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榛“小枝系统”生长与防御策略的季节动态和器官差异
李新貌 金光泽 刘志理
植物生态学报. 2025, 49(化学计量与功能性状):
0-0.
doi: 10.17521/cjpe.2024.0361
摘要
(
3 )
知识图谱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探究不同季节毛榛 “小枝系统”(老枝、新枝和叶)的生活策略差异可为野生毛榛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理论基础, 同时促进对植物多器官联动响应气候变化的理解。本研究以阔叶红松林中灌木层优势种--毛榛(Corylus mandshurica)为例, 分别在春、夏和秋季采集了毛榛的老枝、新枝和叶, 测量了化学性状(碳、氮和磷)、非结构性碳(可溶性糖、淀粉和总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防御性状(总酚、单宁和类黄酮)3类性状以探究植物“小枝系统”生长与防御策略。结果表明:除器官对淀粉的影响不显著外(p >0.05, 偏 Eta 平方值=0.016), 季节、器官及其交互作用对毛榛功能性状均具有较显著的影响(p <0.05)。春季时叶的6个性状网络整体特征参数中分别有5个和4个参数(节点数量、边数量、直径和边密度等)高于新枝和老枝, 叶的6个性状网络整体特征参数中有4个参数(节点数量、平均路径长度、模块度等)低于新枝和老枝。春季时, 在毛榛“小枝系统”(老枝、新枝和叶)中, 叶和新枝趋向“生长”策略, 老枝趋向“防御”策略; 在夏季时, 叶趋向“生长”策略, 而新枝和老枝趋向“防御”策略。在秋季时, 叶趋向“防御”策略, 新枝和老枝趋向“资源回收”策略。研究结果揭示了毛榛“小枝系统”的生长与防御策略存在差异, 这有利于促进关于植物如何响应环境变化的理论研究向系统化和精细化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