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竹茎秆叶绿体超微结构及其发射荧光光谱特征
																					
							陈登举, 高培军, 吴兴波, 高岩, 温国胜, 王玉魁, 高荣孚, 张汝民
							
								植物学报. 2013, 48(6): 
																	635-642. 
																doi: 10.3724/SP.J.1259.2013.00635								  cstr: 32102.14.SP.J.1259.2013.00635							
							
								
 
									摘要 
									( 
1062 )  
									
																		
									PDF (706KB)
									(
2366
)   
									
																		
																																					
									知识图谱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探讨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茎秆的光合特性, 以1龄和3龄毛竹为材料, 观察了茎秆和叶中叶绿体的超微结构, 测定了光合色素含量以及发射荧光光谱。结果表明: 茎秆中叶绿体发育完整, 其类囊体垛叠程度高于叶, 并含有淀粉粒。茎秆中叶绿素总含量、类胡萝卜素及Chl a/b含量显著低于叶(P<0.05)。茎秆发射荧光光谱在735 nm处没有明显的主峰, 1龄和3龄毛竹茎秆光系统II与光系统I的半峰宽比值分别比叶降低了7.0%和11.3%(P<0.05), 峰高比值比叶分别增加了6.5%和18.3%(P<0.05)。四阶导数光谱在650–800 nm波长范围内出现了6个极大值, 代表LHCII、CP43、CP47、RCI和LHCI的发射荧光峰以及PSI和PSII的发射荧光副振峰; 其中, 茎秆中RCI和LHCI特征发射荧光峰与叶相比有不同程度的红移。表明毛竹茎秆叶绿体通过提高Chl b的相对含量和增加类囊体垛叠以及降低LHCI含量, 来适应毛竹茎秆以红光为主的光环境, 进而协调激发能在2个光系统间的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