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图/表 详细信息
点击化学反应在植物细胞标记中的应用
张御格, 袁笑妍, 张贵芳, 李雨健, 殷金环, 林金星, 李晓娟
植物学报    2023, 58 (6): 956-965.   DOI: 10.11983/CBB22252
摘要   (499 HTML15 PDF(pc) (1245KB)(1795)  

点击化学又称“链接化学”或“速配结合式组合化学”。其可通过碳-杂原子键(C-X-C)连接产生出诸多功能强大、高度可靠且具较强特异性的反应, 是一种快速合成大量化合物的新方法。近几年, 点击化学在药物开发、新材料合成、材料表面功能化修饰和生物大分子标记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2022年, 点击化学的开拓者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该文简要介绍点击化学的原理和反应类型, 重点总结其在标记生物大分子上的研究进展, 特别是在植物细胞壁聚糖标记方面的应用, 以期为解析植物细胞壁结构、合成和动态转运机制提供新思路。



View image in article
图1 环加成反应的2种反应类型CuAAC (A)和SPAAC (B)
CuAAC采用端基炔烃和叠氮化物在铜离子催化下形成1,4-二取代-1,2,3-三唑; SPAAC利用环辛炔和叠氮化物反应形成稳定的三唑。CuAAC: 铜(I)催化的叠氮-炔烃环化加成反应; SPAAC: 张力促进的叠氮-炔烃环化加成反应
正文中引用本图/表的段落
1,3-偶极环加成反应是发生在1,3-偶极体与烯烃、炔烃或相应衍生物之间的环加成反应, 是最早开发的点击化学反应。其中烯烃类化合物在反应中称为亲偶极体, 产物是1个五元杂环化合物, 该反应是合成单环及多环化合物的一种重要途径(Gothelf and Jorgensen, 1998)。德国化学家Rolf Huisgen首先应用此类反应获得了五元杂环化合物, 故称Huisgen 1,3-偶极环加成反应(Huisgen, 1963)。在非催化反应中, 1,3-偶极环加成反应需要高温或者高压催化才能获得合理的反应速率, 因此最初的1,3-偶极环加成反应不适合在烧瓶外进行应用(Breugst and Reissig, 2020; Parker and Pratt, 2020)。随后, Rolf Huisgen研究有机叠氮化合物与炔烃之间的反应, 发展了铜(I)催化的叠氮-炔烃环化加成反应(copper (I) catalysed azide-alkyne cycloaddition, CuAAC) (Huisgen, 1963)。Bertozzi等(2004)开发出张力促进的叠氮-炔烃环化加成反应(strain-promoted azide-alkyne cycloaddi-tion, SPAAC)。CuAAC和SPAAC反应的原理如图1所示, 二者在点击化学中应用最为广泛。
1961年, Wittig和Krebs报道了纯环辛炔与叠氮苯可发生像“爆炸”一样的反应, 生成单一产物, 即三唑(Wittig and Krebs, 1961)。在此基础上, Bertozzi团队于2004年开发出张力促进的叠氮-炔烃环化加成反应(SPAAC) (Agard et al., 2004) (图1B), 又称无铜点击化学, 该反应不需要使用金属催化剂、还原剂或稳定配体, 且具有稳定和无毒等优势。SPAAC利用环辛炔(如OCT、BCN、DBCO、DIBO和DIFO)释放的焓形成稳定的三唑, 其反应机理主要是在环炔张力的影响下促使叠氮与环炔快速反应, 采用1,4,5-三取代方式生成1,2,3-三唑环化合物(Jewett and Bertozzi, 2010)。与CuAAC不同, SPAAC环炔烃(主要是环辛炔)取代了传统末端炔烃标记(Bird et al., 2021), 解决了必须使用铜作为催化剂的问题, 改善了无铜叠氮化物缓慢的反应动力学。尽管SPAAC的反应速率仍然慢于CuAAC, 但在活细胞中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因此, 该反应已广泛应用于嵌段聚合物形成、代谢工程、纳米粒子功能化以及寡核苷酸标记等领域。
本文的其它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