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性别决定基因及其表观遗传调控研究进展
罗兰莎, 宋雯佩, 化青珠, 李大卫, 梁红, 张宪智
植物学报
2024, 59 ( 2):
278-290.
DOI: 10.11983/CBB23088
雌雄异株植物的性别决定机制是繁殖生物学、进化与生态学等多个学科的前沿热点问题。近年来, 一些重要经济作物如芦笋(Asparagus officinalis)、猕猴桃(Actinidia spp.)和杨树(Populus spp.)的性别决定机制已被揭示, 并应用于性别特异性产品开发和两性新品种培育。该文先从植物性染色体和性别决定基因两方面系统分析植物性别决定的遗传学基础, 并深入讨论非编码RNA和DNA甲基化两类表观遗传调控途径在性别决定分子通路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 提出后续有待开展植物性别决定基因间的比较研究, 并深入解析植物性别决定中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 以深化对雌雄异株植物性别决定分子机制的认识并扩展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价值。

View image in article
图2
RNA指导的DNA甲基化(RdDM)途径调控雌雄异株植物的性别 (A) RdDM作用机制(Erdmann and Picard, 2020); (B) 基于RdDM途径的欧洲山杨(杨柳科)的性别决定(Müller et al., 2020)
正文中引用本图/表的段落
RNA指导的DNA甲基化(RNA-directed DNA methylation, RdDM)是植物特有的DNA从头甲基化途径, 在调控基因表达、沉默转座子和维持基因组稳定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邵凤清等, 2023)。该途径主要包括2个步骤: 首先, 在植物特有的RNA聚合酶IV (Pol IV)指导下转录产生小干扰RNA (siRNA)前体, 经由一系列辅助蛋白加工, 最终形成长度为24 nt的成熟siRNA; 其次, 24 nt siRNA与AGO4/6蛋白结合, 互补配对RNA聚合酶V (Pol V)转录形成的基因间非编码RNA (intergenic non-coding RNA, IGN RNA), 招募DNA甲基转移酶DRM2在相应位置从头建立DNA甲基化, 从而实现基因沉默(Erdmann and Picard, 2020)。在杨柳科植物中发现1个促进雌性、抑制雄性的基因ARR17 (Müller et al., 2020; Xue et al., 2020)。然而, 在一些杨属物种, 如欧洲山杨、毛果杨、美洲黑杨和胡杨(P. euphratica)中, 该基因并不位于Y染色体的性别决定区域(Y-SDR) (Yang et al., 2021)。相应地, 在Y-SDR区域存在ARR17基因的反向重复序列(ARR17-IR)。ARR17-IR可以转录产生长度为24 nt的siRNAs, 进一步通过RdDM途径引起ARR17启动子区域发生甲基化, 从而抑制ARR17的表达(图2)。在柳属中的腺柳和钻天柳中也发现Y- SDR存在ARR17-IR片段, 表明ARR17-IR通过RdDM途径调控ARR17基因表达的性别决定方式在杨柳科植物中具有一定的保守性(Wang et al., 2022)。
植物性别决定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的性别决定区域, 是雌雄性别分化的分子基础.从2014年第1个植物性别决定基因OGI被克隆, 至今已鉴定出23种雌雄异株植物的性别决定基因, 揭示了植物性别决定的“双基因模型”和“单基因模型”(表2).其中“双基因模型”是解释雌雄异株植物性别决定的经典理论, 该理论认为Y染色体上的性别决定区域存在2个连锁遗传的促雄基因(M)和抑雌基因(SuF) (Charlesworth and Charlesworth, 1978).在雄性个体中, M和SuF共同作用, 产生雄花; 而雌性个体由于缺乏这2个基因, 因此产生雌花.Akagi等(2018, 2019)通过全基因组测序、转录组分析和基因功能研究, 发现了猕猴桃Y染色体上性别决定区域(Y-SDR)的2个基因, 将其命名为抑雌基因SyGl和促雄基因FrBy.SyGl抑制雌蕊发育且FrBy促进雄蕊发育, 二者共同决定猕猴桃的性别.Harkess等(2017, 2020)基于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 并结合诱变筛选与基因功能分析, 成功鉴定出芦笋的抑雌基因SOFF和促雄基因AspTDF1.Massonnet等(2020)分析了葡萄属(Vitis) 20个物种的Y-SDR区域序列, 并结合基因表达分析, 确定VviINP1基因控制葡萄的雄性育性.Iocco-Corena等(2021)进一步开展CRISPR/Cas基因编辑分析, 发现VviPLATZ1决定葡萄的雌性育性.在野生葡萄(V. vinifera subsp. sylvestris)驯化过程中, Y-SDR区域发生过1次罕见的重组事件, 产生了两性花突变体, 从而培育出现代的栽培葡萄(V. vinifera subsp. vinifera) (Zhou et al., 2019; Zou et al., 2021). ... Multiple developmental processes underlie sex differentiation in angiosperms 1 2011 ... 雌雄异株(dioecy)是一种单性花在个体上分离的性别系统.在被子植物中, 约有15 600种(占6%)雌雄异株植物, 隶属于175科987属(Hobza et al., 2018).单性花的形成涉及一系列复杂的过程, 依据其发育模式可分为2种类型: I型单性花(Type I)和II型单性花(Type II).其中I型单性花在发育初期兼具雌蕊原基和雄蕊原基, 但在发育中后期雌蕊或者雄蕊败育, 最终形成仅有1种功能性器官的单性花(Diggle et al., 2011).大多数雌雄异株植物属于I型单性花, 即雄花中存在退化的雌蕊、雌花中存在败育的雄蕊, 如猕猴桃(Actinidia spp.)和柿(Diospyros spp.).II型单性花则不经历两性阶段, 在花分生组织中仅形成雄蕊或者雌蕊原基, 成熟花中无相反性器官的残留, 如杨柳科(Salicaceae)和杜仲科(Eucommiaceae)植物(陆静等, 2021). ... RNA-directed DNA methylation 3 2020 ... RNA指导的DNA甲基化(RNA-directed DNA methylation, RdDM)是植物特有的DNA从头甲基化途径, 在调控基因表达、沉默转座子和维持基因组稳定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邵凤清等, 2023).该途径主要包括2个步骤: 首先, 在植物特有的RNA聚合酶IV (Pol IV)指导下转录产生小干扰RNA (siRNA)前体, 经由一系列辅助蛋白加工, 最终形成长度为24 nt的成熟siRNA; 其次, 24 nt siRNA与AGO4/6蛋白结合, 互补配对RNA聚合酶V (Pol V)转录形成的基因间非编码RNA (intergenic non-coding RNA, IGN RNA), 招募DNA甲基转移酶DRM2在相应位置从头建立DNA甲基化, 从而实现基因沉默(Erdmann and Picard, 2020).在杨柳科植物中发现1个促进雌性、抑制雄性的基因ARR17 (Müller et al., 2020; Xue et al., 2020).然而, 在一些杨属物种, 如欧洲山杨、毛果杨、美洲黑杨和胡杨(P. euphratica)中, 该基因并不位于Y染色体的性别决定区域(Y-SDR) (Yang et al., 2021).相应地, 在Y-SDR区域存在ARR17基因的反向重复序列(ARR17-IR).ARR17-IR可以转录产生长度为24 nt的siRNAs, 进一步通过RdDM途径引起ARR17启动子区域发生甲基化, 从而抑制ARR17的表达(图2).在柳属中的腺柳和钻天柳中也发现Y- SDR存在ARR17-IR片段, 表明ARR17-IR通过RdDM途径调控ARR17基因表达的性别决定方式在杨柳科植物中具有一定的保守性(Wang et al., 2022). ...
与猕猴桃、芦笋和葡萄的“双基因”性别决定机制不同, 柿属(Diospyros)、杨属(Populus)和柳属(Salix)物种的性别由性别决定区域的1个基因控制, 称之为“单基因模型”(Renner, 2016).Akagi等(2014)结合基因组和转录组测序, 从君迁子(D. lotus)中鉴定到1个位于Y-SDR区域的性别决定基因OGI.该基因通过抑制其常染色体上旁系同源基因MeGI的表达控制花的性别.Müller等(2020)通过基因组重测序及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鉴定了欧洲山杨(P. tremula)、毛果杨(P. trichocarpa)和银白杨(P. alba)的1个雌性化基因ARR17, 该基因起促雌和抑雄双重作用.利用CRISPR/Cas技术敲除ARR17导致雌株发生性别转变而开出雄花.Xue等(2020)对美洲黑杨(P. deltoides)的研究进一步证实ARR17 (FERR)促进雌蕊发育.在腺柳(S. chaenomeloides)、钻天柳(S. arbutifolia)、三蕊柳(S. triandra)和红皮柳(S. purpurea)的性别决定区域也发现了ARR17的同源基因, 表明该基因在杨柳科植物中的功能保守(Wang et al., 2022, 2023; Hyden et al., 2023). ... Advances in research of DNA methylation regulation during fruit ripening 1 2023 ... RNA指导的DNA甲基化(RNA-directed DNA methylation, RdDM)是植物特有的DNA从头甲基化途径, 在调控基因表达、沉默转座子和维持基因组稳定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邵凤清等, 2023).该途径主要包括2个步骤: 首先, 在植物特有的RNA聚合酶IV (Pol IV)指导下转录产生小干扰RNA (siRNA)前体, 经由一系列辅助蛋白加工, 最终形成长度为24 nt的成熟siRNA; 其次, 24 nt siRNA与AGO4/6蛋白结合, 互补配对RNA聚合酶V (Pol V)转录形成的基因间非编码RNA (intergenic non-coding RNA, IGN RNA), 招募DNA甲基转移酶DRM2在相应位置从头建立DNA甲基化, 从而实现基因沉默(Erdmann and Picard, 2020).在杨柳科植物中发现1个促进雌性、抑制雄性的基因ARR17 (Müller et al., 2020; Xue et al., 2020).然而, 在一些杨属物种, 如欧洲山杨、毛果杨、美洲黑杨和胡杨(P. euphratica)中, 该基因并不位于Y染色体的性别决定区域(Y-SDR) (Yang et al., 2021).相应地, 在Y-SDR区域存在ARR17基因的反向重复序列(ARR17-IR).ARR17-IR可以转录产生长度为24 nt的siRNAs, 进一步通过RdDM途径引起ARR17启动子区域发生甲基化, 从而抑制ARR17的表达(图2).在柳属中的腺柳和钻天柳中也发现Y- SDR存在ARR17-IR片段, 表明ARR17-IR通过RdDM途径调控ARR17基因表达的性别决定方式在杨柳科植物中具有一定的保守性(Wang et al., 2022). ... 果实成熟过程中的DNA甲基化调控研究进展 1 2023 ... RNA指导的DNA甲基化(RNA-directed DNA methylation, RdDM)是植物特有的DNA从头甲基化途径, 在调控基因表达、沉默转座子和维持基因组稳定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邵凤清等, 2023).该途径主要包括2个步骤: 首先, 在植物特有的RNA聚合酶IV (Pol IV)指导下转录产生小干扰RNA (siRNA)前体, 经由一系列辅助蛋白加工, 最终形成长度为24 nt的成熟siRNA; 其次, 24 nt siRNA与AGO4/6蛋白结合, 互补配对RNA聚合酶V (Pol V)转录形成的基因间非编码RNA (intergenic non-coding RNA, IGN RNA), 招募DNA甲基转移酶DRM2在相应位置从头建立DNA甲基化, 从而实现基因沉默(Erdmann and Picard, 2020).在杨柳科植物中发现1个促进雌性、抑制雄性的基因ARR17 (Müller et al., 2020; Xue et al., 2020).然而, 在一些杨属物种, 如欧洲山杨、毛果杨、美洲黑杨和胡杨(P. euphratica)中, 该基因并不位于Y染色体的性别决定区域(Y-SDR) (Yang et al., 2021).相应地, 在Y-SDR区域存在ARR17基因的反向重复序列(ARR17-IR).ARR17-IR可以转录产生长度为24 nt的siRNAs, 进一步通过RdDM途径引起ARR17启动子区域发生甲基化, 从而抑制ARR17的表达(图2).在柳属中的腺柳和钻天柳中也发现Y- SDR存在ARR17-IR片段, 表明ARR17-IR通过RdDM途径调控ARR17基因表达的性别决定方式在杨柳科植物中具有一定的保守性(Wang et al., 2022). ... ACC oxidase and miRNA- 159a, and their involvement in fresh fruit bunch yield (FFB) via sex ratio determination in oil palm 1 2016 ... MiRNA是一类长度为20-24 nt的非编码RNA, 可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与靶基因mRNA结合, 使靶基因mRNA降解或者抑制其翻译, 实现miRNA对靶基因的负调控(Axtell, 2013).前期研究发现, miR172和miR169可控制花发育ABC类基因的表达, 进而控制矮牵牛(Petunia hybrida)和金鱼草(Antirrhinum majus)的花器官表型(Cartolano et al., 2007).近期, 有关雌雄异株植物的研究也发现miRNA在雌、雄个体间差异表达.例如, 在番木瓜花中共检测到65个miRNA, 其中14个miRNA在雌、雄花间差异表达(李崇奇, 2014).在油棕(Elaeis guineensis)中, miRNA159a表现出雌性偏向表达式样, 可能参与雌蕊发育(Somyong et al., 2016).对中华猕猴桃雌、雄花的小RNA组学分析显示, 170个miRNA在性别间差异表达, 并且在猕猴桃的性染色体(即Chr. 25)上预测到3个miRNA, 其中novel-ach-miR362的靶基因Achn298021与猕猴桃的单性花发育有关(闫明科等, 2015).此外, 对杜仲(Eucommia ulmoides)花芽进行小RNA测序, 共鉴定到187个miRNA, 其中31个为性别间差异表达的miRNA.进一步的靶基因预测分析显示, novel-23-miRNA调控花发育ABC类基因DEF的表达, 可能参与杜仲的性别决定(朱利利, 2019). ... Genome sequencing of the staple food crop white Guinea yam enables the development of a molecular marker for sex determination 1 2017 ... Sex chromosome type of dioecious plants with reference genome
本文的其它图/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