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报 ›› 1999, Vol. 16 ›› Issue (03): 304-309.
杨小波 王伯荪
YANG Xian-Bo and WANG Bo-Sun
摘要: 本文从研究苗木的叶绿素含量和RuBP羧化酶活性随着光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的规律出发,来探讨森林次生演替优势种苗木的光可塑性大小和对弱光环境的适应能力。各种苗木的叶绿素含量都随着光强度变弱而增加,但如果较长时间生长在弱光环境中,由于叶绿素的合成小于分解,其含量也会逐渐变小。不同的演替阶段优势种苗木的叶绿素含量的增加或减少在量上有一定的区别。以叶绿素含量随着光环境变化的测定值为指标,用模糊数学分析的结果表明,苗木的耐荫性大小顺序是演替后期种(黄果厚壳桂Cryptocarya concinna)>演替过渡种(藜蒴 Castanopsis fissa)>演替过渡种(荷木 Schima superba)>演替先锋树种(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且藜蒴和荷木很接近,稍靠近黄果厚壳桂。马尾松和荷木的RuBP羧化酶活性随着生长环境的光强度的增加,其活性有所增加;但黄果厚壳桂的相应值是在每日直照光1h的光环境中最高。除马尾松外,演替过渡种和后期种的苗木都是在每日直照光1 h的光环境中生长最好,这和每日短期照光提高RuBP羧化酶活性的(与没有直照光的环境相比较)同时又不分解叶绿素、不降低其含量有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