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 ›› 2025, Vol. 33 ›› Issue (4): 24174. DOI: 10.17520/biods.2024174 cstr: 32101.14.biods.2024174
刘咏华1,2,3, 童光蓉4, 余航远4, 王宁宁1,2, 任海保1,2, 陈磊1,2,3, 马克平1,2,3, 米湘成1,2*
1.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重点实验室浙江钱江源森林生物多样性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北京 100093; 2. 国家植物园, 北京 100093; 3.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 4. 钱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 浙江开化 324300
Yonghua Liu1,2,3, Guangrong Tong4, Hangyuan Yu4, Ningning Wang1,2, Haibao Ren1,2, Lei Chen1,2,3, Keping Ma1,2,3, Xiangcheng Mi1,2*
1 Zhejiang Qianjiangyuan Forest Biodiversity National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Station, Key Laboratory of Vegetation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Institute of Botan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93, China
2 National Botanical Garden, Beijing 100093, China
3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4 Qianjiangyuan National Park Administration, Kaihua, Zhejiang 324300, China
摘要: 国家公园内的植被生态系统具有典型性和国家代表性, 是国家公园的重点保护对象。为实现国家公园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管理目标, 有必要监测国家公园内植被的变化, 根据监测结果评估保护成效, 进而制定可持续管理战略。航空遥感是获取大面积植被信息的有效手段, 使得在大尺度上高效地监测国家公园的植被动态变化成为可能。本研究以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候选区钱江源园区(简称钱江源园区)全域共21,820个100 m × 100 m像元为研究对象, 基于机载激光雷达和高光谱的多源遥感数据, 结合2018年林业小班调查数据, 探究利用遥感数据获取的冠层特征与植被三维冠层结构和光谱特征的关系, 以分析利用航空遥感监测国家公园保护成效的潜在应用。结果表明: (1)钱江源园区冠层特征变化范围大, 不同区域冠层特征差异较大。(2)不同人为干扰程度的冠层特征差异显著, 结合冠层空间结构特征及光谱特征, 能够反映保护成效: 重度干扰的次生林或人工林冠层高度低、叶面积小, 垂直结构复杂度低, 低矮植被和稀疏植被占比大, 对光资源的利用效率低, 叶片衰老程度高; 中度干扰的次生落叶阔叶林和轻微或无干扰的常绿阔叶林老龄林均表现出冠层高度大、叶面积大且垂直结构复杂度较高的特征, 但老龄林所受压力小, 对光资源的利用效率高, 叶片衰老程度低。本研究结果可为国家公园中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