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平潭野菊混合瓣型株系再生体系的建立
植物学报
2023, 58 (3):
449-460.
DOI: 10.11983/CBB22135
菊科植物因其丰富的舌状花变异类型而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野菊(Chrysanthemum indicum)作为栽培菊花(C. × morifolium)的近缘野生种之一, 其自然群体中常具有典型的平瓣、匙瓣及管瓣的舌状花变异类型, 是研究菊科植物瓣型变异的优异材料, 而目前缺乏对其再生体系的研究。在福建平潭岛分布的野菊中发现大量舌状花形态变异植株, 该研究以其混合瓣型株系茎间薄层和叶盘为外植体建立再生体系。结果表明, 以茎间薄层为外植体, 诱导愈伤组织和不定芽分化的最优培养基为MS+1.0 mg∙L-1 6-BA+0.5 mg∙L-1 NAA, 接种14天愈伤组织诱导率可达100%。不定芽平均分化时间为25天, 接种40天不定芽分化率可达82%。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0.5 mg∙L-1 NAA, 10天生根。移栽植株全部成活, 植株生长状态良好且均保留了混合瓣型的形态特征。该研究初步建立了平潭野菊混合瓣型株系茎间薄层的离体培养再生体系, 为进一步建立其遗传转化体系奠定了基础, 也为解析菊花瓣型变异机理提供了技术方法。
表6
平潭野菊不定芽的生根情况和植株状态
正文中引用本图/表的段落
茎间薄层在MS+1.0 mg?L-1 6-BA+0.5 mg?L-1 NAA培养基中经愈伤组织诱导和不定芽分化, 将0.8 cm以上的不定芽移入生根培养基培养。以MS为基础培养基时, 生根率为66.7%, 植株叶色偏黄, 长势较弱(图6A); 以1/2MS为基础培养基时, 生根率为100%, 但植株长势弱, 叶片小, 基部叶自叶尖开始枯萎(图6B)。在1/2MS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NAA对生根率和生根数无明显影响, 但延长了生根时间, 且根长变短, 根部形态短粗, 根毛较多; 植株分枝数较少或不分枝, 相同培养时间内株高更高, 叶片更大, 植株更为健壮(表6; 图6C-E)。综合考虑生根时间、根系生长状态和植株状态, 确定1/2MS+0.5 mg?L-1 NAA为最适生根培养基。
本文的其它图/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