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作者指南
出版伦理
刊物订阅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植物学报》简介
检索系统收录
综合评价指标
获奖情况
历史沿革
《植物学报》征稿简则
投稿指南
论文模板
论文写作基本格式规范
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论文基金项目著录格式
论文出版与版权转让协议
图片展示
更多...
仪器设备
更多...
试剂耗材
更多...
技术服务
更多...
电子目录推送
《植物学报》电子双月刊逢单月通过邮件进行发行
Email:
我要订阅
友情链接
微信号:zwxb_2009
淘宝店二维码
微店二维码
目录列表
1995年, 第专辑2期
刊出日期:1995-12-15
研究报告
小叶章草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I植物群落与环境的基本特征
马克平
植物学报. 1995, 12(专辑2): 1-8.
摘要
(
1181
)
PDF
(422KB) (
500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本文报道了小叶章草地生态系统植物群落、气候和土壤的基本特征。据34块样地资料统计,小叶章草甸由24种植物组成,其中小叶章的综合优势比(SDR)为64.03%,居第一位;修氏苔草为15.11%,居第二位。土壤为潜育白浆土,土壤过湿或地表有短期积水,白浆层的渗透速度为0.01mm/mim,渗透系数为0.005mm/min,成为隔水层,严重地影响了土壤水分的升降。
小叶章草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Ⅱ优势种小叶章的生长分析
马克平
植物学报. 1995, 12(专辑2): 9-48.
摘要
(
1177
)
PDF
(2177KB) (
351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小叶章系小叶章草地生态系统植物亚系统的主体。本文从叶片长度、宽度、面积、重量的空间分布格局与时间动态过程以及茎和节的季节变程等方面,对小叶章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生长分析,同时,建立了小叶章地上器官与24个环境因子的逐步回归模型。小叶章叶片长、宽、面积及重量等性状均呈中间叶位数值大,两端者小的空间分布格局;小叶章茎高、节长的季节动态过程近于“S”形,可用Logistic曲线拟合,其指数生长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小叶章茎及叶片诸性状的绝对增长速率(AGR)5月下旬至6月中旬较大;而相对增长速率(RGR)则在4月底至5月中旬较大。茎高最大绝对生长速率可达3.39cm/d(1988年6月2日),叶面积达0.1775cm2/d(1989年6月1—4日)。小叶章叶片不同性状间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叶长(L1)、叶宽(Lw)及叶片面积(La)间的关系为: Lw=0.1139+0.1180 L1 La=-4.1685+0.2302 L1+14.9325 Lw 小叶章地上部分各器官的生长与降水成正相关,与蒸发和≥0℃的积温成负相关。此外,与5cm和20cm地温的关系亦比较密切。
广州白云山次生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组成结构动态
彭少麟 方炜
植物学报. 1995, 12(专辑2): 49-54.
摘要
(
845
)
PDF
(297KB) (
334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本文基于对广州白云山次生常绿阔叶林群落相隔6年的两次植被调查,分析了广州白云山次生常绿阔叶林在保护条件下,其自然演变过程中的组成结构动态。群落的垂直结构变化主要以大量幼树进入第一层成树为特点,水平结构则以密度和盖度的增长为特点。在种类组成方面,6年前群落中居多的阳性树种现巳逐渐为耐阴性较强的种类所代替。在组织结构水平上,乔木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群落均匀度指标趋于增加,而生态优势度指标趋于降低,反映了群落向着组成结构复杂,物种多样性增高的方向演变,且前期变化速度较快,后期较慢并趋于稳定。
广州白云山次生林演替过程的种群动态
方炜 彭少麟 何道泉
植物学报. 1995, 12(专辑2): 55-62.
摘要
(
1376
)
PDF
(381KB) (
451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本文研究了广州白云山次生林群落演替6年间在其种群结构水平上的动态变化,通过对其主要种群类别、生态位宽度和分布格局的描述与测定,反映了演替过程中各种群内部的消长与分布趋势;通过对其优势种群种间联结与生态位重叠的测定,揭示了演替过程中种间关系的相互适应与发展。研究结果表明:群落B处在演替的前期,其阳生性树种与中生性树种的生态位宽度都随演替而增加,并发展为高集群分布格局,群落A处在演替的牛期,其强阳性树种消失,阳生性树种生态位宽度锐减,并呈随机分布,而中生性树种宽度继续增大,呈集群分布或保持随机分布。种间联结与生态位重叠也随着演替而出现规律性变化,并因不同种群对生境的不同需求而异。
米心水青冈林人工林窗植被的早期恢复特征研究
沈泽昊 金义兴 江明喜
植物学报. 1995, 12(专辑2): 63-70.
摘要
(
845
)
PDF
(497KB) (
345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本文研究了神农架太阳坪米心水青冈林内人为林窗的早期植被恢复和生境动态特征。通过对不同坡向、年龄林窗内和原生林下植物的物种多样性、生态优势度、共有种、群落间相似性、及样方物种的生活型谱和适宜生境等方面加以分析和对比,得出的初步结果表明: 1.林窗所处的坡向对其中的恢复植被的物种构成和群落结构有突出的影响; 2.在恢复早期,林窗中的物种多样性和生态优势度指数同时增长; 3.适宜于中生性和阳性生境的落叶乔木、灌木和多年生草本种在早期恢复中占有明显的优势; 更新种源以林窗内原来存在的繁殖体库为主,外来种侵入影响滞后。
珙桐群落学特征及群落环境分析
林洁 沈泽昊 贺金生 陈伟烈
植物学报. 1995, 12(专辑2): 71-78.
摘要
(
855
)
PDF
(513KB) (
562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伏牛山栎类群落多样性研究
叶永忠 翁梅 杨修
植物学报. 1995, 12(专辑2): 79-84.
摘要
(
1209
)
PDF
(339KB) (
536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本文研究了暖温带、北亚热带过渡地区5个分布最广泛的栎类群落的结构、生活型、区系组成、物种多样性、均匀度和种间相遇机率。结果表明:群落外貌整齐,各层优势种显著;生活型以小高位芽植物、地面芽植物为主,群落属温带性质,含有一定的热带成分。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测定均表明:灌木层多样性指数最高,草本植物次之,乔木层最低;各群落间多样性指数高低的排列顺序是:锐齿栎群落、短柄袍群落、槲栎群落、麻栎群落、拴皮栎群落。
三峡地区石灰岩灌丛植被特征极其合理利用
谢宗强 江明喜
植物学报. 1995, 12(专辑2): 85-89.
摘要
(
1393
)
PDF
(337KB) (
501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灌丛是三峡石灰岩地区分布最广的植被类型。除中华蚊母树灌丛、黄杨灌丛为原生性植被外,其它灌丛多为森林植被破坏后,环境条件恶化,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水分缺乏,致使原有乔木树种难以为继而由多种阳性灌木组成的,主要包括雀梅藤一铁仔灌丛、马桑灌丛等7种。它们处在逆向演替的不同阶段上,具有不稳定性,但其种类组成与原来的森林植被有着密切联系。由于石灰岩生境恶劣、脆弱,它们自然演替为森林植被在短期内是不可能的,但它们在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持水土、改善坏境方面充当着重要角色。
九岭幕阜山植物区系中的特有属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谢国文 汪红燕 赖小荣 谭策铭 农植林
植物学报. 1995, 12(专辑2): 90-95.
摘要
(
1393
)
PDF
(390KB) (
408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九岭、幕阜山植物区系拥有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37个(含42种),是华东地区植物物种多样性(尤其是特有物种多样性)中心之一。本文调查研究了九岭、幕阜山种子植物的生物多样性现状,在数量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本区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的区系多样性、地理分布格局及其生态特征,探讨了本区与江西其它山体中种子植物特有属的联系,并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持续利用提出了具体对策。
老界岭自然保护区观赏植物资源及其在园林中的应用
高贤明 高立献 魏厚太 闻建东
植物学报. 1995, 12(专辑2): 96-101.
摘要
(
1014
)
PDF
(445KB) (
378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通过大量的调查、标本采集鉴定,基本摸清了河南省老界岭自然保护区的植物资源。根据植物的特性和城市园林绿化对植物的要求,初步筛选了本区1185种植物作为绿化观赏植物,并根据它们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作用将其进行了分类和评述。最后就自然保护区野生观赏植物的合理利用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中国油松林净第一性生产力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王辉民 周广胜 卫林 邢雪荣
植物学报. 1995, 12(专辑2): 102-108.
摘要
(
1107
)
PDF
(433KB) (
407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本文利用中国油松林的净第一性生产力资料对周广胜和张新时所建立的自然植被的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进行了检验。利用该模型的结果将我国油松林分为高产、亚高产、中产和低产四个区,并研究了气候变化对我国油松林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气温增加,降水也同时增加,有利于油松林生长,高产和亚高产区扩大,中产和低产区减小,气温增加,而降水同时减少,则将降低油松林生产力,高产区、亚高产区减小,中产区及低产区增大。
大豆生理生态过程与波谱特征定量关系的研究
常杰 葛滢 李刚
植物学报. 1995, 12(专辑2): 109-116.
摘要
(
1078
)
PDF
(358KB) (
348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黑龙江省胜山猎场野生动物栖息植被的研究
马克平 周以良 聂绍荃 董世林
植物学报. 1995, 12(专辑2): 117-135.
摘要
(
1204
)
PDF
(1371KB) (
368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胜山猎场地处小兴安岭西北缘,与大兴安岭相毗邻。其气候基本属于大兴安岭寒温带针叶林气候范畴,唯深受毗邻的小兴安岭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气候的影响,而较大兴安岭优越。 由于地理位置及气候的作用,本场植物种类既有属于寒温带针叶林的大兴安岭植物区系成分,也有属于温带针阔叶混交林的小兴安岭植物区系成分。在形式上表现出大、小兴安岭植物区系交错过渡的特点。但经分析,组成本场植被的建群种、优势种及标志种,如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白桦(Betula platyphylla)、越桔(Vaccinium vitis-idaea)、笃斯越桔(Vacculigiinosum)、杜香(Ledumpalustre)、红花鹿蹄草(Pyrolaincarnata)、钝叶单侧花(Orthilia obtusata)等均属于大兴安岭寒温带针叶林主要组成种,但混有一些小兴安岭温带针阔叶混交林的典型组成种。如红松(Pinus koraiensis)、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东北白桦(Betula platy phyllavar mandshurica)、籽椴(Tilia amurensis)、色木(Acer mono)、五味子(Schizandra chinensis)、山葡萄(Vitis amurensis)等。这些小兴安岭的典型植物大多不能形成优势而散生或呈小片分布在本场森林中。 本场地带性植被与植物区系成分一致,属于大兴安岭寒温带针叶林向东延伸部分。其组成也是兴安落叶松为单优势的寒温带明高针叶林,但常混生一些小兴安岭的阔叶树种,以较耐旱的蒙古栎(Ouercusmongo lica)等为主。其次还有小兴安岭温带针阔叶混交林的典型阔叶树种,如:籽椴、黄檗、水曲柳等,唯生长较差,一般构成第二层林冠。这类混有阔叶树的兴安落叶松林既是本场的地带性植被,又是大兴安岭的地带性植被。唯本场局部冷湿的小生景上有红松混交林分布。 本场植被由6个植被型、13个群系、21个群丛构成。依植被组成、植物区系、主要生态因子以及动物的分布、生态习性等将本场植被划分成3个区: ⅰ常绿针叶林隐蔽、栖息区; ⅱ落叶针叶阔叶林采食、游憩区; ⅲ直草甸和沼泽采食、饮水区。
羊草群落主要营养元素吸收相关性分析
常杰 葛滢
植物学报. 1995, 12(专辑2): 136-141.
摘要
(
1119
)
PDF
(270KB) (
366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在羊草(Aneurolepidium chinese)群落中,钾与钙、镁、锰、铜、锌五种元素的含量变化之间具倒数关系:钙、镁、锰、铜、锌五种元素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关系;其中,钙与镁、铜之间的关系密切(r>0.9);羊草群落吸收较多的钙可防止锰、铜和镁的毒害作用,并对钾的吸收有促进作用。
人工林对土壤氮矿化的影响
李志安 翁轰 余作岳
植物学报. 1995, 12(专辑2): 142-148.
摘要
(
1199
)
PDF
(415KB) (
443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本文比较多种人工林下土壤氮素矿化的特征,样品取自中国科学院鹤山丘陵综合试验站,选取三个豆科林型与三个非豆科林型,林龄均为10年,豆科林为马占相思纯林,大叶相思纯林和豆科混交林,非豆科林为马尾松纯林,柠檬桉和荷木纯林,用100cm3的钢筒在林下随机取土壤20个点,并相应测定其持水特性。在室内进行下述试验。1、矿化的时间进程,2、土壤含水量对氮矿化的影响,3、落叶对矿化的影响,4、土柱培养。试验结果如下: 测定结果可以用两个常用模型描述,即1/Nt=(1一e-bt)和1/Nt=No+b/t,前者为化学动力学中的一级反应方程式,后者为经验式,两者相比,经验式与数据的拟合效果优于一级反应方程式。豆科林下土壤的潜在可矿化氮No高于非豆科林土壤,矿化速率常数K落在0.069一0.1291之间。林型极大地影响矿质氮形态,在豆科林下,硝态氮是主要的矿质形态,非豆科林下,则以铵态氮为主。土壤中硝化过程的强弱并不完全取决于通常认为的土壤酸度。 土壤含水量对矿化过程有较大的影响,铵态氮峰值出现在20%的土壤含水量。马占相思及大叶相思林的硝态氮含量与含水量呈显著的线性相关,并在饱和含水量硝态氮含量最高,但混交林则在田间持水量出现最大值。 土柱培养与碎土试管培养结果的趋势完全一致,即豆科林土壤以硝态氮,非豆科林以铵态氮为主要矿质形形态,但土柱培养的矿质氮量远低于碎土培养。加相应林型的落叶于土壤中,不但不能增加土壤的矿质氮量,反而使原有的矿质氮消失,这主要是由于在这有限的培养时间内,叶子的初级分解固定了矿质氮。
植物叶片对硒的吸收与转运
王其兵 李凌浩 邢雪荣
植物学报. 1995, 12(专辑2): 149-155.
摘要
(
1277
)
PDF
(292KB) (
431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以花生为供试植物的叶面施硒试验结果表明,叶片能够吸收利用Se(Ⅳ)和Se(Ⅵ)两种价态的外源硒,并将所吸收的硒主要转运至花生种子中去。叶片对硒的吸收转运能力受施硒量、施硒时间和硒的价态等因素的影响,叶片对Se(Ⅵ)的吸收能力约是Se(Ⅳ)的3倍,吸收量与施硒量成正比,在花针期施用有利于叶片的吸收利用和转运。
有机酸对蔬菜硝酸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邢雪荣 吕春生 郭大立
植物学报. 1995, 12(专辑2): 156-162.
摘要
(
1417
)
PDF
(386KB) (
581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本文通过水培试验,测定了有机酸对蔬菜的效应,结果表明: 1.在进行试验的七种有机酸中,a-酮戊二酸和柠檬酸对蔬菜NR和NiR活性有较大促进作用,同时有利于其生物量的提高,但这些有益作用只有在适当浓度下才能实现,浓度过高反而有抑制作用甚至有害。2.这些有机酸均有促进蔬菜吸收NH3-的趋势。3.蔬菜根际增施有机酸有增加 叶中游离A.A.及游离NH3-的趋势,其中,a-酮戊二酸的这一影响较小。4.NR对光敏感,光不足时活性骤降,NiR对光不很敏感.5.蔬菜叶中NH3-量高于根中,遮光下叶中NH3-量,游离A.A.游离NH3-的量均高于光照下的量。6.在蔬菜正常生长条件下,植株体内不会有N02-的积累。
山区农户生态系统的生态经济分析
严昌荣 覃章良 沈作奎
植物学报. 1995, 12(专辑2): 163-167.
摘要
(
1287
)
PDF
(314KB) (
332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本文从生态、经济的角度对山区农户生态系统的基本特性、经营模式、人工辅助能的投入、产出和经济的投入、产出进行了分析。根据跟踪调查数据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山区农户经营面积大,农、林、特产种类多,各亚系统结构变化很大;工辅助能的投入水平低,属自给的系统,能量、经济的产出率低:亚系统结构不尽合理,对林业亚系统的基础作用和依托作用重视不够。因而,山区农户生态系统应该向“种、养、加”的模式发展,特别重视山区农户生态系统的总体 生态、经济设计资源的综合利用。
关键种概念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种中的意义与存在的问题
韩兴国 黄建辉 娄治平
植物学报. 1995, 12(专辑2): 168-184.
摘要
(
2766
)
PDF
(1268KB) (
796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本文详细讨论了关键种概念的涵义和这一概念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应用中的意义与缺陷。我们认为,关键种——即那些活动或多度对群落组成、生态系统功能过程和群落的演替方向等具有比其它物种更重要作用的物种——对于研究群落中物种的相互作用强度、食物链理论、生物多 样性的维持机制、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等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关键种概念只是一个用于描述物种在群落中相对重要性的术语,而不能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依据。这是因为:1.关键种的定义太广,它几乎包括了生态系统中处于食物链各个营养级上的物种,因此,对不同的人来说;关键种表示不同的物种。2.关键种只表示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地位,并不是物种的特有性质。评价每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各个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需要我们对组成群落的所有物种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有充分的了解。这不仅对于物种组成复杂的群落(如热带雨林)难以做到,对简单的群落也有很大困难。因此,我们无法确定衡量关键种的定量标准。3.过分强调关键种的作用实际上等于承认生态系统中有冗余种,往往使人们产生非关键种的丢失无关紧要的错觉。但是,非关键种在特定的条件下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也是相当重要的。4.以关键种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的策略不利于那些具有特殊意义的物种(如生物活化石)和农业生物资源的保护。5.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是生境破坏,所以,更有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应该强调更大尺度水平上(如生态系统或景观水平)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生境的完整性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心,而不仅仅是保护群落中的几个关键种。所以,围绕关键种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时,必须谨慎。
区域或全球物种数目的估计方法
刘灿然 马克平 周文能
植物学报. 1995, 12(专辑2): 185-189.
摘要
(
1390
)
PDF
(331KB) (
384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本文综述了估计区域或全球物种数目的一些方法,它们是:1)从已知区域或动植物区系进行简单的外推,2)通过抽样进行外推(包括Erwin的方法以及Hodkinson和Casson的方法);3)May的两种方法(包括基于食物网结构的方法和基于个体大小的方法);4)分类学家的观点;5)基于物种描述速度的方法和基于物种累积函数的方法,并对各种方法的局限性进行了讨论。最后得出结论,需要同时用几种方法,以给出与一个既定的分类群中的物种数目相吻合的一些估计。
植被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周广胜 邢雪荣 王辉民
植物学报. 1995, 12(专辑2): 190-194.
摘要
(
1859
)
PDF
(279KB) (
383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本文根据地球表面两个众所公认的平衡方程:热量平衡方程和水量平衡方程对森林对于 气候的反馈作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指出森林对于气候变化的作用是增温还是降温须视具体地点的情况而定。对于中纬度地区,当某一区域的迳流量的变化与下垫面反射率的变化满足关系: △f=5△a×10-4/gcm2 min 时,地表温度并不因为下垫面反射率或迳流量的变化而变化。这一研究也表明在制定全球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影响对策时必须因地制宜,以保证地球成为一个适于人类生存与持续发展的生命支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理论和方法
黄建辉 韩兴国
植物学报. 1995, 12(专辑2): 195-223.
摘要
(
1066
)
PDF
(2287KB) (
461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试论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
常杰 葛滢
植物学报. 1995, 12(专辑2): 224-229.
摘要
(
983
)
PDF
(451KB) (
562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植物样品中碳、硫稳定同位素的测试
蒋高明 耿龙年 陈业材
植物学报. 1995, 12(专辑2): 230-237.
摘要
(
1108
)
PDF
(476KB) (
648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稳定同位素在其形成过程中记录了各种生态环境信息。进行植物中稳定同位素的分析,有助于植物的水分生理生态、光合作用、污染生态以及全球变化中的生态学研究。本文简要介绍了植物样品中稳定同位素碳、硫的形成过程、测试意义、样品制备及分析技术。碳同位素样品制备中的真空-高温炉法是在已有的安瓶小样法基础上改进而来,更具可操作性。标样测试表明该法分析的结果基本符合标准值。硫同位素分析样品的制备,采用艾氏卡试剂制取BaSO4,三酸还原法制取Ag2S,然后在高温炉中燃烧生成SO2,在质谱仪上进行测定。
结合多个环境因子的模糊数学排序
张金屯
植物学报. 1995, 12(专辑2): 238-242.
摘要
(
1204
)
PDF
(243KB) (
489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模糊数学排序是近千来引入植被分析的一个新方法,它可以结合环境因子,综合生态信息,受到生态学者的喜爱。最早的模糊数学排序用一个环境因子,后来可以将两个或三个环境因子结合在一个排序图上。但当环境因子多于三个时,排序难以完成,这就限制了该方法的实际应用,因为植被研究所得到的环境数据往往是一个庞大的矩阵。本文仅用除趋势对应分析(DCA)综合环境因子信息,然后再进行模糊数学排序,这样环境因子的数目理论上讲没有限制,模糊数学排序的功能得以扩展。我们用该方法对英国北威尔士山地草甸166个样方49个种的植被数据和8个环境因子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较好地描述了草甸植被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生态意义明确。
我国生态农业理论和实践
戴君虎
植物学报. 1995, 12(专辑2): 243-247.
摘要
(
1123
)
PDF
(386KB) (
317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本文讨论了生态农业的由来,概念的发展,尤其是中国人的理解,共讨论了以下三个问题: 1.中国是怎样定义生态农业的?这个概念的中外定义有何差异? 2.当今生态农业研究的热点问题有哪些?如何对待它们? 3.我们还预测了生态农业的未来前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持续农业将是生态农业的最终归宿。
生态学和环境植物学的新进展
王仁卿 张治国 汤丽 石竹 张淑萍
植物学报. 1995, 12(专辑2): 248-252.
摘要
(
1231
)
PDF
(225KB) (
373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介绍了第15届国际植物学大会有关生态学和环境植物学的最新进展,并对我国植物生态学的发展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