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设备
试剂耗材
技术服务
电子目录推送
  • 《植物学报》电子双月刊逢单月通过邮件进行发行
    Email:

微信号:zwxb_2009

淘宝店二维码

微店二维码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武汉地区泥盆纪植物和地层的研究
李承森
植物学报    2000, 17 (专辑): 1-10.  
摘要1415)      PDF (270KB)(571)    收藏
本文详细介绍了湖北省武汉市郊区米粮山泥盆系地层剖面的层序和剖面上所产植物的研究进展。米粮山剖面主要由下部的石英岩和上部的泥岩组成。整套地层曾被称作珞咖石英砂岩、珞珈群或五通群(五通组)。新的岩石地层单位为云台观组(相当该剖面的下部)和黄家磴组(相当该剖面的上部)。米粮山剖面产有斜方薄皮木,其反映的地质时代是晚泥盆世。该剖面的下部(云台观组)产有泥盆原蕨、异囊小木蕨和湖北仙籽,丰富的孢子和古蝎类——小跗节湖北蝎,其地质时代为晚泥盆世早期。该剖面的上部(黄家磴组)产有圆印木,亚鳞木和楔叶等,其地质时代为晚泥盆世晚期。长江上游的云台观组的地质时代为中泥盆世晚期,黄家磴组的地质时代为晚泥盆世早期;而长江中游云台马组却是晚泥盆世早期,黄家硷组是易学尼盆世晚期。这样,从长江上游到长江中游的武汉地区,云台观组和黄家磴组都是有明显的穿时性。
2. Advances of Studies on the Cathaysia Flora in China
SUN Ke-Qin SHI Xiao-Ying
植物学报    2000, 17 (专辑): 11-20.  
摘要1534)      PDF (329KB)(346)    收藏
The Cathaysia flora is one of the four famous floras of the Late Carboniferous and Permian in the world, which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Asia and is characterized by numerous Cathaysian genera and species. China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localities of the Cathaysia flora and it is also the center of origin of the Cathaysia flora. Many important advances of studies on the Cathaysia flora have been made for more than a century. This paper deals with some major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Cathaysia flora during the last two decades.
3. 晚古生代华夏植物群的起源中心演化中心和演化、绝灭机制的探讨
田宝霖 王士俊 李承森 陈贵仁
植物学报    2000, 17 (专辑): 21-33.  
摘要1487)      PDF (476KB)(939)    收藏
讨论了华夏植物群的起源中心和演化中心,发现了华夏植物群各时期的不同演化中心及其移动路线,对华夏植物群的起源及演化机制通过对鳞木类及科达植物解剖构造的分析,提出华夏植物群的起源与演化的机制是植物界在当时对环境的适应中的随机优势不同和地理隔绝独立演化发展而形成。对华夏植物群各时期的属、种数,新增种数,新增百分率,绝灭种数和绝灭百分率等进行了统计,提出来华夏植物群在其存在的88 Ma时间中,共发生了8次绝灭事件,平均每11 Ma发生一次。多数具有周期性,其中,有4次绝灭率较小,为正常的绝灭beckground extinction,有两次较大绝灭,其绝灾率为50%—60%,反映了华夏植物群在发展、演化中的较大的更新、更替。晚二叠世早、晚期之间华夏植物群发生衰退事 件,是一个非周期性绝灭事件,可能与古气候转干旱有关。华南区、华北区还有所不同,其绝灭率分别达到62%—90%。华夏植物群在二叠纪末绝灭。对于华夏植物群的绝灭机制认为是华夏植物群在晚二叠世晚期尤其是接近二叠纪末,已经衰退至对环境变化适应无力阶段,加上火山作用等地球本身事件和可能有地外突发事件的发生,触动和促发了其最后的绝灭。
4. 华北地台东北缘早石炭世植物群研究进展
金建华 米家榕
植物学报    2000, 17 (专辑): 34-38.  
摘要1302)      PDF (172KB)(467)    收藏
华北地台东北缘早石炭世植物群的发现和深入研究,已引起地质学界和古生物学界的普遍关注和认同,这一研究成果为本区古地理、古环境、古生态的研究及区域地层划分与对比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介绍了近十年来在华北地台东北缘的辽东太子河流域、吉林浑江流域及辽南等地原本溪组底部发现的早石炭世植物化石和孢粉化石。
5. Review on the Origin, Evolution and Phylogeny of Marattiles
LIU Zhao-Hua Jason Hilton LI Cheng-Sen
植物学报    2000, 17 (专辑): 39-52.  
摘要1208)      PDF (429KB)(483)    收藏
Within extant ferns Marattiales is one of the oldest groups which originated during Carboniferous period. The abundance of Marattialean taxa in the fosil record provides good opportunities to study the evolution and phylogeny within the group through time. In this paper, Marattialean fossils from Palaeozoic, Mesozoic and Cenozoic are recladistic analysis incorporating relevant data from both fossils and living members of this group is presented, show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major marattialean genera based on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6. 对近年来有关Dodoxylon及Araucarioxylon系统分类与命名问题的评述
郑少林
植物学报    2000, 17 (专辑): 53-60.  
摘要1277)      PDF (336KB)(705)    收藏
对化石木材形态属Dadoxylon及Araucarioxylon系统分类与命名问题研究简史的回顾,最新研究进展的评论,并建议建立原始南洋杉型木(Prtoaraucarioxylon gen.nov)一新属。
7. A Brief Review of the Mesozoic Filicopsida in China
DENG Sheng-Hui SHANG Ping
植物学报    2000, 17 (专辑): 61-73.  
摘要1221)      PDF (153KB)(845)    收藏
The paper is to provide an account of features of Chinese Mesozoic Filicopsida and a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main progress in the studies of the Mesozoic Angiopteridaceae, Marattiaceae, Matoniaceae, Dipteridaceae, Osmundaceae, Cyatheaceae, Gleicheniaceae, Hymenophyllaceae, Schizaeaceae, Dicksoniaceae, Athyriaceae, Dryopteridaceae, Aspleniaceae and Pteridaceae, and particularly that of the in situ reproductive organ.
8. 黑龙江省嘉荫地区乌云组地质时代的商榷
冯广平 王宇飞 李承森
植物学报    2000, 17 (专辑): 74-83.  
摘要1377)      PDF (616KB)(520)    收藏
乌云组的植物化石组成和孢粉组合均以被子植物为主。化石植物组成中,第三纪成分明显占优势,占种子植物总属数的41%,白垩纪成分比例较小,仅占9%。乌云植物群与东亚和北美部分马斯特里赫特期至始新世的植物群的对比结果表明:乌云植物群与俄罗斯结雅—布列亚盆地的基甫金古新世植物群的面貌最为接近。同时,乌云组的孢粉组合也显示:乌云组中的大多数孢粉类型见于古新世,其孢粉组合与东亚和北美的古新世地层的孢粉组合相似。因此,乌云组的地质时代宜划归古新世。
9. 云南第三纪植物群及其古气候的研究进展
徐景先 王宇飞 杨健 普光荣 张翠芬
植物学报    2000, 17 (专辑): 84-94.  
摘要1573)      PDF (880KB)(737)    收藏
根据已有大化石和孢粉植物群的研究,从植物区系和类群两个层次上,对云南第三纪植物群发展和气候变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第三纪古新世时为干旱亚热带气候,气温较晚白垩世低;始新世为潮湿的南亚热带气候,气温比古新世高;渐新世为亚热带气候,气温比始新世低;中新世为亚热带气候,气温比渐新世高;上新世为湿润—半湿润的亚热带气候,气温下降。这种变化趋势与MiHer等根据大西洋和太平洋海底第三纪底栖和浮游有孔虫的氧同位素记录分析第三纪全球气温变化趋势及赵秀兰等根据孢粉资料定量分析中国第三纪古气候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目前国际上古植被与古气候变迁关系的研究已从定性描述向定量化研究的方向发展。90年代以来,Wolfe与Mosbtugger分别发展的CLAMP和Coexistence Approach是利用化石植物定量化研究古气候的两种新方法,可用于定量化研究云南第三纪植物与古气候变迁,将是后续工作的重要方向。
10. Tertiary Flora, Vegetation and Climate of Ukraine
Svetlana Syabryaj
植物学报    2000, 17 (专辑): 95-101.  
摘要1226)      PDF (413KB)(571)    收藏
Tertiary deposits at the flat Ukraine contain numerous, macro-and microfossils. There are many well known occurrences of Paleogene and Neogene leaf remains in Ukraine and the most part of Tertiary strata have been studied palynologically. Palynological data show successive change of Tertiary flora and several importany perturbations around the Ecocene/Oligocene, Oligocene/Miocence boundaries, spatial and temporal difference of vegetation and zonation of crown cover at different Tertiary stages. Paleobotanical researches provided a curve of climatic change.
11. 叶相分析的研究进展
孙启高 杨健
植物学报    2000, 17 (专辑): 102-108.  
摘要1545)      PDF (341KB)(675)    收藏
20世纪初,I.W.Bailey和E.W.Sinnot首先提出被子植物叶片的一些特征,尤其是全缘叶种类百分比和年平均气温之间的相关关系非常密切。70年代末,J.A. Wolfe定量研究了全缘叶种类百分比和年平均气温之间的线性关系。90年代以来,叶相分析进入多变量分析阶段,J.A.Wolfe提出“气候与叶片多变量分析程序”(Climate-keaf Analysis Multivariate Program CLAMP)。运用CLAMP程序在定量重建古气候、古纬度、古海拔等方面已取得一些重要研究进展。最后,本文对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12. 古果实学研究进展
赵良成 刘长江 李承森 王有年
植物学报    2000, 17 (专辑): 109-116.  
摘要1486)      PDF (547KB)(732)    收藏
果实和种子的发生与演化是植物系统演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果实和种子化石可以对地质历史时期植物的演化与发展提供直接的证据。本文在收集整理现有果实和种子化石资料的基础上,从果实和种子化石的研究历史、研究现状和趋势、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等四个方面对古果实学的主要进展作了综述,例举了近年来果实和种子化石的一些重要研究结果,并对今后古果实学的发展作了展望。鉴于古种 子学对古植物群、古生态和古气候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我国应进一步加强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
13. 中国裸子植物化石木的命名和鉴定
杨家驹 扆铁梅 赵彩云
植物学报    2000, 17 (专辑): 117-129.  
摘要1560)      PDF (714KB)(522)    收藏
作者赞成第六届国际植物学大会提出的裸子植物木材的解剖特征的化石命名法,并主张在“—xylon”前加上现代植物拉丁属名。为此提出了现代木材属的解剖特征和检索表,目的在于使化石木的命名科学化。
14. 木材结构——定量解释全球环境变化的一把钥匙
扆铁梅 王宇飞 李承森 姜笑梅 肖扬
植物学报    2000, 17 (专辑): 130-137.  
摘要1444)      PDF (522KB)(755)    收藏
过去气候事件的发现和对未来环境变化的预测,要求进行高分辨率的环境记录研究。树木生长受遗传因子的控制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木材结构是具有逐年的气候和化石环境记录的重要信息源,它们记录和反映了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气候参数的演变。本文简要介绍了树木年轮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国外近十几年来在树木年轮、木材结构与环境关系方面的研究内容、趋势和方法。系统回顾了 化石木上环境变化分析的主要量化手段,与现代木材的研究相比,化石木不能准确定年,但提供了地质历史时期的季节性、年生长条件、水利用、限制生长温度和森林生产率等详细环境信息。以及通过木材解剖特征与气候变量间的数量模型从化石木植物群较精确地计算温度、降水量等气候因子。
15. 中国武汉地区被子植物化石木群
齐国凡 杨家驹 徐瑞瑚 候忠仪
植物学报    2000, 17 (专辑): 138-144.  
摘要1615)      PDF (402KB)(1234)    收藏
我国学者陆龟蒙早在1200年前就提到了化石木。1665年英国人虎克发明了显微镜,并出版了《显微图志》。1695年德国蔡司显微镜的出现,为木材解剖打下了基础。本文阐述了1984年中国首次发现的以武汉樟型木(Lauurinoxylon unhanensis J.J.Yang)为代表的武汉被子植物化石木群,它们共有13科、21属、24种,其中被子植物9科、13属、15种,裸子植物4科、8属、9种。这些地质年代为晚第三纪的化石木反映了当地当时为炎热潮湿气候。
16. On Collecting Fossil Plants in Arid Regions
Sergey G. Zhilin IvanG. Gabrielyan
植物学报    2000, 17 (专辑): 145-146.  
摘要1099)      PDF (110KB)(344)    收藏
17. 东亚壳斗科落叶类群部分叶结构术语评述及修订
冷琴
植物学报    2000, 17 (专辑): 147-151.  
摘要1333)      PDF (327KB)(538)    收藏
通过对东亚壳斗科落叶类群蜡叶标本及透明叶的观察,本文对描述该类群叶结构特征,尤其是齿型的术语进行了评述和修订。该类群共有6种齿型,分别为:荨麻型齿、变异I型荨麻型齿、变异Ⅱ型荨麻型齿、变异Ⅲ型荨麻型齿、刺型齿及水青冈型齿。
18. 种子植物新系统
张宏达
植物学报    2000, 17 (专辑): 152-160.  
摘要1793)      PDF (529KB)(758)    收藏
本文拟出一个种子植物系统发育的新提纲,在理论上它是一个单元多系的进化系统,在总体上把种子植物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来处理,在种子植物门之下分为6个亚门:前种子蕨植物亚门Prepteri-dpspermatophytina,蕨叶种子植物亚门Pteridospermatophytina,肉籽植物亚门Sarcocarpidiophytina,松柏植物亚 门Coniferophytina,前有花植物亚门Pre-anthophytina,有花植物亚门Anthophytina。
19. 杉科的几个形态学特征相近属的比较研究进展
马清温 顾锋旗
植物学报    2000, 17 (专辑): 161-164.  
摘要1459)      PDF (261KB)(496)    收藏
杉科的红杉属、水杉属、落羽杉属和水松属的形态学特征相近似。化石材料由于缺乏足够的生物学特征,而且对现存植物也缺乏详尽而细致的形态学特征的研究,要正确区分这四属化石植物,仍然有许多困难。本文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在枝、叶、雌球果和雄球花的形态特征等方面对这形态学特征相近的四属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比较。
20. 水杉研究新动向
刘艳菊
植物学报    2000, 17 (专辑): 165-171.  
摘要1564)      PDF (507KB)(587)    收藏
水杉属于1941年建立,曾记载过20个化石种和一个现代种。根据发现于中国东北黑龙江省嘉荫县乌云组化石水杉的营养和生殖结构标本,14个化石种被合并且种名采用Metasequoia occidentalis。最近,考虑了大陆漂移因素的水杉地理历史分布图清楚地显示了水杉自晚白垩世以来分布区的改变,不同时期水杉分布的纬度变化曲线在始新世—渐新世和晚中新世—早上新世两处急剧下降,与其他气候资料结论相符。近期水杉栽培状况的调查推测该植物是早第四纪隔离的耐寒的植物类群的延续。多方面的栽培实验初步探讨出了一系列有利于水杉生长的育苗、育种、育林、防病害等有价值的结论。水杉的外部形态显示出一定的生态变异。这一濒危植物的生物学保护将期待着世人的重视。水杉的起源仍未定论。水杉分类的进一步研究将依赖于今后有突破性标本的发现。
21. 原位杂交技术在植物遗传育种上的应用
吴刚 崔海瑞 夏英武
植物学报    1999, 16 (06): 625-630.  
摘要2108)      PDF (312KB)(952)    收藏
本文在简要介绍原位杂交技术的基础之上,重点介绍了该技术在植物遗传育种领域,即在(1)异源染色质及染色体畸变检测;(2)植物基因工程及基因表达研究;(3)构建植物基因物理图谱;(4)染色体RNA研究等方面的应用现状,并对原位杂交技术在提高检出率,与染色体显带技术结合,PCR-原位杂交等方面提了一些见解。
被引次数: CSCD(3)
22. 薄层培养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王鸿鹤 黄学林
植物学报    1999, 16 (06): 631-635.  
摘要1506)      PDF (307KB)(673)    收藏
植物薄层培养(TCL)实验系统是7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个新颖精致的实验系统。由于薄层培养具有组织结构简单、对调控因子敏感、培养易成功等优点,目前已经在植物细胞的分裂、分化及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机制与分子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综述了薄层培养在形态发生、细胞学、分子生物学等研究领域的应用现状与进展,并对当前薄层培养存在的问题作了评述。
被引次数: CSCD(2)
23. 植物居群遗传变异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何田华 杨继 饶广远
植物学报    1999, 16 (06): 636-641.  
摘要1514)      PDF (274KB)(554)    收藏
本文介绍了植物遗传变异空间自相关分析的理论、方法与应用,包括将基因型作为绝对型数据与等位基因频率作为连续型数据进行自相关分析的基本方法等。并对影响植物居群遗传变异空间结构的因素以及研究居群内遗传结构的重要意义作了评述。
被引次数: CSCD(17)
24. 铁转运机制与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印莉萍 孙铭明 刘祥林 邱泽生
植物学报    1999, 16 (06): 642-647.  
摘要1368)      PDF (1368KB)(925)    收藏
铁素营养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人们利用各种特异突变株和差异筛选已克隆到部分与铁转运有关的基因。本文主要在分子生物学水平概括了酵母铁吸收转运机制和植物缺铁胁迫相关基因及其基因表达的研究进展。
被引次数: CSCD(3)
25. 新型植物生长调节物质——激素性多肽的研究进展
沈世华 朱至清
植物学报    1999, 16 (06): 648-652.  
摘要1526)      PDF (321KB)(766)    收藏
多肽是生物体内一种非常重要的物质,它以信号的形式调控着生物的生活周期。在动物、细菌、真菌上作为激素、信息素和生长因子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然而,在植物上1991年才首次报道名叫系统素的伤害信号物质的内生多肽。最近,已从植物中分离出多种肽性植物生长调节因子。本文简要介绍系统素、早期结瘤素、植物硫素、豆胰岛索等四种激素性多肽的发现与分离,以及其结构与生理作用。
被引次数: CSCD(7)
26. 甘薯生物技术研究进展
崔红 陈睦传
植物学报    1999, 16 (06): 653-657.  
摘要1342)      PDF (307KB)(633)    收藏
新兴的生物技术为甘薯这一古老的农作物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细胞大规模培养、体细胞融合、基因转导等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可望从根本上改变甘薯传统的生产和育种模式。本文综合近年来国内外甘薯体细胞胚胎发生、原生质体培养和基因工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影响甘薯体胚发生体系及原生质体再生体系建立的诸多因素进行了详细论述,讨论了甘薯基因工程研究的应用潜力和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被引次数: CSCD(2)
27. 植物抗病性物质的研究进展
陈晓梅 郭顺星
植物学报    1999, 16 (06): 658-664.  
摘要1709)      PDF (335KB)(860)    收藏
植物与病原菌相互作用后在植物体内会产生抗性物质。植物的抗病性物质包括两大类:植物固有的抗菌物质和植物保卫素。本文就近年来对植物抗病性物质的化学组成、生物合成、代谢途径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被引次数: CSCD(13)
28. 微生态系统研究动态
晁敏 王仁卿 姚红艳
植物学报    1999, 16 (06): 665-670.  
摘要999)      PDF (879KB)(435)    收藏
微生态系统研究在生态学中已有相当长的历史,具有微小、简化、方便、准确地模拟预定设计结果的特点。近年来随着生态学的发展,利用微生态系统研究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正成为一种被广泛采用的手段。本文初步探讨了微生态系统研究的最新进展,并对微生态系统在现代生态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作了分析。
被引次数: CSCD(1)
29. 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功能
刘峰 贺金生 陈伟烈
植物学报    1999, 16 (06): 671-676.  
摘要2870)      PDF (1019KB)(664)    收藏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综述了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和作用的影响:第一,几个关于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不同地位和生物多样性如何影响生态系统功能的假说;第二,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三,生物多样性如何影响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第四,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影响。此外还提出了几个需要继续探讨和关注的问题。
30. 盐生植物种子的休眠、休眠解除及萌发的特点
赵可夫 冯立田 范 海
植物学报    1999, 16 (06): 677-685.  
摘要1369)      PDF (1189KB)(584)    收藏
本文讨论了盐生植物种子的休眠、休眠解除及萌发的特点,主要内容有:(1) 盐生植物种子的休眠类型;(2) 打破盐生植物种子休眠的必要条件;(3) 盐生种子萌发与土壤盐度的关系。并讨论了盐度抑制盐生植物种子的机理。最后,作者提出了将来研究盐生植物种子萌发需要解决的几个重点问题以及研究盐生植物种子休眠和萌发问题的意义。
被引次数: CSCD(21)
31. 高等植物春化作用研究进展
种康 雍伟东 谭克辉
植物学报    1999, 16 (05): 481-487.  
摘要1452)      收藏
环境因子(低温诱导或称春化作用)在高等植物的生长发育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近年来春化作用诱导的开花启动研究领域中的进展从春化过程中的多步骤性、成花决定过程控制的多途径性、接受春化刺激的位置与分化启动的关系、以及春化作用的分子机理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简要综述。并对春化相关基因克隆方面的进展进行了分析和综述。
被引次数: CSCD(20)
32. 玉米a-微管蛋白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许莉 郑文竹 左正宏 周涵韬 许玉德
植物学报    1999, 16 (05): 488-494.  
摘要1657)      PDF (347KB)(693)    收藏
自1963年在植物细胞中发现微管以来,其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α-微管蛋白是组成微管的基本单位之一。本文综述了玉米α-微管蛋白基因及其表达调控的研究进展。
33. 中国植物源杀虫剂的研制与应用
郝乃斌 戈巧英
植物学报    1999, 16 (05): 495-503.  
摘要1494)      PDF (643KB)(825)    收藏
我国植物资源极其丰富,而且应用植物杀虫历史悠久。近年来我国植物源杀虫剂研究进展迅速,获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并在某些方面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本文简要综述我国植物源杀虫剂的研究现状,介绍了其杀虫活性物质的类型、有效成分、防治对象、杀虫机理及开发前景。从而为研究植物源杀虫剂奠定了基础。
被引次数: CSCD(31)
34. 簇毛麦的利用价值和染色体操作
李洪杰 朱至清
植物学报    1999, 16 (05): 504-510.  
摘要2253)      PDF (463KB)(688)    收藏
簇毛麦是小麦的一个野生近缘种,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高,抗逆性和抗病性强,特别是对小麦白粉病的绝大多数生理小种表现免疫或高抗,是小麦品种改良中的一种潜在的抗性基因源。本文详细介绍了簇毛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簇毛麦染色体形态学、生化标记、分子细胞遗传学、分子标记等识别技术,以及簇毛麦与小麦组其它染色体组的关系。
被引次数: CSCD(8)
35. 光合膜膜脂的结构、特性与分子组装
阳振乐
植物学报    1999, 16 (05): 511-516.  
摘要1273)      PDF (361KB)(583)    收藏
本文就叶绿体光合膜中主要膜脂的分子结构及其特性和在膜中的分子组装进行了综述,并指出了目前膜脂研究的趋势和存在的问题。
36. 植物离子通道特征、功能、调节与分子生物学
何龙飞 刘友良 沈振国 王爱勤
植物学报    1999, 16 (05): 517-525.  
摘要1738)      PDF (603KB)(1036)    收藏
本文对植物离子通道的特征、生理功能、影响通道启闭的因素和通道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新进展作了较为系统的综述。
被引次数: CSCD(8)
37. 植物减数分裂研究进展
李雅轩
植物学报    1999, 16 (05): 526-529.  
摘要1875)      PDF (275KB)(1049)    收藏
植物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基因调控与表达的研究已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综述了植物减数分裂中几个重要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减数分裂前的有丝分裂、前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的联会、纺锤体的形成等问题。
被引次数: CSCD(5)
38. 植物热激蛋白的功能及其基因表达的调控
黄祥富 黄上志 傅家瑞
植物学报    1999, 16 (05): 530-536.  
摘要2998)      PDF (465KB)(1098)    收藏
本文介绍了植物热激蛋白的产:生、分布和分类。着重论述了热激反应的特点、植物热激蛋白的功能、热激基因表达与调控的研究进展。
被引次数: CSCD(27)
39. 关于订正"野茉莉"一名的商榷
祁振声 谷建才
植物学报    1999, 16 (05): 537-539.  
摘要1563)      PDF (182KB)(716)    收藏
“野茉莉”一名出自清代的《植物名实图考》,曾长期作Styracaceae科、Styrax属的汉名,至今仍作S.japonica的汉名使用。但经考证,“野茉莉”的原植物系明代《草花谱》中的紫茉莉(Mirabilis jalapa).因此,将Styracaceae、Styrax的科、属汉名订正为“安息香”是正确的、合理的;但“野茉莉”既属误称,便不宜再作种或变种的汉名使用。故建议对S.japonica及其变种var.colycothrix以及该属植物S.grandiflora的汉名作相应的订正。
40. 胁迫条件下高等植物体内脯氨酸代谢及调节的研究进展
赵福庚 刘友良
植物学报    1999, 16 (05): 540-546.  
摘要1383)      PDF (496KB)(1164)    收藏
概述胁迫处理对Pro代谢调节机理的研究近况,从分子水平上分析了胁迫下Pro积累的原因,初步提出Pro与多胺的相互关系。
被引次数: CSCD(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