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作者指南
过刊浏览
出版伦理
刊物订阅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植物学报》简介
检索系统收录
综合评价指标
获奖情况
审稿流程
历史沿革
历年审稿专家
《植物学报》征稿简则
数据政策
投稿指南
论文模板
论文写作基本格式规范
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长英文摘要撰写模板
论文出版与版权转让协议
编委会
青年编委
远程办公区
作者投稿
专家审稿
编委审稿
主编办公
编辑办公
读者服务区
最新录用
过刊浏览
分栏目浏览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知识体系
仪器设备
更多...
试剂耗材
更多...
技术服务
更多...
电子目录推送
《植物学报》电子双月刊逢单月通过邮件进行发行
Email:
我要订阅
友情链接
微信号:zwxb_2025
淘宝店二维码
微店二维码
目录列表
2001年, 第02期
刊出日期:2001-03-20
综述与专论
渗透胁迫调节的转基因表达对植物抗旱耐盐性的影响
苏金 朱汝财
植物学报. 2001, 18(02): 129-136.
摘要
(
2070
)
PDF
(269KB) (
3031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干旱和盐渍是影响植物生长和农作物产量的最重要的环境因子。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通过超量表达低分子量化合物和渗透胁迫保护蛋白等获得抗旱耐盐转基因植物的报道,旨在系统阐述转基因表达对植物抗旱耐盐性的影响。
转基因植物外源基因逃逸的途径
王忠华 舒庆尧 叶庆富 崔海瑞 夏英武
植物学报. 2001, 18(02): 137-142.
摘要
(
2305
)
PDF
(209KB) (
2195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随着转基因植物商品化进程的加快,对其进行生态风险性评价也日益引起许多学者和科学家的重视。人们对转基因逃逸到其它亲缘物种中能否产生超级杂草、昆虫是否会产生耐受性及转基因植物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本文对转基因植物中外源基因逃逸的几种主要途径作了综述,并对研究方法与手段进行了简要讨论,希望能为有关决策和科研部门提供一些思路。
植物中钙依赖蛋白激酶(CDPKs)的结构与功能
陈硕 陈珈
植物学报. 2001, 18(02): 143-148.
摘要
(
2355
)
PDF
(209KB) (
2624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在植物细胞中,钙离子作为第二信使,通过钙依赖蛋白激酶(CDPKs)发挥功能是其传递信号的主要途径之一。CDPKs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是目前植物体内研究最深入的蛋白激酶。在简要阐述CDPKs于植物体内的分布定位的基础上,介绍了CDPKs的结构特点、生化性质及其在植物细胞生理功能中的作用,并就该领域的研究前景作了展望。
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及其性器官分化的研究进展
刘建武 刘宁
植物学报. 2001, 18(02): 149-157.
摘要
(
2506
)
PDF
(308KB) (
2220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作者概述了蕨类植物生活周期中不同发育阶段的特点,并着重介绍了光、植物生长调节物质、水和温度等因素对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的影响以及成精子囊素、光、钙离子和其它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在性器官形成和分化过程中的作用。同时作者对蕨类植物性器官分化的不稳定性进行了探讨、并结合目前蕨类植物性器官分化的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最新进展,说明蕨类植物作为研究系统在植物生物学研究领域中的优势。
叶绿体中的细胞色素b-559
贾虎森 李德全 韩亚琴
植物学报. 2001, 18(02): 158-162.
摘要
(
2059
)
PDF
(213KB) (
1579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细胞色素b-559是由叶绿体基因编码α、β亚基为单位构成的一种血红素蛋白,是光系统II反应中心的重要组分。以叶绿体为实验材料的研究表明,细胞色素b-559可通过氧化还原变化调节光系统II的光抑制敏感性,并对发生在供体侧和受体侧抑制的光系统II反应中心具有保护作用,但对整体植物在生理条件下的作用却未得到证实,这也正是今后需要研究的问题。
水杨酸在植物抗病中的作用
丁秀英 张军 苏宝林 徐惠风
植物学报. 2001, 18(02): 163-168.
摘要
(
3590
)
PDF
(218KB) (
6684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水杨酸是一种重要的能激活植物抗病防卫反应的内源信号分子。本文首先介绍了水杨酸的基本性质及水杨酸在植物抗病中的作用,然后从水杨酸与水杨酸结合蛋白的相互作用以及水杨酸介导的信号传导途径与非水杨酸介导的信号途径等方面初步探讨了水杨酸诱导植物抗病性的作用机制,最后总结了研究水杨酸作用机制对植物抗性生理和抗性分子生物学发展的意义。
杨树的组织培养及其基因工程研究
赵华燕 卢善发 晁瑞堂
植物学报. 2001, 18(02): 169-176.
摘要
(
2712
)
PDF
(268KB) (
4395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杨树是林木基因工程的模式植物。在其组织培养过程中,试管苗的再生不仅与植株的基因型、年龄及组织的来源、状态等有关,还受许多外界因素如盐浓度及激素的种类与配比的影响。在杨树的转化过程中,DNA直接转移法和农杆菌介导法都有应用,但后者较为常用。组织培养及转化技术的日趋成熟,为杨树基因工程奠定了良好基础。本文对杨树组织培养、DNA转化方法及其基因工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概述。
淀粉合酶的酶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张峰 蒋德安 翁晓燕
植物学报. 2001, 18(02): 177-182.
摘要
(
2036
)
PDF
(219KB) (
2590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淀粉合酶作为淀粉合成的关键酶之一,一直是淀粉研究的重要内容。这些研究多集中在对其同工型的研究,淀粉合酶的两类主要同工型分别为淀粉粒结合的淀粉合酶和可溶性淀粉合酶,这两类同工型的作用极为复杂。本文介绍了淀粉合酶同工型的酶学和分子生物学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同时也讨论了这些同工型的分类、相互关系及其在淀粉合成过程中的生理功能等内容。
与种子耐脱水性有关的基础物质研究进展
任晓米 朱诚 曾广文
植物学报. 2001, 18(02): 183-189.
摘要
(
2361
)
PDF
(230KB) (
2404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耐脱水的获得和维持与种子的类型有关,正常型种子耐脱水,而顽拗形种子对脱水高度敏感。正常型种子的脱水耐性随发育过程而变化,种子成熟时胚的脱水耐性增强,而萌发时胚变为不耐脱水。当种子获得脱水耐性时,糖、LEA蛋白质和抗氧化防御系统等保护性物质积累。但脱水耐性是一种复杂的数量的特性,任何一种单一的机制都不能充分地解释脱水耐性,各种保护性物质协同调节脱水耐性。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来关于种子耐脱水性与保护性物质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植物细胞Ca2+的微调系统——Ca2+_ATPase
林建军 魏幼璋
植物学报. 2001, 18(02): 190-196.
摘要
(
2063
)
PDF
(263KB) (
1279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本文对植物体细胞Ca2+-ATPase的类型、亚细胞定位、生化特性、分子量差异、基因克隆、酶活性调节剂以及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和讨论。
植物抗旱过程中ABA生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谭云 叶庆生 李玲
植物学报. 2001, 18(02): 197-201.
摘要
(
2471
)
PDF
(175KB) (
3133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植物在长期进化中,对干旱等胁迫从生理、生化和分子水平上产生了适应性变化,从而增加逆境存活机会,在这些响应过程中,ABA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近年来研究ABA在植物抗旱中生理作用方面所取得的进展。
研究论文
籼型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可转换性的基因定位和基因互作研究
何予卿 徐才国
植物学报. 2001, 18(02): 202-209.
摘要
(
2066
)
PDF
(330KB) (
1543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本研究以来源于农垦58S的籼型光敏核不育系培矮64S(短日条件下育性难转换)和8902S(短日条件下育性易转换)及其F1、F2群体为材料,通过短日不同光温和不同生态条件4种处理,利用RFLP分子标记研究了影响光敏核不育水稻在短日条件下的育性可转换性的遗传、基因定位和基因互作,主要结果表明:影响光敏核不育水稻的育性可转换性表现为微效基因的作用,定位了7个控制光敏核不育水稻的育性可转换性QTL,即S2、S3a、S3b、S5、S8和S10。揭示了基因互作真实存在于光敏核不育水稻中,基因互作形式和互作类型对光敏核不育水稻的育性可转换性的影响表现多种多样,不同类型的基因互作所解释的遗传变异处于2.15%~10.07%之间。
甘薯丛枝病植原体的PCR检测
兰平 李文凤 朱水芳 王振镒
植物学报. 2001, 18(02): 210-215.
摘要
(
2291
)
PDF
(231KB) (
1586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以报道的植原体 (Phytoplasma)16SrDNA基因保守序列为依据,设计合成了两对引物对R16mF2/ R16mR2和R16F2/ R16R2,以甘薯丛枝病(SPWB)带病植株的叶脉中提取的DNA为模板,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和巢式PCR(Nested- PCR)技术对甘薯丛枝病病原进行分子检测。结果表明PCR扩增出了1.5 kb的特异片段,在PCR基础上的巢式PCR扩增出了1.2 kb的特异片段。灵敏度实验显示该方法所需PCR模板DNA量为0.1073 ng/μl,在PCR基础上的巢式PCR可以将灵敏度提高约10000倍,所需模板DNA仅为0.01073 pg/μl,在甘薯丛枝病的检测中是一种快速、灵敏、可靠的方法。
种子特异性启动子(napinB promoter)分离、表达载体构建及转基因植物获得
李丽 张景昱 杜桂森 宋艳茹
植物学报. 2001, 18(02): 216-220.
摘要
(
2264
)
PDF
(239KB) (
2739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利用PCR技术从油菜Brassica napus H165基因组DNA中分离了napinB启动子。序列分析表明,扩增片段(nap300)与文献报道的napinB启动子相应区域的同源性为97%。将其与gus连接构建种子特异性表达载体,农杆菌介导转化烟草。PCR、Southern结果显示,nap300已整合到烟草基因组DNA中,获得了转基因植株。
土壤缓慢脱水对开花期小麦根系及叶片渗透调节及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王玮 李春香 李德全 张中兰
植物学报. 2001, 18(02): 221-225.
摘要
(
1963
)
PDF
(168KB) (
1754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以抗旱性不同的小麦品种为材料,在小麦的水分临界期开花期进行缓慢脱水处理,分别在脱水的不同阶段取样测定叶片及根系的渗透调节能力及渗透调节物质。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含水量的降低,叶片与根系的饱和渗透势同步下降,表现出叶片与根系对水分胁迫反应的一致性,但根系的渗透调节能力低于叶片。根系与叶片的渗透调节物质,一方面在物质总含量方面,表现出与渗透调节能力的一致性,另一方面各种物质的相对含量又有一定差异,叶片中可溶性糖与K+的含量及增加量都高于根系,而根系中的游离氨基酸与Ca2+的相对增加量则大于叶片。
水稻种子萌发过程中α淀粉酶与萌发速率关系的分析
赵玉锦 王台
植物学报. 2001, 18(02): 226-230.
摘要
(
2736
)
PDF
(194KB) (
3168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用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和3,5_二硝基水杨酸(DNS)测定还原糖法,对不同萌发时间农垦58F、农垦58S和农垦58种子胚中α_淀粉酶同工酶及其酶活性变化进行研究。0~36小时萌发过程中,农垦58F和农垦58S α_淀粉酶活性高于农垦58。胚中检测出五条酶。A2、A4和A5为上述种子共有酶带。A3为农垦58F和农垦58S特异性酶带。A1为农垦58特异性酶带。据此认为α_淀粉酶对水稻种子萌发速度起重要调控作用。A1和A3可能是调控种子发芽快慢的重要酶分子。
山西芦芽山植物群落的数量分类
张丽霞 张峰 上官铁梁
植物学报. 2001, 18(02): 231-239.
摘要
(
2275
)
PDF
(354KB) (
2274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本文在群落样方调查基础上,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对山西芦芽山植物群落进行数量分类和排序。TWINSPAN等级分类将芦芽山82个样方分为28类,可归属于7个植被型,分类结果反映了植物群落类型与环境梯度之间的关系,并在 DCA二维排序图上得到较好的验证。DCA排序轴对角线基本反映了海拔、温度和湿度的梯度变化,表明群落生境所在地的海拔、温度和湿度是决定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
研究简报
水稻生殖突变体的外观形态特征研究
黄群策 孙梅元 邓启云
植物学报. 2001, 18(02): 240-245.
摘要
(
2096
)
PDF
(181KB) (
2320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通过对3种水稻生殖突变体材料的外观形态进行观察后发现,FM1突变体植株不能由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一直保持营养生长状态;FM2突变体植株不能分化发育出小穗,只能在进入生殖生长后分化出穗枝梗;FM3突变体植株在生殖生长过程中不能分化出正常小穗,其颖花内的雌蕊和雄蕊明显退化。已经证实这3种生殖突变体植株都不能产生有性生殖后代,只能通过群体内的显性杂合体分离出隐性突变体植株。
叉叶类苏铁是苏铁属植物中最进化的种群
郑芳勤
植物学报. 2001, 18(02): 246-250.
摘要
(
2366
)
PDF
(175KB) (
2013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Cycas属植物羽状复叶上的小羽片,是从不开叉向二叉开裂逐步发展的。二叉开裂后,小羽片继续进一步发展、进化,在其开叉分裂的小羽片上再次二叉开裂,成为三回、四回、五回二叉开裂的裂片(小叶),最后小羽片发展到多回开裂,成为Cycas属植物羽状复叶上最进化的一种小羽片类型。着生这种进化类型小羽片的叉叶类苏铁是Cycas属植物中最进化的种群。
技术与方法
供光学显微镜观察的花粉样品制备的一种简单方法
敖成齐 刘小坤
植物学报. 2001, 18(02): 251-251.
摘要
(
2059
)
PDF
(47KB) (
1527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科学家园地
著名植物分子及发育生物学家马红博士
赵大中
植物学报. 2001, 18(02): 252-252.
摘要
(
2699
)
PDF
(156KB) (
1217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