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植物驱动蛋白: 从微管阵列到生理活动调控
植物学报
2022, 57 (3):
358-374.
DOI: 10.11983/CBB22007
驱动蛋白(kinesin)是以微管为轨道的分子马达, 其催化ATP水解为ADP, 将贮藏在ATP分子中的化学能高效地转化为机械能, 在细胞形态建成、细胞分裂、细胞运动、胞内物质运输和信号转导等多种生命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对植物驱动蛋白的研究落后于动物和真菌, 其原因不仅由于植物进化出独有的驱动蛋白家族, 而且其家族成员数量远多于动物驱动蛋白。该文主要总结了驱动蛋白在微管阵列动态组织, 包括周质微管和有丝分裂早前期微管带、纺锤体及成膜体中的角色和功能, 以及其对植物生理活动的调控作用。同时对重要经济作物大豆(Glycine max)中的驱动蛋白进行了系统分析、分类及功能预测, 发现大豆驱动蛋白数量庞大。结合公共数据库中大豆转录组数据, 对部分大豆驱动蛋白进行功能预测, 以期对大豆及其它作物驱动蛋白功能研究提供线索和启示。 ![]() View image in article
图1
氨基端驱动蛋白、羧基端驱动蛋白及中间驱动蛋白结构模型
箭头代表运动方向。
正文中引用本图/表的段落
细胞生命活动需要分子马达(molecular motor)对细胞内分子及细胞器实施精准时空调控。分子马达是将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的生物大分子。真核细胞中最常见的分子马达为动力蛋白(dynein)、肌球蛋白(myosin)和驱动蛋白(kinesin)。其中, 驱动蛋白最晚被发现, 但是目前对其功能和运动机制研究得最为深入。1985年, 研究人员分别在鱿鱼神经组织大轴突和鸡的大脑神经组织中发现了既具有ATP水解酶位点又可以沿微管移动的分子马达, 并将其命名为驱动蛋白(Brady, 1985; Vale et al., 1985)。驱动蛋白结构通常包括马达结构域或头部(motor domain/head)、颈链(neck-linker)、茎部(stalk)和尾部(tail) (图1)。马达结构域具有微管结合位点与核苷酸催化位点, 二者共同作用使驱动蛋白沿微管运输“货物”(Vale and Fletterick, 1997)。颈链连接马达结构域和茎部, 是放大机械力的重要结构(Desai et al., 1999)。茎部主要由α螺旋构成, 使驱动蛋白形成二聚体(de Cuevas et al., 1992)。尾部与包含“货物”的囊泡等膜性细胞器靶向连接(Lane and Allan, 1998)。
本文的其它图/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