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作者指南
出版伦理
刊物订阅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植物学报》简介
检索系统收录
综合评价指标
获奖情况
历史沿革
《植物学报》征稿简则
投稿指南
论文模板
论文写作基本格式规范
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论文基金项目著录格式
论文出版与版权转让协议
图片展示
更多...
仪器设备
更多...
试剂耗材
更多...
技术服务
更多...
电子目录推送
《植物学报》电子双月刊逢单月通过邮件进行发行
Email:
我要订阅
友情链接
微信号:zwxb_2009
淘宝店二维码
微店二维码
目录列表
2002年, 第04期
刊出日期:2002-07-20
综述与专论
果树花芽孕育的研究概况
李兴军 杨映根 郑文菊 侯继华
植物学报. 2002, 19(04): 385-395.
摘要
(
1201
)
PDF
(411KB) (
1112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果树花芽孕育是一个成花因素积累的过程,也是芽顶端花原基形成前所必要的活动。随着研究手段的改进和水平的提高,近年来人们逐渐弄清了果树花芽孕育的概念、花芽孕育期间的重要生理生化变化以及外界因素调控花芽孕育的可能方式,而对果树花芽孕育调控基因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
麻黄资源的利用与研究开发进展
查丽杭 苏志国 张国政 欧阳藩
植物学报. 2002, 19(04): 396-405.
摘要
(
1724
)
PDF
(125KB) (
1651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本文介绍了麻黄资源的现状、麻黄碱的特性以及代谢途径,评述了有机合成、植 物提取、组织培养以及微生物发酵半合成等生产麻黄碱方法及存在的问题,详细讨论了近年来麻黄组织培养的进展及其影响因素。强调生物技术应是解决麻黄碱生产中资源枯竭和保护环境的有效手段。
FLC基因表达在植物春化过程中的作用
洪薇 曹家树
植物学报. 2002, 19(04): 406-411.
摘要
(
1957
)
PDF
(217KB) (
1514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在对以往有关不同开花途径研究简要总结的基础上综述了FLC基因在春化过程中 的作用。近期以拟南芥不同生态型和突变体为模式的研究结果表明基因FLC可能是春化反应的关键基因。研究发现,FLC的表达水平与植株低温处理的时间呈数量关系,低温处理时间越长,FLC的表达越弱,去甲基化也可能对FLC起负调控的作用。同时FLC也存在于自主开花途径中,与其他基因共同作用以调节植株开花时间。而FLC的表达对开花起抑制作用。一系列研究表明,春化的低温作用可能在于相关基因的去甲基化,消除了FLC对开花的抑制作用,从而解除赤霉素合成途径的封锁最终导致植株在一定时期开花。
果蔬采后诱导抗病性
黄雪梅 张昭其 季作梁
植物学报. 2002, 19(04): 412-418.
摘要
(
1285
)
PDF
(258KB) (
1085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诱导抗病性是生物防治的途径之一,本文综述了诱导抗病性在果蔬采后病害防治中的研究进展,包括多种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激发子对许多采后果蔬抗病性的诱导以及诱导抗病性产生的机制,并分析它在果蔬防腐保鲜上的应用前景。
团藻目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
李中奎 胡鸿钧 李夜光
植物学报. 2002, 19(04): 419-424.
摘要
(
1260
)
PDF
(77KB) (
1029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包含许多重要类群的团藻目在绿色植物系统演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普遍认 为现在的绿色植物起源于团藻目的绿色鞭毛类,有人认为鞭毛细胞表面覆盖有鳞片的塔胞藻类是绿色植物的祖先。团藻目是分子系统学研究比较多和比较深入的一个类群,通过研究证实其有单一共同祖先,而莱茵衣藻在所有已经经过DNA测序分析系统发育的绿色单细胞类群中是最可能的种类。本文结合自己的工作,对国内外这一研究领域概况进行综述。
论克隆植物的遗传多样性
夏立群 李建强 李伟
植物学报. 2002, 19(04): 425-431.
摘要
(
1640
)
PDF
(224KB) (
1121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概述了克隆植物的类型与特点,对克隆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及其遗传结构的一些 特点进行了综述,并讨论了克隆植物遗传变异的来源。总体而言,克隆植物拥有比早期推测大得多的遗传变异,虽然克隆种与其近缘有性繁殖种相比,遗传多样性较低,但广泛的遗传单态性却很罕见。克隆植物种群的遗传结构有所改变,广布基因型很少,大多数基因型仅分布于某一种群之内,种群间基因型多态性存在广泛的变异。不同克隆植物之间遗传多样性相差很大,遗传结构也有巨大差异。说明除生殖模式外,其他的一些因素,如地理分布范围、生境特点,散布方式和种群历史等都对克隆植物遗传多样性有重要影响。
植物高效吸收和利用磷营养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段海燕 王运华 徐芳森
植物学报. 2002, 19(04): 432-438.
摘要
(
1316
)
PDF
(242KB) (
1117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近些年来,人们对植物营养性状的遗传学背景日益了解,特别是磷素营养。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磷素营养的研究已深入到分子水平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本文从植物体内调控磷吸收利用的相关QTLs定位,缺磷诱导的基因表达,植物体内的磷调控系统,磷转运子及与磷有关的突变体的研究作一概括。
生姜脱菌快繁研究进展
冯英 薛庆中
植物学报. 2002, 19(04): 439-443.
摘要
(
1189
)
PDF
(171KB) (
854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生姜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可用作香料、药物和调味品,它主要通过地下根状茎繁殖。自1977年生姜脱菌组培获得成功以来,在外植体的选择、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等脱菌快繁技术上都有较大改进,培养效率明显提高,平均每个芽可增殖7.7个芽,移栽成活率高达95%以上。就生姜脱菌快繁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前景,诸如创造遗传变异、离体种质保存、脱菌种子包衣和离体小块茎生产等作了综述。
研究论文
向日葵品种鉴定和纯度分析的AFLP研究
刘杰 刘公社 齐冬梅 汪恩华 李芳芳
植物学报. 2002, 19(04): 444-451.
摘要
(
1217
)
PDF
(262KB) (
866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从杂交油葵A15及其亲本的1/2粒干种子中提取基因组DNA,选用17对引物组合进 行AFLP分析,构建了它们的指纹图谱。17对引物在A系与R系当中共扩增出1125条扩增产物,其中144条带表现出多态性,平均每对引物扩增66条带,不同引物组合产生的DNA片段数目在50~70之间,大小分布于100bp~500bp,多态性比率为12.8%。从中筛选出的2对引物E_AAC/M_CTC和E_ACG/M_CTG可将亲本和子代区分开:引物对E_AAC/M_CTC在A系中扩增出440bp、190bp、160bp 3条特征谱带,在R系中扩增出380bp、350bp、225bp、180bp 4条特征谱带,E_ACG/M_CTG在A系中扩增出了2条特征带480bp和265bp,在R系中扩增出490bp、220bp、205bp、125bp 4条特征谱带,且上述谱带均在子代中出现。用引物组合E_ACG/M_CTG对A15、双亲以及与A15外型十分相似的10个常用油葵杂交种进行AFLP分析,不仅表现出良好的多态性,并能够清楚地将它们加以区分。以其对50粒A15杂交种子进行纯度鉴定,得到与大田纯度检测一致的结果,说明使用AFLP标记检测油用向日葵的品种和纯度是可行的。对现行种子纯度和品种鉴定的方法进行了讨论。
濒危植物七子花RAPD条件的优化
李钧敏 金则新 柯世省
植物学报. 2002, 19(04): 452-456.
摘要
(
1058
)
PDF
(205KB) (
724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以改进SDS法抽提濒危植物七子花嫩叶总DNA,进行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分析,分别测试了镁离子, dNTP,模板DNA含量,引物和DNA聚合酶量对反应结果的影响,通过各因子的组合研究,可知七子花RAPD分析较适宜的扩增条件是:15 μL PCR反应体积,1×Taq酶配套缓冲液(10 mmol/L Tris·HCl pH 9.0, 50 mmol/L KCl, 0.1% Triton X_100),2.5 mmol/L MgCl2,2U Taq酶(上海华美公司),10 ng模板DNA,20 pmol引物(上海Sangon公司);dATP、dCTP 、dGTP 、dTTP 各0.1 mmol/L。
用基因枪法将抗除草剂基因导入小麦栽培品种的研究
赵虹 李名扬 裴炎 董玉梅
植物学报. 2002, 19(04): 457-461.
摘要
(
1166
)
PDF
(92KB) (
851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利用基因枪法将抗除草剂bar基因导入西南地区的3个小麦栽培品种,共获得7个转基因植株,转化频率在0.45%~1.2%之间,转化周期缩短至3个月左右。对抗性植株进行PCR和PCR_Southern 杂交检测,初步确定bar基因已导入小麦基因组。做转基因植株叶片对除草剂PPT的抗性试验,有4株呈抗性,3株呈部分抗性,表明bar基因已在小麦植株中得到表达。
丛枝菌根(AM)对无性繁殖茶苗生长及茶叶品质的影响
王曙光 林先贵 董元华 罗质超 施亚琴
植物学报. 2002, 19(04): 462-468.
摘要
(
1251
)
PDF
(84KB) (
798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采用温室盆栽试验,分别接种丛枝菌根(AM)真菌Acaulospora lavis(光壁无梗球囊霉,菌号:34)、Glomus manihot(木薯球囊霉,菌号:38) 和Glomus caledonium(苏格兰球囊酶,菌号:90036),观察AM对枝条繁殖茶苗生长和茶叶品质的影响。试验持续14个月。结果表明,接种AM真菌明显促进了无性繁殖茶苗的生长,无论是株高还是地上、地下干重都高于不接种者(CK),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AM对茶树吸收无机元素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P、Ca、Mg等的吸收。接种AM真菌的茶苗根际细菌、放线菌数量和酸性磷酸酶活性都明显高于CK。接种AM真菌还提高了茶叶水浸出物、氨基酸、咖啡碱 和茶多酚的浓度,改善了茶叶的品质。
狗枣猕猴桃果实发育的解剖学观察
苍晶 王学东 吴秀菊 桂明珠
植物学报. 2002, 19(04): 469-476.
摘要
(
1497
)
PDF
(78KB) (
948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对狗枣猕猴桃果实发育进行了显微和超微结构观察。其主要过程可分为:1. 早期胚胎发育:多心皮合生子房,通常具16个心室,中轴胎座。中轴上着生大量倒生胚珠,单珠被,具珠被绒毡层。胚囊蓼型。授粉后约2~4h花粉萌发。授粉后约120h花粉管到达胚珠。受精后,初生胚乳核分裂先于合子。胚乳发育为细胞型。2. 果壁:果壁可分为果皮、果肉和果心三部分。果皮较薄,由2~3层薄壁细胞组成。外表面光滑无毛,但覆有角质层,气孔下陷,分布于其中。果肉的大部分由薄壁细胞组成,分大、小两种细胞 ,小细胞含较多淀粉粒,淀粉粒的水解是果实软化的原因之一。果肉薄壁组织细胞还含有叶绿体及两种异细胞,一种异细胞内含物为结晶,普遍存在;另一种含被番红染成红色的絮团状物。果心由维管束和薄壁细胞组成,维管束不发达。3. 种子:种皮外表面呈蜂窝状,种皮较硬,由两层细胞构成。线性直立胚,胚乳发达,主要贮藏物是蛋白质。
花卉柱式无土栽培
龚颂福 李止正
植物学报. 2002, 19(04): 477-483.
摘要
(
1109
)
PDF
(302KB) (
753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于玻璃温室内的160 m2面积上,以干湿交替型盆钵组装起高200 cm, 直径15 cm的立柱77根,然后组成立柱“树林”并种花,25个科的共53种草花用同一营养系统管理,生长都良好,立柱“树林”象是花的“森林”,显示了良好的生态关系。在此基础上挑选不同种盆花组成不同情趣的家庭阳台花柱。阳台花柱具若干优点:新型盆钵具良好的水、气、肥协调关系,适合多种花卉生长;柱高任选,便手提携带;柱体能环绕中轴旋转使植物受光均匀;花柱底部是具中岛结构式底盆,起蓄水和稳定作用,还便于多根立柱串联扩大栽培量;有人工和自动浇灌两种系统,省工省时且干净卫生。
研究简报
黑藻花粉粒形态结构的观察
沈显生 张文锐 杨捷频
植物学报. 2002, 19(04): 484-487.
摘要
(
1572
)
PDF
(63KB) (
853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为了研究沉水植物特殊的生物学特性,观察了水鳖科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花粉粒的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的形态与结构,其花粉粒的壁极薄且极易破裂,无萌发孔,内含许多淀粉粒。在自然状态下,无法完整保存其干燥的花粉粒。
油菜和玉米花粉粒中元素分布的研究
曾志将 颜伟玉 王开发
植物学报. 2002, 19(04): 488-490.
摘要
(
1351
)
PDF
(110KB) (
740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以油菜和玉米花粉为材料,应用扫描电镜及能谱仪技术对花粉中内外元素分布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花粉粒萌发沟区与非萌发沟区,花粉壁与原生质内外的不同部位,Fe、Zn、Si、Al、Ca、P、S、Mg、K、Cl、Cu、Mn、Co及Ni 14种元素组成有很大差异;两种花粉的萌发沟区都未检测出Fe元素,而非萌发沟区的Fe元素相对含量为1.12%~368%;花粉壁中比花粉原生质中更富含Si,Ca,K,Cl等元素。本项研究为蜜源植物花粉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专题介绍
利用RNAi技术大规模分析基因功能的研究
刘敏 曹毅 蒋彦
植物学报. 2002, 19(04): 491-495.
摘要
(
1204
)
PDF
(168KB) (
963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将双链RNA导入细胞内会干扰与之同源的基因的表达,使生物体产生相应的功能缺陷表型,这种作用称为RNAi(RNA interference)。针对人类、植物、微生物等大规模基因组测序后所面临的功能鉴定难题,着重探讨了RNAi的机制及其研究进展。复合物RISC和酶Dicer的发现揭示了RNAi导致同源基因沉默的作用机理。通过使用RNAi这种反向遗传学工具可使生物体产生相应的功能缺陷表型,从而确定未知基因的功能。因此RNAi对大规模分析动、植物基因功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
有机酸在植物解铝毒中的作用及生理机制
孙琴 倪吾钟 杨肖娥
植物学报. 2002, 19(04): 496-503.
摘要
(
1338
)
PDF
(144KB) (
1177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酸性土壤上铝毒是限制作物产量的一个重要障碍因子。具有螯合能力的有机酸在植物铝的外部排斥机制和内部耐受机制均具有重要作用。在铝的外部排斥解毒过程中,植物通过根系分泌有机酸进入根际,如柠檬酸、草酸、苹果酸等与铝形成稳定的复合体,阻止铝进入共质体,从而达到植物体外解除铝毒害效应的目的,且分泌的有机酸对铝的胁迫诱导表现出高度的专一性,分泌的关键点位于根尖。不同的物种间分泌的有机酸种类、分泌的模式及生理机理存在差异。在铝积累型植物的内部解毒过程中,有机酸与铝形成稳定的化合物,降低植物体内铝离子的生理活性,从而降低细胞内铝离子的毒害效应,如绣球花中铝与柠檬酸形成1:1的复合体,荞麦内铝与草酸形成1:3的复合体。本文就有机酸在植物忍耐和积累铝中的作用及生理机制作一简要综述。
植物源食品多胺的作用及其含量调节
吉晓佳 张大栋 刘友良 於丙军
植物学报. 2002, 19(04): 504-509.
摘要
(
1137
)
PDF
(198KB) (
1550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胺(polyamines, PAs)在植物源食品中广泛分布,在人体健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简要概述了多胺在细胞增殖、肿瘤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作用的初步机理。通过化学调控和基因工程手段以及一些环境条件的控制,可以人为地调节植物源食品多胺的含量。
科学家园地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世界著名的植物学家彼得*雷文博文
陈家瑞 朱光华
植物学报. 2002, 19(04): 510-511.
摘要
(
1541
)
PDF
(80KB) (
671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