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设备
试剂耗材
技术服务
电子目录推送
  • 《植物学报》电子双月刊逢单月通过邮件进行发行
    Email:

微信号:zwxb_2009

淘宝店二维码

微店二维码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毛华菊三种瓣型株系再生体系的建立
武晓云, 廖敏凌, 李雪茹, 舒梓淳, 辛佳潼, 张伯晗, 戴思兰
植物学报    2024, 59 (2): 0-0.   DOI: 10.11983/CBB23084
发布日期: 2023-10-10
摘要109)      PDF (738KB)(74)    收藏
毛华菊(Chrysanthemum vestitum)是栽培菊花(C. ×morifolium)的近缘六倍体野生种之一, 其自然群体中的舌状花具有典型的平瓣型、管瓣型和混合瓣型的瓣型变异类型, 是研究菊属植物瓣型变异的典型实验材料, 且其舌状花发育过程受关键差异基因的影响, 但目前缺乏稳定高效的不同瓣型毛华菊株系的再生体系, 制约了毛华菊瓣型相关基因的研究。该研究利用在河南省伏牛山收集的3种瓣型的毛华菊株系, 以叶片和茎间薄层为外植体, 进行建立再生体系的实验研究。实验分析结果表明, 以平瓣型株系叶片为外植体, 其最佳愈伤组织诱导和不定芽分化培养基均为MS+1 mg∙L–1 NAA+2 mg∙L–1 6-BA, 在接种20天时, 愈伤组织诱导率为100%, 不定芽分化率达100%; 最佳生根培养基均为1/2MS+0.2 mg∙L–1 NAA, 生根率达100%。平瓣型毛华菊的叶片最佳再生体系适用于管瓣型和混合瓣型毛华菊株系, 不定芽分化率分别为83.46%和91.67%, 生根率均为100%。移栽后对开花植株进行观测发现, 利用叶片再生体系获得的3种不同瓣型毛华菊再生植株花型稳定, 为后续利用毛华菊不同瓣型株系解析舌状花形态变异机理提供了技术方法。
2. 利用转基因毛状根高效培育大豆嵌合植株的方法
陈佳欣, 梅浩, 黄彩翔, 梁宗原, 全依桐, 李东鹏, 布威麦尔耶姆·赛麦提, 李欣欣, 廖红
植物学报    2024, 59 (1): 89-98.   DOI: 10.11983/CBB23021
发布日期: 2023-05-31
摘要396)   HTML2)    PDF (12611KB)(506)    收藏

建立高效的大豆(Glycine max)转基因毛状根嵌合植株体系对于推动大豆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利用3种大豆基因型材料比较了不同共培养条件下毛状根诱导率及成活率。结果显示, 用发根农杆菌(Agrobacterium rhizogenes)侵染外植体并在黑暗条件下共培养1天是诱导毛状根形成的有效策略。研究发现清除下胚轴处不定根可显著增加毛状根的数目并促进根系生长, 进而提高转基因毛状根的阳性率。毛状根诱导14天接种根瘤菌, 可增强生长初期转基因毛状根与根瘤菌的接触, 从而提高大豆的结瘤效率。该研究成功建立了一种高效培育大豆转基因毛状根嵌合植株的方法, 可广泛应用于大豆基因功能研究。

3. 基于正交实验的赤苍藤组培快繁体系建立
张尚文, 黄诗宇, 杨天为, 李婷, 张向军, 高曼熔
植物学报    2024, 59 (1): 99-109.   DOI: 10.11983/CBB23040
发布日期: 2023-07-25
摘要263)   HTML1)    PDF (1493KB)(418)    收藏

以赤苍藤(Erythropalum scandens)带芽点的半木质化枝条为材料建立赤苍藤组培快繁体系, 研究外植体灭菌条件, 通过正交实验, 设计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对赤苍藤愈伤组织诱导、愈伤组织分化、生根壮苗及移栽驯化的影响。结果表明, 赤苍藤外植体消毒最佳方法是以体积浓度为75%乙醇浸泡60秒后, 再以质量浓度为0.1% HgCl2消毒10分钟, 成功率为48.89%; 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MS+0.5 mg·L-1 6-BA+1.0 mg·L-1 2,4-D+1.0 mg·L-1 IBA, 培养30天, 诱导率达71.11%, 且绿色紧密; 茎段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为MS+1.0 mg·L-1 6-BA+0.5 mg·L-1 2,4-D+1.0 mg·L-1 IBA, 培养30天, 诱导率为70.00%, 且绿色紧密; 诱导愈伤组织增殖以及分化的最佳培养基为MS+2.0 mg·L-1 6-BA+0.5 mg·L-1 TDZ+1.0 mg·L-1 IBA, 芽分化率达98.89%, 增殖系数为3.33; 生根最佳培养基为MS+1.5 mg·L-1 6-BA+0.5 mg·L-1 IBA, 生根率为100%, 平均生根数为2.2条; 生根苗在小颗粒泥炭土中成活率达88.89%。该研究建立了赤苍藤组培快繁体系, 为赤苍藤优质种苗生产奠定了良好基础。

4. 湖北地黄CRISPR/Cas9基因编辑体系的建立
苗春妍, 李铭铭, 左鑫, 丁宁, 杜家方, 李娟, 张重义, 王丰青
植物学报    2023, 58 (6): 905-916.   DOI: 10.11983/CBB22250
发布日期: 2023-03-28
摘要297)   HTML7)    PDF (9622KB)(405)    收藏

湖北地黄(Rehmannia henryi)是一种具有重要价值的药用植物, 其基因编辑研究还未见报道。为建立湖北地黄基因编辑体系, 克隆了类胡萝卜素合成途径中八氢番茄红素脱氢酶(PDS)的编码基因, 并构建RhPDS1基因的CRISPR/Cas9载体, 以根癌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湖北地黄基因组。结果表明, RhPDS1转录本含1 764 bp的开放阅读框(ORF), 其推测的氨基酸序列具有八氢番茄红素脱氢酶的典型结构域。RhPDS1基因在蕾、花和嫩叶中的相对表达量较高。利用基因编辑获得3个具有白化表型的再生株系, 白化苗分化率为3.7%。测序结果表明, 3个突变体属于2个基因编辑事件, 靶点序列分别为1 bp或/和5 bp碱基缺失, 造成移码突变。白化苗突变体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极显著低于野生型, RhPDS1基因的表达量也显著下降。综上, 该研究克隆了RhPDS1基因, 并利用CRISPR/Cas9技术实现了对RhPDS1基因的靶向敲除, 为湖北地黄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和野生驯化奠定了技术基础。

5. 富含紫杉烷类红豆杉的离体培养
冯晓晖, 闫学彤, 郑珂媛, 周强, 张伟中, 王权勇, 朱木兰
植物学报    2023, 58 (6): 917-925.   DOI: 10.11983/CBB22228
发布日期: 2023-03-06
摘要276)   HTML33)    PDF (4293KB)(211)    收藏

红豆杉(Taxus spp.)为国家一级濒危植物, 含有药用价值高的广谱抗癌成分紫杉醇, 但资源匮乏。为解决紫杉醇药源短缺问题, 该研究建立了红豆杉紫杉烷类离体富集体系。结果表明, 最佳吸收面扩大培养基配方为MS+2 mg·L-1 6-BA+0.4 mg·L-1 NAA+0.7 g·L-1脯氨酸, 扩大率达90%; 高频同步诱导率最高的培养基为DCR+1 mg·L-1 6-BA+0.1 mg·L-1 NAA+5 mg·L-1谷氨酰胺+1 g·L-1活性炭, 高频同步率达82.2%; 生物量扩增I期效果最佳培养基为MS+0.7 mg·L-1 6-BA+ 0.07 mg·L-1 NAA+0.1 mg·L-1苯丙氨酸+50 mg·L-1间苯三酚, 芽苗生物量为每株542 mg; 生物量扩增II期效果较好的培养基为MS+0.5 mg·L-1 6-BA+0.05 mg·L-1 NAA+0.1 mg·L-1苯丙氨酸+2 g·L-1活性炭, 芽苗生物量为每株1 612 mg。富集培养后, 组培材料中紫杉烷类含量远高于天然材料, 紫杉醇含量为天然材料的6.1倍; 巴卡亭III含量为天然材料的8.2倍; 10-去乙酰基巴卡亭III含量为天然材料的68.1倍。该研究首次建立了红豆杉紫杉烷离体富集体系, 突破了紫杉醇药源短缺的瓶颈。

6. 手指柠檬茎段离体再生体系建立
谢纯刚, 刘哲, 章书声, 胡海涛
植物学报    2023, 58 (6): 926-934.   DOI: 10.11983/CBB23060
发布日期: 2023-10-10
摘要280)   HTML59)    PDF (4012KB)(203)    收藏

以手指柠檬(Citrus australasica)茎段为外植体, 通过离体器官发生途径诱导形成不定芽, 探讨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培养基类型以及暗培养时间对其愈伤组织诱导和植株再生的影响, 建立手指柠檬离体再生体系。结果表明, 1/2MS+4.0 mg∙L-1 ZT+30.0 g∙L-1蔗糖为手指柠檬茎段不定芽诱导的最佳配方, 14天暗培养后转移到光下培养效果最好, 愈伤组织及不定芽诱导率均为100%, 每外植体平均再生不定芽数达4.83。诱导不定根的适宜培养基配方为1/2MS+0.5 mg∙L-1 NAA, 生根率达94.43%, 平均再生根数为3.9; 在草炭:珍珠岩:蛭石=2:1:1 (v/v/v)的混合基质中组培苗长势最好, 成活率在90%以上。该研究建立了手指柠檬茎段离体再生体系, 为手指柠檬的遗传改良和优良品种快繁奠定了基础。

7. 黑鹅绒海芋体细胞胚发生和植株再生
刘小飞, 孙映波, 黄丽丽, 杨钰钗, 朱根发, 于波
植物学报    2023, 58 (5): 750-759.   DOI: 10.11983/CBB22106
发布日期: 2023-01-12
摘要298)   HTML12)    PDF (5104KB)(392)    收藏
该研究建立了黑鹅绒海芋(Alocasia reginula)体细胞胚胎发生途径的植株再生体系。通过叶柄诱导获得胚性愈伤组织, 以此建立胚性细胞悬浮培养系, 并实现了高频率的植株再生。叶柄外植体在添加2.0 mg·L-1 2,4-D和1.0 mg·L-1 TDZ的MS培养基上诱导胚性愈伤组织的效率最高(达81.3%)。将胚性愈伤组织破碎成细胞团, 转移至添加2.0 mg·L-1 2,4-D和1.0 mg·L-1 TDZ的MS液体培养基中进行悬浮培养, 2周继代1次, 悬浮培养12周后获得大量细胞团。将悬浮培养28周的细胞团转移至不含植物生长调节剂的1/2MS固体培养基上进行分化培养, 平均每个细胞团可再生2.3-2.5棵植株。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体细胞胚的萌发和形成。再生苗移栽至温室4个月后, 成活率为95.3%。通过流式细胞术对随机选取的50株成活植株进行检测, 未发现染色体倍性变异, 核DNA含量为10.94 pg·(2C)-1, 基因组大小为5 290.12 Mb·C-1。植株移栽到温室直至自然开花, 表型无明显变异。研究结果可为黑鹅绒海芋种苗商业化生产和生物技术育种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

8. 根癌农杆菌介导万寿菊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余晓敏, 王亚琴, 刘雨菡, 易庆平, 程文翰, 朱钰, 段枫, 张莉雪, 何燕红
植物学报    2023, 58 (5): 760-769.   DOI: 10.11983/CBB22141
发布日期: 2022-12-23
摘要484)   HTML22)    PDF (8539KB)(423)    收藏
以万寿菊(Tagetes erecta)里程碑·黄色的小叶为外植体, 采用农杆菌介导法探究抗生素浓度、菌株类型、菌液浓度、侵染时间、共培养时间、乙酰丁香酮浓度和抗褐化剂种类对万寿菊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头孢霉素(Cef)和硫酸卡那霉素(Kan)的适宜浓度分别为100 mg·L-1和10 mg·L-1; EHA105菌株的稳定转化效率最高; 菌液浓度OD600=0.1、侵染5分钟及共培养1天为最佳侵染条件。此外, 在侵染过程中添加100 µmol·L-1乙酰丁香酮(AS)和筛选培养基中添加0.2 g·L-1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均能提高出芽率。经GUS染色、PCR检测以及Southern blot检测证明转化成功, 转化效率达到4%左右。研究结果为万寿菊基因功能研究和转基因育种奠定了基础。

9. 质膜蛋白动力学的调控及其研究方法
罗鹏云, 钱虹萍, 刘艳, 徐昌文, 崔亚宁
植物学报    2023, 58 (4): 590-601.   DOI: 10.11983/CBB22102
发布日期: 2022-11-29
摘要266)   HTML12)    PDF (2778KB)(539)    收藏

质膜蛋白是细胞膜的重要组分之一, 在细胞的物质转运、离子交换、信号转导以及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质膜蛋白在膜上是运动的, 生长发育和环境因素均可改变其运动方式。因此, 研究影响质膜蛋白运动的因素及调控机制对于理解植物生长发育和应对环境改变至关重要。近年来, 显微技术发展迅速, 使得关于质膜蛋白动力学调控机制的研究逐步深入。该文详细介绍了质膜蛋白动力学及其影响因素, 概述了近几年在质膜蛋白动力学研究中常用的显微成像技术, 以期为深入研究质膜蛋白的生物学功能提供参考。

10. Tn5转座酶融合蛋白在CUT&Tag实验中的优化及评价
刘晟宇, 刘晓斌, 朱家富, 苏京, 董志诚, 刘敏
植物学报    2023, 58 (4): 602-611.   DOI: 10.11983/CBB22091
发布日期: 2022-09-30
摘要848)   HTML19)    PDF (1797KB)(995)    收藏

Tn5是一种细菌转座子。经改造的Tn5能够高效地切割DNA, 同时连接上特定的接头序列, 因而广泛应用于高通量二代测序文库构建中。CUT&Tag (Cleavage Under Target & Tagmentation)是一种改进的研究蛋白质与DNA互作的技术, 具有重复性好、信噪比高及操作简便等优点。该技术采用pA (Protein A)或pG (Protein G)与Tn5形成融合蛋白, 定位于特定抗体(用于识别目标蛋白), 利用Tn5的特性, 在目标位点附近打断DNA的同时引入测序接头, 随后提取DNA, 再进行PCR扩增即可获得测序文库。但不同类型的抗体与pA或pG的亲和力不同, 因此限制了部分抗体在CUT&Tag技术中的应用。为克服这一局限, 该文构建了pG与Tn5的融合蛋白表达载体, 通过原核表达及亲和纯化的方式获得pG-Tn5重组蛋白; 并以RNA聚合酶II (Pol II)特异性抗体Pol II Ser5P (小鼠IgG1型抗体和兔IgG型抗体)为例, 在模式植物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中评估pA-Tn5与pG-Tn5在不同类型抗体的CUT&Tag测序文库构建中的效果。结果表明, IgG1型抗体与pG-Tn5的亲和力更高, 构建的文库质量更好, 而IgG型抗体与2种酶的亲和力相当; 同时, 较低起始量的植物材料也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证明了CUT&Tag的应用优势。该研究优化了CUT&Tag技术, 可为后续CUT&Tag实验中针对不同抗体时Tn5融合蛋白的选择提供参考。

11. 水稻染色体双链寡核苷酸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孙尚, 胡颖颖, 韩阳朔, 薛超, 龚志云
植物学报    2023, 58 (3): 433-439.   DOI: 10.11983/CBB22055
发布日期: 2022-08-19
摘要464)   HTML21)    PDF (5955KB)(557)    收藏

染色体制备与识别技术是遗传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而寡核苷酸荧光原位杂交(oligo-FISH)是近年来兴起的染色体识别技术。灵活高效的探针是荧光原位杂交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传统的单链寡核苷酸探针标记过程复杂, 且获得单个探针的成本较高。在单链寡核苷酸探针的基础上进行改良, 利用靶向全染色体(片段)的特异性引物进行扩增, 将获得产物纯化, 即可得到目的探针, 简化了探针标记过程, 降低了成本, 并提高了标记效率。该文详述了水稻(Oryza sativa)改良后的双链寡核苷酸探针文库的合成及标记方法、有丝分裂时期染色体制片和探针杂交过程。通过设计梯度实验发现水稻中寡核苷酸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染色体和寡核苷酸探针的最佳变性时间与温度分别为85°C 3分钟30秒及90°C 6分钟。该研究在水稻中建立染色体双链寡核苷酸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可为多种植物染色体制备与精准识别提供有力的工具。

12. 野大麦高效组培快繁及农杆菌介导的愈伤侵染体系建立
刘叶飞, 赵海霞, 姜希萍, 邱锐, 周昕越, 赵彦, 付春祥
植物学报    2023, 58 (3): 440-448.   DOI: 10.11983/CBB22221
发布日期: 2022-11-18
摘要524)   HTML37)    PDF (3188KB)(1388)    收藏

野大麦(Hordeum brevisubulatum)为禾本科大麦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具有较强的抗寒和耐盐碱能力, 是挖掘抗逆基因的优良种质资源。但目前尚未见野大麦遗传转化体系的报道。该研究以蒙农1号杂交野大麦成熟胚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 建立了野大麦高效组培快繁体系, 分化率达70%, 快繁系数为35。在此基础上, 利用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EHA105菌株侵染筛选获得的高质量愈伤系YZ101, 通过优化侵染条件使侵染率接近30%。该体系的建立为野大麦功能基因组研究与分子设计育种奠定了基础。

13. 平潭野菊混合瓣型株系再生体系的建立
廖敏凌, 蒲娅, 武晓云, 马朝峰, 王文奎, 戴思兰
植物学报    2023, 58 (3): 449-460.   DOI: 10.11983/CBB22135
发布日期: 2022-09-27
摘要372)   HTML30)    PDF (17591KB)(516)    收藏

菊科植物因其丰富的舌状花变异类型而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野菊(Chrysanthemum indicum)作为栽培菊花(C. × morifolium)的近缘野生种之一, 其自然群体中常具有典型的平瓣、匙瓣及管瓣的舌状花变异类型, 是研究菊科植物瓣型变异的优异材料, 而目前缺乏对其再生体系的研究。在福建平潭岛分布的野菊中发现大量舌状花形态变异植株, 该研究以其混合瓣型株系茎间薄层和叶盘为外植体建立再生体系。结果表明, 以茎间薄层为外植体, 诱导愈伤组织和不定芽分化的最优培养基为MS+1.0 mg∙L-1 6-BA+0.5 mg∙L-1 NAA, 接种14天愈伤组织诱导率可达100%。不定芽平均分化时间为25天, 接种40天不定芽分化率可达82%。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0.5 mg∙L-1 NAA, 10天生根。移栽植株全部成活, 植株生长状态良好且均保留了混合瓣型的形态特征。该研究初步建立了平潭野菊混合瓣型株系茎间薄层的离体培养再生体系, 为进一步建立其遗传转化体系奠定了基础, 也为解析菊花瓣型变异机理提供了技术方法。

14. 一种提升流式细胞术分析效果的前处理方法
张晋丹, 冯旻
植物学报    2023, 58 (2): 285-297.   DOI: 10.11983/CBB22034
发布日期: 2022-09-30
摘要386)   HTML10)    PDF (3628KB)(364)    收藏

提取完整植物细胞核是流式细胞术检测前处理的关键步骤。分别以不同种属植物的新鲜叶片和大量硅胶快速干燥的植物叶片为研究材料, 比较新优化的细胞核提取液PVPK12-mGB2与其它2种常见提取液(LB01和CyStain® PI Absolute P)的提取效果。结果表明, 新优化的PVPK12-mGB2细胞核提取液在测试多种富含干扰性次生代谢物的植物类群新鲜材料时效果最佳, 提取的细胞核质量基本能满足流式细胞术分析的要求。此外, 实验结果证实该细胞核提取液能够提升大量硅胶快速干燥保存植物材料的提取效果, 测试结果明显优于其它2种细胞核提取液。研究建立了用于DNA流式细胞术的植物样品前处理方法, 为野外采样分析提供了参考方法。

15. 柳枝稷木质素基因F5H的高效编辑
邱锐, 何峰, 李瑞, 王亚梅, 邢思年, 曹英萍, 刘叶飞, 周昕越, 赵彦, 付春祥
植物学报    2023, 58 (2): 298-307.   DOI: 10.11983/CBB22240
发布日期: 2023-01-16
摘要385)   HTML11)    PDF (6349KB)(200)    收藏

柳枝稷(Panicum virgatum)是重要的C4多年生木质纤维素类生态能饲草。为了快速创制细胞壁转化效率高的能饲草新资源, 以异源四倍体柳枝稷品种Alamo为材料, 克隆了其木质素合成途径的阿魏酸-5-羟基化酶基因PvF5H, 并根据其序列设计编辑靶点, 用于构建CRISPR/Cas9-PvF5H编辑载体, 最后通过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 获得了59株柳枝稷转基因阳性植株。测序分析表明, PvF5H在94.9%的转基因植株中被编辑, 纯合编辑效率为55.4%。该研究建立了高效的柳枝稷基因编辑系统, 实现了对细胞壁品质相关靶基因的有效编辑, 为今后能饲草新品种的培育奠定了基础。

16. 茶树茎段不定芽高效发生体系的建立
任露露, 张有泽, 黄克林, 宛晓春, 张照亮, 朱木兰, 韦朝领
植物学报    2023, 58 (2): 308-315.   DOI: 10.11983/CBB22184
发布日期: 2022-11-15
摘要433)   HTML25)    PDF (2737KB)(482)    收藏

茶树(Camellia sinensis)是重要的经济作物, 杂合度高且变异度大, 其高效离体再生体系鲜见报道。以舒茶早茎段为起始外植体, 进行不定芽高效发生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 MS+2 mg∙L-1 6-BA为定芽诱导的最适配方, 定芽诱导率为84.44%, 吸收底盘膨大率为80%, 利于后续不定芽诱导; MS+2 mg∙L-1 6-BA+0.2 mg∙L-1 NAA+0.1 mg∙L-1 KT+1 mg∙L-1脯氨酸为不定芽增殖诱导的适宜配方, 不定芽诱导率为88.89%, 平均芽数为7.8。不定根诱导的适宜配方为1/2MS+3 mg∙L-1 IBA, 生根率为85.56%。采用RAPD和ISSR技术对再生植株进行分子检测, 在连续2代离体再生植株中未发现明显变异。

17. 衍生化UPLC-MS法测定酸性植物激素
戴琛, 汪瑾, 卢亚萍
植物学报    2022, 57 (4): 500-507.   DOI: 10.11983/CBB22017
发布日期: 2022-06-23
摘要382)   HTML22)    PDF (1063KB)(581)    收藏

为有效利用超高效液相-高分辨率飞行时间质谱(UPLC-TOF-MS)对酸性植物激素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选取几种有机酸衍生化试剂: 2-溴苯乙酮(BP)、2-二甲氨基乙胺(DMED)、1-(3-二甲基氨基丙基)-3-乙基碳二亚胺(EDC)和溴代丙酮基三甲基溴化铵(BTA), 分别与脱落酸(ABA)、赤霉素(GA3)、吲哚乙酸(IAA)、茉莉酸(JA)和水杨酸(SA)进行衍生化反应。通过比较上述各植物激素的质谱响应值, 判断衍生化试剂的效果。将植物激素标准品进行浓度梯度稀释, 并与衍生化试剂反应, 测定它们的定量限。用衍生效果最佳的试剂与植物粗提液反应, 检验其应用效果。结果显示, 几种衍生化试剂均可大幅度提高酸性植物激素的质谱响应值, 其中DMED衍生后植物激素的质谱灵敏度提高幅度最大, 且反应稳定、重复性好。DMED衍生后, ABA、GA3、IAA、JA和SA的定量限分别为0.05、0.2、0.1、0.1和0.5 ng∙mL-1, 与未衍生化相比, 分别降低100、25、50、50和10倍, 即DMED衍生化使几种植物激素的质谱灵敏度提高10-100倍, 显著高于目前报道的灵敏度。将该方法应用于水稻(Oryza sativa)、小麦(Triticum aestivum)和蚕豆(Vicia faba)等植物材料中, 有效测定了其酸性植物激素, 且灵敏度较衍生前显著提高。该研究建立了一种简单、快速且重现性好的基于衍生化的UPLC-TOF-MS测定方法, 大幅提高了多种酸性植物激素测定的灵敏度。

18. 马铃薯Y病毒RPA-CRISPR/Cas12a检测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何雨龙, 王佳歌, 赵珊珊, 高锦, 常英英, 赵喜亭, 聂碧华, 杨清香, 张江利, 李明军
植物学报    2022, 57 (3): 308-319.   DOI: 10.11983/CBB21225
发布日期: 2022-03-18
摘要831)   HTML27)    PDF (8732KB)(1068)    收藏

植物病毒病是制约农作物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 病毒检测能够发现病毒并确定病毒的种类, 是病害监测预警和防控的关键。该研究以马铃薯Y病毒(PVY)为检测对象, 建立了基于RPA-CRISPR/Cas12a的检测体系。结果表明, (1) CRISPR/ Cas12a检测体系内Cas12a及各组分为检测顺利进行所必要; (2) crRNA的靶点位置对Cas12a蛋白活性有较大影响, 当crRNA的靶点包含部分PAM位点序列时, 反应效率最高; (3) RPA-CRISPR/Cas12a检测模板的最低限度为3×102 copies∙μL-1, 灵敏度高于PCR及qPCR检测法; (4) RPA-CRISPR/Cas12a检测体系与核酸粗提及逆转录反应联合, 可在非实验室环境下进行PVY检测, 整个过程耗时约60分钟。该研究建立了基于RPA-CRISPR/Cas12a的PVY检测技术体系, 为在非实验室条件下实时快速检测植物病毒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被引次数: CSCD(1)
19. 基于H2DCFDA荧光探针的植物活性氧检测方法
胡海涛, 钱婷婷, 杨玲
植物学报    2022, 57 (3): 320-326.   DOI: 10.11983/CBB22043
发布日期: 2022-05-11
摘要1741)   HTML86)    PDF (5113KB)(814)    收藏
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是植物体内的一把“双刃剑”。ROS作为信号分子在植物生命活动中发挥关键作用, 但ROS过量积累会对生物大分子造成氧化损伤。准确测定ROS含量对于评估植物细胞内的氧化还原状态至关重要。由于植物体内ROS各组分半衰期短且反应活性强, 定性定量检测较为困难。因此, 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以提高检测的时空准确性非常重要。目前, 荧光分析法因其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检出限低和直观性强等优点, 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该文详细描述基于流式细胞仪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利用2′,7′-二氯二氢荧光素二乙酸酯(H2DCFDA)荧光探针检测水稻(Oryza sativa)体内ROS水平和时空分布的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该技术也可用于直接检测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玉米(Zea mays)和大豆(Glycine max)等模式植物组织中ROS的水平和分布。

20. 一种花生快速遗传转化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翟琼, 陈容钦, 梁晓华, 曾楚淳, 胡博, 李玲, 李晓云
植物学报    2022, 57 (3): 327-339.   DOI: 10.11983/CBB21192
发布日期: 2022-03-18
摘要1257)   HTML75)    PDF (22925KB)(1483)    收藏

遗传转化是植物基因工程的重要手段。快速、高效地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 并缩短获得转基因后代的时间是遗传转化的关键。花生(Arachis hypogaea)是我国重要的油料及经济作物。目前花生的遗传转化体系尚未完善, 制约着花生的基因功能解析和分子育种进程。该文建立了一套快速、稳定的花生遗传转化体系。通过将农杆菌注射于花生第2茎节的切面获得转化植株, 再将阳性植株进行移栽和回土, 采摘注射点以上的荚果进行后续鉴定与分析。结果表明, 利用该方法可获得40%以上的T0代嵌合体植株, 约5个月可收获T0代花生种子, 其中约有9%的T1代花生植株为非嵌合体的杂合体。针对部分转基因植株结实少的问题, 进一步提出了将快速转化体系与传统组培方法相结合的优化方案。构建的快速转化方法对大蒜(Allium sativum)、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和香雪兰(Freesia refracta)的遗传转化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对其它植物的遗传转化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21. 铁观音原生质体高效瞬时转化方法的建立
张玉琴, 吴嘉诚, 何萌, 刘仁义, 朱晓玥
植物学报    2022, 57 (3): 340-349.   DOI: 10.11983/CBB21206
发布日期: 2022-02-07
摘要849)   HTML36)    PDF (6892KB)(592)    收藏

近年来, 茶树基因组测序的完成为茶树在分子和基因水平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但由于转基因技术尚不成熟且茶树生长周期较长, 茶树的基因功能研究依然不能有效开展。采用铁观音(Camellia sinensis var. sinensis cv. ‘Tieguanyin’)实生幼苗叶片, 通过筛选多种纤维素酶、果胶酶、离析酶和甘露醇的浓度组合, 并结合原生质体的数量、活性和杂质含量综合确定了最佳配方, 成功建立了铁观音茶苗叶片原生质体提取和PEG介导的高效瞬时转化体系, 转化率达56.25%。利用该系统探索了茶氨酸代谢通路中2个重要合成酶(茶氨酸合成酶(TSI)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II-1.1))的亚细胞定位。研究发现, 这2种酶均定位于铁观音原生质体细胞质中。茶苗叶片原生质体提取和瞬时转化体系的建立为茶树基因组功能研究奠定了技术基础。

22. 粉美人萱草的快繁技术和大田种植
吕秀立, 于泽群, 陈香波, 傅仁杰, 缪珊珊, 杜安
植物学报    2022, 57 (3): 350-357.   DOI: 10.11983/CBB21182
发布日期: 2022-04-21
摘要423)   HTML23)    PDF (1781KB)(218)    收藏

以粉美人萱草(Hemerocallis fulva cv. ‘Fenmeiren’)的花茎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 该研究成功建立了粉美人萱草组培快繁技术。结果表明, 6月获得的外植体用浓度为15% (v/v)的次氯酸钠溶液消毒8分钟, 外植体存活率达95%; 最佳增殖培养基为MS+1.0 mg·L-1 6-BA+0.004 mg·L-1 TDZ+0.1 mg·L-1 NAA, 培养30天后, 月增殖系数达2.9; 壮苗培养基为MS+0.1 mg·L-1 6-BA+0.1 mg·L-1 IBA, 在该培养基中, 组培苗不再分化, 长势健壮; 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0.4 mg·L-1 IBA+20 g·L-1蔗糖, 生根率达95%; 移栽基质采用珍珠岩:草炭=1:2 (v/v), 通过精细化管理, 成活率可达85%, 出圃合格率为75%。目前已实现规模化繁殖, 并生产组培苗2.0×105株, 大田种植表现良好。

23. 大花银莲花愈伤组织诱导及再生体系的建立
逯锦春, 曹丽娜, 佟冠杰, 王鑫颖, 张利英, 喻锌, 李荟芳, 李彦慧
植物学报    2022, 57 (2): 217-226.   DOI: 10.11983/CBB21200
发布日期: 2022-01-04
摘要720)   HTML56)    PDF (1207KB)(471)    收藏

为建立野生大花银莲花(Anemone silvestris)组培再生体系, 分别以无菌苗上、下胚轴、叶片和叶柄为外植体, 探讨不同浓度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不同外植体的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分化、增殖与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 4种外植体均可诱导出不定芽, 其中上胚轴诱导效果最佳, 其在1/2MS+2.0 mg∙L-1 6-BA+0.1 mg∙L-1 NAA培养基中诱导率最高, 为86.67%; 最适增殖培养基为1/2MS+1.0 mg∙L-1 6-BA+0.05 mg∙L-1 NAA, 增殖系数为3.67; 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0.3 mg∙L-1 IBA, 生根率为100%; 在草炭:蛭石=2:1 (v/v)的栽培基质中, 组培苗的移栽成活率最高, 为98.33%。该研究有效解决了野生大花银莲花在园林及药用生产上的种质资源紧缺难题, 为工厂化育苗提供了技术支撑。

被引次数: CSCD(1)
24. 樟叶越桔细胞悬浮培养条件的优化
李楚然, 付羚, 刘云, 杨晓琴, 朱国磊, 解思达, 马焕成, 赵平
植物学报    2022, 57 (2): 227-235.   DOI: 10.11983/CBB21069
发布日期: 2021-11-24
摘要339)   HTML25)    PDF (2473KB)(268)    收藏

为了提高樟叶越桔(Vaccinium dunalianum)悬浮培养细胞的生物量, 以樟叶越桔叶片愈伤组织为试材, 通过单因素试验探究不同蔗糖浓度、培养基pH值、培养基体积、初始接种量和摇床转速对悬浮培养细胞生长的影响, 并根据响应面法Box-Behnken试验设计原理进行组合试验以优化培养条件。结果显示, 以改良WPM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 樟叶越桔细胞悬浮培养的最优条件为40 g·L-1蔗糖、培养基pH5.2、培养基体积45 mL、初始接种量2.64 g和摇床转速为149 r·min-1, 其细胞生物量干重为0.184 4 g, 与理论预测值0.184 5 g较为接近, 且细胞的生长曲线呈S型。研究结果为樟叶越桔悬浮培养细胞次生代谢产物的生产调控奠定了技术基础。

25. 基于天然低共熔溶剂的甜叶菊中甜菊糖绿色提取方法及优化
缪晴, 萨比哈·帕合尔丁, 曾思瑀, 潘琪芳
植物学报    2021, 56 (6): 722-731.   DOI: 10.11983/CBB21064
发布日期: 2021-09-17
摘要636)   HTML24)    PDF (1949KB)(525)    收藏

尝试利用天然低共熔溶剂(NADES)提取甜叶菊(Stevia rebaudiana)中的甜菊糖, 探索一种高效、绿色和环保的甜菊糖提取新方法。以甜叶菊干叶为原料, 对照传统提取溶剂水, 以甜菊糖中甜菊苷和莱鲍迪苷A的提取浓度作为指标, 筛选出最优的NADES提取配方, 然后通过Box-Behnken响应面法对NADES提取甜叶菊中甜菊糖的工艺条件进行筛选优化。结果表明, 提取效率最高的NADES配方为1,2-丙二醇:甘油:水=8:1:1 (v/v/v), 提取的甜菊苷浓度为2.59 mg∙mL-1, 比水提取高16.40%, 提取的莱鲍迪苷A浓度为1.06 mg∙mL-1, 比水提取高12.62%; 通过响应面法得到最优提取条件: 提取时间90分钟, 提取温度60°C, 超声功率为80 J∙s-1, 预测甜菊苷提取浓度为3.49 mg∙mL-1, 莱鲍迪苷A提取浓度为1.43 mg∙mL-1, 与实验验证值(甜菊苷浓度为3.48 mg∙mL-1, 莱鲍迪苷A浓度为1.42 mg∙mL-1)接近。在最优条件下, 甜菊苷提取浓度比初始条件提高了34.36%, 莱鲍迪甘A提取浓度比初始条件提高了33.96%。NADES绿色环保, 且提取效率高于传统溶剂, 可用于甜叶菊中甜菊糖的绿色提取; 同时, 该提取方法可为后续推广至其它大宗经济植物类天然产物的绿色工业生产提供参考。

被引次数: CSCD(1)
26. 毛报春(Primula × pubescens)腋芽再生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
李孟悦, 刘柳, 刘艳, 张晓曼
植物学报    2021, 56 (6): 732-739.   DOI: 10.11983/CBB21076
发布日期: 2021-08-30
摘要698)   HTML50)    PDF (984KB)(959)    收藏

以毛报春(Primula × pubescens)无菌腋芽为外植体, 分析不同浓度激素配比对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以及不定芽增殖和生根的影响, 筛选出不同阶段的最适培养基, 优化毛报春的组织培养再生体系。结果表明, 毛报春腋芽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的最适培养基为MS+0.2 mg∙L-1 NAA+1.0 mg∙L-1 6-BA, 诱导率达84%, 出芽率达67%; 不定芽增殖最适培养基为MS+0.5 mg∙L-1 NAA+0.2 mg∙L-1 6-BA, 增殖率可达67%, 苗绿且健壮; MS+0.2 mg∙L-1 NAA培养基最有利于组培苗的生根及伸长, 平均单株生根数为9条, 生根率高达70%。该研究建立了毛报春的组织培养再生体系, 可为报春属其它植物的遗传研究及种质创新提供参考。

被引次数: CSCD(2)
27. P515的测量原理、方法和应用
张春艳, 庞肖杰
植物学报    2021, 56 (5): 594-604.   DOI: 10.11983/CBB21052
发布日期: 2021-06-18
摘要524)   HTML16)    PDF (964KB)(392)    收藏

光谱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光合研究领域, 如光吸收信号P515和P700氧化还原动力学以及叶绿素荧光等, 可快速、准确地检测植物的光合活性。P515信号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和藻类中, 是类囊体膜上的色素分子吸收光能后, 其吸收光谱发生位移造成。利用光诱导的P515快速和慢速动力学, 可检测PSI和PSII反应中心的比值、ATP合酶的质子传导性、围绕PSI的环式电子传递速率、质子动力势及其组分, 还可通过同步检测叶绿素荧光和P515信号研究光保护机制。该文总结了P515的主要测量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旨在为深入研究光合作用机理提供技术支持。

28. 莲的离体快速繁殖技术
熊雅倩, 邓显豹, 张会会, 杨东, 孙恒, 刘娟, 杨美
植物学报    2021, 56 (5): 605-613.   DOI: 10.11983/CBB21020
发布日期: 2021-05-27
摘要677)   HTML37)    PDF (5498KB)(519)    收藏

以莲(Nelumbo nucifera)授粉后18天的莲子胚芽为外植体, 通过初代培养、继代培养和炼苗移栽, 建立了莲离体快速繁殖体系。结果表明, 将胚芽外植体诱导出无菌苗的最适初代培养基为MS固体培养基添加0.5 mg∙L-1 6-BA、0.5 mg∙L-1 NAA、30 g∙L-1蔗糖、0.5 g∙L-1活性炭和0.8 g∙L-1琼脂, 培养60天诱导率高于85%, 其中秋红阳走茎节数最多(3.9)。最佳继代培养基为将初代培养基中的蔗糖浓度提高到80 g∙L-1, 走茎采用两节一切的分苗切法, 无菌苗可50天继代1次, 最多可继代6次, 不同品种的增殖系数介于4.0-6.7之间, 以秋红阳最高(6.7)。于5-7月将生根的走茎无菌苗移栽入泥炭:塘泥=1:2 (v/v)的混合基质中进行培养, 成活率均大于83.9%。采用上述快繁技术, 理论上1个莲子胚芽经过近1年可繁殖出种苗1 465株。该研究建立了莲的离体快繁技术体系, 可为莲种苗的规模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29. 芍药花药愈伤组织诱导及体细胞胚发生
李艳敏, 蒋卉, 符真珠, 张晶, 袁欣, 王慧娟, 高杰, 董晓宇, 王利民, 张和臣
植物学报    2021, 56 (4): 443-450.   DOI: 10.11983/CBB20195
发布日期: 2021-05-27
摘要1090)   HTML31)    PDF (2527KB)(540)    收藏

以芍药(Paeonia lactiflora)品种粉玉奴花药为外植体, 研究不同浓度2,4-D对愈伤组织诱导、体胚发生及植株再生的影响, 采用组织细胞学方法观察愈伤组织以及体细胞胚发育过程, 采用根尖染色体法鉴定再生植株倍性。结果表明, 芍药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的最适培养基为MS+1 mg·L-12,4-D+1 mg·L-1 NAA+0.1 mg·L-1 KT+30 g·L-1蔗糖+6.5 g·L-1琼脂, 愈伤组织诱导率为14.7%。转入体细胞胚诱导培养基上, 历经球形胚、心形胚、鱼雷胚和子叶胚阶段, 体胚诱导率为52.1%; 在成苗培养基中能够长出真叶并得到完整植株, 成苗率为47.1%。经根尖染色体法鉴定出单倍体和二倍体植株。该研究初步建立了通过体细胞胚间接发生途径实现植株再生的培养体系, 可为芍药属其它品种的花药培养提供借鉴, 获得的再生植株是芍药遗传学研究和育种工作的重要材料。

被引次数: CSCD(6)
30. 郁金樱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
罗钱, 张燕莎, 欧静
植物学报    2021, 56 (4): 451-461.   DOI: 10.11983/CBB20205
发布日期: 2021-05-07
摘要1151)   HTML54)    PDF (4746KB)(590)    收藏

为建立郁金樱(Cerasus serrulata var. lannesiana cv. ‘Grandiflora’)再生体系, 以多年生母株小叶、一年生嫁接苗小叶、腋芽诱导小叶和增殖一代小叶为外植体, 探讨不同外植体和植物激素组合对郁金樱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分化、增殖和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 4种外植体均可诱导出愈伤组织, 除多年生母株小叶外皆分化出不定芽, 外植体幼化程度越高, 后期培养潜力越大。以增殖一代小叶为外植体效果最佳, 其最适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MS+0.5 mg·L-16-BA+1.0 mg·L-12,4-D, 诱导率达96.22%; 最佳分化培养基为MS+1.0 mg·L-16-BA+0.1 mg·L-12,4-D+0.1 mg·L-1TDZ, 分化率达78.14%; 最佳增殖培养基为MS+1.0 mg·L-16-BA, 增殖系数可达7.85; 最佳生根培养基为不含任何激素的1/2MS培养基, 生根率达100%。不同外植体获得的再生植株移栽成活后生长差异显著, 以增殖一代小叶诱导的再生植株长势最佳。

被引次数: CSCD(2)
31. 快速、无损大豆种子连续取样技术及其DNA制备
夏正俊, 李玉卓, 朱金龙, 吴红艳, 徐坤, 翟红
植物学报    2021, 56 (1): 56-61.   DOI: 10.11983/CBB20095
发布日期: 2020-10-11
摘要1057)   HTML30)    PDF (6168KB)(689)    收藏

建立简便、快速和无损种子连续取样技术流程及基因型鉴定技术体系, 可节约种植成本及缩短鉴定周期, 提高基因功能研究和育种效率。该研究利用微型电钻和空气泵等简单装置设计了一种连续且无损钻取大豆(Glycine max)种子组织的方法, 并优化了利用384深孔微孔板高通量提取DNA及基因型鉴定技术体系。该方法也可用于水稻(Oryza sativa)和玉米(Zea mays)等多种主要作物的种子取样及基因型鉴定。

被引次数: CSCD(1)
32. 基因枪介导的老芒麦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杜鹏飞, 王玉, 曹英萍, 杨松, 孙志超, 毛德才, 鄢家俊, 李达旭, 孙美贞, 付春祥, 白史且
植物学报    2021, 56 (1): 62-70.   DOI: 10.11983/CBB20174
发布日期: 2021-01-05
摘要844)   HTML14)    PDF (3053KB)(429)    收藏

川草2号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是青藏高原地区治理荒漠化和建设高产人工草地的主要栽培草种。用川草2号老芒麦5种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 经分化测试, 仅幼穗愈伤组织能分化再生。以当代培养25天和35天的结构致密坚硬的幼穗愈伤组织为受体, 分别进行农杆菌侵染和基因枪转化, 结果只有基因枪能转化成功。在基因枪转化过程中, 采用高渗培养和滤纸干燥2种方式预处理愈伤组织, 结果表明滤纸干燥处理比高渗处理转化效率高。当代诱导25天的幼穗愈伤组织, 滤纸干燥处理2小时转化效率最高, 达40%。该研究成功获得了基因枪转化的以川草2号老芒麦幼穗愈伤为受体的阳性愈伤组织。

被引次数: CSCD(2)
33. 谷子茎尖体外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杨澜, 刘雅, 项阳, 孙秀娟, 颜景畏, 张阿英
植物学报    2021, 56 (1): 71-79.   DOI: 10.11983/CBB20119
发布日期: 2020-10-14
摘要1224)   HTML37)    PDF (7785KB)(1118)    收藏

以谷子(Seteria italica)豫谷一号为实验材料, 建立了一套简便、稳定的体外茎尖遗传转化体系。通过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的茎尖转化法, 对转化受体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待拟转化株长到三叶期后进行PCR鉴定。探明了草丁膦(Basta)喷施处理用于谷子转基因幼苗筛选的最适浓度, 以及2种不同检测方式(直接PCR和喷施Basta+PCR)鉴定转基因植株的效果。在上述基础上, 对影响谷子遗传转化体系的多种因素进行优化。结果表明, 菌液浓度(OD600)=1.4、侵染液中乙酰丁香酮浓度为800 μmol∙L -1、侵染压强为0.05 MPa、侵染40分钟有利于谷子茎尖的遗传转化。同时, 采用上述优化系统获得谷子转SiCBL4基因植株, 通过喷施草丁膦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对T2代转基因植株进行遗传稳定性分析, 可节约检测时间。综上, 该研究初步建立了稳定的谷子体外茎尖遗传转化体系, 并开发了一种便捷的检测后代转基因植株的组合方法。

被引次数: CSCD(1)
34. 微区XRF技术分析无机元素在植物中的原位分布
林梵宇, 尹希杰, 梁毓娜, 黄杰超
植物学报    2020, 55 (6): 733-739.   DOI: 10.11983/CBB20051
发布日期: 2020-07-21
摘要930)   HTML28)    PDF (3292KB)(1413)    收藏

植物的无机元素分布特征对植物生理过程具有重要的指标作用, 可揭示营养物质分布、代谢途径及毒理耐受性等多种生命过程。用微区XRF技术测试样品中无机元素的分布, 具有原位无损、可进行较大面积样品连续成像分析以及前处理过程简单等诸多优势。将微区XRF技术应用于植物样品不同器官的无机元素分布检测, 旨在探讨该技术在植物样品测试中的仪器参数选择、样品前处理方法和数据后处理手段等对测试结果的影响。为得到可靠的实验结果, 对不同含水量的器官进行不同的前处理, 并比较不同驻留时间、测试腔体真空与否等仪器条件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同时对数据处理方法进行探索, 包括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图像叠加及对不同元素浓度比例进行半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微区XRF技术测试植物样品中无机元素分布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

被引次数: CSCD(2)
35. P700氧化还原动力学的测量方法及原理
张春艳
植物学报    2020, 55 (6): 740-748.   DOI: 10.11983/CBB20064
发布日期: 2020-08-26
摘要1050)   HTML27)    PDF (1146KB)(1082)    收藏

P700氧化还原动力学技术可快速且无损地检测植物光系统I (PSI)的活性, 是光合研究领域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技术。该文系统归纳了P700氧化还原动力学的主要测量方法, 详细阐述其原理并探讨该技术的局限性, 旨在为深入研究光合作用机理提供技术支持。

36. 万寿菊再生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王亚琴, 韦陆丹, 王文静, 刘宝骏, 张春玲, 张俊卫, 何燕红
植物学报    2020, 55 (6): 749-759.   DOI: 10.11983/CBB20062
发布日期: 2020-08-26
摘要1025)   HTML38)    PDF (1624KB)(828)    收藏

以40个不同基因型万寿菊(Tagetes erecta)叶片为外植体, 在相同条件下诱导不定芽分化, 获得最佳再生基因型; 然后分析不同激素组合、外植体切口方式、固化剂及蔗糖对万寿菊再生和玻璃化影响; 最后对不同类型的伸长培养基进行探索。结果表明, 最佳再生基因型为里程碑·黄色; 最佳再生培养基为MS+0.2 mg·L‒1 TDZ+0.5 mg·L‒1 IBA+8 g·L‒1琼脂+40 g·L‒1蔗糖, 再生率达70%, 玻璃化率降低至16%; 最适再生的小叶部位为全小叶; 最适伸长培养基为MS+8 g·L‒1琼脂+30 g·L‒1蔗糖, 伸长率达91.3%。该研究建立了高效稳定的万寿菊再生体系, 解决了万寿菊再生过程中严重的玻璃化问题, 可为万寿菊的遗传改良和基因功能研究奠定基础。

被引次数: CSCD(3)
37. 香鳞毛蕨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体系构建
张冬瑞, 卜志刚, 陈玲玲, 常缨
植物学报    2020, 55 (6): 760-767.   DOI: 10.11983/CBB20079
发布日期: 2020-08-26
摘要1196)   HTML32)    PDF (1408KB)(1048)    收藏

香鳞毛蕨(Dryopteris fragrans)是一种多年生野生草本蕨类植物, 具有抗氧化、抑菌、抗银屑病和抗肿瘤等多种功效。香鳞毛蕨的野生资源匮乏, 通过组织培养建立其人工再生体系, 是保护香鳞毛蕨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通过对香鳞毛蕨孢子的无菌培养, 比较分析不同因素对原叶体增殖、孢子体诱导、愈伤组织诱导与增殖、丛生芽分化及生根的影响, 建立了快速繁殖体系, 为香鳞毛蕨规模化生产奠定基础。研究结果表明, 当培养基组分为1/2MS时, 原叶体生长状态较好, 颜色翠绿, 增殖倍数最高可达5.67±0.59, 此时有大量幼孢子体产生, 孢子体诱导率为(37.50±2.04)%; 愈伤组织诱导最佳培养基为1/2MS+2.0 mg·L-1 6-BA+1.0 mg·L-12,4-D, 诱导率可达(96.67%±5.77)%; 愈伤组织增殖最佳培养基为1/2MS+ 1.0 mg·L-1 6-BA+0.5 mg·L-1 2,4-D, 增殖倍数达13.30; 颗粒状愈伤组织在1/2MS培养基中生长出大量丛生芽, 诱导率为(53.33±3.33)%; 1/2MS+0.2 mg·L-1 NAA培养基促进幼孢子体苗生根, 移栽成活率约为60%。

被引次数: CSCD(3)
38. 早花百子莲叶片器官发生和胚胎发生再生体系的建立
岳建华, 董艳, 王小画, 孙佩霞, 王思颖, 张新年, 张琰
植物学报    2020, 55 (5): 588-595.   DOI: 10.11983/CBB20019
发布日期: 2020-05-12
摘要931)   HTML33)    PDF (2062KB)(7006)    收藏

以早花百子莲(Agapanthus praecox)叶片为外植体, 建立了器官发生和胚胎发生离体再生体系, 并对移栽驯化基质进行了初步筛选。结果表明, 毒莠定(PIC)对叶片愈伤组织诱导效果良好, 最适培养基为MS+2.0 mg·L -1 PIC; 叶片组织分生能力决定愈伤组织诱导效果, 1-2片新叶基部愈伤组织诱导率可达85.71%, 叶片分生区0-0.5 cm愈伤组织诱导率为66.48%, 叶片横切面中部诱导效果优于边缘。不定芽诱导最适培养基为MS+1.5 mg·L -1 PIC+0.3 mg·L -1 6-BA, 诱导率达80.27%。体细胞胚诱导培养基为MS, 0.05 mg·L -1多效唑或1.0 mg·L -1 ABA均对体胚诱导具有显著促进作用。1.0 mg·L -1 6-BA对幼苗增殖有利, 器官发生和胚胎发生途径幼苗增殖系数分别为2.23和2.93。草炭:珍珠岩:蛭石=1:1:1 (v/v/v)为早花百子莲移栽驯化的最佳基质, 成活率达100%。该研究建立了早花百子莲叶片外植体再生体系, 丰富了百子莲快繁技术体系, 可为其它单子叶植物离体再生体系建立提供参考。

被引次数: CSCD(3)
39. 根尖整体透明技术改良
马龙, 李桂林, 李师鹏, 蒋苏
植物学报    2020, 55 (5): 596-604.   DOI: 10.11983/CBB20016
发布日期: 2020-06-05
摘要1389)   HTML51)    PDF (9273KB)(13128)    收藏

整体透明观察技术是植物形态发育研究的基础手段之一, 是无需制作切片直接观察植物体内部形态结构的有效方法。该技术采用高折射率介质降低光在样品中的散射, 提高光通量, 增加视野深度, 从而实现组织样品透明观察。然而透明剂能改变透明液的渗透势和pH值, 从而对细胞形态保持产生负面影响。目前, 针对植物叶片和胚珠已建立了相对成熟的整体透明观察体系, 但根尖由于细胞壁较薄, 现有的整体透明方法常导致细胞形态改变, 不确定性增加(如根尖整体形态改变和细胞发生严重的质壁分离)。该研究以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幼苗为实验材料, 通过检测根尖形态、细胞质壁分离情况和细胞清晰度, 对常用的透明液组分、pH值和透明时间进行优化, 旨在建立一种适用于根尖等较脆弱组织材料的整体透明方法。

40. 长白落叶松体胚发生再生体系优化
刘建飞, 刘炎, 刘克俭, 池阳, 霍志发, 霍永洪, 由香玲
植物学报    2020, 55 (5): 605-612.   DOI: 10.11983/CBB20030
发布日期: 2020-06-05
摘要898)   HTML23)    PDF (1755KB)(12409)    收藏

以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未成熟合子胚为外植体诱导胚性愈伤组织, 通过调节影响体胚发生的营养物质和植物生长调节剂配比, 进行愈伤组织的胚性恢复与保持以及体胚发生再生体系的优化。结果表明: 不同无性系之间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差异显著, 胚性愈伤组织在S+0.2 mg·L -1NAA+0.5 mg·L -1BA+0.5 mg·L -1KT+0.5 g·L -1谷氨酰胺+0.5 g·L -1水解酪蛋白+30 g·L -1蔗糖及3.0 g·L -1植物凝胶培养条件下, 可以恢复胚性并长久保持。在S+20 mg·L -1ABA+60 g·L -1PEG4000+60 g·L -1蔗糖及3.0 g·L -1植物凝胶条件下分化培养6周, 体胚发生率可达100%。将正常发育的体胚先在WPM+ 6 mg·L -1间苯三酚+1.0 g·L -1活性炭+3.0 mg·L -1VB1+20 g·L -1蔗糖及3.0 g·L -1植物凝胶条件下培养2周, 再转接至B5+ 0.4 mg·L -1NAA+1.0 mg·L -1IBA+0.5 mg·L -1GA3+2.0 mg·L -1VB1+1.0 g·L -1活性炭+20 g·L -1蔗糖及3.0 g·L -1植物凝胶条件下培养2周, 可见子叶舒展、下胚轴伸长且根系正常的体胚苗。该研究建立了长白落叶松胚性愈伤组织胚性恢复与保持方法, 并进一步优化了体胚发生的植株再生体系, 为林木资源快速繁育和遗传改良奠定了基础。