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报 ›› 1995, Vol. 12 ›› Issue (专辑2): 142-148.

• 研究报告 • 上一篇    下一篇

人工林对土壤氮矿化的影响

李志安 翁轰 余作岳   

  1.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广州 510650)
  • 出版日期:1995-12-15 发布日期:1995-12-15

The 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 on the Soil Nitrogen Mineralization in Artificial Forests

Li Zhi-an Weng Hong Yu Zuo-yue   

  1. (South China Institute of Botany, Academia Sinica, Guangzhou 510650)
  • Online:1995-12-15 Published:1995-12-15

摘要: 本文比较多种人工林下土壤氮素矿化的特征,样品取自中国科学院鹤山丘陵综合试验站,选取三个豆科林型与三个非豆科林型,林龄均为10年,豆科林为马占相思纯林,大叶相思纯林和豆科混交林,非豆科林为马尾松纯林,柠檬桉和荷木纯林,用100cm3的钢筒在林下随机取土壤20个点,并相应测定其持水特性。在室内进行下述试验。1、矿化的时间进程,2、土壤含水量对氮矿化的影响,3、落叶对矿化的影响,4、土柱培养。试验结果如下: 测定结果可以用两个常用模型描述,即1/Nt=(1一e-bt)和1/Nt=No+b/t,前者为化学动力学中的一级反应方程式,后者为经验式,两者相比,经验式与数据的拟合效果优于一级反应方程式。豆科林下土壤的潜在可矿化氮No高于非豆科林土壤,矿化速率常数K落在0.069一0.1291之间。林型极大地影响矿质氮形态,在豆科林下,硝态氮是主要的矿质形态,非豆科林下,则以铵态氮为主。土壤中硝化过程的强弱并不完全取决于通常认为的土壤酸度。 土壤含水量对矿化过程有较大的影响,铵态氮峰值出现在20%的土壤含水量。马占相思及大叶相思林的硝态氮含量与含水量呈显著的线性相关,并在饱和含水量硝态氮含量最高,但混交林则在田间持水量出现最大值。 土柱培养与碎土试管培养结果的趋势完全一致,即豆科林土壤以硝态氮,非豆科林以铵态氮为主要矿质形形态,但土柱培养的矿质氮量远低于碎土培养。加相应林型的落叶于土壤中,不但不能增加土壤的矿质氮量,反而使原有的矿质氮消失,这主要是由于在这有限的培养时间内,叶子的初级分解固定了矿质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