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图/表 详细信息
平潭野菊混合瓣型株系再生体系的建立
廖敏凌, 蒲娅, 武晓云, 马朝峰, 王文奎, 戴思兰
植物学报    2023, 58 (3): 449-460.   DOI: 10.11983/CBB22135
摘要   (532 HTML38 PDF(pc) (17591KB)(651)  

菊科植物因其丰富的舌状花变异类型而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野菊(Chrysanthemum indicum)作为栽培菊花(C. × morifolium)的近缘野生种之一, 其自然群体中常具有典型的平瓣、匙瓣及管瓣的舌状花变异类型, 是研究菊科植物瓣型变异的优异材料, 而目前缺乏对其再生体系的研究。在福建平潭岛分布的野菊中发现大量舌状花形态变异植株, 该研究以其混合瓣型株系茎间薄层和叶盘为外植体建立再生体系。结果表明, 以茎间薄层为外植体, 诱导愈伤组织和不定芽分化的最优培养基为MS+1.0 mg∙L-1 6-BA+0.5 mg∙L-1 NAA, 接种14天愈伤组织诱导率可达100%。不定芽平均分化时间为25天, 接种40天不定芽分化率可达82%。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0.5 mg∙L-1 NAA, 10天生根。移栽植株全部成活, 植株生长状态良好且均保留了混合瓣型的形态特征。该研究初步建立了平潭野菊混合瓣型株系茎间薄层的离体培养再生体系, 为进一步建立其遗传转化体系奠定了基础, 也为解析菊花瓣型变异机理提供了技术方法。


No. Basal medium NAA (mg?L-1 ) 6-BA (mg?L-1 ) TDZ (mg?L-1 )
T1 MS 2.0 1.0 0.1
T2 MS 2.0 1.0 0.2
T3 MS 2.0 1.0 0.4
T4 MS 2.0 2.0 0.1
T5 MS 2.0 2.0 0.2
T6 MS 2.0 2.0 0.4
T7 MS 2.0 3.0 0.1
T8 MS 2.0 3.0 0.2
T9 MS 2.0 3.0 0.4
View table in article
表2 添加不同浓度TDZ的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配方
正文中引用本图/表的段落
以MS为基础培养基, 添加不同浓度的6-BA和NAA组合作为愈伤组织诱导和不定芽分化培养基(表1)。以平潭野菊混合瓣型株系无菌苗中上部叶片为外植体, 将0.5 cm×0.5 cm大小的叶盘正面划伤后平铺于培养基。另取平潭野菊混合瓣型株系自顶芽起第2-5节间茎段, 横切成1-2 mm的薄片接种在相同培养基上。每个配方进行3次重复实验, 每次实验处理10-16个叶盘或15-20个茎间薄层。在表1配方实验的基础上, 选叶盘再生体系中表现较好的实验组向其中添加不同浓度的TDZ (表2), 以相同方法, 每个配方进行3次重复实验。离体培养14天后计算愈伤组织诱导率, 40天后计算不定芽分化率。
Y1-Y9和CK同表1; T1-T9同表2。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LSD检验差异显著(P<0.05)。
(A) 叶盘在不同培养基中的生长状态; (B) 叶盘在含TDZ培养基中的生长状态。Y1-Y9和CK同表1; T1-T9同表2。Bars=4.5 cm
Y1-Y9和CK同表1; T1-T9同表2。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LSD检验差异显著(P<0.05)。
本文的其它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