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2001年, 第1期
    刊出日期:2001-01-10
      
    论文
    西双版纳片断化热带雨林常绿乔木幼树水分利用效率的边缘效应研究
    渠春梅, 韩兴国, 苏波, 黄建辉, 蒋高明
    植物生态学报. 2001, 25(1):  1-5. 
    摘要 ( 3971 )   PDF (371KB) ( 2244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沙坡头地区不同配置格局油蒿和柠条水分生态位适宜度研究
    唐海萍, 史培军, 李自珍
    植物生态学报. 2001, 25(1):  6-10. 
    摘要 ( 4175 )   PDF (439KB) ( 1822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生态位适宜度理论建立了沙坡头人工植被防护林体系无灌溉条件下,两种固沙植物油蒿(Artemisia ordosica Krasch.)和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 Kom.)的水分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并据此分析比较在5种不同配置格局下,在不同的降水量年份,这两种植物的水分利用状况。主要结论如下:不论在生长季总降水量为80.63mm的1991年还是在降水量大一倍的1993年,单播下油蒿的水分生态位适宜度均大于混播下的适宜度,且在7月份均有一个水分极其匮乏期;单播下柠条的水分生态位适宜度均小于混播下的适宜度;单播的3种格局中,以2m×2m的株距和行距(即样地1,3)为最佳,混播的两种格局以1m×1m的株距和行距,且按2行油蒿×2行柠条,中间空一行的方式配置(即样地5)为最佳。最后,对两个种生长过程中水分利用的一些特性进行了探讨。
    水分因素对沙地柏实生苗水分和生长特征的影响
    何维明
    植物生态学报. 2001, 25(1):  11-16. 
    摘要 ( 3842 )   PDF (494KB) ( 2216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讨未来降雨变化对半干旱气候区毛乌素沙地常绿优势灌木沙地柏(Sabina vulgaris)实生苗水分和生长特征的可能影响,在鄂尔多斯沙地草地生态站开展了模拟降雨变化的实验。水分饱和亏缺和组织密度随土壤水分含量提高而降低,失水系数却相反,这表明沙地柏实生苗的保水抗旱性随模拟降雨量增加而降低。水分梯度对枝茎面积比无显著影响,叶质量茎面积比和叶质量枝面积比随土壤水分含量增大而降低,这意味着实生苗分枝的供水潜力随水分可利用性提高而降低。水分变化显著影响生物量分配,而对形态和植冠生产力指数均无显著影响;生物量、株高和基茎增量的变化反映了沙地柏生长的缓慢性。根系对水分变化的敏感性高于叶和茎,地下部分生物量投资随水分可利用性提高而增大,这暗示沙地柏实生苗可能通过节约利用水分方式适应自然生境中的水分胁迫。
    塔里木河冲积平原胡杨林的土壤水分状况研究
    季方, 马英杰, 樊自立
    植物生态学报. 2001, 25(1):  17-21. 
    摘要 ( 4313 )   PDF (394KB) ( 2401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英巴扎断面实测资料,对塔里木河冲积平原胡杨(Populus euphratica)林的土壤水分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胡杨幼林区域,地下水埋深1~2m,水质为1~3g·L-1的微咸水,且此区域可被洪水漫溢,整个土壤剖面土壤含水率都很高,利于胡杨种子萌发与植株扎根。在胡杨青壮林区域,地下水埋深2.5~4m,但地下水水质仍为1~3g·L-1。由于多数年份不能被洪水漫溢,土壤表层水分含量低,此区域难以满足胡杨幼林对水分的需求。但是,对于胡杨青壮林来说,它能够吸收2.5~4m深的土壤水分,因而此区域可以满足它的生长要求。在胡杨衰败林区域,地下水埋深已达5~10m,不能满足胡杨生长的要求,使得胡杨在逐步枯萎和衰败。
    白沙蒿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 I. 粘液瘦果的结构和功能
    黄振英, Gutterman Yitzchak, 胡正海, 张新时
    植物生态学报. 2001, 25(1):  22-28. 
    摘要 ( 4648 )   PDF (1521KB) ( 2308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安徽黄山青冈种群遗传结构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陈小勇
    植物生态学报. 2001, 25(1):  29-34. 
    摘要 ( 3548 )   PDF (504KB) ( 2126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乌兰布和沙区紫花苜蓿根系生长及吸水规律的研究
    白文明, 左强, 黄元仿, 李保国
    植物生态学报. 2001, 25(1):  35-41. 
    摘要 ( 3965 )   PDF (476KB) ( 2508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土壤结构与光照水平对秋茄某些生长和生理参数的影响
    叶勇, 谭凤仪, 卢昌义
    植物生态学报. 2001, 25(1):  42-49. 
    摘要 ( 3769 )   PDF (647KB) ( 2735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红树植物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种群的交配系统
    葛菁萍, 林鹏
    植物生态学报. 2001, 25(1):  50-56. 
    摘要 ( 3931 )   PDF (557KB) ( 2564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海岸带林草复合系统环境及其效应研究
    安树青, 张久海, 张纪林, 陈兴龙, 谈建康, 李国旗
    植物生态学报. 2001, 25(1):  57-64. 
    摘要 ( 3866 )   PDF (671KB) ( 1514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江苏东台海岸带防护林内设置5个林分密度小区,记录各小区不同生长季节的光照、地面温度和地面相对湿度及其日变化,测定牧草的蒸腾作用、营养价值及其生物量的变化,分析林草复合系统的环境特征及其生态效应,结果表明:林分郁闭度对光照强度变化的影响可分为3个阶段,低郁闭度时,郁闭度的变化对光照影响较小,中等郁闭度时影响最大,高郁闭度时影响又会减弱。生长季盛期,试区平均温度最高,为23.09±5.93℃,分别比初期和末期高24.3%和62.4%;此时平均相对湿度为91.61%±1.57%,分别高于初期24.4%和末期32.9%。生长季盛期苏丹草(Sorghum sudonense)的平均蒸腾强度为3659.82%±489.44g·dm-2·h-1,比末期高1.72%。在IV区茅叶荩草(Arthraxon pricnodes)单位面积的代谢能、饲料单位最高,分别为4.877×103kJ·m-2和3890.64FU·hm-2,比最低的Ⅰ区高77.54%和80.87%。不论是单个生长季的温度,还是几个生长季温度的组合,对于狗尾草(Setaria faberii)和苏丹草干重的影响都是不显著的,相对湿度也是如此。生长季初期的光照(L)对狗尾草生物量(Y)回归是显著的:Y= –724.19+0.063L;生长季末期的光照对苏丹草的生物量是显著的:Y= –1093.30+0.11 L。对于狗尾草,在生长季初期,试区内温度(T)、相对湿度(RH)和光照对其生物量的影响都是极显著的,其关系为:Y=–3859.39+25.35T+23.03RH+0.11L;盛期时,只有相对湿度和光照的作用显著,关系为:Y=1205.16+0.05L–14.84RH末期时,三因子中没有一个因子或因子的组合有显著作用。对于苏丹草,在生长季初期,温度和相对湿度的作用明显,其回归方程为:Y=6186.48–69.38T–62.64RH;盛期时,温度、相对湿度和光照的作用都是显著的,其关系是:Y=–3777.95+11.61 T+16.36RH+0.15L;而在末期,光照和相对湿度与苏丹草干重呈显著回归:Y=–779.92+0.116L–5.59RH。
    湖南茶陵普通野生稻保护区优势种的空间分布和生态位分析
    刘贵华, 王海洋, 周进, 郭友好
    植物生态学报. 2001, 25(1):  65-70. 
    摘要 ( 3986 )   PDF (1390KB) ( 2150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2m×2m的样方调查了湖南茶陵普通野生稻保护区群落,绘制了群落优势种水平分布图。选用斑块数量、总斑块面积、平均斑块面积、标准差、变异系数、中值、最大斑块面积、最小斑块面积和优势度等几个描述统计量,来刻画斑块大小的分布特征。选取9个不同生态条件的样地计测了其中10个主要物种的生态位宽度;以群落间接生境梯度代替生态因子梯度,计算了其生态位重叠值,进行了生态位重叠排序。结果表明:各物种斑块在群落中呈异质分布,物种在群落中发生现实生态位分离,这种分离主要是由生境条件特别是生境水位决定的。根据生态位重叠排序可把物种分为3组:莼菜(Brasenia schreberi)、水竹叶(Murdannia triqeutra)、莲(Nelumbo nucifera)、锐棱荸荠(Eleocharis acutangula)、水毛花(Scirpus triangulatus)、慈姑(Sagittaria trifolia)等分布于20cm以上的深水位生境;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李氏禾(Leersia hexandra)等分布于10~20 cm中水位生境;柳叶箬(Isachne globosa)分布于10cm以下浅水位生境。排序的结果与物种在群落中的空间分布情况相符合。在普通野生稻的保护实践中,适宜生境尤其是适宜水位的维持十分重要。
    放牧干扰对根茎冰草无性系种群年龄结构的影响
    杨允菲, 郑慧莹, 李建东
    植物生态学报. 2001, 25(1):  71-75. 
    摘要 ( 1997 )   PDF (453KB) ( 1895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东灵山地区辽东栎叶养分的季节动态与回收效率
    孙书存, 陈灵芝
    植物生态学报. 2001, 25(1):  76-82. 
    摘要 ( 3553 )   PDF (598KB) ( 2013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羊草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胡宝忠, 刘娣, 胡国富, 姜述君, 张阿英
    植物生态学报. 2001, 25(1):  83-89. 
    摘要 ( 3666 )   PDF (531KB) ( 2568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藤本植物的适应生态学I. 叶片解剖特征的比较
    蔡永立, 宋永昌
    植物生态学报. 2001, 25(1):  90-98. 
    摘要 ( 4213 )   PDF (1066KB) ( 3730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西双版纳不同热带森林下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动态研究
    孟盈, 薛敬意, 沙丽清, 唐建维
    植物生态学报. 2001, 25(1):  99-104. 
    摘要 ( 3841 )   PDF (501KB) ( 2651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简报
    松属、青冈属乔木侧根的强度在防护林固土护坡作用中的意义
    周跃, 张军, 骆华松, 徐强
    植物生态学报. 2001, 25(1):  105-109. 
    摘要 ( 3897 )   PDF (363KB) ( 2177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乔木根系的土壤加强作用是防护林稳定土壤和保护坡面的最有效的机械途径,其中侧根的牵引效应在林地的固土护坡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潜能与侧根的抗张强度呈正相关关系。本研究构建了侧根抗张强度与其牵引效应的数学模型,对云南山地以云南松林和滇青冈林为代表的松属和青冈属乔木群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青冈属和松属乔木侧根的抗张强度分别在40一10MPa和30~5 MPa范围内,量值的高低随侧根直径的增加而降低。两种乔木的侧根在0~60cm的土壤深处有较高的分布密度,由于具有一定的强度,通过它们的牵引效应,侧根使这一深度的根际土层的抗张强度提高了6.85~12.41 kPa。在各个土层,青冈属乔木固土护坡能力明显高于松属,说明松属侧根在浅层土体加固方面具有局限性。
    中国东北样带草地群落放牧干扰植物多样性的变化
    杨利民, 韩梅, 李建东
    植物生态学报. 2001, 25(1):  110-114. 
    摘要 ( 3932 )   PDF (410KB) ( 1984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放牧干扰是草地群落植物多样性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中国东北样带9个草地群落放牧干扰植物多样性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中牧或重牧阶段Shannon指数达最大值,形成中牧(重牧)>重牧(中牧)>轻牧>过牧的规律。群落物种丰富度、均匀度与多样性的相关分析表明,均匀度变化对多样性变化具有更大的贡献率,而丰富度呈下降趋势,即轻牧(中牧)>中牧(轻牧)>重牧>过牧。生活型功能群多样性也表现出明显的变化。中国东北样带草地群落植物多样性的分布格局是: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典型草原 >荒漠草原>碱化草原,并且群落物种丰富度对多样性有更大贡献率。
    高寒山区牧草根质膜和脂肪酸组分对冷冻低温的适应反应
    周瑞莲, 赵哈林
    植物生态学报. 2001, 25(1):  115-118. 
    摘要 ( 3564 )   PDF (294KB) ( 2236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秋末冬初测定了高寒山区自然生境中生长的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早熟禾(Poa sphyondylodes) 和花雀麦(Bromus sinensis)3种牧草根膜脂脂肪酸组分和质膜流动性及ATPase活力。结果表明:随着秋末冬初气温下降到0℃以下,3种牧草根中膜脂肪酸配比发生较大变化,棕榈酸相对百分含量下降40.29%,亚油酸增加3倍多,亚麻酸增加112.39%,脂肪酸不饱和指数(IUFA)增大;同时根质膜流动性在低温期间较大,在融冻阶段有下降,冰冻阶段增大;质膜Mn2+ATPase、Ca2+ ATPase活力增大,Mg2+ ATPase活力下降。在冷冻适应中牧草根膜脂脂肪酸不饱和度的增加直接影响着膜的流动性,影响膜功能和植物抗冻性,并在维持根细胞膜完整性和抵抗组织结冰伤害方面起重要作用。
    海南粗榧(Cephalotaxus mannii Hook.f.)化学元素含量及变异研究
    杜道林, 苏杰, 郭力华, 舒火明, 付永川, 向志强
    植物生态学报. 2001, 25(1):  119-124. 
    摘要 ( 3542 )   PDF (462KB) ( 1776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变异系数和差异显著性检验,对海南坝王岭等五个海南粗榧群体植株及其不同器官的C、H、N、K等15种化学元素分布及变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海南粗榧(Cephalotaxus mannii Hook.f.)中的化学元素含量分布总体呈Ca>K型,但枝、茎、根、种子等不同器官却表现为K>Ca型;2)海南粗榧群体内各化学元素含量的变异系数较大,但群体内和群体间基本无显著差异;3)海南粗榧不同群体同一器官间元素含量相对稳定,变异系数不太大,群体不同器官间则呈现显著甚至极显著的差异,但不同器官的总体平均值却无显著差异。
    论坛
    中国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评估与优先保护重点的确定应该重视
    马克平
    植物生态学报. 2001, 25(1):  125-125. 
    摘要 ( 3487 )   PDF (91KB) ( 1920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微信服务号: zwstxbfw

  • 微信订阅号:zwstxb

  • 淘宝店订购

  • 微店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