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作者指南
出版伦理
刊物订阅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植物学报》简介
检索系统收录
综合评价指标
获奖情况
历史沿革
《植物学报》征稿简则
投稿指南
论文模板
论文写作基本格式规范
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论文基金项目著录格式
论文出版与版权转让协议
图片展示
更多...
仪器设备
更多...
试剂耗材
更多...
技术服务
更多...
电子目录推送
《植物学报》电子双月刊逢单月通过邮件进行发行
Email:
我要订阅
友情链接
微信号:zwxb_2009
淘宝店二维码
微店二维码
目录列表
2003年, 第03期
刊出日期:2003-06-20
综述与专论
植物数量性状基因定位研究概述
沈金雄 易斌傅廷栋 杨光圣
植物学报. 2003, 20(03): 257-263.
摘要
(
1777
)
PDF
(535KB) (
877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植物重要的性状多为数量性状。长期以来,人类一直寻求解释植物数量性状的遗传规律以便对其进行遗传操纵。现代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为植物数量性状基因的定位、分离等研究提供了条件。本文从数量性状基因座(QTL)作图群体类型及其特点,QTL定位方法,植物QTL研究现状,以及QTL精细定位、克隆、利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植物QTL研究进行了展望。
水稻株高基因及其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李秀兰 吴成 邓晓建 杨志荣
植物学报. 2003, 20(03): 264-269.
摘要
(
1450
)
PDF
(402KB) (
521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株高是水稻品种的重要农艺性状之一,植株过高容易引起倒伏而减产。近年来,随着研究手段的改进和水平的提高,在水稻株高基因的发现、定位、克隆及作用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取得较大进展。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概况。
花粉管细胞壁结构及胞质运动
郝怀庆 王钦丽 陈艳梅 胡玉熹 林金星
植物学报. 2003, 20(03): 270-279.
摘要
(
1908
)
PDF
(826KB) (
786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花粉管的极性顶端生长是将雄配子体运输到子房的过程,在高等植物有性生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花粉管的生长过程包括许多方面,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花粉管细胞壁的合成和胞质运动。本文就细胞壁的结构及组成,生殖细胞和营养核的移位,细胞器以及分泌小泡的运动等方面作了较全面论述。
苔藓植物孢子萌发与原丝体发育研究进展
范庆书 赵建成 于树宏 李秀芹
植物学报. 2003, 20(03): 280-286.
摘要
(
1623
)
PDF
(489KB) (
870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孢子萌发与原丝体发育对于研究苔藓植物以及其他植物类群的系统发育与系统演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苔藓植物孢子萌发类型、原丝体发育特征以及环境影响因子等,还介绍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领域研究的新进展,如人们以苔藓植物原丝体为实验材料进一步揭示Ca2+·CAM信号系统、、植物激素、光信号系统等在植物体内的作用机制。
植物反转录转座子及其分子标记
王子成 李忠爱 邓秀新
植物学报. 2003, 20(03): 287-294.
摘要
(
2856
)
PDF
(541KB) (
960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反转录转座子(retrotransposon)是真核生物中一类可移动因子,可分为LTR反转录转座子和非LTR反转录转座子。反转录转座子以高拷贝在植物界广泛分布,可以通过纵向和横向分别在世代之间和不同种之间进行传递,同一家族的反转录转座子具有高度的异质性. 在一些生物的和非生物的逆境条件下,反转录转座子的转录可以被激活。由于反转录转座子的特点,使其作为一种分子标记得以应用。S-SAP、IRAP、REMAP和RBIP等分子标记相继发展起来,在基因作图、生物遗传多样性与系统进化、品种鉴定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研究论文
水稻叶绿体16S启动子克隆改造、载体构建及转化研究
苏宁孙萌 李轶女 倪丕冲 沈桂芳
植物学报. 2003, 20(03): 295-301.
摘要
(
1528
)
PDF
(839KB) (
706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利用PCR方法从水稻叶绿体基因组DNA中分离16S启动子, 并在其下游加入rbcL基因SD序列,以增强该启动子的翻译能力;序列分析表明, 除加入的SD序列外, 扩增片段与水稻(Oryza sativa)叶绿体基因组DNA序列16S启动子相应区域同源性为100%。将16S启动子与bar基因和gfp基因的融合基因连接,以psbA基因的3′序列为终止子, 并以烟草叶绿体trnH-psbA和trnK为同源片段构建了烟草叶绿体表达载体pR16S。 用基因枪转化烟草, 转化植株经Southern、Northern检测及后代遗传学分析, 发现16S启动子具有启动活性, 融合基因已在烟草叶绿体中稳定整合并遵循母系遗传规律。
四倍体大燕麦×六倍体裸燕麦的杂种F1的产生及鉴定
赵云云 周小梅 杨才
植物学报. 2003, 20(03): 302-306.
摘要
(
1376
)
PDF
(1559KB) (
616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本研究以四倍体大燕麦(Avena magna L.)做母本,六倍体裸燕麦(Avena nuda L.)做父本进行杂交,利用幼胚拯救技术获得了杂种F1,并对其后代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对杂种F1同工酶图谱和DNA指纹图谱进行了分析。杂种F1形态特征偏亲本或介于双亲之间;同工酶研究表明多数F1具有双亲互补酶带;RAPD分析不同引物扩增产物F1呈共显性或偏父、偏母。这些结果表明F1为真杂种。
花生幼叶为外植体的植株再生系统的建立
林荣双 梁丽琨 肖显华 王顺珍
植物学报. 2003, 20(03): 307-312.
摘要
(
1281
)
PDF
(2621KB) (
652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本文报道利用花生成熟胚幼叶为外植体获得高频植株再生的方法,为花生转基因提供有效的受体系统。通过诱导培养基TDZ、BA、NAA的浓度以及种子萌发时间、继代培养基种类五个因素不同水平的正交试验,筛选出了分化高频发生的最佳组合为:MS培养基中应含有TDZ 1.0 μmol/L、BA 0.4 μmol/L、NAA 5.0 μmol/L,种子萌发4 d,继代培养基为MS0。本研究表明,五因素中诱导培养基TDZ浓度为诱导花生幼叶分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其次为继代培养基、种子萌发时间,而诱导培养基中BA和NAA的浓度作用较小。试管苗生根后移栽田间,可正常开花结果。
百合不定芽培养脱毒种球生产的研究
徐品三 栾雨时 刘纪文 新美芳二
植物学报. 2003, 20(03): 313-318.
摘要
(
1191
)
PDF
(363KB) (
583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百合不定芽培养再生植株的病毒脱毒效果因百合品种和病毒种类而有所差异;‘卡萨布兰卡’百合潜在病毒(LSV)容易脱去,脱毒率达76%,‘魅丽’黄瓜花叶病毒(CMV)能全部脱去。‘卡萨布兰卡’不定芽培养在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都能很好形成子球;在含有抗病毒剂(10 mg/L DHT)的液体培养基中子球增大显著,LSV脱毒效果理想。无病毒子球移到有防虫网的户外栽培,2年后部分植株被检测出病毒,再感染率因品种而不同,‘卡萨布兰卡’高达73%,麝香百合‘乔治亚’仅17%;无病毒植株‘乔治亚’,香华丽百合和‘卡萨布兰卡’的生长高度要比有病毒植株明显增高。
供氮水平对小麦生殖生长时期叶片光合速率、NR活性和核酸含量及产量的影响
曹翠玲李生秀
植物学报. 2003, 20(03): 319-324.
摘要
(
1264
)
PDF
(360KB) (
780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在水培条件下,研究了氮素水平对小麦生殖生长时期一些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殖生长时期,外源供氮水平供应增加,叶面积、叶片光合速率及叶绿素含量均随之增加;叶片和根系硝酸还原酶活性(NRA)、叶片铵态氮含量和外源供氮水平间有显著正相关;根系DNA及RNA含量均随供氮水平升高而升高;孕穗期用不同氮素水平处理15 d,对小麦成熟后生物量及经济产量有明显影响。
草莓果实成熟过程中细胞Ca2+-ATPase活性的变化
关军锋 樊秀彩 冯晨静 王玉涛 李广敏
植物学报. 2003, 20(03): 325-329.
摘要
(
1289
)
PDF
(299KB) (
608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春星’草莓果实成熟时,总糖和花青苷含量增加,呼吸速率也显著升高;同时,细胞溶质Ca2+-ATPase活性和微粒体膜的Ca2+-ATPase总活性变化具有相似的特点,即先升高,至粉红期达到高峰,全红期又下降,在微粒体膜中以质膜Ca2+-ATPase占的比例最高。抑制质膜Ca2+-ATPase活性的Na3VO4能促进草莓果实花青苷积累、降低可溶性总糖含量,但对呼吸速率的影响则因草莓果实成熟度不同而异。
渗透胁迫对蒙古冰草幼苗保护酶系统的影响
王荣华 石雷 汤庚国 梁寅初 张称意
植物学报. 2003, 20(03): 330-335.
摘要
(
1436
)
PDF
(397KB) (
763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用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处理蒙古冰草(Agropyron mongolicum Keng)幼苗,研究了渗透胁迫对蒙古冰草幼苗某些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轻度干旱胁迫下,蒙古冰草幼苗可以通过提高酶活性来维持活性氧产生与清除之间的平衡,以减少干旱胁迫介导的氧化胁迫,使MDA含量、膜透性降低。在中度或重度干旱胁迫下,酶活性可能遭受破坏,即使酶活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也不能维持活性氧产生与清除之间的平衡,使植物产生氧化伤害。
多花野牡丹红色素的提取及其稳定性研究
苏燕评 陈郑镔 张良 陈炳华 刘剑秋
植物学报. 2003, 20(03): 336-341.
摘要
(
1417
)
PDF
(334KB) (
748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本文对多花野牡丹(Melastoma affine)果实胎座的色素进行了理化性质的探讨,对光、温度、氧化还原介质、7种金属离子、葡萄糖、蔗糖、苯甲酸钠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色素为水溶性花青苷类色素,它在60 ℃以下稳定性较好,对光的耐受性较差。色素在酸性条件下稳定性好,耐还原性也较好,但耐氧化性较差。7种金属离子中,Fe3+、Cu2+、Mn2+、Zn2+对色素有明显降解作用,而Na+、Mg2+、Al3+对色素稳定性较好并有不同程度的护色作用。葡萄糖、蔗糖、苯甲酸钠对色素无不良影响。
研究简报
蔓绿绒属观赏植物的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
朱根发
植物学报. 2003, 20(03): 342-345.
摘要
(
1671
)
PDF
(251KB) (
1127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利用7个蔓绿绒属观赏植物品种进行了该属植物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技术规律的探讨。不同品种的组织培养表现有较大的差异。该属植物一般需经高浓度(2~8 mg/L)6-BA处理,才能建立其快速繁殖无性系,2 mg/L 6-BA适合快速繁殖系的增殖,繁殖倍数达4~5倍。1/2MS+NAA 0.5 mg/L培养基适合该属植物的组培苗生根。‘绿帝王’和‘金帝王’幼花序在MS+NAA 0.5 mg/L+6-BA 5 mg/L培养上较有利于胚状体的诱导。
专题介绍
细胞培养技术在植物抗性生理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赵立群 崔素霞张立新 张承烈
植物学报. 2003, 20(03): 346-353.
摘要
(
1230
)
PDF
(632KB) (
563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本文综述了近10年来有关利用细胞培养技术所进行的抗性生理领域的研究成果,包括在培养过程中植物细胞对外界胁迫的反应、有关利用细胞培养技术研究植物的抗逆性反应,以及植物抗逆性的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大量的实验证明,细胞培养技术在植物抗逆性研究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活性氧中间体和NO在植物抗病中的作用
王利国 李玲
植物学报. 2003, 20(03): 354-362.
摘要
(
1512
)
PDF
(634KB) (
1136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植物与病原菌互作时,活性氧中间体(reactive oxygen intermediates,ROI)和一氧化氮(NO)参与了植物抗病性的建立。寄主与病原菌非亲合性互作产生二次氧爆发高峰,体内NO增加。许多氧化酶可以催化氧爆发产生ROI。ROI和NO通过氧化还原信号启动寄主细胞局部的过敏性坏死反应和全株系统获得性抗病性。
植物Na+/H+逆向转运蛋白研究进展
吕慧颖 李银心 孔凡江 杨庆凯
植物学报. 2003, 20(03): 363-369.
摘要
(
1716
)
PDF
(526KB) (
628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盐胁迫主要由Na+引起,过高的Na+浓度引起的离子毒害,渗透胁迫和K+/Na+比率的不平衡使植物新陈代谢异常,这是对大多数器官造成伤害的原因。植物抵御盐胁迫的主要方式是将细胞内过多的Na+从质膜向细胞外排放和将Na+在液泡中区隔化,这一过程是由Na+/H+ 逆向转运蛋白完成的。本文概述了植物中Na+/H+ 逆向转运蛋白的发现、特征、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以及Na+/H+ 逆向转运蛋白在植物耐盐性中的重要作用。
科学家园地
植物分子遗传学李家洋
编辑部
植物学报. 2003, 20(03): 370-372.
摘要
(
1132
)
PDF
(1463KB) (
540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管理——兼论自然保护区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蒋高明
植物学报. 2003, 20(03): 373-382.
摘要
(
1259
)
PDF
(663KB) (
665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生态系统退化与人口的增加及人类的活动有直接的关系。长期以来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掠夺性利用造成了各类生态系统的退化,即人为原因是主要的,而自然原因是次要的。在退化生态系统的治理方面,关键要减少自然生态系统恢复演替中人为的压力,而大面积的土地可借助自然力恢复,恢复后的土地可发展成自然保护区,并开展生态旅游等非直接破坏性的活动。应充分考虑到社区的发展问题,解决人的生存出路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从而在根本上缓解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本文提出了“以地养地”并借助自然力恢复退化生态系统的模式,利用各种具体例子阐明了我们的观点。最后指出了中国古代先哲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原理至今在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中仍然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动态与信息
广东省植物发育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简介
周仁超
植物学报. 2003, 20(03): 384-384.
摘要
(
1465
)
PDF
(77KB) (
335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