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设备
试剂耗材
技术服务
电子目录推送
  • 《植物学报》电子双月刊逢单月通过邮件进行发行
    Email:

微信号:zwxb_2009

淘宝店二维码

微店二维码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光呼吸突变体研究进展
胥华伟;姜敬哲;彭新湘
植物学报    2010, 45 (04): 393-403.   DOI: 10.3969/j.issn.1674-3466.2010.04.001
摘要1523)      PDF (699KB)(2716)    收藏
光呼吸(photorespiration)是绿色植物在光下吸收氧气并释放CO2的过程。C3植物光呼吸可消耗25%光合产物, 故合理改良光呼吸可望提高植物的光合效率。筛选与利用光呼吸突变体是研究光呼吸代谢及其功能的最为有效的途径。该文对光呼吸代谢途径、光呼吸突变体的筛选以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以期为深入探讨植物光呼吸的生物学功能及进行植物分子改良提供帮助。
被引次数: CSCD(5)
2. 谈中国植物科学基础研究与农业发展
温明章*;陈越;谷瑞升;罗晶;杜生明
植物学报    2008, 25 (06): 633-637.  
摘要1255)      PDF (38KB)(1291)    收藏
该文讨论了加强植物科学基础研究的必要性及其对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影响。为了更好地为中国的农业发展服务, 进一步加强植物科学基础研究非常重要。为了促进植物科学的发展, 我国既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又要重视知识创新、技术发展以及技术平台建设等多个方面, 还要重视传统学科如植物分类学等的发展。过去10年间, 我们见证了中国科学家在植物科学领域取得的重要成就, 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水平人才回国, 建议国家增加投入支持我国的植物科学基础研究。
被引次数: CSCD(3)
3. 植物GH3 基因家族的功能研究概况
黎颖;左开井;唐克轩
植物学报    2008, 25 (05): 507-515.  
摘要1891)      PDF (215KB)(1838)    收藏
植物GH3基因是一种典型的植物生长素原初反应基因, 此类基因与植物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GH3基因在植物生长素信号途径、光信号途径以及植物的防卫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植物GH3蛋白具有植物生长素氨基酸化合成酶活性, 这有助 于维持植物生长素的动态平衡。该文介绍拟南芥等植物中GH3基因的生物学功能研究概况和最新进展, 为植物GH3基因家族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被引次数: CSCD(6)
4. 高等植物碳循环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魏松涛;迟伟;张立新;*
植物学报    2008, 25 (05): 516-525.  
摘要1506)      PDF (489KB)(1553)    收藏
高等植物根据其CO2同化方式的不同, 可分为C3植物、C4植物和CAM植物。由于C4植物特殊的光合作用方式, 其光合能力明显高于C3植物。然而, 大多数农作物都是C3植物。为了改善C3植物的光合能力, 人们试图通过转基因的方法来改造C3作物, 以提高主要农作物如水稻(Oryz a sativa)、小麦(Tri ticum aestivum)和大豆(Glycine max)等的光合生产力, 并在这些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该文主要综述了通过转基因方法改善碳循环能力的一些进展, 并对一些尚需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被引次数: CSCD(5)
5. 整株水平上Na+ 转运体与植物的抗盐性
陈敏;彭建云;王宝山*
植物学报    2008, 25 (04): 381-391.  
摘要1179)      PDF (840KB)(1122)    收藏
植物可以利用不同的机制来维持Na+稳态, 从而增强植物的抗盐性。这些机制包括: 限制Na+的内流; 增大Na+的外排; 减少Na+向地上部分的运输; 把进入地上部分的Na+分散到特殊部分(如老叶)或通过泌盐结构排出体外或通过韧皮部的再循环回到根部。本文简要介绍整株水平上Na+转运体与植物抗盐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次数: CSCD(10)
6. 马先蒿属植物花冠分化与繁殖适应的研究进展
郁文彬;蔡杰;王红;陈建群
植物学报    2008, 25 (04): 392-400.  
摘要1343)      PDF (80KB)(1304)    收藏
结合已有的研究报道和作者近年来的工作, 对马先蒿属(Pedicularis)植物的花冠多样化成因与繁殖适应特性进行了总结和探讨。通过对该属4种进化花冠型的花器官发生和分化的研究发现, 花部各器官在发生和发育初期基本一致, 后期上唇形态的分化是导致成熟花形态结构产生较大差异的重要阶段。孢粉学研究认为, 花冠类型与花粉萌发孔类型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 萌发沟的演化可能与繁殖适应有一定的关系。分子系统学研究表明, 多样化的花冠类型在不同的谱系内经过若干次的独立进化而表现出了高度的平行演化(p ara l lel ism )。传粉生物学研究证实, 该属植物花冠多样化与其主要传粉者熊蜂属(Bombus)昆虫的传粉行为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具有相同(似)花冠类型的马先蒿可能被同种或不同种的熊蜂以相同的方式访问, 但在花粉落置位置上存在显著差异, 这可能有助于同域分布重叠的物种间在生殖上的机械隔离, 而花冠的分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的物种形成。
被引次数: CSCD(6)
7. 植物进化中的正选择作用
高远;田李;秦松*
植物学报    2008, 25 (04): 401-406.  
摘要1481)      PDF (56KB)(1762)    收藏
正选择是指将因含有有利突变而提高个体适合度的等位基因固定下来的选择作用, 研究正选择对理解生物进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在植物基因中发现的正选择作用, 分别对陆生植物和藻类中经历正选择作用的基因进行了总结, 其中在陆生植物中发现的正选择位点主要集中在与生殖相关及与抗逆相关的基因上, 这为以后对植物中正选择作用的研究提供了线索。
被引次数: CSCD(6)
8. Ca2+在植物细胞对逆境反应和适应中的调节作用
简令成;王红
植物学报    2008, 25 (03): 257-267.  
摘要1400)      PDF (134KB)(2437)    收藏
钙离子(Ca2+ )信号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及其对环境的反应和适应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对Ca2+在植物细胞对低温、干旱和盐渍化逆境的反应和适应中的调节功能作一概述, 论述的主要问题包括: (1)Ca2+的亚细胞定位与分布, 细胞内Ca2+相对低水平的稳态平衡是Ca2+信号发生的基础; (2)Ca2+信号的优越性及其发生与传递; (3)Ca2+充当低温信号的传递者诱导抗寒锻炼和基因表达; (4)细胞内高水平Ca2+持久性调控越冬木本植物的生理休眠; (5)Ca2+对干旱、盐渍化及其渗透胁迫的调节作用; (6)Ca2+参与气孔开关运动的调节; (7)Ca2+参与逆境中细胞壁加厚和加固的调节。
9. 拟南芥花粉活力的测定及其在花粉发育研究中的应用
孙春丽;潘延云
植物学报    2008, 25 (03): 268-275.  
摘要1587)      PDF (531KB)(2952)    收藏
花粉发育是植物生活周期中一个重要且复杂的过程, 需要多种基因的参与。花粉发育是否完善可以根据花粉形态特征, 并通过检测花粉的生活力、萌发力、可育性和受精能力等生理特征来判断。以拟南芥候选基因突变体为材料, 通过对花粉的这些生理特征的检测, 可以初步推测候选基因参与花粉发育的功能和作用机制。本文介绍了用于花粉活力测定的几种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以及应用这些方法进行花粉发育研究的进展。
被引次数: CSCD(9)
10. 转基因技术改良稻米淀粉品质的研究进展
赵江红;郭龙彪;钱前*
植物学报    2008, 25 (02): 129-138.  
摘要1270)      PDF (460KB)(1315)    收藏
淀粉是稻米胚乳的主要组成成分, 而淀粉含量和性质的差异又直接决定稻米的品质。早期关于稻米淀粉的研究局限于其组成成分、品种间含量的差异以及稻米淀粉合成的经典遗传学方面。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和转基因技术的发展, 稻米品质、淀粉的生物合成及其分子调控成为研究热点。随着淀粉合成相关基因的克隆、分子特性及其表达调控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 人们也开始尝试利用现代基因工程技术, 高效地改良稻米品质, 如提高或降低淀粉含量及改变支链淀粉的结构。本文从综述稻米淀粉的组成、结构和淀粉合成相关酶的研究进展入手, 探讨了转基因技术改良稻米品质的研究进展和发展前景。
被引次数: CSCD(2)
11. 蕨类植物孢子与种子植物花粉萌发的比较
戴绍军;*;高晶;牟鸿飞;宋莹莹
植物学报    2008, 25 (02): 139-148.  
摘要1922)      PDF (692KB)(1691)    收藏
蕨类植物孢子与种子植物花粉在有性生殖过程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花粉作为种子植物的雄配子体, 通过萌发后极性生长的花粉管将精细胞送到胚囊完成受精作用。蕨类植物孢子作为配子体的原始细胞, 通过不对称的有丝分裂产生一大一小两个细胞, 小细胞萌发出极性生长的假根, 大细胞继续分裂发育为原叶体(配子体)。成熟的花粉和蕨类植物孢子都是代谢高度静止的细胞, 两者的萌发过程不仅都受到各种不同环境因子的影响, 而且在信号转导、极性建立和能量代谢等方面可能有着相似的调控机制。本文综述了蕨类植物孢子和种子植物花粉萌发过程的差异和保守性特征。
被引次数: CSCD(6)
12. 着丝粒结构与功能研究的新进展
丁戈;姚南;吴琼;刘恒*;郑国锠
植物学报    2008, 25 (02): 149-160.  
摘要1337)      PDF (387KB)(2527)    收藏
着丝粒是真核生物染色体的显著特征。在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 着丝粒作为保证染色体正常分裂并分离到子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元件, 参与了同源染色体配对、姐妹染色单体黏合、分离及分裂后期启动的调控等。本文对近年来着丝粒结构和功能研究的新进展进行了概述。
被引次数: CSCD(4)
13. 转C4光合固碳相关基因水稻的研究进展
张边江;陈全战;焦德茂*
植物学报    2008, 25 (02): 161-166.  
摘要1161)      PDF (63KB)(1605)    收藏
近10年来, 转C4光合固碳相关基因水稻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 已受到国内外科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简要介绍并评述了有关方面的研究进展, 包括水稻的C4光合固碳基因工程、转C4固碳相关基因水稻光合和光氧化的生理特性及转C4光合固碳相关基因水稻的生理育种3个方面; 提出以常规育种和生物技术相结合, 开展转C4光合固碳相关基因水稻的生理育种, 是培育优质、高产超级稻的有效途径。
14. 植物茎秆性状形成与发育的分子基础
胡珀;韩天富*
植物学报    2008, 25 (01): 1-13.  
摘要1255)      PDF (122KB)(2397)    收藏
株型是作物品种改良的重要目标性状, 其中茎秆是最重要的株型性状。植物发育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 茎秆性状的形成和发育受多个重要基因的严格调控。本文从茎秆的发生、形状和分枝的形成等方面对茎秆发育的分子机理进行概述, 以期为植物株型的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被引次数: CSCD(15)
15. 魔芋属植物组织培养与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胡建斌*;柳俊
植物学报    2008, 25 (01): 14-19.  
摘要1374)      PDF (57KB)(1335)    收藏
本文对近20年来魔芋生物技术研究取得的进展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分析。组织培养是当前魔芋生物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 魔芋离体植株再生以器官发生途径为主, 包括不定芽和拟球茎两种途径, 后者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利用组织培养进行有用突变体的筛选和种质资源的保存也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结果。以抗病和品质改良为目的的转基因技术取得了较快发展, 如抗病基因和抗除草剂基因等已实现成功转化。此外, 本文还分析了魔芋生物技术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被引次数: CSCD(2)
16. 中国土壤和植物养分管理现状与改进策略
张福锁 崔振岭 王激清 李春俭 陈新平
植物学报    2007, 24 (06): 687-694.  
摘要1567)      PDF (197KB)(3204)    收藏
针对当前我国农业生产面临增肥不增产、土壤养分过量累积、化肥施用过量和养分利用效率下降等重大问题, 本文综述了中国土壤养分与植物营养状况的历史演变和研究进展, 提出中国植物营养科学研究应在跟踪国际科学前沿的同时, 紧密结合中国农业生产实际, 通过大幅度提高养分效率和作物产量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被引次数: CSCD(170)
17. 植物根构型的定量分析
梁泉 廖红 严小龙
植物学报    2007, 24 (06): 695-702.  
摘要1432)      PDF (69KB)(2047)    收藏
植物根系具有锚定植株、吸收和运输土壤中的水分及养分、合成和贮藏营养物质等重要功能。根构型是根系在土壤中的空间造型和分布。对植物根构型进行定量分析, 有助于人们了解根系结构和根系功能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对植物根构型的概念及其定量分析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 并介绍了植物根构型的主要研究方法和定量分析技术。
被引次数: CSCD(34)
18. 植物中丛枝菌根形成的信号途径研究进展
胡江 孙淑斌 徐国华
植物学报    2007, 24 (06): 703-713.  
摘要1436)      PDF (603KB)(1579)    收藏
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 AM)共生是丛枝菌根真菌与大多数陆地植物的根系之间形成的一种互利共生关系。植物给菌根真菌提供碳水化合物; 作为回报, 菌根真菌能够增强植物对矿质营养元素(尤其是磷)的吸收。菌根的形成过程是一系列信号交换和转导的结果, 具有严格并且一致的顺序。本文以植物中菌根形成的信号途径为主线, 对菌根真菌的形成过程和信号转导途径及其方式进行了分析和讨论。高等植物中菌根形成的信号途径与豆科植物的结瘤信号途径部分共享, 并且与钙离子信号途径相关, 但前者更为广泛。尽管该途径中很多过程目前还不十分清楚, 但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就可以揭开菌根形成过程中的众多谜团。
被引次数: CSCD(6)
19. 植物吸收转运无机氮的生理及分子机制
李新鹏 童依平
植物学报    2007, 24 (06): 714-725.  
摘要1649)      PDF (790KB)(2258)    收藏
氮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氮素主要是NO3-和NH4 +等无机氮源。植物吸收NO3-和NH4+的系统均有高亲和转运系统(high-affinity transport system, HATS)和低亲和转运系统(low-affinity transport system, LATS)之分。近10多年的研究已对这些转运系统的分子基础有了较好的理解, 本文着重对近年来植物吸收无机氮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被引次数: CSCD(12)
20. 拟南芥低磷胁迫反应分子机理研究的最新进展
杨辉霞 童依平 王道文
植物学报    2007, 24 (06): 726-734.  
摘要1230)      PDF (317KB)(1818)    收藏
本文综述了拟南芥低磷(Pi)胁迫反应分子机理的最新研究进展, 重点介绍了低磷胁迫反应中的SUMOylation途径、转录因子在低磷反应中的功能、Pi平衡调节机制以及磷脂酶在Pi的循环利用过程中的作用, 总结了已经鉴定的参与低磷胁迫反应的基因及其可能存在的相互关系。
被引次数: CSCD(13)
21. 植物硫营养代谢、调控与生物学功能
吴宇 高蕾 曹民杰 向成斌
植物学报    2007, 24 (06): 735-761.  
摘要1663)      PDF (1302KB)(4532)    收藏
植物作为无机硫的主要还原者, 在全球的硫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植物对土壤中硫酸盐的吸收运输和同化代谢, 以及一系列具有重要生物学功能的含硫代谢产物的合成, 不但与植物生长发育、耐逆和抗病虫害等密切相关, 而且影响农作物产量与品质。硫营养的代谢和调控非常复杂, 且生物学功能众多。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植物硫营养代谢及调控及其在逆境胁迫中的生物学功能等方面的新进展, 同时讨论了该领域悬而未决的重要生物学问题和研究动向, 进而提出硫营养在农业生产上的重要性和所面临的新问题。
被引次数: CSCD(28)
22. 植物钙吸收、转运及代谢的生理和分子机制
周卫 汪洪
植物学报    2007, 24 (06): 762-778.  
摘要2332)      PDF (1435KB)(5092)    收藏
钙是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酸性砂质土壤中含钙较少, 导致在其土壤上生长的作物容易缺钙。另外由于果树果实、果菜类和包心叶菜类的蒸腾作用弱, 导致果树和蔬菜普遍生理缺钙。根系维管束组织可能通过共质体和质外体两种途径进行钙素吸收, 而果实则可通过非维管束组织直接吸收钙素。Ca2+通过Ca2+通道内流进入胞质, 并通过Ca2+-ATPase 和Ca2+/H+反向转运蛋白外流以保持胞质内低Ca2+浓度。为了应对植物发育和环境胁迫信号, Ca2+由质膜、液泡膜和内质网膜的Ca2+通道内流进入胞质, 导致胞质Ca2+浓度迅速增加, 产生钙瞬变和钙振荡, 传递到钙信号靶蛋白, 如钙调素、钙依赖型蛋白激酶及钙调磷酸酶B类蛋白, 引起特异的生理生化反应。本文综述了植物钙素吸收、转运以及代谢研究的最新进展, 包括植物对钙的需求和作物缺钙的原因, 根系维管束组织及果实钙素吸收机理, Ca2+跨膜运输特性, 钙的信使作用以及钙信号靶蛋白等方面内容。
被引次数: CSCD(41)
23. 植物铁吸收、转运和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吴慧兰 王宁 凌宏清
植物学报    2007, 24 (06): 779-788.  
摘要1482)      PDF (755KB)(3178)    收藏
铁是植物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微量矿质元素, 铁离子的吸收、转运和利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很多基因参与了这一过程。本文对近10年来发现和分离的参与植物铁吸收、转运及调控的基因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根据最近的研究结果, 提出了植物控制铁吸收的分子调控模式(机理I)。
被引次数: CSCD(17)
24. 植物硼营养研究的重要进展与展望
石磊 徐芳森
植物学报    2007, 24 (06): 789-798.  
摘要1266)      PDF (453KB)(1556)    收藏
硼是高等植物必需的矿质营养元素, 但是人们对硼行使生理功能及其分子机理的认识远落后于其它必需营养元素。近几年国际上植物硼营养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突破。首先是进一步明确了B-RG-II复合物的形成及其影响细胞壁结构和功能的分子机制, 并且发现B-RG-II的形成及其含量与陆生植物的进化密切相关。其次是在拟南芥中克隆了第一个植物硼转运子基因 BOR1, 并揭示了它的作用机理; 通过转基因实验证明了植物硼的高效吸收与水通道基因NIP5;1密切相关。进而通过大量的种质筛选, 从油菜、小麦、大麦及棉花等农作物中获得一批硼高效吸收利用的优异种质材料, 并开展了硼高效QTL定位和克隆。本文详细综述了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进展, 并对进一步的研究做了展望。
被引次数: CSCD(12)
25. 高等植物Na+ 吸收、转运及细胞内Na+ 稳态平衡研究进展
张宏飞 王锁民
植物学报    2007, 24 (05): 561-571.  
摘要1154)      PDF (129KB)(1908)    收藏
盐胁迫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本文对植物Na+吸收的机制和途径、Na+在植物体内的长距离转运以及细胞内Na+稳态平衡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参与植物Na+吸收与转运的蛋白和通道可能包括HKT、LCT1、AKT和NSCC等。其中, HKT是植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一类转运蛋白, 能够介导Na+的吸收, 其结构中的带电氨基酸残基对于其离子选择性有着非常明显的影响。LCT1是从小麦中发现的一类能够介导低亲和性阳离子吸收的蛋白, 然而在典型的土壤Ca2+浓度下LCT1并不能发挥吸收Na+的功能。AKT家族的成员在高盐环境下可能也参与了Na+的吸收。目前虽然还没有克隆到编码NSCC蛋白的基因, 但是NSCC作为植物吸收Na+的主要途径的观点已被广泛接受。SOS1和HKT参与了Na+在根部与植株地上部的长距离转运过程, 它们在木质部和韧皮部的Na+装载和卸载中发挥重要作用, 从而影响植物的抗盐性。另外, 由质膜Na+/H+逆向转运蛋白SOS1、蛋白激酶SOS2以及Ca2+结合蛋白SOS3组成的SOS复合体对细胞的Na+稳态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之间的这种调节机制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保守性。SOS复合体与其它位于质膜或液泡膜上的Na+/H+逆向转运蛋白以及H+泵一起调节着细胞的Na+稳态。
被引次数: CSCD(23)
26. 油菜油脂研究进展
张垚 李云昌 梅德圣 胡琼
植物学报    2007, 24 (04): 435-443.  
摘要1354)      PDF (87KB)(1683)    收藏
油菜(Brassica napus)是世界范围内重要的油料作物, 是植物油脂的第三大来源, 其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在油料作物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我国油菜品种油脂含量普遍较国外低2-5个百分点, 而油脂含量每增加1个百分点对产油量提高的贡献, 相当于菜籽产量提高2.5个百分点。因此提高油菜油脂含量是解决油菜生产效益低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综述了油菜油脂研究的状况, 包括油脂积累的遗传学基础、油脂合成途径和调控、油脂含量的QTL定位及油脂含量与品质性状的遗传相关性, 同时展望了油菜油脂研究前景, 以期为油菜油脂含量的品种改良提供科学指导。
被引次数: CSCD(13)
27. 棉纤维发育及其相关基因表达调控研究进展
张辉 汤文开 谭新 龚路路 李学宝
植物学报    2007, 24 (02): 127-133.  
摘要1278)      PDF (70KB)(1831)    收藏
棉纤维的强度和长度是评价棉花品质优劣的重要标准。棉纤维发育是一个高度程序化的调控过程。在纤维发育的各个时期, 均有大量基因参与纤维细胞发育的调控。本文介绍棉纤维细胞发育各个时期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特征以及一些纤维特异性基因表达调控等方面的研究概况和最新进展, 以期能够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了解棉纤维发育的基本生物学过程及其调控机制。
被引次数: CSCD(13)
28. 绿色荧光蛋白及其在GMOs 生态监测中的应用
沈宝成 李梅 石纪成 张木清 米湘成 魏伟
植物学报    2007, 24 (02): 134-140.  
摘要1312)      PDF (70KB)(1580)    收藏
绿色荧光蛋白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是在海洋无脊椎动物水母(Aequorea victoria)中获得的一种由238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该多肽通过翻译后加工形成生色基团, 产生稳定的荧光, 而且这种荧光很容易被检测。GFP作为动、植物以及微生物基因工程研究上的一种广泛的选择标记, 具有检测灵敏度高、操作简便、不需要添加任何底物或辅助因子等优点, 更重要的是利用GFP可对GMOs进行快速、原位、实时、活体监测。本文概括介绍了GFP的特性、改造及其检测, 并从生态学角度论述了GFP在GMOs生态监测研究中的应用及其发展前景。
被引次数: CSCD(2)
29. 串珠藻目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
姚戈 谢树莲
植物学报    2007, 24 (02): 141-146.  
摘要1080)      PDF (70KB)(867)    收藏
串珠藻目(Batrachospermales)是淡水红藻中最主要的类群。近年来, 应用DNA序列分析探讨串珠藻目的系统发育, 并与传统的形态学和生态学特征相结合, 为串珠藻目系统学研究拓展了新的思路。本文回顾了串珠藻目的建立及其所含类群的研究历史, 归纳了目前在串珠藻目系统发育与进化研究中常用的分子标记方法, 其中包括核基因组的18S rDNA、26S rDNA和ITS序列, 叶绿体基因组的rbcL序列, 线粒体基因组的cox2-3序列, 以及新兴的ISSR技术, 并对各种分子标记的特点及适用范围做了评述。结果表明, ITS序列多适用于种群分化及相近种间遗传分析, ISSR标记适用于种下分类群间及同一种群不同个体间基因多态性分析, cox2-3序列在一定程度上也可用于同一种群不同个体间的基因多态性分析, 而18S rDNA 与rbcL序列既可用于种间关系分析, 又可用于更高水平分析的构建系统树。这些分子标记已被证明在研究串珠藻目系统地理、物种起源和散布机制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同时, 本文对串珠藻目分子系统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也进行了概述,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被引次数: CSCD(3)
30. 植物进化发育生物学的形成与研究进展
张剑 徐桂霞 薛皓月 胡瑾
植物学报    2007, 24 (01): 1-30.  
摘要2091)      PDF (1566KB)(4003)    收藏
植物进化发育生物学是最近十几年来才兴起的一门学科, 它是进化发育生物学的主要分支之一。进化发育生物学的产生经历了进化生物学与胚胎学、遗传学和发育生物学的三次大的综合, 其历史可追溯到19世纪初冯.贝尔所创立的比较胚胎学。相关研究曾沉寂了近一个世纪, 直到20世纪80年代早期, 动物中homeobox基因被发现, 90年代初花发育的 ABC模型被提出, 加之对发育相关基因研究的不断深入, 才使基因型与表型联系了起来, 进而促进了进化发育生物学的飞速发展。目前进化发育生物学已成为21世纪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详细阐述了进化发育生物学产生和发展的历程, 综述了最近十几年来植物进化发育生物学的主要研究进展。文中重点介绍了与植物发育密切相关的MADS-box基因在植物各大类群中的研究现状, 讨论了植物进化发育生物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对花被演化、花对称性以及叶的进化等重要问题的启示。
被引次数: CSCD(8)
31. 花同源异型MADS-box 基因在被子植物中的功能保守性和多样性
崔荣峰 孟征
植物学报    2007, 24 (01): 31-41.  
摘要1448)      PDF (123KB)(2035)    收藏
MADS-box基因家族成员作为转录调控因子在被子植物花发育调控中发挥关键作用。本文以模式植物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 和水稻 (Oryza sativa)为例, 综述了近10年来对被子植物(又称有花植物)两大主要类群——核心真 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花同源异型MADS-box基因的研究成果, 分析MADS-box基因在被子植物中的功能保守性和多样性,同时探讨双子叶植物花发育的ABCDE模型在多大程度上适用于单子叶植物。
被引次数: CSCD(10)
32. 花、基因、禾本科
李贵生 陈明生
植物学报    2007, 24 (01): 42-48.  
摘要1437)      PDF (285KB)(1287)    收藏
进化发育生物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揭示形态多样性的分子基础, 该领域的研究包含形态、形态发育相关基因和形态所属类群等三个要素。花/花序是进化发育生物学研究的首要对象, 系统发育重建和个体发育剖析的结合将促进认知花的形态进化。发育相关基因的进化表现为等位基因遗传或表观遗传的突变, 基因家族生与死的进化, 不同基因组拥有独特的基因。运用形态学或序列分析方法很大程度揭示了禾本科植物花进化过程中的基因进化。试从学科问题、思路方法以及具体例子介绍植物进化发育生物学。
33. 被子植物胚珠研究进展
王自芬;任毅
植物学报    2007, 24 (01): 49-59.  
摘要1422)      PDF (275KB)(2016)    收藏
胚珠作为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器官一直为植物学家所关注。19世纪以来, 人们从形态结构、发生发育、起源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对胚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近年来, 随着研究手段的不断改进, 研究者对许多关键性的问题, 如胚珠的起源、胚珠发生发育的分子机制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这些问题并未得到圆满的解决。对此, 本文对前人的研究内容进行了回顾,并综述了最新研究进展,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对胚珠研究的建议。
被引次数: CSCD(3)
34. MADS-box 基因家族基因重复及其功能的多样性
吕山花 孟征
植物学报    2007, 24 (01): 60-70.  
摘要1770)      PDF (130KB)(2613)    收藏
基因的重复(duplication)及其功能的多样性(diversification)为生物体新的形态进化提供了原材料。MADS-box基因在植物(特别是被子植物)的进化过程中发生了大规模的基因重复事件而形成一个多基因家族。MADS-box基因家族的不同成员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调控开花时间、决定花分生组织和花器官特征以及调控根、叶、胚珠及果实的发育中起着广泛的作用。探讨MADS-box基因家族的进化历史有助于深入了解基因重复及随后其功能分化的过程和机制。本文综述了MADS-box基因家族基因重复及其功能分化式样的研究进展。
被引次数: CSCD(17)
35. 形态性状、分子性状与同源性
山红艳
植物学报    2007, 24 (01): 71-79.  
摘要1566)      PDF (249KB)(2035)    收藏
“同源性(homology)”是生物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近年来, 随着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发育生物学以及进化发育遗传学等学科的快速发展, 同源性一词在形态性状的比较、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的分析以及探讨形态性状进化的分子机制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然而, 由于不同的研究者对同源性概念的理解有所不同, 在实际应用中难免会出现不恰当使用“同源性”一词并得出错误结论的情况。本文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如何对同源性进行判断以及影响同源性判断的因素。并指出正确理解同源性这一概念的含义, 以及通过综合各方面的证据对同源性进行推断对于揭示基因型和表型的进化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
被引次数: CSCD(1)
36. 几种农作物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定位和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程计华 李云昌 梅德圣 胡琼
植物学报    2006, 23 (6): 613-624.  
摘要1348)      PDF (76KB)(1387)    收藏

利用杂种优势提高作物产量时, 生产杂交种的主要授粉控制系统是细胞质雄性不育及其恢复系统。在杂交品种的选育过程中, 优良恢复系选育至关重要。为了高效并准确地鉴定选择恢复材料, 同时更深入地研究恢复基因的作用机理, 近年来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分子标记研究受到了广泛重视。本文综述了主要农作物水稻、油菜、小麦、棉花和玉米等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恢复基因的定位和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并讨论了恢复基因的精确定位和分子标记鉴定在基因克隆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中的意义和应用前景。

被引次数: CSCD(7)
37. 拟南芥突变体种子休眠与萌发的研究进展
王伟青 程红焱
植物学报    2006, 23 (6): 625-633.  
摘要1830)      PDF (204KB)(3430)    收藏
种子的休眠和萌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至今尚未能清楚阐明其调控机制。目前已从拟南芥突变体中鉴定了一些与种子萌发和休眠相关的基因, 有助于阐明种子休眠和萌发的分子机制。本文综述了拟南芥突变体种子休眠与萌发方面的研究进展。赤霉素是促进种子萌发的主要因素之一, RGL、SPY、GCR、SLY和GAR等基因的表达参与赤霉素对种子萌发的调控。脱落酸与种子休眠有关, ABI1、ABI2、ABI3、ABI4、ABI5、FUS3、LEC、MARD和CIPK等基因参与了脱落酸的调控过程。对3类乙烯反应的突变体 (ein、etr和ctr) 以及油菜素内酯突变体 (det和bri) 的研究表明乙烯和油菜素内酯是通过拮抗脱落酸而促进种子萌发的。光对种子萌发的调节, 是通过具有Ser/Thr蛋白激酶活性的光敏色素PhyA、PhyB、 PhyC、PhyD和PhyE, 以磷酸化/去磷酸化方式调节其它与萌发相关基因的表达。含氮化合物对种子萌发的促进, 可能是以一种依赖一氧化氮的方式解除种子休眠。
被引次数: CSCD(11)
38. 花色变异的分子基础与进化模式研究进展
黄金霞 王亮生 李晓梅 鲁迎青
植物学报    2006, 23 (4): 321-333.  
摘要1940)      PDF (206KB)(2659)    收藏
近年来国际上风行的生态学与进化生物学的学科整合已成为生物学发展的一个趋势。寻找适合的生物学系统来进行从表型到基因型的综合研究是推动这一整合向纵深发展的一项必要的和带探索性的工作。被子植物花色的形成机理和有关代谢途径上的结构和调控基因在若干模式植物中已有相当了解,使花色成为适合生态与进化生物学研究的一个首选性状, 为进一步了解野生种中花色的形成机制奠定了基础。本文着重介绍旋花科(Convolvulaceae)番薯属(Ipomoea)花青素代谢途径的分子遗传学、生物化学和生态学工作, 试图从多学科的角度提供有关花色自然变异的知识背景, 并指出未解决的生物学问题和预期今后可能出现的发展。
被引次数: CSCD(23)
39. 植物肌动蛋白异型体研究进展
张少斌 刘国琴
植物学报    2006, 23 (3): 242-248.  
摘要1491)      PDF (495KB)(1477)    收藏
肌动蛋白在真核生物中广泛存在, 由肌动蛋白参与形成的动态微丝骨架系统是细胞生命活动的基础。在植物细胞中, 肌动蛋白由多基因家族编码, 从而产生了多种肌动蛋白异型体。本文综述了拟南芥肌动蛋白异型体的分类、体内分布与功能, 详细介绍了豌豆卷须肌动蛋白异型体的研究现状, 并讨论了该领域的研究方向。
被引次数: CSCD(21)
40. 水稻突变体与功能基因组学
郭龙彪 储成才 钱前
植物学报    2006, 23 (1): 1-13.  
摘要2462)      PDF (462KB)(3736)    收藏
突变体是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重要材料。本文综述了水稻突变体的创制方法、变异的机制、水稻突变体/基因分类和数量、克隆的水稻重要基因的研究进展, 包括1 698个水稻突变体/基因的分类和43个克隆的水稻突变体基因, 并提出了利用水稻突变体的展望。
被引次数: CSCD(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