(06): 744-746.
摘要
(
1249
)
PDF
(116KB) (
946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1993年2月从保靖县梅花乡海拔300 m高的山地引进了一批大果形的刺梨枝条,在低海拔(45.5m)扦插繁殖,经过4年的栽培试验初步弄清了其物候期、结果习性及果实生长动态,为选育适应低海拔栽培的刺梨优良品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专题介绍
若干植物分类学术语介绍及中译名商榷
赵良成 王宇飞 李承森
植物学报. 2001, 18(06): 747-756.
摘要
(
1221
)
PDF
(472KB) (
1022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为便于国内外植物分类学同行的交流,本文介绍了48个国内尚未收入的植物分类学术语,提出了建议的中译名,并对10个已有术语的定义和中译名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科学家园地
著名生态学家李文华
植物学报. 2001, 18(06): 757-758.
摘要
(
1465
)
PDF
(65KB) (
268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动态与信息
国外大刊重要论文简介
植物学报. 2001, 18(06): 759-759.
摘要
(
1468
)
PDF
(156KB) (
412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