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稀濒危药用植物黄檗野生种群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闫志峰,  张本刚,  张昭,  于俊林
								
									生物多样性. 2006, 14(6): 
																			488-497. 
																		doi:10.1360/biodiv.060041								
								
									 摘要 
										( 
8610 )
 
										摘要 
										( 
8610 )  
										
																				 PDF (505KB)
										(
9555
)
										PDF (505KB)
										(
9555
)   
										
																				
																																																												
										 知识图谱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是我国珍贵的药用和用材树种, 现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为了研究其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 以制定有针对性的保护策略, 作者采用8对荧光引物, 对来自10个野生种群共计129个黄檗个体进行了AFLP分析。共扩增出1,704条谱带, 其中多态带1,581条。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3420, 即有34.20%的遗传变异来自种群间。黄檗物种水平的遗传多样性高于种群水平: 在物种水平上, 多态位点百分率PPL =92.77 %, 有效等位基因数Ne=1.4636, 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0.2316, Shannon信息指数I=0.4275; 在种群水平上, PPL =54.20%, Ne=1.2487, H=0.1524, I=0.2371。UPGMA聚类结果表明, 黄檗野生种群可分为四类, 并且来自同一地区的黄檗个体有聚为一类的趋势, 说明其遗传变异可能与生境有关。建议在各种群内大量采样,实施迁地保护; 在长白山、完达山、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千山以及燕山山脉的云蒙山等地区, 均匀布点划分区域进行就地保护, 保护种群完整性, 促进种群自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