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设备
试剂耗材
技术服务
电子目录推送
  • 《植物学报》电子双月刊逢单月通过邮件进行发行
    Email:

微信号:zwxb_2025

淘宝店二维码

微店二维码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怀念我的北大硕士导师梅镇安先生
邓兴旺
植物学报    2014, 49 (6): 751-752.   DOI: 10.3724/SP.J.1259.2014.00751
摘要40)      PDF (236KB)(2)    收藏
2. 朱澂教授传略
葛明德 尤瑞麟 朱至清
植物学报    2006, 23 (6): 725-729.  
摘要2736)      PDF (77KB)(508)    收藏
3. 洪德元院士传略
植物学通报编辑部
植物学报    2004, 21 (02): 254-255.  
摘要1454)      PDF (24KB)(1191)    收藏
4. 植物发育分子遗传学家刘重持博士
童哲
植物学报    2003, 20 (06): 759-760.  
摘要1999)      PDF (681KB)(1166)    收藏
5. 在杂交作物分子育种中利用普通核雄性不育的几个可能途径
李新奇 袁隆平 邓启云 肖金华
植物学报    2003, 20 (05): 625-631.  
摘要2528)      PDF (460KB)(1597)    收藏
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的普通核雄性不育性遗传方式能够满足对植物最佳雄性不育系选育的要求,是水稻等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的极好遗传工具。如果能解决其不育系繁殖问题,将优于现有的其他杂种优势利用方式。克隆出普通核雄性不育性的可育基因,通过叶绿体转化,将核雄性不育性可育基因向普通核雄性不育株细胞质转移,创造普通核雄性不育株的保持系;通过种子成熟后表达的启动子;和以位点特异性重组技术为基础的基因开关以及化学诱导启动子的利用,都可能繁殖出100%不育株率的普通核雄性不育系,创造普通核雄性不育性利用的新途径,对植物杂种优势利用产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被引次数: CSCD(2)
6. 多倍化——白刺属的系统分类、进化特征及应用前景
潘晓云 魏小平 尉秋实 陈家宽 王根轩
植物学报    2003, 20 (05): 632-638.  
摘要1500)      PDF (487KB)(756)    收藏
在回顾白刺属研究历史的基础上,根据白刺属种间染色体倍数特征并结合形态学、生物地理学等方面的研究文献,提出新的白刺属种间分类系统:二倍体组(2n= 2X=24) 和四倍体组 (2n=4X=48)。多倍化(2X→4X)是白刺属内种间进化的基本特征。白刺属的起源中心可能是古地中海沿岸地区;中亚及我国西北地区是白刺属的现代分布中心。并指出将该属作为模式系统开展荒漠植物分子生态学研究的前景。
被引次数: CSCD(14)
7. 著名的植物生理生物化学家匡廷云院士
编辑部
植物学报    2003, 20 (05): 639-639.  
摘要1707)      PDF (1241KB)(842)    收藏
8. 祝贺《植物学通报》创刊20周年
曹宗巽
植物学报    2003, 20 (04): 505-506.  
摘要2752)      PDF (1295KB)(732)    收藏
被引次数: CSCD(1)
9. 《植物学通报》──促进创新植物学发展的学术园地
朱至清
植物学报    2003, 20 (04): 507-508.  
摘要2666)      PDF (1270KB)(757)    收藏
被引次数: CSCD(1)
10. 学术园地中的一朵奇葩——贺《植物学通报》创刊20周年
叶和春
植物学报    2003, 20 (04): 509-509.  
摘要2668)      PDF (1101KB)(715)    收藏
11. 继往开来,与时俱进——让《植物学通报》插上翅膀
童哲
植物学报    2003, 20 (04): 510-511.  
摘要2662)      PDF (1008KB)(637)    收藏
被引次数: CSCD(1)
12. 植物分子遗传学李家洋
编辑部
植物学报    2003, 20 (03): 370-372.  
摘要1969)      PDF (1463KB)(1213)    收藏
13.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管理——兼论自然保护区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蒋高明
植物学报    2003, 20 (03): 373-382.  
摘要2211)      PDF (663KB)(1494)    收藏
生态系统退化与人口的增加及人类的活动有直接的关系。长期以来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掠夺性利用造成了各类生态系统的退化,即人为原因是主要的,而自然原因是次要的。在退化生态系统的治理方面,关键要减少自然生态系统恢复演替中人为的压力,而大面积的土地可借助自然力恢复,恢复后的土地可发展成自然保护区,并开展生态旅游等非直接破坏性的活动。应充分考虑到社区的发展问题,解决人的生存出路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从而在根本上缓解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本文提出了“以地养地”并借助自然力恢复退化生态系统的模式,利用各种具体例子阐明了我们的观点。最后指出了中国古代先哲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原理至今在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中仍然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被引次数: CSCD(10)
14. 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
李新奇 罗艳辉
植物学报    2003, 20 (02): 254-256.  
摘要2303)      PDF (75KB)(2517)    收藏
15. 从基金申请项目谈植物学科发展趋势及项目申请中存在的问题
温明章 闫章才 李韶山
植物学报    2003, 20 (01): 122-126.  
摘要2632)      PDF (88KB)(2018)    收藏
本文根据基金委植物学科近年来申请项目的情况,分析了学科发展的趋势、各分支学 科的研究进展,总结了申请者在申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被引次数: CSCD(1)
16. 杨弘远教授传略
植物学报    2002, 19 (06): 763-764.  
摘要2742)      PDF (71KB)(922)    收藏
17. 著名环境学家金鉴明院士
蒋高明
植物学报    2002, 19 (05): 637-638.  
摘要1548)      PDF (60KB)(412)    收藏
18.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世界著名的植物学家彼得*雷文博文
陈家瑞 朱光华
植物学报    2002, 19 (04): 510-511.  
摘要1598)      PDF (80KB)(862)    收藏
19. 优秀园丁 著名植物生理学家潘瑞炽
王小菁 叶庆生
植物学报    2002, 19 (02): 247-248.  
摘要2774)      PDF (61KB)(1143)    收藏
20. 世界知名的植物光形态建成专家林辰涛
康定明
植物学报    2002, 19 (01): 125-127.  
摘要2752)      PDF (96KB)(1628)    收藏
21. 著名生态学家李文华
植物学报    2001, 18 (06): 757-758.  
摘要2666)      PDF (65KB)(546)    收藏
22. 花卉园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俊愉教授
赵惠恩
植物学报    2001, 18 (05): 631-632.  
摘要2871)      PDF (68KB)(1377)    收藏
23. 植物胚胎发育学家刘春明博士
张海英
植物学报    2001, 18 (04): 509-510.  
摘要2733)      PDF (73KB)(1317)    收藏
24. 著名植物学家王文采
李振宇
植物学报    2001, 18 (03): 381-382.  
摘要1674)      PDF (67KB)(597)    收藏
25. 著名植物分子及发育生物学家马红博士
赵大中
植物学报    2001, 18 (02): 252-252.  
摘要2698)      PDF (156KB)(1173)    收藏
26. 世界知名植物分子生物学家邓兴旺
康定明 瞿礼嘉
植物学报    2001, 18 (01): 121-123.  
摘要2812)      PDF (104KB)(1251)    收藏
27. 有了老一辈打下的基础,我们才有今天的发展
童哲 刘金 蒋高明
植物学报    2000, 17 (06): 569-571.  
摘要1582)      PDF (78KB)(596)    收藏
28. 娄成后教授传略
植物学报    2000, 17 (05): 473-474.  
摘要2765)      PDF (52KB)(1151)    收藏
29. 植物水分平衡中根-冠间的信号传递与整体行动
娄成后
植物学报    2000, 17 (05): 475-477.  
摘要2721)      PDF (95KB)(1181)    收藏
被引次数: CSCD(10)
30. 中国海藻科学的创始人——曾呈奎
周显铜
植物学报    2000, 17 (04): 381-382.  
摘要2727)      PDF (45KB)(930)    收藏
31. 我国著名的植物细胞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国教授
王玉元
植物学报    2000, 17 (03): 276-277.  
摘要2785)      PDF (54KB)(979)    收藏
32. 著名植物学家吴征镒
周丽华 杨云珊
植物学报    2000, 17 (02): 188-189.  
摘要2766)      PDF (64KB)(1621)    收藏
33. 植物生理学大师汤佩松
梁峥 许亦农
植物学报    2000, 17 (01): 92-93.  
摘要2436)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