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设备
试剂耗材
技术服务
电子目录推送
  • 《植物学报》电子双月刊逢单月通过邮件进行发行
    Email:

微信号:zwxb_2009

淘宝店二维码

微店二维码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绿色革命”新进展: 赤霉素与氮营养双重调控的表观修饰助力水稻高产高效育种
韩美玲,谭茹姣,晁代印
植物学报    2020, 55 (1): 5-8.   DOI: 10.11983/CBB20002
发布日期: 2020-02-07
摘要2039)   HTML51)    PDF (1225KB)(955)    收藏

以半矮秆育种为代表的“绿色革命”极大地提高了作物产量, 但也带来氮营养利用效率降低的严重问题。“绿色革命”主要基于调控赤霉素的代谢和信号转导而实现。前期的研究发现, 赤霉素信号转导关键因子DELLA蛋白通过调控GRF4而负调控氮素的吸收利用, 为半矮秆品系氮利用效率低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最近的一项研究进一步揭示了GA信号途径与氮响应交叉互作的新机制。该研究发现水稻(Oryza sativa) NGR5是氮素调控分蘖数目的一个关键基因, 其表达受氮诱导。通过招募PRC2, NGR5对D14OsSPL14等分蘖抑制基因所在位点进行H3K27me3甲基化修饰, 从而抑制其表达。而在半矮秆背景下超表达NGR5可以提高低氮水平下的水稻产量。NGR5同时也被发现为赤霉素受体GID1的一个新靶标, 受到其负调控。该研究发现了调控赤霉素信号通路的新机制, 并对高产高效的新一代“绿色革命”育种实践具有重要启示。

被引次数: CSCD(2)
2. 基因组学技术大发展助力园艺植物研究取得新进展
唐嘉瓅,邱杰,黄学辉
植物学报    2020, 55 (1): 1-4.   DOI: 10.11983/CBB19240
发布日期: 2019-12-20
摘要1527)   HTML64)    PDF (802KB)(1358)    收藏

园艺植物包括花卉、蔬菜、果树、部分瓜类(如西瓜(Citrullus lanatus)和甜瓜(Cucumis melo))和茶树(Camellia sinensis), 在植物分类上涉及大量物种。园艺植物的基因组学和遗传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经济意义。基因组测序技术及相关生物信息学工具的发展为园艺植物基因组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睡莲是一种重要的花卉植物, 除了具有观赏价值, 其进化地位也非常特殊, 属于一种早期被子植物类群。最近, 蓝星睡莲(N. colorata)的高质量基因组图谱绘制完成。通过系统分析和比较睡莲基因组与其它被子植物的基因组, 研究者阐明了睡莲的进化位置及相关进化事件。所获得的高质量基因组序列将有助于园艺植物研究者开展深入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鉴定到控制和调控花器官、花色花香及品质等众多性状的功能基因, 从而推动基础研究的快速发展和加快新品种创制。

被引次数: CSCD(2)
3. 大刍草稀有等位基因促进玉米密植高产
刘杰,严建兵
植物学报    2019, 54 (5): 554-557.   DOI: 10.11983/CBB19119
发布日期: 2019-08-16
摘要2191)   HTML31)    PDF (638KB)(919)    收藏

密植是提高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促进粮食增产的重要途径之一。叶夹角是影响玉米(Zea mays)密植的关键因子。中国农业大学田丰课题组最近克隆了2个调控玉米叶夹角的数量性状位点(QTL)——UPA1UPA2, 揭示了这2个位点的功能基因(brd1ZmRAVL1)通过油菜素内酯(BR)信号通路调控叶夹角。UPA2位于ZmRAVL1上游9.5 kb, 可与DRL1蛋白结合。另一个影响玉米叶夹角的蛋白LG1可以激活ZmRAVL1的表达; DRL1蛋白与LG1蛋白直接互作抑制LG1对ZmRAVL1的激活表达。玉米祖先种大刍草(teosinte)的UPA2位点序列与DRL1蛋白结合能力更强, 导致大刍草ZmRAVL1的表达受到更强的抑制, 下调表达的ZmRAVL1进一步使下游基因brd1的表达下调, 进而降低叶环区的内源BR水平, 导致叶夹角变小。将大刍草的UPA2等位基因导入到玉米中或对玉米中ZmRAVL1进行基因编辑, 在密植条件下均可显著提高玉米产量。上述发现为高产玉米品种的分子育种改良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和基因资源。

被引次数: CSCD(3)
4. 长链非编码RNA基因Ef-cd调控水稻早熟与稳产
张硕,吴昌银
植物学报    2019, 54 (5): 550-553.   DOI: 10.11983/CBB19163
发布日期: 2019-08-27
摘要1460)   HTML26)    PDF (684KB)(844)    收藏

水稻(Oryza sativa)育种中早熟和高产往往不能兼顾。最近一项研究分离鉴定了1个调控水稻早熟的基因Ef-cd (Early flowering-completely dominant)。Ef-cd编码一段长链非编码RNA (lncRNA), 该lncRNA与OsSOC1基因的一段反义转录本重叠, Ef-cd正调控H3K36me3的富集及OsSOC1基因的表达。在不同的纬度, 含有Ef-cd基因的品种及其杂交种与对照相比生育期缩短7-20天, 但产量不降低。对1 439份优质杂交稻品种的基因型分析显示, 含有Ef-cd基因的16份纯合子和299份杂合子均表现出明显的早熟特性。Ef-cd基因可能通过提高氮素利用率及光合效率来促进水稻早熟。因此, Ef-cd基因兼顾了水稻的早熟和产量, 在水稻分子育种中具有重要利用价值。

被引次数: CSCD(1)
5. ZmFBL41 Chang7-2: 玉米抗纹枯病的关键利器
李伟滔, 贺闽, 陈学伟
植物学报    2019, 54 (5): 547-549.   DOI: 10.11983/CBB19166
发布日期: 2019-09-30
摘要1224)   HTML32)    PDF (944KB)(708)    收藏

由真菌Rhizoctonia solani引起的纹枯病严重危害玉米(Zea mays)和水稻(Oryza sativa)等作物的安全生产。R. solani的宿主范围广且抗源少, 加之相关的抗性机制研究有限, 导致纹枯病的危害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近期, 中国科学家通过对318份玉米自交系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筛选到1个与纹枯病抗性相关的、编码F-box结构域蛋白的候选基因ZmFBL41 (GRMZM2G109140)。ZmFBL41蛋白是SCF (SKP1-Cullin-F-box) E3泛素连接酶复合体的一员, 能介导复合体对肉桂醇脱氢酶ZmCAD的降解, 从而降低木质素的积累, 使玉米易感纹枯病。玉米抗病自交系Chang7-2中, 蛋白ZmFBL41 Chang7-2因2个关键氨基酸的变异, 不能结合并降解底物ZmCAD, 使木质素含量增加, 从而提高玉米对纹枯病的抗性。该研究率先揭示了SCF复合体可通过降解肉桂醇脱氢酶来调控植物免疫反应的新型分子机制, 为提高玉米及其它作物对纹枯病的抗性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基因资源。

被引次数: CSCD(2)
6. 中国科学家发现胞嘧啶单碱基编辑工具存在 基因组范围的脱靶
谢卡斌
植物学报    2019, 54 (3): 296-299.   DOI: 10.11983/CBB19033
发布日期: 2019-02-22
摘要1406)   HTML30)    PDF (868KB)(791)    收藏

基于CRISPR-Cas的单碱基编辑工具是近2年基因组编辑技术的重大突破之一, 已经在人类(Homo sapiens)细胞和动植物中得到了验证与应用。最近, 中国科学家分析了胞嘧啶编辑器(CBE) BE3和HF1-BE3, 以及腺嘌呤编辑器(ABE)等单碱基编辑工具在水稻(Oryza sativa)中的脱靶现象, 发现BE3和HF1-BE3两个CBE在全基因组范围内存在脱靶编辑, 而ABE则没有脱靶现象。这一发现对单碱基编辑工具的应用和进一步改进具有重要意义。

被引次数: CSCD(1)
7. 非TIR1受体依赖型激活生长素信号的新机制
胡孔琴,丁兆军
植物学报    2019, 54 (3): 293-295.   DOI: 10.11983/CBB19063
发布日期: 2019-04-01
摘要1378)   HTML31)    PDF (802KB)(802)    收藏

依赖于受体TIR1以及下游Aux/IAAs-ARFs介导的信号通路是目前研究最为深入的生长素信号转导途径。徐通达课题组最新研究发现, 高浓度生长素能够诱导质膜定位的TMK1激酶发生剪切, 导致其羧基(C-)端部分转入细胞核并磷酸化修饰细胞核内的非经典IAA32/34, 后者通过与生长素响应转录因子ARFs互作, 调控下游基因表达, 从而解析了生长素通过TMK1-IAA32/34-ARFs通路调控植物顶端弯钩内外侧差异性生长的分子机制。该研究发现了一条新的生长素TMK1- IAA32/34-ARFs信号途径, 此信号通路独立于经典生长素受体TIR1介导的生长素信号转导通路。

被引次数: CSCD(1)
8. 开启防御之门: 植物抗病小体
夏石头,李昕
植物学报    2019, 54 (3): 288-292.   DOI: 10.11983/CBB19035
发布日期: 2019-04-03
摘要1873)   HTML63)    PDF (1041KB)(1236)    收藏

NLR蛋白是存在于植物和动物中的一个免疫受体大家族, 具有核苷酸结合域并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植物NLR通过识别病原菌特异效应子开启免疫信号转导。第1个植物NLR抗性蛋白于25年前克隆, 但其激活机制仍不清楚, 至今仍未获得一个完整的NLR蛋白结构。最近, 柴继杰、周俭民和王宏伟实验室合作解析了第一个植物完整NLR ZAR1激活前后的结构, 研究成果以两篇论文形式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填补了NLR介导的免疫信号转导研究领域的空白。该文简要总结了相关研究进展, 讨论了NLR免疫信号转导研究领域尚需解决的问题。

被引次数: CSCD(5)
9. 根际微生物促进水稻氮利用的机制
王孝林,王二涛
植物学报    2019, 54 (3): 285-287.   DOI: 10.11983/CBB19060
发布日期: 2019-04-29
摘要2708)   HTML99)    PDF (838KB)(1423)    收藏

根际微生物影响植物的生长及环境适应性。不同种属、不同种群的植物影响其环境微生物群落; 反之, 根际微生物也影响宿主植物生长发育与生态适应性。植物与根际微生物的互作现象及其机制, 是生命科学研究关注的热点, 也是农业微生物利用的关键问题。近期, 中国科学家在该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通过对不同籼稻(Oryza sativa subsp. indica)和粳稻(O. sativa subsp. japonica)品种的根际微生物组进行研究, 发现籼稻根际比粳稻根际富集更多参与氮代谢的微生物群落, 且该现象与硝酸盐转运蛋白基因NRT1.1B在籼粳之间的自然变异相关联。通过对籼稻接种籼稻根际特异富集的微生物群体可以提高前者对有机氮的利用, 促进其生长。该研究揭示了籼稻和粳稻根际微生物分化的分子基础, 展示了利用根际微生物提高水稻营养高效吸收的应用前景。

被引次数: CSCD(11)
10. 虾青素功能米: 生物强化新思路, 优质米培育新资源
朱丽,钱前
植物学报    2019, 54 (1): 4-8.   DOI: 10.11983/CBB18212
摘要1347)   HTML76)    PDF (839KB)(978)    收藏

虾青素是一种红色的类酮胡萝卜素, 与其它类胡萝卜素或维生素E相比具有更强的抗氧化活性, 在延缓衰老、提高免疫力、防治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方面均有功效, 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制药、保健和日化等行业。但其合成必需基因BKT仅存在于部分微藻、细菌和酵母中, 大多数高等动、植物中并不存在。人类仅可以从三文鱼、贝类和鳟鱼等海洋生物中少量摄取虾青素。水稻(Oryza sativa)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是全世界近1/2 (我国2/3)人口的主粮。稻米中缺乏类胡萝卜素前体, 因此无法自主合成虾青素, 且多年来在水稻中人工合成虾青素的尝试均未获得成功。近期, 中国科学家首次利用自创的多基因垛叠表达系统, 成功获得了富含β-胡萝卜素的黄金米, 富含角黄素的角黄素米和富含虾青素的赤晶米, 实现了从前体、中间产物到终产物的精准合成。

被引次数: CSCD(4)
11. 中国科学家在杂种F1克隆繁殖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薛治慧,种康
植物学报    2019, 54 (1): 1-3.   DOI: 10.11983/CBB19004
发布日期: 2019-01-15
摘要1285)   HTML84)    PDF (5364KB)(1238)    收藏

杂种优势在提高作物产量和适应性方面已得到广泛应用。然而, 由于杂交种后代不能稳定遗传, 每年均需利用不育系和恢复系亲本配置杂交种子, 不仅制种成本高, 而且存在制种纯度问题, 限制了杂种优势利用的推广范围。近期, 中国科学家通过对减数分裂和受精过程关键基因进行编辑, 获得了杂种F1的克隆种子, 为进一步固定杂种优势、实现“一系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带来了曙光。

被引次数: CSCD(1)
12. 中国科学家在植物细胞骨架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沈锦波, 姜里文
植物学报    2018, 53 (6): 741-744.   DOI: 10.11983/CBB18187
发布日期: 2018-10-06
摘要1358)   HTML70)    PDF (1846KB)(669)    收藏

微管是细胞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真核细胞生命活动所必需。与其它生物体类似, 微管不仅在植物生长发育中起重要作用, 而且参与响应外界环境信号。近期, 中国科学家在解析植物微管精准切割及微管骨架动态重构调控机制的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被引次数: CSCD(1)
13. 利用多组学手段解析番茄育种过程中代谢物变化的机制
马爱民, 漆小泉
植物学报    2018, 53 (5): 578-580.   DOI: 10.11983/CBB18052
摘要1442)   HTML42)    PDF (737KB)(703)    收藏

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在育种过程中经历了驯化、改良、分化和渐渗等不同阶段, 在这一选择过程中番茄的果重和风味等均发生了显著改变, 但是目前对于番茄育种过程中代谢物的变化及其遗传基础却不是十分清楚。近期,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黄三文研究组与华中农业大学罗杰研究组利用多组学(变异组、转录组及代谢组)手段系统解析了番茄育种过程中代谢物的变化。结果表明, 在番茄驯化过程中有46个甾醇糖基生物碱类物质(SGAs)含量逐渐降低, 并获得了7个与其中44个物质显著相关的遗传位点。因此, 在番茄育种过程中通过优异等位位点的组合可以显著降低SGAs的含量; 同时发现在番茄以果重为目标的选择过程中, 控制果重基因周围其它基因的“搭车效应”是引起许多代谢物变化的重要遗传因素, 及在育种过程中对某一性状的选择会对其它性状产生重要影响。该研究首次利用多组学手段系统解析了选择对作物代谢物的影响, 为番茄品质改良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被引次数: CSCD(3)
14. 死亡信号传递: 叶绿体与线粒体间信号交流调控植物程序性细胞死亡
何光明, 邓兴旺
植物学报    2018, 53 (4): 441-444.   DOI: 10.11983/CBB18087
摘要1398)   HTML20)    PDF (8147KB)(615)    收藏

程序性细胞死亡(PCD)是生物体受遗传调控的自主细胞死亡现象, 在植物生长发育和抵抗环境胁迫中起重要作用。PCD的发生可受线粒体中活性氧(ROS)诱导。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研究组早期的研究发现了1个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细胞死亡突变体mod1, 并暗示植物细胞中存在叶绿体与线粒体之间的信号交流调控PCD, 但其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最近, 他们通过大规模筛选mod1突变体的抑制突变体, 克隆了3个新的抑制基因plNAD- MDHDiT1mMDH1。此3个基因分别编码质体定位的NAD依赖的苹果酸脱氢酶、叶绿体被膜定位的二羧酸转运蛋白1和线粒体定位的苹果酸脱氢酶1, 突变后都可抑制mod1中ROS的积累及PCD的发生。通过对这些基因进行深入的功能分析, 他们论证了苹果酸从叶绿体到线粒体的转运对线粒体中ROS的产生及随后PCD的诱导起重要作用。该研究拓展了我们对植物细胞中细胞器间交流的认识, 为我们深入理解植物PCD发生机制提供了新线索, 是该领域的一项突破性进展。

被引次数: CSCD(3)
15. 我国科学家在程序性细胞死亡机制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张宪省
植物学报    2018, 53 (4): 445-446.   DOI: 10.11983/CBB18094
摘要1131)   HTML9)    PDF (676KB)(481)    收藏

程序性细胞死亡在调控植物发育和胁迫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 而活性氧是导致程序性细胞死亡的关键因子。日前,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所李家洋研究组对活性氧调控程序性细胞死亡的分子机制进行了深度解析, 首次阐明了苹果酸作为信号分子, 经由叶绿体-线粒体穿梭途径而引发活性氧产生, 继而导致细胞死亡。该研究成果是程序性细胞死亡调控机制领域的重大突破。

被引次数: CSCD(1)
16. 中国科学家在植物程序性细胞死亡领域取得重要成果
赵曦娟, 钱礼超, 刘玉乐
植物学报    2018, 53 (4): 447-450.   DOI: 10.11983/CBB18104
摘要1039)   HTML18)    PDF (1210KB)(443)    收藏

程序性细胞死亡不仅在植物生长发育中起重要作用, 而且与植物适应逆境密切相关。近日, 中国科学家在解析植物程序性细胞死亡(PCD)信号通路的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被引次数: CSCD(2)
17. 植物防御素调控水稻镉积累的新机制
黄新元, 赵方杰
植物学报    2018, 53 (4): 451-455.   DOI: 10.11983/CBB18056
摘要1267)   HTML12)    PDF (2065KB)(488)    收藏

镉是我国农产品的主要重金属污染物之一。随着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包括稻米在内的农产品重金属超标时常发生。如何防控重金属在作物可食部位的积累, 在保证农产品安全的同时将农田重金属进行移除修复, 已成为我国农业生产急需解决的问题。最近,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植物生理生态所龚继明研究组和中国水稻所钱前研究组克隆到1个特异调控镉在水稻(Oryza sativa)叶片中积累的主效QTL基因CAL1CAL1编码1个植物防御素类似蛋白, 通过与镉进行螯合, 将镉从维管束木质部薄壁细胞中分泌出来, 进入木质部参与长距离转运, 从而定向调控镉在水稻叶片等营养器官的积累而不影响籽粒镉的积累。该研究加深了人们对重金属镉在植物体内的转运和再分配机理的认识, 同时也为培育秸秆镉高积累而籽粒镉含量达标的“修复型”水稻品种提供有价值的新基因。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被引次数: CSCD(7)
18. 中国科学家完成博落回全基因组测序并解析苄基异奎宁类生物碱途径
张红艳, 罗杰
植物学报    2018, 53 (3): 289-292.   DOI: 10.11983/CBB18023
摘要1251)   HTML24)    PDF (1089KB)(576)    收藏

博落回(Macleaya cordata)是罂粟属的一种传统中药, 因其富含具有抗菌功能的血根碱(SAN)和白屈菜红碱(CHE), 可以作为牲畜抗菌生长促进剂的安全来源植物。中国科学家以博落回为材料, 利用从头测序手段测定了首个罂粟属植物全基因组序列。研究人员通过组织特异性代谢谱及表达谱分析鉴定了博落回中16个参与血根碱和白屈菜红碱合成的候选基因, 并结合同源克隆及饲喂实验对其中的14个基因进行了体外功能验证。上述研究为进一步探索博落回中血根碱等苄基异奎宁类生物碱(BIAs)合成、调控及后续合成奠定了基础, 也为解析罂粟属其它植物的代谢途径提供了有力工具。

被引次数: CSCD(1)
19. 解析植物冷信号转导途径: 植物如何感知低温
段志坤, 秦晓惠, 朱晓红, 宋纯鹏
植物学报    2018, 53 (2): 149-153.   DOI: 10.11983/CBB18039
摘要2334)   HTML58)    PDF (4500KB)(1384)    收藏

低温胁迫(冷害和冻害)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地理分布, 是制约作物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在自然界, 植物通过感知低温信号并启动一系列响应机制来抵御冷冻伤害。MAP蛋白激酶家族在植物响应逆境胁迫信号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但其是否参与冷冻胁迫信号传递仍不清楚。最近, 朱健康、杨淑华和种康研究团队先后报道了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和水稻(Oryza sativa)通过MAPK级联反应途径参与冷冻胁迫应答反应, 通过磷酸化ICE1来调控其稳定性, 并阐明了ICE1提高植物抗冷冻能力的分子机制。他们的研究完善了ICE1介导的低温应答网络, 是植物低温应答研究领域的重要突破, 并为未来的作物分子设计育种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被引次数: CSCD(3)
20. “先驱”转录因子LEC1在早期胚胎重置春化状态的机制
许淑娟, 种康
植物学报    2018, 53 (1): 1-4.   DOI: 10.11983/CBB17234
发布日期: 2018-01-10
摘要1091)   HTML27)    PDF (170KB)(676)    收藏

开花是植物由营养生长阶段向生殖生长阶段转变的重要过程, 长时间低温处理即春化对开花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春化控制的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开花中, 阻抑型转录因子FLC是重要的关节点, 春化记忆依赖于对该基因的控制。何跃辉研究组之前对拟南芥的研究揭示了转录因子VAL1或VAL2可以识别负调控开花的关键基因FLC成核区的顺式DNA元件, 协同PRC2复合体在春化过程中沉默FLC基因的表达, 并在随后的常温下继续维持FLC基因沉默直至受精结束, 使植物产生春化记忆。但在下一代中如何擦除这种记忆功能, 使FLC重新被激活, 以防止植物在过冬前或过冬时开花, 相关机制目前并不清楚。近期, 该研究组揭示了在植物胚胎发育早期一个种子特有的“先驱”转录因子参与擦除春化记忆, 重新激活FLC基因的分子机制, 并解析了胚胎中的基因激活传递到后胚胎发育(营养生长期)的表观遗传机理。该研究是开花领域的重要突破, 为作物开花调控的生产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被引次数: CSCD(5)
21. 一氧化氮介导蛋白质亚硝基化与甲基化协调植物非生物胁迫的分子机制
王宇, 何奕騉
植物学报    2017, 52 (6): 681-684.   DOI: 10.11983/CBB17177
发布日期: 2017-11-02
摘要878)   HTML18)    PDF (219KB)(396)    收藏

一氧化氮(NO)作为一种具有活性的小分子物质参与众多动植物生理活动。在蛋白转录后修饰方面, NO主要以S-亚硝基化(S-nitrosylation)的形式参与。而甲基化作为另一种蛋白翻译后修饰, 在DNA损伤及mRNA翻译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虽然近年来有关这2种蛋白翻译后修饰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 但是2种途径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却报道较少。近期, 我国科学家发现NO可以通过S-亚硝基化修饰PRMT5的第125位半胱氨酸, 正向调节该精氨酸甲基转移酶活性。prmt5-1突变体表现出严重的发育障碍且对非生物胁迫敏感。通过互补第125位半胱氨酸点突变PRMT5基因, 使之转化为不可被S-亚硝基化修饰的氨基酸后, 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植株可恢复突变体的发育障碍, 但无法恢复其非生物胁迫敏感表型。实验同时证明, PRMT5蛋白第125位半胱氨酸的S-亚硝基化修饰参与调节NaCl诱导的精氨酸对二甲基化。该研究引领了蛋白S-亚硝基化和蛋白甲基化修饰新方向, 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 同时为相关研究树立了新的榜样。

被引次数: CSCD(1)
22. 突破复杂性状多基因转化技术壁垒, 首创胚乳花青素 高积累的水稻新种质
朱丽, 钱前
植物学报    2017, 52 (5): 539-542.   DOI: 10.11983/CBB17126
摘要1079)   HTML28)    PDF (179KB)(1586)    收藏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日趋成熟, 利用生物工程手段加快改良作物农艺性状, 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其巨大的应用潜力。在改良多基因调控的复杂农艺性状方面, 单基因转化收效甚微, 而长期以来多基因转化不仅受限于技术因素, 而且在协调表达调控、代谢及修饰等一系列相关基因方面更是难于突破。近期, 我国科学家首次利用自创的多基因垛叠表达系统, 成功在水稻(Oryza sativa)胚乳中合成了具有抗氧化活性的花青素, 在复杂性状多基因转化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被引次数: CSCD(4)
23. 大豆向热带地区发展的遗传基础
李艳, 盖钧镒
植物学报    2017, 52 (4): 389-393.   DOI: 10.11983/CBB17110
摘要1330)   HTML10)    PDF (169KB)(817)    收藏

大豆(Glycine max)是光周期敏感的植物, 该特性是决定其生育期及其生态适应区的关键因素。温带的大豆品种引种到热带地区(短日照)时, 开花期和成熟期提前、产量降低, 限制了大豆在热带地区的种植。长童期(LJ)大豆品种的发现是解决该问题的重要突破。在短日照条件下, LJ品种比温带品种开花晚、体量大、成熟晚且产量提高。前期研究发现, J位点是控制LJ性状的关键位点。近期, 我国科学家通过精细定位克隆了J基因, 发现其与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早花基因(ELF3)同源。他们通过功能互补和近等基因系等方法验证了J基因的功能, 在短日照条件下, 等位基因jJ开花晚、成熟晚且产量提高。进一步研究发现, J蛋白与E1基因(豆科植物开花抑制因子)的启动子结合抑制E1基因的表达, 从而解除E1对大豆开花基因(FT)的抑制, 促进大豆在短日照下开花。研究还发现在大豆种质资源中存在多种j等位变异。该研究引领了大豆生育期遗传研究的新方向, 揭示了大豆向热带地区发展的遗传基础。

被引次数: CSCD(3)
24. 独脚金内酯信号感知揭示配体-受体作用新机制
常金科, 黎家
植物学报    2017, 52 (2): 123-127.   DOI: 10.11983/CBB16217
摘要1452)   HTML32)    PDF (199KB)(2060)    收藏

植物激素在调控细胞与细胞及细胞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信号分子, 植物激素如何被植物细胞感知一直是植物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与底物-酶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 激素分子与受体结合后会触发信号转导, 但激素分子一般不会被受体修饰, 信号转导起始后激素分子通常会从复合体中释放出来被重新利用或降解。近期, 我国科学家通过对独脚金内酯及其受体复合体(AtD14-D3-ASK1)的结构学解析, 发现独脚金内酯的生物活性分子CLIM (covalently linked intermediate molecule)是独脚金内酯被其受体水解后得到的中间分子。研究表明, CLIM与受体AtD14的催化中心以共价键相结合, 进而激活其信号转导。该研究揭示了一种全新的“底物-酶-活性分子-受体”激素识别机制。这种配体-受体作用新机制的发现为植物激素研究开拓了新的视野。

被引次数: CSCD(7)
25. 中国科学家绘制籼稻高质量参考基因组序列图谱
黄学辉
植物学报    2017, 52 (1): 1-3.   DOI: 10.11983/CBB16205
摘要1606)   HTML19)    PDF (736KB)(1537)    收藏

2005年多国合作的国际水稻(Oryza sativa)基因组测序项目绘制了粳稻(O. sativa subsp. japonica)品种日本晴的参考基因组序列。最近, 中国科学家发布了2个籼稻(O. sativa subsp. indica)品种(明恢63和珍汕97)的高质量参考基因组序列, 为籼稻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和分子育种应用提供了便利。

26. 组学技术揭示水稻杂种优势遗传机制
汪鸿儒, 储成才
植物学报    2017, 52 (1): 4-9.   DOI: 10.11983/CBB16221
摘要1501)   HTML15)    PDF (826KB)(1654)    收藏

杂种优势是杂交后代在生长或生殖性状上表现出优于亲本的现象。虽然杂种优势在农业生产上已广为应用, 但其分子机理仍不清楚。最近, 中国科学家通过分析17个代表性杂交稻(Oryza sativa)品种, 共10 074个F2个体的全基因组序列和表型, 对水稻产量杂种优势相关位点进行了系统定位和解析。此外, 中国另一个科研小组通过整合杂交稻亲本和杂交种的表型组、转录组及基因组等多层次数据, 深入研究了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产量的杂种优势基础。这些研究不仅为杂种优势理论的建立提供了新数据, 也为水稻育种实践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被引次数: CSCD(2)
27.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实现水稻粒型自然变异的分子解析
厉新民, 林鸿宣
植物学报    2016, 51 (4): 411-415.   DOI: 10.11983/CBB16121
摘要1173)   HTML15)    PDF (339KB)(1193)    收藏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解析生物自然变异的遗传基础。但限于其遗传定位精度, 在水稻(Oryza sativa)遗传学研究中, 该方法尚无法取代传统的图位克隆法在克隆复杂性状调控基因中的作用。近期, 中国科学家在应用GWAS等大数据来克隆控制水稻粒长和粒重等复杂性状的QTL方面取得了新突破。

被引次数: CSCD(2)
28. RNA 解旋酶调控rRNA内稳态: 水稻耐热 新机制、分子育种新资源
胡时开, 钱前
植物学报    2016, 51 (3): 283-286.   DOI: 10.11983/CBB16070
摘要1046)   HTML4)    PDF (324KB)(932)    收藏

高温热害是影响水稻(Oryza sativa)产量形成的重要限制因子。DEAD-box RNA解旋酶在核糖体RNA前体加工及植物抗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最近, 中国科学家在DEAD-box RNA解旋酶调控水稻耐热性分子机理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被引次数: CSCD(1)
29. 中国科学家在乙烯信号转导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施怡婷, 杨淑华
植物学报    2016, 51 (3): 287-289.   DOI: 10.11983/CBB15191
摘要1304)   HTML13)    PDF (295KB)(1263)    收藏

乙烯是一种气态植物激素, 在植物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最近, 中国科学家在乙烯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被引次数: CSCD(5)
30. 中国科学家在植物受精过程中雌雄配子体信号识别机制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彭雄波, 孙蒙祥
植物学报    2016, 51 (2): 145-147.   DOI: 10.11983/CBB16031
摘要1030)   HTML151)    PDF (269KB)(1127)    收藏

阐明植物雄配子体与雌配子体互作的分子机理一直是植物有性生殖研究的前沿和热点。但限于研究难度较大, 很多重要科学问题仍有待回答。关于花粉管如何感知雌配子体信号从而定向生长进入胚囊以投送精细胞就是悬疑多年的问题之一。最近, 中国科学家在解析雄配子体感知雌配子体引导信号的分子机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被引次数: CSCD(1)
31. miR396-GRF模块: 水稻分子育种的新资源
刘玲童, 王台
植物学报    2016, 51 (2): 148-151.   DOI: 10.11983/CBB16017
摘要1463)   HTML165)    PDF (287KB)(1199)    收藏

籽粒大小与颖花数量是影响水稻(Oryza sativa)产量的重要因素。miR396-GRF模块在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和水稻等植物的营养器官和花器官生长发育过程中扮演着多面角色。最近, 中国科学家在miR396-GRF模块调控水稻籽粒大小和穗粒数的分子机理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被引次数: CSCD(6)
32. 中国科学家在生长素信号转导领域取得突破性研究进展
于倩倩, 孔祥培, 丁兆军
植物学报    2015, 50 (5): 535-537.   DOI: 10.11983/CBB15115

预出版日期: 2018-08-10
摘要1181)   HTML11)    PDF (596KB)(934)    收藏

生长素(IAA)作为一种重要的植物激素, 参与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许多过程, 其作用机理长期以来备受人们的关注。最近, 中国科学家在生长素信号转导的分子机理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被引次数: CSCD(2)
33. 中国科学家在解析独脚金内酯调控水稻株型的分子机制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萧浪涛
植物学报    2015, 50 (4): 407-411.   DOI: 10.11983/CBB15126
摘要985)   HTML7)    PDF (306KB)(1212)    收藏

阐明植物激素作用的分子机理一直是植物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如何调控作物的株型等重要农艺性状是绿色革命的核心内容。最近, 中国科学家在解析新型植物激素独脚金内酯的信号途径和阐明独脚金内酯调控水稻(Oryza sativa)株型的分子机制等方面所取得的重大原创成果入选“201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34. 中国科学家在番茄与黄瓜的驯化及品质形成的分子机理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邓磊, 杜敏敏, 李传友
植物学报    2015, 50 (3): 275-278.   DOI: 10.3724/SP.J.1259.2015.00275
摘要1242)   HTML3)    PDF (313KB)(1244)    收藏

经过长期的人工选择和驯化过程, 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和黄瓜(Cucumis sativus)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广泛栽培且深受人们喜爱的可口蔬菜。最近, 中国科学家在番茄和黄瓜的人工驯化与品质形成的分子机理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35. 中国科学家在植物应答低温信号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左建儒, 陈凡
植物学报    2015, 50 (2): 145-148.   DOI: 10.3724/SP.J.1259.2015.00145
摘要886)   HTML3)    PDF (278KB)(1164)    收藏

植物具有复杂而精巧的机制以适应各种逆境。最近, 中国科学家在水稻(Oryza sativa)感受冷信号的分子机理、冷信号感应分子在水稻驯化过程中的演化及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中磷酸化调控冷信号转导的分子机理等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被引次数: CSCD(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