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竹茎秆叶绿体超微结构及其发射荧光光谱特征
陈登举, 高培军, 吴兴波, 高岩, 温国胜, 王玉魁, 高荣孚, 张汝民
植物学报. 2013, 48(6):
635-642.
doi:10.3724/SP.J.1259.2013.00635
摘要
(
805 )
PDF (706KB)
(
1132
)
知识图谱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探讨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茎秆的光合特性, 以1龄和3龄毛竹为材料, 观察了茎秆和叶中叶绿体的超微结构, 测定了光合色素含量以及发射荧光光谱。结果表明: 茎秆中叶绿体发育完整, 其类囊体垛叠程度高于叶, 并含有淀粉粒。茎秆中叶绿素总含量、类胡萝卜素及Chl a/b含量显著低于叶(P<0.05)。茎秆发射荧光光谱在735 nm处没有明显的主峰, 1龄和3龄毛竹茎秆光系统II与光系统I的半峰宽比值分别比叶降低了7.0%和11.3%(P<0.05), 峰高比值比叶分别增加了6.5%和18.3%(P<0.05)。四阶导数光谱在650–800 nm波长范围内出现了6个极大值, 代表LHCII、CP43、CP47、RCI和LHCI的发射荧光峰以及PSI和PSII的发射荧光副振峰; 其中, 茎秆中RCI和LHCI特征发射荧光峰与叶相比有不同程度的红移。表明毛竹茎秆叶绿体通过提高Chl b的相对含量和增加类囊体垛叠以及降低LHCI含量, 来适应毛竹茎秆以红光为主的光环境, 进而协调激发能在2个光系统间的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