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作者指南
出版伦理
刊物订阅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植物学报》简介
检索系统收录
综合评价指标
获奖情况
历史沿革
《植物学报》征稿简则
投稿指南
论文模板
论文写作基本格式规范
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论文基金项目著录格式
论文出版与版权转让协议
图片展示
更多...
仪器设备
更多...
试剂耗材
更多...
技术服务
更多...
电子目录推送
《植物学报》电子双月刊逢单月通过邮件进行发行
Email:
我要订阅
友情链接
微信号:zwxb_2009
淘宝店二维码
微店二维码
目录列表
1998年, 第05期
刊出日期:1998-09-20
专论与综述
生物多样性的几个问题
钱迎倩
植物学报. 1998, 15(05): 1-15.
摘要
(
1271
)
PDF
(1259KB) (
606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本文从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措施等三个方面比较全面地叙述了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情况。"生物安全"是《生物多样性公约》签订后每次缔约国会议都要讨论的中心议题之一。为之,本文也用一定的篇幅作了较详细的介绍。现状部分从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多样性等三个方面作了介绍,又从自然因素以及由于人类活动造成栖息地的丧失、环境恶化、偷猎走私、过度捕捞和水产养殖、高新技术发展、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外来种引入等两个方面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威胁作了相当详细的分析。在应采取措施部分,不仅是根据我国目前所存在的问题,还介绍了国外值得借鉴的、可取的经验,以及正在开展的有关项目。使读者对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情况及应采取的对策有了比较明确的了解。此外,对什么是“生物安全”,为什么要提出生物安全的问题以及应重视的问题也给出了答案。
植物种子中脂肪酸代谢途径的遗传调控与基因工程
周奕华 陈正华
植物学报. 1998, 15(05): 16-23.
摘要
(
1674
)
PDF
(2005KB) (
906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本文介绍了植物种子中脂肪酸代谢的基本途径,并从工业用和食用两方面对近年来植物脂肪酸代谢的遗传调控与基因工程研究的进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总结。植物种子中的脂肪酸成分可通过人为遗传调控发生改变。阐明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调控植物种子脂肪酸代谢途径是一个新兴的、具有巨大潜力的研究领域,并将在人们生活的各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绿色荧光蛋白及其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黄国存 朱生伟 董越梅 孙敬三
植物学报. 1998, 15(05): 24-30.
摘要
(
1810
)
PDF
(490KB) (
627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绿色荧光蛋白(GFP)是海洋生物水母(Aequorea victoria)体内的一种发光蛋白,分子量27kD,由238个氨基酸组成。该蛋白65~67位Ser-Tyr-Gly三种氨基酸环化加氧形成特殊的生色团结构。野生型GFP发光较弱,而且gfp-cDNA含有隐蔽型剪切位点,而加工改造的GFP在植物中能够正常表达并且加强了荧光信号。GFP作为新的报告基因和遗传标记被广泛应用于植物研究之中。
藻类的光控发育
王伟 林均民 金德祥
植物学报. 1998, 15(05): 31-39.
摘要
(
1296
)
PDF
(556KB) (
926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藻类发育的许多方面受光的调控,且多种多样的光受体参与藻类的光形态建成过程。本文就近年来藻类光形态建成领域的研究进展简要综述,内容以海洋藻类为主,主要包括光周期、非光周期控制的藻类发育类型,以及藻类的光受体的种类及分子特性,并兼顾与高等植物的相关特性进行比较。
植物细胞的编程性死亡
郭小丁
植物学报. 1998, 15(05): 40-43.
摘要
(
1706
)
PDF
(293KB) (
614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植物细胞受基因调控死亡,这种编程性定位的细胞死亡具有积极的生理功能,形成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结构。基因调控细胞内的酶活动,细胞器产生变化,导致细胞死亡。外部因素可调节植物基因及基因调控产物的表达。
研究报告
大青沟残遗森林植物群落特点及种间联结性研究
郑元润
植物学报. 1998, 15(05): 44-49.
摘要
(
1181
)
PDF
(1681KB) (
563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大青沟残遗森林植物群落分布于科尔沁沙地,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森林群落类型。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其群落学特点,并分析了对群落整体功能有重要影响的31个乔、灌木种类的种间联结性。结果表明,大青沟落叶阔叶林主要由具复叶、小叶和中叶的落叶大高位芽植物和中高位芽植物所组成。植物种类丰富,计有维管植物106科,359属,709种,约占整个内蒙古植物种数的三分之一。主要木本植物之间发生联结的情况较多,既有正联结,也有负联结。
银杏叶片磷脂酰甘油脂肪酸分子种组成及其位置分布
沈漫 包宏 胡兹苓 黄敏仁 王明庥
植物学报. 1998, 15(05): 50-55.
摘要
(
1348
)
PDF
(381KB) (
701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酶解的方法检测了银杏叶片磷脂酰甘油(PG)脂肪酸的分子种组成和位置分布,确定银杏叶片PG主要分子种的脂肪酸组成(sn-1/sn-2)是18:3/16:1(3t),18:3/16:0,18:2/16:1(3t),18:2/16:0,18:1/16:1(3t),16:0/16:1(3t),18:1/18:1,18:/16:0和16:0和16:0/16:0。银杏叶片PC脂肪酸组成和位置分布的分析结果表明,C18脂肪酸主要位于sn-l位,16:1(3t)只分布于sn-2位,16:0在sn-1位和sn-2位上均有发现。sn-1位上的不饱和度∑u大于sn-2位上的∑u。
小麦x长穗偃麦草的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
丁春邦 周永红 胡超
植物学报. 1998, 15(05): 56-59.
摘要
(
1224
)
PDF
(3054KB) (
600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用石蜡切片法,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和长穗偃麦草(Elytrigia elongata)杂交的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长穗偃麦草花粉在小麦柱头上萌发良好,花粉管可顺利长人花柱和胚囊。 观察的170个小麦子房中,17.65%发生了双受精,产生了胚和胚乳;9.41%发生了单卵受精,只产生胚而无胚乳;4.71%。发生了单极核受精,只产生胚乳而无胚;总受精率为31.77%;成胚率为27.06%。由于胚乳的缺乏或发育异常及败育,最终难以获得有生活力的种子。为小麦与长穗偃麦草远缘杂交提供了细胞胚胎学证据。
草地早熟禾假受精现象的研究
雷和田 王景林 赵云云
植物学报. 1998, 15(05): 60-62.
摘要
(
1114
)
PDF
(2285KB) (
593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本文运用石蜡切片法、整体透明法研究了草地早熟禾的假受精现象。结果表明,草地早熟禾在两极核清晰可见时,卵细胞就已自发分裂成原胚,此现象占观察总数88%;但是,其极核必需经过受精过程才能发育为胚乳。
花生种子萌发过程中胚轴多胺氧化酶的活性变化
何生根 黄学林 傅家瑞
植物学报. 1998, 15(05): 63-65.
摘要
(
1580
)
PDF
(173KB) (
575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研究花生(Arachis hypogaea)种子萌发过程中胚轴多胺氧化酶(PAO)的活性变化及其与种子萌发的关系表明:胚轴中的PAO活性是在种子萌发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而黑暗条件更有利于该酶的活性形成;放线菌素D(10mg/L)、环己酰亚胺(10mg/L)处理对种子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26.3%和87.3%,对胚轴PAO活性的抑制率分别为41.1%和94.0%,显示胚轴中的PAO很可能参与花生种子的萌发过程,且其mRNA在种子发育过程中已合成并贮存于种子中,萌发时PAO活性的出现主要是由于这些mRNA转译合成了PAO。
瑞香狼毒茎叶化学成分研究
于凤兰 戈巧英 郝乃斌 吴承顺
植物学报. 1998, 15(05): 66-67.
摘要
(
1345
)
PDF
(101KB) (
367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新鲜瑞香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茎叶经正已烷提取,脱腊后进行GC-MS-DS联用分析,鉴定出20个化合物。主要成分为正十八烷;正十九烷;2,6,10,14 — 四甲基十六烷;十六烷酸;十六烷酸甲酯;十六烷酸乙酯;9,12,15-十八碳三烯酸甲酯;9,12-+八碳二烯酸;9,12,15-十八碳三烯酸和十八烷酸。
技术与方法
等位酶淀粉凝胶电泳技术中的几个应引起重视的问题
周世良 张方 王中仁
植物学报. 1998, 15(05): 68-72.
摘要
(
1386
)
PDF
(351KB) (
699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本文总结了我们在用淀粉凝胶电泳技术进行等位酶分析的实验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教训,主要结论是:1)尽管材料不同,对于不同的酶系统,用特定的缓冲液系统常能获得比较理想的效果,如DIA,CPI,HEX,SOD和TPI用S6(Soltis等,1983);AMP用S8;MDH用S9和SKD用W2(Wendel和Weeden,1989)等。2)用磷酸缓冲液配制AMP的染色配方较其它配方效果好。3)当胶染时,使用琼脂替代琼脂糖,染色效果不变而成本更低,谱带扩散更慢。4)不同的提取液可能适用于不同的酶系统,如磷酸-PVP提取液(Soltis等,1983)不适用于石荠苎的GPI的提取。5)正确选择凝胶和电极缓冲液,S1虽然适用面广,但效果不一定好,对于位点多和等位基因丰富的材料尤其应警惕,因S1可能掩盖样品之间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