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改儿1, 2, 张璇1, 2, 王嘉栋1, 2, 张波3, 段淋渊3, 李翔1, 2*
Yang Gaier1, 2, Zhang Xuan1, 2, Wang Jiadong1, 2, Zhang Bo3, Duan Linyuan3, Li Xiang1, 2*
摘要: 枸杞(Lycium barbarum)是重要经济林树种, 其扦插繁殖效率与不定根形成密切相关, 但枸杞不定根形成相关分子机制尚不明确, 制约了枸杞的规模化繁育及高效利用。为探究枸杞不定根发生的转录组差异, 本研究以3种生根能力差异的枸杞种质为材料, 通过水培试验分析其不定根发生过程中的转录水平差异。结果显示, 转录组测序分析鉴定出6448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 其中L-vs-H组DEGs数量最多, 达4413个, 包括上调2583个和下调1830个。转录因子分析鉴定出281个转录因子, 以MYB、AP2/ERF和bHLH家族为主, 且表达模式存在差异。GO富集分析发现1714个DEGs被富集到32个GO条目中, KEGG富集分析表明DEGs主要富集于苯丙烷生物合成和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通路。其中, MYB19 (Lba07g01820)是苯丙烷通路中的核心基因, TIR1 (Lba08g00069)是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通路中的核心基因, 它们在枸杞不定根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qRT-PCR验证了转录组数据的可靠性。本研究首次在枸杞中解析了不定根形成的转录调控网络, 为木本植物根系发育机制提供了新见解, 初步揭示了枸杞不定根形成的分子机理, 为枸杞及其他木本植物的遗传改良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